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1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1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一)学科:语 年级:四 主备人:何艳 初审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播放国歌课件,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只要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因为这歌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一、成功学习1、成功目标(1)我能正确认读生字词,并理解意思。

掌握多音字:弹。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国歌的创作过程。

(3)我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已经明确,方法前来导航,带上聪明才智,开始自学之旅吧!2、成功自学(1)快速地朗读课文,划出重点词语(四字词语和带有生字的词)理解其意思。

(2)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划出介绍《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的句子。

(3)用“﹏﹏”划出描写聂耳创作时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4)我能读准下列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h áo zh àc ízh ân t án y óu 豪 占 词 振 弹 尤 3、成功合作 (友好同桌,快乐合作)(1)同桌合作解决成功自学中的第②③题,拼读课后生字,并口头组词。

认字格内生字组一个词语,田字格内生字组两个词语。

观察字形,说说这些字的字形有什么特点?(2)同桌说说《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4、成功量学 (你说我讲,共同探讨,齐心协力,最终胜利!)⑴小组合作朗读并解释词语油然而生 振奋人心 倾注 高昂激越 占领 振奋 尤其万众一心 勇往直前 居安思危 自豪 歌词 弹琴 鼓舞警钟长鸣逮(dài)捕豁(huò)然开朗魔爪(zhǎo) 简陋嫉(jí)恨抛头颅(lú)洒热血⑵《义勇军进行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⑶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成功示学★你言我语探讨忙,收获多少量一量,展风采,齐亮相,看看哪组是最棒!三、成功测学★小结:“最强音”指最强有力的声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然后,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并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感悟,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4.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整合与概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助成长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共同进步。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些问题将围绕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层层递进。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思维品质。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优秀教学案例

《中华XX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XX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中华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1.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介绍。

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具体案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化概念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表现形式和价值的理解。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掌握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分析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2.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含义和意义。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教育传承、技术创新等。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分析。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含义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法和途径的理解。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

掌握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分析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传播的含义和意义。

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文化交流、媒体传播等。

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如文化融合、文化认同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传播的含义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理解。

《中华XX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XX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品味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品背景,掌握文化常识。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4.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课文《的传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的传说故事,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课文《的历史》: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的历史发展,认识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课文《的艺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艺术的种类、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文《的传说》:(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3篇)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3篇)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3篇):国歌中国国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第一篇:2一、教材分析:课文详细地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突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课文浅显易懂,密切结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语言习惯,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方式呈现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内容越来越广,量逐渐增大。

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从多渠道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准备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

放国歌课件。

2.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3.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1)互相指读生字,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1)开火车读课文,评议朗读情况。

(2)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交流研讨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2.小组交流讨论。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教学难点,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a.对于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精神内涵的讲解,可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
b.对于阅读理解的指导,可采用分组讨论、提问、复述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a.对于字词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b.对于口语表达、合作交流能力较弱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统一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知识点,强化记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
4.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最强音?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哪些最强音?”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字词,强调重点词语的读音、书写和含义。
2.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精神内涵,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通过朗读、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局部理解能力。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的最强音》这篇文章的基本信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文化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2. 相关资料:关于中华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中华的最强音》,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讲述的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老师讲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文化背景。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5. 总结并强调本章重点内容。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相关部分2. 相关资料:关于中华文化起源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老师讲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一些有趣的文化故事。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起源的认识和感受。

5. 总结并强调本章重点内容。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相关部分2. 相关资料:关于中华文化瑰宝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 中华文化的魅力: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

3. 民族自豪感与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魅力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自豪感和正确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讨论法:让学生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一、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案步骤逐一进行。

二、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华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讨论:让学生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 搜集有关中华文化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享。

二、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

2.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表达水平。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下而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2、简介时代背景.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二、检查预习.1、生字词:撤che召zhao读音“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H最前线.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岀.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1、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2、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1、题目“飞夺”的含义.“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2、交流“飞夺”的原因.A、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B、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1)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2)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3、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A、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2)、理解“困难”、“克服”: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B、画岀我军抢时间的词.“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而到达泸定桥.(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而,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读有关词句.(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总结全文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四、巩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二学习目标1、会认、会正确、规范书写木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学习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教、学具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一、激趣导入:(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2、学生答,教师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七、板书设计飞夺泸定桥抢时间攻天险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三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2学会木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4万之众到达大渡河畔,因王妃得子遂下令全军“犒赏休养3日”,延误战机未能夺下上游泸定桥, 致四面受敌,全军覆没于安顺场•无独有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再过泸定桥,蒋介石曾企图让毛泽东作石达开第二,红四团经过飞夺泸定桥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不朽的一页.二、新授1、请读课题:你从课题中你获得什么信息?课文可能是围绕“飞” 和“夺”来写的吧0帀:你怎么理解“飞”和“夺” ?生:“飞”指快速,”夺“指争取、争夺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帮老师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生:“飞” (3-5), “夺” (6-8)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要抢时间?请大家从课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1)指名回答•“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关键.”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当时的情况吗?谁来试一试?(2)能否延伸、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呢?请看问题: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四团(战胜敌人)的关键.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敌人前头,也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关键.(3)过渡:同学们,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而前•抢在前而,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舷码!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争分夺秒地去抢时间的呢?请找书上的语言读一读: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师相机板书:大智大勇3、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而,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凭借天险)这“天险”(点击鼠标)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自由读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又是十米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我们的感觉都怎样?一齐说:险.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险,桥对岸的守敌向红四团的战士们疯狂地喊:4、(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课件“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扌舌号中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不怕牺牲)5、红四团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赶到了泸定桥;他们又以生命为筹码,攻克了蒋介石集团以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又一个神话.这一次胜利有什么意义?请齐读第9自然段.(板书:继续北上)三、总结结合板书,从文章三个部分来看,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按夺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重点扣住红军战士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方而, 表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结束语:同学们看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之时,让我们回去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主席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诗句了呢?附板书设计继续北上(结果)抢时间大智大勇15飞夺泸定桥(经过)攻天险不怕牺牲北上抗日(起因)相关文章:1.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类的“老师”》优质教案2.小学四年级语文《荒岛日记》精选教学设计范文3.小学四年级数学《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范木4.小学二年级语文《温柔的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四年级语文下册《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教案范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相关文章:1.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精品教案2.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范文模板3.语文《孙权劝学》精选教案范文4.《鲸》语文教案范文5.《落花生》语文精选教案范文大全6.《三峡》语文教案范文7.《三峡》语文教案范文8.《日月潭》语文教案范文9•语文《黄山奇石》教案优秀范文10.《春望》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