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二、主要内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
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
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
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认知语言学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网络语Yo的语用功能分析

关 键 词 :Yo ; 语 用功 能 ; 明示模 式 ; 推 理模 式
中图分类号:H 0 . 0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 ) 0 5 0 0 4 6 — 0 2
一
、
引言
语Y o 向听话人传递一种刺激信号 , 向受话人 明示会
究方 向 : 语用 学 。
・
4 6・
属于最佳关联意义 ; 例( 4 ) 中 A和 B是陌生 网友 , 此 推理过程对 Y 0 的含义进行推断 , 减少信 鼠 输入 。 三、 结语 时 A发 出的 Y o 很可 能是问候或者是发起会话 的标
早T o m向她发来早晨好 的问候 , 此时 L i l y 向对方 发 o , 其中的含义在此情景语境 中就非常明显。L i l y 就是说话人明确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 如果 去 Y o m传达 “ 早晨好 ” 的问候 ; 例( 2 ) 中J a c k 和 听话 人 能 明 白说 话 人 的明示 行 为 , 那么 , 这 种 明示 行 也在 向 T
使 眼色或 者悄悄对 J a c k 说 ,“ M i k e 来 了”。J a n e 使 也爱你” 的含义 ; 在例 ( 3 ) 中, 两个人是好朋友 , 都喜
u c y的 Y 0 就代表她也喜欢 咖啡。 眼色这个动 作或话语就是她 的 明示行为 ; 如果 J a c k 欢喝咖啡。此 时 L 明 白J a n e 的意图 , 那么 , 这个使眼色或者话语就是向 相反 , 如果把 Y o 理解为 L u c y 不喜欢喝咖啡 , 那 么她
于一款手机应用软件 。这款软件 只能 向接收者发送 接收者传达某种信息 , 如果受话 人能够明 白 Y o 所要
双关广告语的认知语用学诠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认 为言语行为 是话语行为、 施事行为 、 取效行为的有机统
一
。
通俗的说, 说话行为指说出合乎语言习
惯的有意义的话诋 施事行为指在特定的语
娜
黛 0 ¨ _ / _ 0
间接 言语行 为理论 及语境 类型理 论, 示 揭
论 证这 一 主 题 。
三 双关广告语话语意义例析
双关广告语 即属于典型的非规约性间 接 言语 行 为 。例 如 :
1有 千 金 ,是 福 气 )
要素 ,是广告吸引受 众注意的 招牌 ,是 广 广告创作者广泛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以最 大程度调动广告受众群的注意 ,引起其 感 情心理的变化 ,从而 激发 起购买欲 望,实
二
言语行为理论
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温柔漂亮的女 儿 深情款款地搂着母亲的脖子, 满头银丝的母 亲绽开幸福的笑容 …… 不熟悉中国文化 的人也许会疑惑 :明 明 要广 而 告 之 的 是 药 ,为 什 么 不 见 药 只 见 人?这里实际上存在以下的语境知识 : ① 在 古汉语 中 ,“ 金 ”是 对 别人 女儿 千 的尊称 ,现代汉语交际场合仍沿用这一称
顿 生 双 飞翼 ” :
而有意识的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 无论 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都含有表里两层含 义 ,说者的真正用意在骨子里的那层含义 , 即 “ 在表 而 义在 里 ”口 言 。
e e t h f mia a wel s ta ge rc t e a l r s i l s r n wo d a rs m aig sae o uine. T i tx ln ot e e nn pc fa dec h e tpas t ak s
《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摘要】认知科学家bruno g.bara 的著作《认知语用学—交际大脑过程》对认知语用学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理论框架,重点探讨了交际认知过程的一般性和交际行为的特殊性,发展了人类交际和认知的语用学理论,也发展了语用学领域的方法论。
【关键词】认知语用学;交际;大脑意识;述评本书作者bruno g.bara作为一位认知科学家,在本书中将重点放在交际认知过程的一般性和交际行为的特殊性。
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两点:(1)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活动,涉及两个或更多参与者的互动,是彼此自觉有意建立的一种相互活动;(2)交际参与者需要有相同的大脑意识才能使交际活动成功的进展。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交际中参与者的各种大脑意识下一个正式的定义以及对它们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些定义及解释构成了一个能够解释说明和理解交际行为的逻辑模式。
全书共六章,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各章内容以及简评。
一、内容简介1、交际的分类作者首先在本章中提出了本书的主题,即交际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际,言语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的一种。
接着,作者对认知语用学和交际分别下了定义,认知语用学是对交际过程中参与者大脑意识的研究,交际是由交际主动方(actor)和交际被动方(partner)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
作者在本书中有意使用以上术语:交际主动方、交际被动方、角色互换(agent or interlocutors),来替代经常使用的传统术语,发话人(speaker)和受话人(hearer),以此来与作者所指认知语用学是作为大脑交际过程的研究应与社会交际的多渠道相一致。
以上是本章中一些基本问题,作者在本章中更多讨论一些关于交际互动的关键问题,如交际模式,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区别以及交际行为和交际原则。
作者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社会互动三种信息提取主要模式进行了区分,它们分别是,提示、标记和信号。
在本章最后讨论了交际行为及交际原则,作者将理论框架与像austin和grice一样的经典语用学理论联系起来。
认知语用学翻译理论

理论目标
认知语用学研究的理论目标包括: a. 从心智过程说明语言运用的过程、特点、策略、 方法; b. 建构同语言运用所需的认知能力最为密切相关的 抽象原则的集; c. 说明语言运用的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d. 建构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的理论模型。 这样的研究在获得人对语言运用的认知能力的 认识的同时,也有助于获得对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 认识,从而为相关的认知学科的研究做出贡献。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科学催生下出现的研究 语言运用的学科。如果说, 认知科学的中心任 务是要揭示知识是如何习得、储存和表征的, 那么认知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探讨人的心 理模型中语用知识是如何习得 、储存和表征 的。
