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康复训练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中风患者。
患者常常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导致身体的重心不稳,行走和站立时容易失衡,甚至摔倒。
因此,重心转移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1. 单腿站立
偏瘫患者可以尝试单腿站立训练,这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只脚抬起,用另一只脚支撑身体,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2.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是重心转移训练的基本训练内容,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走路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条通道,沿着通道走,每次练习5-10分钟,逐渐增加步行时间。
3. 坐姿平衡训练
坐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恢复坐姿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抬高腿部,维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4. 双腿平衡训练
双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双腿并拢,尽可能地保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总之,重心转移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耐心和毅力,逐渐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才能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
偏瘫患者康复计划

偏瘫患者康复计划第一步:评估和制定康复目标在开始康复计划之前,我们需要对偏瘫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功能、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以确保康复计划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第二步:物理康复训练物理康复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计划的核心部分。
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手臂和腿部的功能性训练等。
康复师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第三步: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偏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许多困难,如进食、洗漱、穿衣等。
因此,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也是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训练患者使用辅助器具、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和提高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四步:语言和认知训练偏瘫患者往往伴随着语言和认知障碍,因此在康复计划中也需要加入相应的语言和认知训练。
通过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阅读和书写训练、记忆和注意力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和认知功能,提高日常交流和思维能力。
第五步: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训练偏瘫患者往往面临心理和社交方面的挑战,因此在康复计划中也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训练。
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情绪管理训练、社交技巧培训等,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恢复自信和社交能力。
第六步:家庭支持和社区康复康复计划的最后一步是家庭支持和社区康复。
康复师将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提供康复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支持患者的康复。
同时,康复师还将与社区资源合作,为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帮助患者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总结偏瘫患者康复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康复师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和全面的支持服务,帮助偏瘫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
同时,也需要患者本人积极配合和坚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重拾健康快乐的生活。
偏瘫患者实训报告

一、引言偏瘫,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等疾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偏瘫患者由于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下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护理水平,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实训报告将针对偏瘫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训练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训目的1. 掌握偏瘫患者的护理原则和基本方法。
2. 了解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内容和方法。
3. 提高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偏瘫患者的护理(1)观察与评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
(2)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
保持口腔、皮肤、头发等部位的清洁,预防感染。
(3)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1)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包括:1)床上训练:床上翻身、床上坐起、床上站立等。
2)轮椅训练:轮椅进出、轮椅转移、轮椅上下坡等。
3)站立训练:站立平衡、站立转移、站立支撑等。
4)步行训练: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上下楼梯等。
(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3)言语康复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进行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训练。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偏瘫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方法。
(2)准备实训用品,如护理工具、康复训练器材等。
(3)分组,明确各组员的职责。
2. 实训实施(1)分组进行偏瘫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2)各组成员相互配合,完成实训任务。
(3)实训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3. 实训总结(1)各组成员分别汇报实训成果,分享经验。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概述 •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 •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技术 •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实践案例 •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挑战与对策 • 展望未来的偏瘫患者康复训练
