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现象

热现象
热现象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现象描述+意义分析/原因分析+我的观点 写作模版:

现象描述+意义分析+我的观点 现象描述:1.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2. 阐述现象的具体表现或变化(可以用例子) 3. 强化主题/ 过渡句引出下文对意义的分析。3-4句话注:在描述现象前,先思考该现象是消极还是积极,然后再选用相应模版 消极现象: 1. Along with/due to/as a result of the advance of ____________, countless problems are brought to our attention/ focus, one of which is that________________ 1.随着/由于/因为_________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____________。 替换词汇:advance n. 发展deepening n.深化broadening n. 扩大(范围) 2. In recent years/months (recently/nowadays), the phenomenon of _____________has aroused wid e concern/d ebate, so peopl e are in alarm that ___________ 最近, ____________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担心______________。 3. One of the pressing problems facing our ___________ today is _____________. 我们____如今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是____________ One of the most serious/commonly-seen problems many people talk about centers on _____. 许多人谈论的一个严重/最常见的问题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 4.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____________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an urgent problem.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5.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s the issue of __________ been more evident than now. (Never before has the topic of ______ been more controversial/ heatedly discussed/ valued than today.) 历史上,———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加突出。 6. _______ was once seen as a blessing/luck/ virtue. Today, however, things are changing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_________realize that ______________. ——曾经被看作是一种福气/好运/美德, 然而如今事情在变化,越来越多的——意识到——。 另:__has never been thought/ defined/ termed as a problem. (was unheard of 10 years ago)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以此作为取得工作的敲门砖。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来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面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方式,对此,笔者认为需做冷静的思考。 很多大学生在考取证书的过程中除交付报名费的以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有的甚至放弃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浪费了金钱和宝贵的时间,更影响了专业学习,这种盲目考证的做法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我们一起去考证” 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红色的大条幅“某某等级考试考点”,教学楼前站立着几个身着制服的人,成群的考生焦急地等待着进入考场。有的人胸有成竹,谈笑风生;有的人屏气养神;有的人临时抱佛脚,抓紧最后的时间……这样的一幕幕场景,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但每个人对考证的态度及心理究竟怎样呢?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大一的懵懂:考证与我无关 大一新生中,大多数人对考证的重要性并不了解,刚刚经历过黑色的七月,应试教育的解脱,使他们获得了难以言说的轻松。崭新

的大学生活刚刚展开,没有多少人投入到考证的行列中,尽管听到种种关于考证重要性的传闻,但总是感觉来日方长。很多学校也有规定,大一不准报考英语等级考试,所以很多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当然,也不乏有少数人较清醒,及早准备,因为大一的闲暇时间很多,正好用于备考。 大二的觉醒:考吧,考吧,不是罪 大二学生中被称为最幸运的就是一次性过英语四、六级的人, 最坐立不安的是四级还没通过的人。大多数同学此时已经觉醒,他们知道了考证的重要性,也在考证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仍有很多不幸者,比如考四级第一次59分,再考一次57分,于是他们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心理。除了英语,还得准备考计算机,考双学位……特别是大二下学期,时间愈来愈紧迫,双休日已不存在,但大家仍觉苦中有乐,倍感充实。 大三的呐喊:考不完的证,做不完的梦 很多大三学生开玩笑说:“在网吧里聊天的大多不是大三的, 因为大一、大二的空闲时间稍多,大四找了工作的也比较空闲,而大三的要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也反映了大三学生的生存状况。,他们的繁忙可见一斑。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说:“考了四级,再考计算机,再考普通话,再考六级,真是回到了炼狱般的高三。一进入大三,连空气都透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尤其是耳闻目睹了大四的找工作的种种经历后,更加感到证书的重要性。同时,考研的人已经投入备考之中,过着废寝忘食的生活。一部分人

热和能知识点总结

第十九章热和能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能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2)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属性(本章特指比热容)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认识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感受各种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2)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难点:能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4、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5、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6、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7、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 8、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二、复习内容 1、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P75图19、2-2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②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③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导热理论热传导原理