6
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是语用学在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参 照认知科学的目标 、理论 、方法进行语用学研究的 一个学科,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语言的运用 作为具体研究内容来研究人们的认知过程 、认知特 点 、认知规律 。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的框架内进行语用学” 研究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用学指以心智过程来说明语言运用过程 作为自已学科的理论取向的语言学研究。“语言运 用”在这里包括了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
研究重点
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重点同它的理论目标和学科 任务是一致的。认知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探讨人 的心理模型中语用知识是如何习得、储存和表征的, 而认知语用学的中心假设是对语用的认知研究。 目前有效的方法是研究大脑里同语用有关的知 识其计算系统及其表征结构的先天后天的基础和条 件,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应关注人类语用知识认识的 心理实在性,而认知语用学目前研究的热点是语用 推理的认知能力和利用默认知识的认知特征。
语用学
语用学的研究是试图揭示人们为什么 能够运用语言 ;主要是要解释人们为什么 能够达成话语的理解 ;它的研究取向是解 释性的 。 根据传统的语用学的定义, 它研 究的是语言符号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 经典语用学研究主要地是试图用语言 的社会功 能和人们认识事物所涉及的范 畴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
论语用学与语义学及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关系

语用学探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因此它离不 开语言运用的语境因素,比方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或空 间 、 场 景 等 。 George Yule 对 语用 学 的 相 关 论 述 是 这 样 的 : “Pragmatics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meaning as communicated by a speaker〔or writer〕 and interpreted by a listener 〔or reader〕.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speaker meaning;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contextual meaning.”
在两大类语言学中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的语言学与从生物体内部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语言学中同属从生物体内部角度研究语言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语言学
论语用学与语义学及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关系
。【摘要】语用学没有出此时此刻语言学任何分支里,缘由就是 它其实是包含在全部的分支里的,意思就是说,语用学无所不在, 语用学可以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用学与那么多语言学 分支或独立体系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一种互补的关系。语用学在 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呢。
第4页 共4页
一、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系 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 Charles Morris 在 1937 年首次作为 符号学分支提出 pragmatics 一词。1977 年,《语用学杂志》 〔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这标记着语用 学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得到确认。他把符号学分为三
第1页 共4页
隐喻解读的认知语用学视角

隐喻作为一种话语行 为 , 被纳入语用学 的研究
之后 , 隐喻 的研 究 有 了进一 步 的发展 ; 特别 是 2 0世 纪 8 0年代认 知语 用 学 的兴起 , 为 隐 喻 的研 究提 供 了 崭 新 的视 角 ,其 研 究更 是 获得 了前 所 未有 的发 展 。 本 文 首 先 讨论 早 期 的语 用 学 的 隐 喻观 , 并 指 出其局 限性 ; 进 而在 认 知语 用 学 的框 架 下 运 用关 联 理 论 对 这一 普遍 的语 言 现象 进行 分 析 、 解 读 。然 后 , 以关 联 理论 为 理论基 础讨 论 隐 喻 的多维度 、 跨 学科 研究 。
合作 原 则 , 那 么他 可 能 是 故 意 为 之 , 另 一 方 必 须 根 据 当时 的语境 , 推 导 出话 语 的 隐含意 义 。G r i c e 认 为 隐 喻跟 讽 刺 、 夸张一样 , 都 违 背 了合作 原 则 中的 质 的准则 , 这时, 听话人应考 虑对方 话语中的隐含 意义。
至今 已有 2 0 0 0多年 的历史。传统 的隐喻理论将隐
喻 看作 是 一 种语 言 现 象 , 对 隐 喻 的研 究基 本局 限在
修辞学领域 内。 2 O 世纪 7 0 年代 以后 , 随着西方哲学 的语 言学 转 向以及 符 号 学 、 认 知心 理 学 等 理论 在 西
方 的兴起 和发 展 , 使 得对 隐喻 的研 究 也 从 原来 单 一 的修 辞 层 次 发 展 成 为哲 学 、 心理 学 、 语义 学 、 语 用
二、 早期语 用 学对 隐喻 的研 究
上 例 中的这 句 话 明显 违 反 了质 的准则 。因为该
句 的句 子 意义 和话语 意 义不 一致 。句子 意义 是指 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2.16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1
3.Features of Pragmatic Inference
a
The process of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s non-demonstrative. The process of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s “global” as opposed to “local”. Inference is instantaneous and spontaneous.