01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是指针对因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导致的偏 瘫患者,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训练方法,帮助他 们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05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挑战与 对策
康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肌肉无力
由于神经受损,偏瘫患者肌肉力量减弱,需要进 行肌力训练和物理治疗等措施来提高肌肉力量。
关节僵硬
偏瘫患者的关节可能会出现僵硬,需要进行关节 活动度和柔韧性训练等措施来保持关节灵活性。
肌肉痉挛
偏瘫患者的肌肉可能会出现痉挛,影响运动功能 ,需要进行放松训练、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措施来 缓解肌肉痉挛。
心理疏导与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心 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3
家庭与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家庭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回归家 庭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与社会康复
职业能力评估与指导
通过职业能力评估和指导,帮助患者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职业适应和就业 能力。
社会融入与参与
。
手功能训练
针对手部肌肉和关节进行训练, 提高手部灵活性和协调性。
职业前训练
为回归工作岗位或学习前的患者提 供训练,帮助他们适应工作和学习 环境。
言语疗法
语音清晰度训练:通过发音练习和语音矫正,提 高语音清晰度和表达能力。
01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偏瘫是指肢体一侧出现的瘫痪症状,常见于中风、脑梗塞等疾病。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份偏瘫康复训练计划,希望能对康复训练有所帮助。
一、康复训练目标。
1. 恢复肢体功能,通过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肢体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2.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提高其自理能力。
3. 预防并发症,通过训练,预防偏瘫患者出现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二、康复训练内容。
1. 运动训练,包括 passively assisted exercise、active exercise、resistive exercise 等。
passively assisted exercise是通过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师的帮助,对患者进行passively exercise,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关节活动度;active exercise是让患者自己进行主动的肢体运动,如抬腿、握拳等;resistive exercise是通过对抗性训练,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
2.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提高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减少摔倒的风险。
3. 日常生活训练,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提高其自理能力。
4. 感觉训练,通过感觉训练,帮助患者提高对受损肢体的感知能力,增强其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5. 步态训练,对于需要恢复行走能力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的能力。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1. 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2. 渐进性,康复训练应该是渐进的,不能过于急躁,要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3. 定期评估,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的效果。
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是指因中风引起的一侧身体肌肉无力或瘫痪的情况。
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1.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中风偏瘫康复的核心。
通过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常见的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活动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等。
2. 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针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行走功能进行训练。
通过特定的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步态模式、提高步行稳定性和减少摔倒的风险。
3.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针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功能,如洗澡、穿衣、吃饭等。
通过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4.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肌肉收缩和功能恢复的方法。
通过定期进行NMES训练,可以帮助中风偏瘫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5. 日常功能训练:在康复训练中,重要的是将训练效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患者需要进行各种日常功能的训练,例如使用受影响的手臂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练习书写、拿取物品等。
6. 心理支持和教育: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非常重要。
同时,向患者和其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中风偏瘫的病情和康复过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和管理。
康复训练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或康复团队进行评估和指导。
每个患者的康复计划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患者需要有耐心和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因为恢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
偏瘫患者平衡协调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平衡协调训练方法偏瘫是一种由于中风、脑血管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
这种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使他们容易摔倒或失去行动能力。
因此,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平衡和协调训练是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偏瘫患者平衡协调训练方法:1.环境适应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习惯不同的环境。
可以从简单的平地走到复杂的台阶、斜坡等地形。
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有助于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2.坐位平衡训练: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通过坐在稳定的椅子上,训练患者控制自己的重心。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如上下摆臂、前后摇等,帮助患者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