第二节热传导 热传导是由物质内部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热传导的机理非常复杂, 简而言之,非金属固体内部的热传导是通过相邻分子在碰撞时传递振动 能实现的;金属固体的导热主要通过自由电子的迁移传递热量; 在流体特别是气体中, 热传导则 是由于分子不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 4-2-1 傅里叶定律 一、温度场和等温面 任一瞬间物体或系统内各点温度分布的空间,称为温度场。在同一瞬间,具有相同温度的 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温面。因为空间内任一点不可能同时具有一个以上的不同温度, 所以温度不 同 的等温面不能相交。 、温度梯度 4-3所示,因为在等温面上无温度变化,所以无热量传 都有温度变化,在与等温面垂直的方向上温度变化率最 大。将相邻两等温面之间的温度差 △ t 与两等温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其数学定义式为: gradt 温度梯度 —为向量,它的正方向指向温度增加的方向,如图 n 对稳定的一维温度场,温度梯度可表示为: gradt ( 4-2) dx 三、傅里叶定律 导热的机理相当复杂,但其宏观规律可用傅里叶定律来描述,其数学表达式为: 或 dQ dS 丄 (4-3) n 式中 —— 温度梯度,是向量,其方向指向温度增加方向,C /m ; n Q ――导热速率,W ; S ――等温面的面积, m 2 ; 入 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 W/ ( m ?C) < 式4-3中的负号表示热流方向总是和温度梯度的方向相 反,如图4-3所示。 傅里叶定律表明:在热传导时,其传热速率与温度梯度 及传热面积成正比。 必须注意,入作为导热系数是表示材料导热性能的一个 参数,入越大,表明该材料导热越快。和粘度 卩一样,导热 系数入也是分子微观运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4-2-2导热系数 从任一点开始,沿等温面移动,如图 递;而沿和等温面相交的任何方向移动, △ n 之比的极限称为温度梯度, (4-1) 4-3所示。 图4-3温度梯度与傅里叶定律

中考物理基本知识点9热现象

热现象 初中物理热学和能的知识点: 一、热机 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Q总=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二、比热容 1.比热容概念与意义: ⑴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2.比热容特性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三、内能基本概念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四、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五、能量守恒定律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2、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热传导

《热传导》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对于热传递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和认识,例如为什么用橡胶或者木质材料来制作金属炊具的把手,对于固体传热的方式——热传导也有很多初步的了解。由于热的传递过程不能直接通过眼睛进行观察,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感知热是由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教学目标: 1、热一般情况下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导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热传导的方向是由热源点向周围各个方向的。 2、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证明热传导的方向和过程。 教学重点: 通过设计实验认识热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式—热传导。 教学难点: 独立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组:铁架台、铜棍、蜡环、蜡烛、火柴、废液缸、木块、湿布、实验记录单 三脚架、金属片、蜡片、蜡烛、火柴、废液、木块、湿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铁架台、十字夹、试管、金鱼、温度计、水、酒精灯、木块、火柴、废液缸、演示文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附:实验记录单 “热传导”研究记录 第___组 研究的问题:热在_____中的传递 实验准备:蜡烛、火柴、木块、废液缸、湿布、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装置示意图): 实验现象:

我们发现(热在传递时的过程和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评价 1、交流各组实验记录单。实验后,在装置图上推测一下热的传递方向。 2、解释:炊具上面装把手的原因。 课后小结: 通过学生主动交流,认真观察,使学生逐步树立与人合作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学会把抽象的或者很难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变得易于观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逐步对热的传递及热现象产生兴趣。

社会现象问题分析方法

四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问题分析方法 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实际的概括描述,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毛泽东等既是这一方法的倡导者,也是运用这一方法并取得成功的典范。有些人只在口头上坚持这一方法,实际上采取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这是应当努力改正的。 主体分析法 一、如果是历史问题,历史主体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特定历 史条件下,历史 现象中历史主体的构成状况、利益得失、力量大小来分 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特征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 律的分析方法。由于各历史主体的构成层次及其在历史 发展中作用不同,从低到高可以分成以下五级: A级:个人、家庭 B级:阶层、集团 C级:阶级、政党、政府 D级:民族、国家 E级:国际组织 因此历史主体分析法也就是要先找出参与历史事件中 的各级历史主体,再分析各级历史主体的利益得失、力 量大小。 二、如果是政治问题,政治学科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 主体,具体有:党、国家(政府)、社会、集体(经济 常识当中主要有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 经济常识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等。一 个题目往往不一定只涉及到一个主体,如果只抓住一个 主体进行分析的话,那答案肯定是不全面的,所以,对

