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3
传媒
传媒主要指大众传媒。目前学前儿童接触的主 要媒介有电视、报纸、广播、录音带、字书、 杂志、电影、电子游戏机、录像带、计算机、 网络等
6
文化传统
传媒
观看视频后7
文化传统
传媒
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而且越来越成为学前儿童生活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
8
文化传统
传媒
暴力电子游戏
情绪易 于激动
引发攻击 性思维
挫折体 验增强
AY
9
文化传统
传媒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 算机、网络等先进科 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 日益密切。儿童与各 种社会传媒的接触, 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 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
10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讨论:下面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华生:“ 如果给我一打(12个)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
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
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无论他的天资、
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
11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作业
OE
• 1、P21第四题 • 2、预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社会环境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王静
头脑风暴
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影 响吗?
你认为有哪些影响呢?
2
文化传统 传媒
3
文化传统 传媒
4
文化传统
传媒
文 化 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就有所差异, 传 生活在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中的儿童 统
,心理发展就不一样
5
文化传统
传媒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0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的发展

◈ 人的动作和动物动作的主要不同,在于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 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 每个孩子动作的发展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 ◈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一)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由粗到细)
◈ 最初的动作时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 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研究证明,1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 2岁儿童已经能够接受坚持性任务。 ◈ 从2岁到6岁,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 3岁幼儿坚持性发展的水平是很低的,他们坚持的时间极端。在 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单调 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
(二)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
◈ 所谓有意的感知(观察)、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这些“有 意性”,是认识活动中的意志成分。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 意志和情绪有密切的联系。 ◈ 一方面,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还是客服内部障
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
◈ 另一方面,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既鼓舞人的意 志行动,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
(一)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
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 无意运动的特征:
1.天生就会的
2.被动的,人没有意识到的
(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 ◈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征: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生理发育迟缓
三、机体损伤或疾病
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儿童孤独、退缩、自卑的性格,导致其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五、生化改变
机体内对脑的功能有重要影响的中枢神经物质的代谢异常,可能成为
诱发生理和心理活动障碍的重要原因。例:多巴胺(DA)与多动症的关 系
考核知识点: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感觉统合失调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孩子的成长。在现 实生活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因为行为“古怪”,在与 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久而久之在人群 中被孤立起来,成为同学们不愿交往的对象。
“圈养”诱发“城市病” 孩子长期吃精制食物,造成他们厌恶养育健康体魄的粗 蔬和五谷杂粮,孩子的身体或瘦弱、或肥胖。
(1)单一突变基因异常
(2)染色体异常
2.间接遗传:是由于某一遗传性而引起的异常行为。 3.轻微遗传:是指某些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遗传只 起轻微的作用。
(二)研究遗传因素的方法
1.家系研究 2.双生子的研究: (1)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差异是由于环境的影响作用。 (2)异卵双生子: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请用本章学习内容分析这两位老师的做 法分别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王峻字小朋友,因讲话不清楚被老师、小朋友嘲笑而转园来 到我班。开始,他内向、怕事,整天不说一句话。我主动接 近他,与他聊天,发现他的优点便及时在全体幼儿面前表扬 他,使王峻字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现在他能大胆主动 地给小朋友讲故事了。
如何防范儿童的“城市病” 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进入了密闭、狭小的 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患了“城市病”。 “城市病”大量涌现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 标志,也是孩子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 芽。 1.动作混乱阶段
手动作 的发生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一)最初的习惯性动作 最初的习惯性动作,似乎有了目的,实际上只是一
有意运动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 生的。 无意运动的特征: 1.天生就会的 2.被动的,人没有意识到的
(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 的肌肉运动。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征: 1.后天学会的 2.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三)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一)反射动作阶段 (二)最初动作阶段 (三)基础动作阶段 (四)专门化动作阶段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幼儿期在最初动作发展的基础上,进入基础动作发展 的阶段。
(一)基础动作的模式 基础动作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基础的移位动作,如走、跑、跳等等。 2.基础的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踢、击等等。 3.基础的稳定性动作,如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轴心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
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如,体型肥胖的儿童,动作的 灵活性不如一般儿童。 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 作的发展也有影响。如,下肢过短影响赛跑速度, 手指过短不利于弹钢琴。
萌芽。 2岁儿童已经能够接受坚持性任务。 从2岁到6岁,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导读: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有一些在生活习惯上就能体现。