3.站位平衡训练:当患者的坐位平衡训练进展良好时,可以逐渐过渡到站位平衡训练。
可以从站立靠墙开始,逐渐减少对墙的依赖,尝试站立一段时间。
可以通过双脚并拢或分开、闭眼等方式增加训练难度,提高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4.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对于恢复患者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辅助装置如平行杠、行走器等,帮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
逐渐减少对辅助装置的依赖,进行自主行走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5.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指将平衡和协调训练与日常生活动作结合起来。
患者可以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动作,如刷牙、穿衣等来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
这些动作既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以上的训练方法之外,偏瘫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其他的辅助训练方法,如瑜伽、普拉提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通过平衡和协调的动作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总之,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平衡和协调的训练是重要的康复过程。
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努力,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平衡和协调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独立性。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训练方法应根据个体需求和能力进行调整和个性化设计。
因此,在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时,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训练的安全和有效性。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表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表康复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肌力、协调性和日常生活能力。
下面是一份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表,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一、康复训练目标及原则1. 目标:恢复患者的肌力和协调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独立生活。
2. 原则:个体化、循序渐进、全面综合、适度刺激、科学合理。
二、康复训练计划1. 肌力训练肌力训练是偏瘫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刺激患侧肌肉,促进肌肉恢复功能。
具体训练计划如下:(1)主动运动训练:通过主动运动促进肌肉的恢复,可进行以下训练:- 上肢:屈曲、伸直、握力、抓握等训练;- 下肢:屈曲、伸直、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等训练。
(2)被动运动训练:通过外力辅助患者进行运动,促进肌肉的被动恢复,可进行以下训练:- 上肢:被动屈曲、伸直、旋转等训练;- 下肢:被动屈曲、伸直、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等训练。
2. 协调性训练协调性训练是指通过特定动作的练习,促进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协调功能。
具体训练计划如下:(1)手眼协调:通过抓握、放置、转移等动作的训练,促进手部肌肉与眼部的协调配合。
(2)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双脚闭目站立等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3)步态训练:通过行走、上下楼梯等训练,提高患者的步态协调性。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具体训练计划如下:(1)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2)家务活动训练:包括扫地、拖地、洗衣等家务活动的训练,提高患者的家务能力。
(3)社交能力训练:包括与他人交流、社交活动等训练,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1.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计划,避免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2. 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
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
(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
(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
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
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
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
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
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
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
记忆障碍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
(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
(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
(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
凡遇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做可减轻吞咽困难。
8、常见的病发症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1) 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软瘫期时。
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
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③上肢负重训练。
(2 ) 肩—手综合症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
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
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过度牵拉患手等有关。
具体治疗措施:①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患手长时间下垂;②加强患侧上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③对于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压迫缠绕发,通常使用直径1-2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每个手指都缠绕一遍后,最后缠绕手掌。
每天缠绕1-2次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9、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偏瘫康复训练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
(1)急性期从发病开始直至一周,属于急性期。
这个时期的病情一般不十分稳定,应以治疗为主、康复训练为辅。
一旦病情稳定,就应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2)恢复期发病后一周至6个月都属于恢复期。