这些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运用主体分析法,从不同主 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政治主观题中,这种题目常见 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如何解决”型,题目是要解决某 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方面所能够 解决的,往往需要众多方面通力合作,对这类问题必须 采用主体分析法,找出不同的主体;二是“有何意义” 型,题目的材料中通常是一个事件、一种现象等,要我 们分析事件、现象所产生或具有的意义,由于同一事件 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也应该采用主体分析 法,如对党有何意义、对国家和社会有何意义、对个人 有何意义等。 利益分析法 现实社会是一种各方利益相互较量博弈的社会。和谐社 会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寻找一个平 衡点向前发展。利益不平衡,便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 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运用利益分析法,也能准 确抓住矛盾产生的根源。 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 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 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 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 。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 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

4热现象

第四章热现象(图) (2002-11-27 15:03:01) 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具 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温度计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教师: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 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

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 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实验用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教师: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关于热传导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热传导问题 学生姓名:姜丽丽 学号:200600910058 专业:物理学 指导教师:李健 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010年5月20日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介绍 论文(设计) 题目 关于热传导问题 选题时间2010.1.10 完成时间2010.05.20 论文(设计) 字数 8000 关键词热传导,热量,温度 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 题目来源:基础研究。 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地分析热传导的过程,得出热传导的微分方程,从量上对热传导过程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且将热传导微分方程应用于解决各种几何形状的固体材料,得出温度分布的情况,以及简单的应用于气体、液体。热传导是深入学习和研究各种传热现象乃至工程热物理各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热传导过程的理论分析,总结出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然后分析各种热传导现象温度的变化规律。 创新点:1、总结了不同传热条件下热传导过程中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2、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热传导温度的变化规律。 附:论文(设计)本人签名:2010年5月20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引言 (2) 二、热传导理论基础 (2) (一)热传导的概念 (2) (二)温度场与温度梯度 (3) (三)热传导方程 (4) 三、固体、液体、气体热传导及热源的影响 (7) (一)无源热传导温度的变化规律 (8) (二)有源热传导温度的变化规律 (10) 四、影响热传导的因素 (11) 五、热传导的应用 (12) 六、总结 (12) 参考文献 (12)

