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归园田居》篇1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⑴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4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和背景。
2. 理解诗歌《归园田居》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课本《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的归园田居课文。
3. 相关的诗歌欣赏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和主题。
2. 导入新课,说出本节课学习的诗歌的题目《归园田居》,引发学生的兴趣。
导读:1. 展示一些关于陶渊明的图片和资料,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标题,预测诗歌内容。
阅读理解:1. 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解释诗歌的标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课本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诗歌分析:1.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行数、诗句和句式的特点。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字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
3.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思想境界。
拓展延伸:1. 分析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谈论现代社会与田园生活的差异与联系。
2. 欣赏其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作业布置:1. 配置相关的作业,如默写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读后感等。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扩展诗歌欣赏的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和背景有了一定了解,理解和欣赏了诗歌《归园田居》的意境和主题,分析了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诗歌分析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精选4篇(二)教案主题:《故都的秋》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和理解《故都的秋》的内容;2. 能够分析并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意义;3. 能够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和技巧阅读和感受文学作品。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2)学会从诗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人的田园生活理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人的田园生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句的理解。
(2)从诗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人的田园生活理想。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经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句。
(2)解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人的田园生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田园生活理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园田居》。
2. 写一篇关于诗人的田园生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短文。
3. 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进行阅读和了解。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风;(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知诗人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向往简单、平静生活的情感;(3)培养学生追求内心宁静、远离世俗干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的把握;3. 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解读;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2. 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3. 欣赏法: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陶渊明及《归园田居》;2. 朗读: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内容;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意象及诗人情感,分享讨论成果;5. 讲解与欣赏:教师讲解诗中意象、诗人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6. 背诵与默写:学生背诵诗文,默写名句;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提问时的回答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文背诵、默写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归园田居》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归园田居》。
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并阐述诗人追求田园生活的情感。
3. 收集其他陶渊明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下一节课分享。
八、教学资源1.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注释。
2. 关于陶渊明及田园诗的背景资料。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的诗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生活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分析讲解: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的读后感,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关于陶渊明的作品朗诵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陶渊明的诗歌。
2. 开展一次以“向往田园生活”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田园生活。
九、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归园田居》的详细解析,用于指导教学。
2. 网络资源:关于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的相关文章、视频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最新9篇】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最新9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
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牛牛范文·》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村居生活田园美景本性复苏心旷神怡4.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2《归园田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在反复吟咏中体味诗人情感,在探究中体会诗人的归田之因。
2、通过鉴赏田园风光,了解归隐类田园山水诗描写景物的一般写法。
3、对比中国古代不同文人的生命选择,明确选择人生道路的标准:遵循自己的内心。
【教学内容】1.熟知课文字词读音和释义。
2.了解陶渊明生平经历。
3.梳理诗歌线索,体会诗歌情感。
4.概括诗歌主旨,理解诗歌表现出的思想价值。
【重难点分析】1. 重点:归隐类田园山水诗描写景物的一般写法。
2. 难点:理解诗歌内在的思想价值,明确选择人生道路的标准:遵循自己的内心。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李子柒乡村题材视频。
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其中有舒适安宁、悠闲自在,也有琐碎繁重的农事劳作。
作为分析陶渊明人生选择的基础。
2.提问回顾: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国东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二、诵读诗歌,品味情感1、齐读诗歌,大致了解内容。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个人朗读,概括出诗歌的情感:厌恶官场,眷恋田园。
三、深入文本1、如何可以看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分析一下。
误:失误、错误,“误”字写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多年以后才发现官场的生活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人生竟然已经在这个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地方浪费了这么多年,“误落尘网中"呈现出诗人对前半生仕途生活的悔恨和自责。
去:离开,离开田园,诗人言下之意,田园才是真正的归属。
羁鸟、池鱼:将自己比喻成笼中之鸟和池中之鱼,强调了不自由的感觉,极言在官场中自己那种被束缚、被压抑的痛苦,以及对田园的思念。
守拙:拙,愚拙的本心,重点不在愚拙,而在于本心本性,诗人想要守住自己的本心。
总结:第一层诗人表达了官场带给他的束缚和压抑,他说:我不适合官场,不愿做一个城府深沉、满心机巧以谋求私利的人,不愿浪费生命去追求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我要回到让自己安心踏实的家中去。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7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7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材章节:中职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授课教师:周士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考勤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三、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羁ji拘束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嗳ai日光昏暗,模糊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①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呢?即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②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那么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渊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吗(没有)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③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④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列板书)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
虽然他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
(一)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相应的练习册练习。
(二)板书设计板书:《归园田居》陶渊明官场:黑暗田园:闲适、幽美尘网厌恋方宅草屋←→樊笼弃归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