那么,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请看小编为你介绍: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较弱,使得他们的心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儿童心理出现健康隐患的主要原因。
那么,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保驾护航,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学校因素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等均与儿童的心理状态相关。
社会和文化因素社会经济情况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卫生设施,并影响着家庭育儿的手段。
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渲染,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身因素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胆小、怯懦、敏感、过分依赖、追求完美等,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使孩子易于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另外先天因素又可分为以下几点:(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早已被肯定。
人类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已证明,人类行为和身体一样,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感觉运动器官、脑的结构功能等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营养不良的影响。
妊娠期,孕妇营养不良可使婴儿出生体重轻,某些营养素过少或过多则可导致先天畸形。
低体重儿可能有脑细胞减少、智力发展迟缓、脑功能异常等缺陷,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1.了解有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去进行教育,怎样去发展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4.知道学前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时要以促进学前儿童个性良好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欢欢和园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一个样。
刚入园时,老师们都分不清哪个是欢欢,哪个是园园。
阳阳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阳阳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动手能力强,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有一天,阳阳妈妈来接孩子时却说:“老师,我家孩子就是好动,叫他弹琴时总是坐不住,缺乏自制力,还喜欢问东问西,不知道哪有那么多问题,喜欢在家搞破坏,一个新玩具到他受里就被他拆开成了废品。
邻居家的欢欢可乖了,琴弹得不错,画也画得好,又文静,老师,我家阳阳是不是有问题?”案例中,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却怀疑他是问题儿童。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
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发展?本章将分别讲述这些问题,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的构成个性的有关因素,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和培养。
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她们在活动中表现还是不一样的,欢欢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自理能力强,胆子大,但是比较冲动,有脾气;园园文静,画画不错,喜欢安静的游戏,不爱说话,一遇到问题就哭着叫姐姐。
双胞胎之间个性尚且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将来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去进行教育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个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诸如“城市的个性”、“这个人很有个性”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指的是具有特别性,与众不同。
心理学上的个性则指的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知多少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知多少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该部分知识点主要以理解和试记为主,大家需要以主、客观题的形式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各因素的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基本因素为三个,即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活动。
一、生物因素1.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
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
猩猩在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下,其智力发展的极限也只能达到儿童的水平。
这些事实都证明了正常的遗传素质对于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作用。
b.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
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
刚出生的儿童就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表现在对各种感觉刺激的敏感性、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和稳定程度、情绪反应的基本倾向等等方面。
c.一般般认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的影响大些。
一些著名的音乐家、运动员、画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固然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取决于本身的努力,但不能否认这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的结果。
充分利用良好的遗传素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遗传素质决定了儿童可能的最优发展方向,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也不同。
d.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影响着儿童智力的差异。
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智商平均仅在25-50之间,这些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智力差异,基本都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e.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特殊能力和一般智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个性的形成。
多血质的儿童容易形成敏捷的思维品质和活泼、乐观的性格,而抑郁质的儿童则易于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易于发展为忧郁、内倾的性格。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导致他们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因素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分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一)生物学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的影响,包括儿童出生后机体损伤、疾病(包括生化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1.遗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
如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早期死亡、智力低下的比例远比非近亲结婚的高。
2.孕期状况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例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可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缺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儿童患呆小症;孕妇用药不慎可引起各种心理疾患,如用抗妊娠反应药“反应停”,可引起胎儿肢体、心脏、眼、耳等多处畸形;抗菌素药“链霉素”可引起先天性耳聋等;孕妇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为低体重儿、先天畸形等;孕妇情绪不好,使体内分泌的激素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烟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化合物使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和畸形;孕妇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症”,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x放射线使胎儿发生严重畸形,身体、大脑发育迟缓;环境中汞、铅等有害元素的污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遗传生理成熟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