近期社会心理现象分析

近期社会心理现象分析 我是一个足球迷,对足球很感兴趣也很了解,下面我想针对足球场上的恶势力——球迷骚乱和足球暴力事件进行分析。 足球自诞生以来,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精神鼓舞,它几乎被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足球赛场中球迷骚乱和暴力的出现,给这项运动蒙上了阴影。世界各国的球迷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英德足球流氓更是臭名昭著,南非的足球流氓更是世界闻名。就连赛场纪律一向比较严明的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也出现了球迷骚乱和暴力事件,如1985年中国足球上最为严重的“5·19”暴力事件。当时曾雪麟执教的中国足球国家队只要在当天小组赛最后一战中与香港队打平即可出线,结果中国队以1:2输给了香港队。比赛结束后,许多现场的观众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情绪激动,要求与足协领导对话,他们在看台上哄闹、投掷杂物达40多分钟。退场后又哄砸汽车28辆并殴打司机,并砸坏地铁站公安通岗亭,辱骂、殴打公安干警,共有40余名干警被打伤,酿成了所谓“5.19”事件。这是中国球迷的第一次球场闹事。事后警方共抓获127名肇事者,对7名构成犯罪的依法逮捕,拘留38人(——摘自百度贴吧)。又如1995年9月,泰达在主场输给了国安这对老对手,导致天津球迷十分愤怒,他们开始哄闹,点燃了报纸和衣物,并砸坏数辆北京牌照的汽车。可见,球迷骚乱和暴力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问题。足球暴力像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地蔓延,它不但违背了足球运动的宗旨,还危及了人们本身的安全,因此而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著名人类学家瑞德·罗雷兹证实:体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侵犯性冲动得到释放。而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也认为:社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系统,而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紧张和冲突。冲突的起因是作为不平衡的社会系统中的下层成员,对这一系统产生怀疑,并起来进行斗争。在对影响冲突的各种变量的分析上,他认为,缓解社会不满的渠道越少,转移不满的内部组织越少,一般社会成员成为特权阶层成员的流动性越少时,则这种冲突就可能越激烈,并且冲突越是围绕着现实问题发生,则其激烈性越大,情感介入越多,冲突越激烈。 根据他们说的,我认为引起骚乱的一个原因就是球迷们对比赛不满意。他们认为球迷花钱买票进来看比赛,比赛不能让他们看的舒服,带来享受。可能是因为不满支持球员在场上的懈怠,不积极;可能是不满意裁判不公平的执法;还可能是场上球员直接起的冲突间接带给场下球迷也起冲突。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这个导火索被引燃,炸弹被引爆,骚乱就必然会产生,后果往往不可预计。 球迷在球场上看球,怀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态势,从其在现场看球的目的看,本人将球迷划分为一下六类人群: (1)求知型。求知比赛结果是此类观众的主要动机,此外还包括有偏重对比赛技术、战术和规则的求知,这类人一般属于比较爱球,一般不会挑起事端; (2)审美型。这类球迷把足球比赛,当成艺术品来欣赏,他们和求知型球迷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常常是观众席上的“斯文派”。这类人一般属于比较懂球会因为场上球员的某些行为举动而大呼不职业、不专业,但是不会因为输球或者裁判等因素而引发骚乱,他们往往在赛后主动分析自己喜爱球队的不足进行反思。 (3)娱乐型。这类球迷来到球场,是为了娱乐、消遣、度过余暇。有的人甚至不懂足球规则,只知道进球就是好的,在场下经常表现为大喜大悲 (4)求同型。人们有一种求得社会归属和他人认同的社会心理。求同型与娱乐性球迷往往随赛场气氛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其行为一般表现为随波逐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认同与比赛结场果的功利关系相一致;

热现象知识点

《热现象》知识要点 班级姓名学号 一、温度、温度计 1.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现象都是热现象。温度表示物体的。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用。实验市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符号为。-4℃读作。 3.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认清温度计的最小,且必须使温度计的与被测物体,等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时再读数.普通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填写“能”或者“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使用普通温度计要轻拿轻放,(填写“能”或者“不能”)甩。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分度值精确到。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构造的不同点是,使用时的不同点是 。 二、物态变化 5.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以、、三种状态存在。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6.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过程需要热。固体分为体和体。常见的晶体有、、、、、、;非晶体有、、、。 7.晶体熔化时要不断热,温度(填写“变”或“不变”),该温度叫,直到晶体

完全熔化,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填写“相同”或“不同”),非晶体没有。 8.物质由态变成态的现象叫凝固。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不断热,温度,直到完全凝固温度才。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填写“相同”或“不同”)。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9.物质由变成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种是。 10.蒸发是在发生的汽化现象,一般说来蒸发是比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蒸发在温度下进行蒸发要热,有作用。 11.沸腾是发生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液体沸腾时,要继续热,但温度。沸点跟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压强沸点降低。 12.物质有态变成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热量,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和。城镇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使用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的。所有气体在温度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13. 叫升华。叫凝华。升华热,凝华 热。 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 14.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①;② ;③。 15. 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16.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升高,内能。 17.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和。这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 。 18.做功的实质是将转化为物体的内能。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