在这个时期,病情基本稳定,存在的各种障碍有可能不断改善,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3)后遗症期一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可能留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手脚活动不便、谈话不清楚、日常生活离不开家里人的帮助等。
二、训练内容和方法(一)训练正确的卧姿适用对象为卧床的偏袒患者,目的是为了防治病法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三种方法。
1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头枕枕头;后背用枕头垫支撑;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由位,下肢呈迈步位放置在枕头上。
2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头枕枕头;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上举100度;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并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自由位。
3 、仰卧位头枕枕头,患侧肩部和臀部用枕头支撑;头稍转向患侧,患侧上肢伸展,下肢稍屈曲;该体位尽量少用。
(二)翻身训练适用对象为卧床时自己不能翻身或者翻身有一定困难的偏瘫患者,目的是为了:①提高患者在床上的活动能力;②训练躯干旋转,缓解痉挛;③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④防治病发症。
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训练两种方法。
1. 向患侧翻身训练患者仰卧,双手叉握,患手拇指压在健侧上;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下肢屈曲;双上肢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带动身体翻向患侧;健侧下肢跨向前方,调整为患侧卧位。
2. 向健侧翻身训练患者仰卧,用健侧脚勾住患侧小腿;借助于惯性带动身体翻向健侧。
(三)卧床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包括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的自我运动。
1. 桥式运功适用对象为偏瘫肢体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者。
目的是为了:①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②促进下肢正常运动;③训练腰部控制能力;④提高床上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将臀部从床上抬起,并保持骨盆呈水平位;训练者可给予如下帮助:1. 只手向下压住患者膝部,另一只手轻拍患者的臀部,帮助其抬臀、伸髋。
2. 抱膝运功适应对象为偏瘫患者出现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时。
目的是为了:①缓解下肢和躯干的伸肌痉挛;②促进骨盆运动;③缓解上肢的屈肌痉挛。
具体方法是:患者仰卧,双腿屈膝;双手叉握;将头抬起,轻轻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训练者可帮助固定患手,以防滑脱。
3. 双手叉握的自我运动适用对象为偏瘫上肢活动能力差的患者(卧位、站位均可以做)。
目的是为了:①改善偏瘫上肢的感觉和知觉;②防止肩胛骨后缩,减轻上肢屈肌痉挛;③保护偏瘫侧的肩和手。
具体方法是:两手叉握,患侧拇指位于最上方,并稍外展;双上肢充分前伸,尽可能抬起上肢,然后上举至头顶上方。
(四)活动四肢关节适用对象为偏瘫患者自己不能活动肢体,或者由于肌肉痉挛而限制了肢体的活动时。
目的是为了:①促进偏瘫肢体恢复;②防止肢体僵硬。
具体方法是:帮助患者活动四肢关节,又称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
也可以由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的运动,称为自助被动运动。
包括 1. 肩关节屈曲活动训练者一手扶患肩,另一手握患腕;向前、向上抬起患侧上肢并且指向天花板,保持肘关节伸直。
2. 肩关节外展活动训练者一手扶患肩,另一手握患腕:将患侧上肢在水平面上向外移动,与躯干成直角即可。
3. 肘关节伸展活动患者仰卧,训练者一手握住上臂,另一手握住腕部;将肘关节屈曲位缓解地拉至伸展位。
4. 前臂旋后活动,腕及手指伸展活动患者仰卧,肘关节屈曲,前臂立于床面;训练者一手握住上臂,另一手握住腕部,握住腕部的手使前臂做内向外的旋转动作;训练者一手拇指将患者患侧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在患侧拇指根部与腕部之间;另一手将患手其余四指伸直,双手同时向手背侧压。
5. 髋关节屈曲活动患者仰卧,训练者一手放在膝后部,另一手握住足跟并以前臂抵住脚掌,使足与小腿成90度角;上抬小腿,使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
6. 膝关节伸展活动患者仰卧,训练者一手握住患侧膝关节,另一手握持足跟;两手用力,使患侧下肢向上活动,伸展髋关节;训练者一手固定健侧下肢,另一手将患肢缓缓放下。
7. 髋关节外展活动患者仰卧,下肢伸直;训练者一手握住膝部,另一手从踝关节内侧握持足跟;两手用力,水平向外活动下肢,髋关节外展。
8. 踝关节背屈活动患者仰卧,下肢伸直;训练者一手握持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紧足跟及跟腱并以前臂抵住脚掌;向上用力拉足跟,使踝关节背屈。
(五)偏瘫上肢的训练适用对象为偏瘫侧上肢僵硬、运动不正常的患者。
目的是为了:①减轻患侧上肢的僵硬;②提高运动控制能力;③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具体方法包括上肢负重训练、推滚筒训练、砂磨板训练、移动木柱训练、翻扑克牌训练五种。
1. 上肢负重训练患者取坐位,患手放在体侧,手指伸直并且分开撑于床(椅)面上,肘伸直(可用健手帮助) ;将身体重心缓慢移至患侧。
2. 推滚筒训练患者坐在治疗台旁,双手叉握,前臂放在滚筒上;用健臂带动患臂来回推动滚筒。
. 砂磨板训练患者坐在杀之磨板台旁;两手分别握持磨具的柄,运动双侧上肢(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推拉磨具。
4. 移动木柱训练患者坐在桌旁,木柱及木柱板放在桌上;患者双手叉握,并握住木柱将其移到指定的位置。
5. 翻扑克训练患者坐在坐在桌旁,桌上放一摞扑克牌;用患手将扑克牌一张一张地翻过来。
(六)站立与行走训练适用对象为偏瘫侧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者。
目的是为了:①使患者能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②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③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
具体方法包括站起的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训练患腿向前迈步、在侧方帮助患者行走、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五种。
1. 站起的训练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上,双手叉握并伸向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患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嘱患者上身前挺,抬臂站起。
2. 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患腿负重;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 训练患腿向前迈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稳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小步,再向前迈一小步。
4. 在侧方帮助患者行走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
5. 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训练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髋部,并让其站直;在抬起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用侧下肢站稳,并将身体重心缓慢前移;在抬起患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将患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
(七)运动训练中常见问题的处理适用对象为出现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半脱位、患侧手肿胀、患足下垂等问题的患者。
目的是为了使这类问题得到减轻或者治愈,从而有利于整体的康复训练。
具体方法包括肩关节疼痛的处理、肩关节半脱位的处理和患侧手肿胀的处理、患足下垂、内翻的处理四种。
1. 肩关节疼痛的处理保护好肩关节,避免过多的牵拉和大幅度的运动;肩关节的训练暂停1 ~ 2周,即使训练也不应过度;有条件时可以进行理疗(如超短波等);服止痛药,如双氯芬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