b
c
d
Inference can be simulated.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2
2010.12.16
Jerry Fodor(1983)认知观
认知机制
↙
输入系统 input system
↘
中心系统 central system
处理视觉、听觉、 语言解码等感性信 息(perceptual information)
4.决定论,排除偶然性,游移性
5.求出客观性的知识
(徐盛桓,1991)
2010.12.16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4
4.The Dynamic Model of Pragmatic Inference
• 4.1 Cognition, Relevance and Abduction
2010.12.16
d. There will be many people at the cinema.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7
4.1 Cognition, Relevance and Abduction
• Therefore, we can see from the above details that the kind of logical inference in Relevance Theory involves abductive reasoning as well as deductive reasoning, but Sperber&Wilson do not clearly point out abduction.
2010.12.16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13
4.3 Confirmation of the Dynamic Model
• Let’s see another example in which the hearer must take more contextual factors into account. • A: Will you have some coffee? • B: 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
induction
A and B must finish doing their job that night.
↓
It is already late and they . must have a sleep.
↓
B wants to drink coffee.
B don’t want to drink coffee.
a. Going to the movie takes some time.
b. Preparing for an exam takes some time.
A
c. Generally speaking, one cannot both go to the movie and prepare for an exam at the same tome.
接受输入系统和 记忆中的信息, 并进行推理
语用推理属于中心系统
2010.12.16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3
逻辑推理与语用推理的区别
逻辑推理
1.纯理性的思维活动
语用推理
1.理性思维同非理性的思维相结合
2.静态推导 3.只考察大小前提中的客体,不与主体关联
2.同语境相结合的动态推导 3.主体对象化与客体,同时客体又同化与主 体 4.既考察必然性又考察偶然性,在两者的有 机结合中把握结论 5.不一定着眼于客观性知识,不排除主观经 验附会
According to Jiang Yan (2002), inferential mechanism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ecomposed as the following: the speaker can establish the relevance of an utterance by a. searching for maximal contextual effects b. minimizing processing efforts
b. New Zealand is a very beautiful and rich country. I’m a New Zealander. ( activate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stored in A’s mind) c. New Zealand is famous for its Maori culture. d. Nearly all New Zealanders love rugby crazily.
2010.12.16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11
4.2 The Dynamic Model
A secretary might type. abduction Mary used to be a secretary.
2010.12.16
﹉
A secretary might type. Mary was a secretary.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Major premise Minor premise
↓
Mary might type conclusion negative
↓
deduction
positive
/
﹨
﹉
premise
↓
induction
no objection
Mary can only take shorthand.
↓
Mary can type.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10
A dynamic process to acquire knowledge
Inductive reasoning
Deductive reasoning
Abductive reasoning
2010.12.16
4.2 The Dynamic Model • Here is an example: A: Can Mary type? B: She used to be a secretary.
↓
Mary can’t type.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12
4.3 Confirmation of the Dynamic Model
• In this part, we will further illustrate and testify this model with many more common found examples. A: Do you like Rugby? a. B was born in New Zealand. B: I’m a New Zealander.
2010.12.16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8
4.1 Cognition, Relevance and Abduction
Logic is regarded as the study of valid inference. Inference means forming a conclusion from premise. And the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is also to reach a conclusion from the speaker’s utterance, which is also through the heaLife Course Development
14
4.3 Confirmation of the Dynamic Model
Coffee makes people . excited abduction 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2010.12.16
2010.12.16
Life Course Development
5
4.1 Cognition, Relevance and Abduction
• Sperber & Wilson also repeatedl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logical knowledge. • 语篇接受者从一个假设推导出另一个假设,直到 找到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结论。语用推理过程中运 用的推理规则是演绎规则。 (Sperber&Wilson,2001) Although Sperber&Wilson emphasize deductive reasoning in pragmatic inference, the process of inference also covers abductive reasoning.
﹉
Coffee makes people excited B wants to keep a 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