基础知识梳理《热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热现象》 一考点透视 回顾2008年中考 考情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最熟悉的物质,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各地中考试题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让考生分析、辨别物态变化,或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的作图或分析等考查的较多.这类题目应该引起同学们重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要求我们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考题剖析 1.温度及测量 例1.(2008,成都)如图1所示的温度计读数为_______。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要认清分度值,二要认清 零上刻度及零下刻度.本题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而温度计的划度值随 液面下降而增大,说明该温度计的示数为负值.常用温度计读数时,容易在 零上还是零下上犯错误,因此,读数时要认清温度计的0℃的位置和分度值.答案:一4℃ 2.物态变化 (1)熔化与凝固 例2.(2008,济宁) 图12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该图像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信息一:。 信息二:。 【剖析】本题考查同学们能否通过图像提取信息和对“晶体和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的理解.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个不变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而非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到第25分钟,这种物质在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由此可以确定此物质是晶体,熔点是80℃,熔化过程的时间约为15分钟.而在第10分钟时物质只是刚开始熔化. 答案:(1)该物质的熔点是80℃;(2)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该物质是晶体(4)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15min等。只要信息正确且有一定价值,即可(2)汽化与液化 例3.(2008,泰州) 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干得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蒸发越快。 【剖析】本题是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考查我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方法加快液体蒸发.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的快慢.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蒸发. 答案:液体的表面积越大 (3)升华与凝华 例3.(2008,南京) 如图2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 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

心理学现象分析

心理学现象分析

惧,但在动物园见到笼中之虎,则不会害怕。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发生的中介,同身体或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能自动地激活人的“焦虑程序”。如果人们对危险作出过度估计,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对焦虑时心身症状的错误理解、警觉过度、重复检查、回避行为、应对失败又能加强危险的认知评价,加剧焦虑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总之,认知心理治疗师认为一个人所以会对某件事产生过度焦虑,是由于他的认知障碍——即对事件做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故不是事件引起焦虑,而是人对事件的消极解释或者看法引起了焦虑。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缺乏关爱导致的,过度或病态的焦虑情绪,一定与幼时缺乏关爱有关。 人本主义治疗观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提出,一个人在其成长中,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指导,他就能产生自我和谐的积极的“自我关注”,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就能

较为健康地发展。而那些自幼得不到积极关注或只得到“有条件”积极关注(即只有当孩子不论对错完全服从父母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的孩子,渐渐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即对自己产生怀疑,并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会变得自卑、胆怯,如果在日后的生活中仍然不顺利并遇到什么事件,就会使他的自我不和谐加剧,使他感受威胁、焦虑、混乱和不适应,严重的,就会发展为过度的或病态的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马斯洛,则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角度谈病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成因。马斯洛假设,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们按照不同层次排列成一个等级,在这个等级层次中,强度与等级恰成反比:层次越低,强度越大,层次越高,强度超弱。一般说来,人是递次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种: ①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水、空气、睡眠和性的需要等。它们的满足对于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它们是所有需要中最强有力

初中物理热现象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热学 1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0C 、沸水的温度为1000 C 在00C -1000C 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0C 体温计:量程350C ——420C 分度值0.10C 。玻璃泡与玻璃管间有一根细管。 用法特点:用前甩一甩。使水银由于惯性回到玻璃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实验用温度计:量程-200C ——1100C 分度值10C (1)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读数时不可离开被测液体 寒暑表:量程-300C ——500C 分度值10C 2物态变化 2.1熔化 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吸热) 探究晶体、非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 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试管、温度计、搅拌器、奈(蜡)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记录: 结论: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AB 段是熔化过程 OA :固态,温度升高 A O B C T/0C t/min

A点:固态 AB: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 B点:液态 BC:液态,温度升高 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可能状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态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松香的熔化实验记录: 结论: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持续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蜡、玻璃、沥青。 实验注意事项: 1为缩短试验时间采取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杯盖; 2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3用水加热试管的目的:试管均匀受热。 4搅拌器作用:使被探究物体均匀受热。 5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图示时刻试管中的冰会熔化吗? 2.2凝固 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 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如水等。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如蜡水等。 晶体凝固特点:放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2.3汽化 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 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 只在液体表面/ 发生的缓慢的/ 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 剧烈的/ 汽化现象

