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1》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1》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家们为航天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我国航天事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航天事业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全面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此外,学生对英雄人物有较强的崇拜心理,可以通过学习航天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2.资料:收集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资料,用于课堂分享。
3.航天模型:准备一些航天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资料,呈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不容易,需要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
《梦圆飞天》教学设计

《梦圆飞天》教学设计《梦圆飞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语。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信息,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板书:嫦娥奔月万户飞天(1)黑板上有两个词语,认识吧?(2)谁知道说的是什么故事?(3) 小结:是呀,向往太空是中国人千年的梦想。
2、(这个梦圆了吗?)出示第一自然段(1)自己读读吧(2)20xx年10月15日,这个日子不能忘。
谁来读?(3)全世界华夏儿女都要记住。
谁再来?(4) 小结:人们期待这个日子实在太久了。
请同学们自学1-5自然段。
别忘了你们手中的材料,用1-2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1-5自然段1、预设1:第二自然段(1)我感到无比激动。
中国人为飞天梦想准备了很多年,终于成功了。
(2)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中国人自己有了宇航员。
2、预设2:第4自然段。
(1)这是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张照片,你们又是怎样评价他呢?(2)你们觉得,平静的背后,还包含这什么呢?(激动、自豪、坚定)3、朗读第4自然段4、同学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太棒了!齐读1-5自然段。
三、学习6-15自然段1、是呀!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齐读第6自然段。
(1)读着读着,你们觉得人们的心情怎样?(紧张、兴奋、期待)2、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发射的壮观场面吧.(1)你们太投入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烈焰、轰鸣)(2)齐读第12节。
3.读得太好了!神舟5号发射成功!这是当时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的情景(出示视频)(1)画面很短,你们又看到什么呢?(喜悦、激动、自豪)(2)作为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和你们一样。
4.出示15节(1)谁来读。
(2)除了激情,还有胜利的喜悦,谁再读。
(3)更重要的是无限的自豪,齐读。
梦圆飞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7篇)

梦圆飞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7篇)梦圆飞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把握航天英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三段是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2)神州五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申奥成功……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1)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学生读二、新授1、指名读生字词乳白色执行滑坡控制侨胞边缘2、齐读生字词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写正确。
再看看这几个生字,想写哪个就写哪几个?先好好地观察一下,不要急着动笔。
4、学生描红5、指名问贰为什么要描“缘”这个字呢?(学生说)是的,老师和你有同感,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教师黑板范写,学生书空。
(1)猜猜这个“缘”是什么意思?(2)“缘份”:是啊,今天老师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也真一种“缘份呐”!(3)你想到了我们__的一个词语6、请大家再拿起你的阅读材料,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再读一遍。
(1)学生读(2)大家读得很认真,请你把觉得难读的部分读一遍(3)指名学生读:(读得真好,请他掌声)(4)再指名读(你读的时候,老师闭着眼睛在听,真是太美了)(5)再指名读7、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1)指名说。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反刍也是一种学习。新课之后,及时给学生整理学习笔记的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随堂消化这些新知识。】
六、附板书设计:2、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世界第五
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气象观测、全球通信、广播电视、资源普查、军事侦察、科学试验等
三、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幻灯出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谁知道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什么名字?
2、对,这就是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3、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幻灯出示这颗人造卫星的形状、大小、发射时间等文字资料介绍)。
4、读了这段文字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成为了中华民族叩响太空之门的声音。)
5、这颗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在人类太空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请看世界各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览表。
2、我们能为中国航天做什么?
【在学生为我们民族取得的巨大成就自豪、激动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畅想未来,树立胸怀祖国,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五、课堂总结。
1、再读课本,整理课堂学习笔记。
2、学生再读课文,整理学习笔记,交流学习体会。
【教材年年变,可它怎么变也赶不上世界的变化快。因此品社教师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给学生补充学习材料,以弥补教材资源的不足。教材编在前,神舟六号飞船、神舟七号飞船和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等重大事件发生在后,教师在上这部分课文时,及时地补充这些资料,有助于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
梦圆飞天课文教案

梦圆飞天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航天事业。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看法和感受。
(2)学生讨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的意义,以及自己如何为实现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堂测试评价:通过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参观航天展览馆,深入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航天事业的相关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科技强国梦想的实现。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航天科技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充满自豪,乐于关注国家大事,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认识航天科技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
2.难点:航天科技的重要意义,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资料,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感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航天科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冀教版品社六上《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案例

冀教版品社六上《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案例“飞天梦”》教学案例阳城镇刘指挥小学郎俊巧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状况,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我国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目的与意义,正确认识我国探索太空的目的。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主题播放《东方红》歌曲。
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吗?它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在哪发射的?二、揭题并板书。
1、出示幻灯片,师解说:“这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2、师简介时代背景。
刚解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不发达,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卫星,靠租用别国的卫星来发布天气预报,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结束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空白,让我们牢记这一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3、请同学讲述收集的资料。
资料1(指名读)资料2(指明读,)4、看书36页5、师总结:虽然发射卫星起步晚,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射50多颗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应用于气象领域(出示幻灯片)、广播电视、资源普查、军事侦查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我国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说明了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更大,卫星发射的起点更高。
6、让学生谈人造地球卫星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便捷。
7、导语:人造地球卫星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这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默默奉献,到2003年10月15日,科学家杨利伟乘神州5号飞船圆满成功!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8、出示幻灯片当同学们看到神州5号飞船升空和着落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何启示呢?学生谈感受。
梦圆飞天课文教案

梦圆飞天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梦圆飞天》。
(2)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杨利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科幻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梦圆飞天》。
2. 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杨利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航天专业术语的理解。
2.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的深入理解。
3. 学会生字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梦圆飞天》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航天事业。
(2)学生分享对航天事业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梦圆飞天》,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航天专业术语,如“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梦圆飞天》,深入剖析杨利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2)教师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讲解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梦圆飞天》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状况,知道人造地球卫星为人民生产、生活
服务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搜索、整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天气怎么样?我们能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知道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吗?
二、教学过程
1、出示幻灯片,师解说:“这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号”。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
彻太空。
2.、师简介时代背景。
刚解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不发达,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卫星,靠租用别国的卫星来发布天气预报,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结束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空白,让我们牢记这一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3、师讲述当时卫星情况或找同学讲述收集的资料。
4、师总结:虽然中国发射卫星起步晚,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但说明了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更大,卫星发射的起点更高。
5、师简介卫星应用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射50多颗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应用于气象领域(出示幻灯片3)广播电视、资源普查、军事侦查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让生谈人造地球卫星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那些便捷。
指名生把收集到的资料以及你的亲身感受说说。
导语:人造地球卫星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这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默默奉献,到2003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家杨利伟乘神州5号飞船圆满成功!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出示板书,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7、(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视频)
当同学们看到神州5号飞船升空和着落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何启示呢?
生谈感受。
8师小结:2003年10月15日太令人激动人心了,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有一个
伟大的壮举,它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师:无垠的太空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人类利用太空资源的有益探索,请同学们看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三步走,出示幻灯片4 找生读,师解说
9、展望未来,出示幻灯片5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这段资料,今后我国的宇航员还要造访月球。
请同学们自己展望未来,表达自己的梦想。
三、作业
搜集航天英雄们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