人们都知道热传导有三种形式

人们都知道热传导有三种形式:辐射、传导、对流。 ①热传导: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系统的现象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或液体中,热传导过程往往和对流同时发生。各种物质的热传导性能不同,一般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玻璃、木材、棉毛制品、羽毛、毛皮以及液体和气体都是热的不良导体,石棉的热传导性能极差,常作为绝热材料。 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②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明显。对流可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自然对流往往自然发生,是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强迫对流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对流体搅拌而形成的。 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③热辐射: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热辐射虽然也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但它和热传导、对流不同。它能不依靠媒质把热量直接从一个系统传给另一系统。热辐射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出能量,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辐射的波长分布情况也随温度而变,如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光进行辐射,在500摄氏度以至更高的温度时,则顺次发射可见光以至紫外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热的主要方式,如太阳的热量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再传给地球的。 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热的导体 各种物体都能够传热,但是不同物质的传热本领不同.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瓷、木头和竹子、皮革、水都是不良导体。金属中最善于传热的是银,其次是铜和铝.最不善于传热的是羊毛、羽毛、毛皮、棉花,石棉、软木和其他松软的物质。液体,除了水银外,都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 散热器材料的选择 散热片的制造材料是影响效能的重要因素,选择时必须加以注意!目前加工散热片所采用的金属材料与常见金属材料的热传导系数: 金 317 W/mK 银429 W/mK 铝401 W/mK 铁237 W/mK 铜 48 W/mK AA6061型铝合金155 W/mK AA6063型铝合金201 W/mK ADC12型铝合金96 W/mK AA1070型铝合金226 W/mK AA1050型铝合金209 W/mK 热传导系数的单位为W/mK,即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柱体沿轴向1米距离的温差为1开尔文(1K=1℃)时的热传导功率. 热传导系数自然是越高越好,但同时还需要兼顾到材料的机械性能与价格.热传导系数很高的金、银,由于质地柔软、密度过大、及价格过于昂贵而无法广泛采用;铁则由于热传导率过低,无法满足高热密度场合的性能需要,不适合用于制作计算机空冷散热片.铜的热传导系数同样很高,可碍于硬度不足、密度较大、成本稍高、加工难度大等不利条件,在计算机相关散热片中使用较少,但近两年随着对散热设备性能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散热器产品部分甚至全部采用了铜质材料.铝作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因热传导系数较高、密度小、价格低而受到青睐;但由于纯铝硬度较小,在各种应用领域中通常会掺加各种配方材料制成铝合金,寄此获得许多纯铝所不具备的特性,而成为了散热片加工材料的理想选择.

生活中几个物理现象分析

生活中几个物理现象分析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生活,这是学生的内在,不是任由外界制定的。假设只为学习物理而进行物理学习,那么就是在割裂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两者间的联系,失去生活联系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是死读书、读死书式的学习,完全不符合生活教育理论里活读书、读活书的理念。从这点出发,物理教学就是要将物理学习放在生活中,留心生活实际里的物理现象;善于动脑思考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并试着去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积极发现并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明白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 先举生活中几个物理现象: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

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7)人靠什么走路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这说明,身体向前

热现象

热现象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不选或错选得0分) 1.如图1所示,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 ] 2.今要制造两种液体温度计:⑴测北方高寒地区气温用的寒暑表,⑵能测萘熔液沸腾时温度的温度计.那么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数据判断.制造温度计用的液体应分别选用 [ ] A.酒精、水银 B.都用水银 C.都用酒精 D.酒精、甲苯 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沸点(℃) 水银 甲苯 酒精 萘 -39 -102 -117 80 3.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 [ ] A.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B.松香、萘、玻璃、明矾都是非晶体 C.晶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与它的凝固温度相同 4.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 [ ]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两杯水温度一样高 D.无法比较 5.生活中常把碗放在普通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2所示,当锅内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A.稍后沸腾 B.同时沸腾 C.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沸腾 D.温度总是低于锅里水的温度,因此不会沸腾 6.寒冷的冬季,人们洗脸后,总爱往脸部或手上抹些油脂护肤品,这主要是为了 [ ] A 、防止紫外线照射皮肤 B 、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皮肤 C 、防止脸或手上的热散出去 D 、防止脸或手上的水分蒸发,使脸或手上的皮肤变干而受冻 7、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只有液化 D 、只有汽化 得分 评卷人 水银 甲苯 酒精 萘 357 110 78 218 图2-2 图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