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
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
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
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
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设想有两个婴儿其中一个在遗传上更具有吸引力、更合群、更随和,而另一个在这些方面都不及前者。
再进一步假定,第一个婴儿比第二个婴儿得到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因而成长为较热情、友善的人。
随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天生更友善的这个儿童更多地寻求各种活动,结交朋友,由此又进一步促进其社会自信心。
是什么导致他们具有这样的人格差异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个体人格的百分之X 取决于基因,百分之Y 取决于经验,因为遗传和经验都不能单独起作用。
受基因影响的特质会引起其他显著的反应。
因此,从受孕时开始,人就是基因和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基因会影响他人对我们做出反应的方式。
生理外表有着各自的社会结果。
要问基因和经验哪一个更重要,就想询问开车时发动机和方向盘哪一个更重要一样。
要问人格更多是基因的产物还是环境的产物,就像问水的湿度更多取决于水中的氢还是氧一样,就像问土地的不同面积更多的是取决于其长度还是宽度一样,因此人的心理发展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请不要认为天性和教养互不相容,要记住教养要经由天性得以实现。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一、家庭教养家庭教养,特别是父母的教养对于学箭儿童的影响是最直接且最为重要的。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在教育抚养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教养情感与态度的综合体现。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发生改变,不随家庭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且教养观念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占有核心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养行为和教养情感与态度对于家庭教养类型的划分,目前学术界最为接受的划分类型就是鲍姆林德等人(1991年)提出的家庭教养类型理论。
他们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包括权威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漠不关心型这四种类型。
(一)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表现: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处于平等地位,相互之间互相尊重,经常进行平等的交流协商。
他们对于孩子表现出热情和爱心,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且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鼓励他们参加家庭的决策,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个性。
影响:在学前期,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幼儿情绪愉悦,性格活泼;女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强,男孩子友善合作性高;高水平的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
青春期:高水平的自尊;社会和道德意识高;学业成就高;人际关系和谐。
(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表现:父母往往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
影响:童年期:幼儿存在焦虑、退缩和抑郁的特征;男孩子易怒并伴随攻击性,女孩子依赖性强,面对挑战采取回避的态度。
青春期:心理适应能力不如权威型,学业成绩平平,但较放任自由型和漠不关心好。
(三)放任自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表现:父母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出决策时就把自主权交与孩子,让孩子随意实施决定。
这样的教养方式是将孩子视为花朵,不对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也不进行适时的管教。
教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不按时睡觉父母不会阻挠,他们说话伤人,激怒他人父母也不会制止。
这类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大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管教缺乏信心的无奈感。
影响:童年期:冲动、反抗和叛逆;对成人既苛刻又依赖;责任心差,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同伴间合作意识差。
青春期:低劣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绩;容易误入歧途,如沉迷网游、犯罪、吸毒。
(四)漠不关心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表现: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影响:童年期:依恋行为、认知、游戏以及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存在缺陷,攻击性强。
青春期:为人冷漠、孤僻,不爱交谈;低劣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绩;容易误入歧途,如沉迷网游、犯罪、吸毒。
二、学校教育(一)教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期望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
①教师的教育观念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虽然也有一些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总起来还是以游戏活动为主,所以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实施开放化的教育,把儿童看作是积极活动的主体,扮演温和权威的服务者的角色,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儿童个性适时对儿童给予引导。
②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儿童的影响。
由于儿童具有好模仿的特点,教师作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儿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热爱幼儿、胸怀坦荡、作风民主、真诚坦率、和蔼可亲、善良幽默、自信自强、耐心自制,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师的重要良好品质,这会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③教师的期望。
儿童特别容易受暗示,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会让儿童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温暖儿童很长时间。
教师形成对儿童的期望后,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言语或非言语的线索将其传递给儿童,儿童同时感受到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并且儿童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因此,教师积极的期望可以让儿童感受到良好的暗示,让儿童更积极快乐地成长。
(二)同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果说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更多反映在照顾、保护、指导上,那么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为交流、陪伴和游戏上。
在幼儿园中,儿童与同伴的交往机会增多,交往的质量与种类也不断发生变化,年龄小的儿童关注的更多的是游戏玩耍带给他们的快乐,而大一些的儿童则更为关注共同兴趣、支持与信任。
随着儿童与同伴交往的增多,儿童在游戏中开始懂得合作与交流,懂得遵守游戏的规则,并且能够逐渐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并推断他人直接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这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幼儿教育应关注父母的参与,幼儿园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手段鼓励家长积极参与:①培养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个人关系;②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③构架少数民族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文化桥梁;④通过各种家庭作业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⑤将家长纳入学校基本规划和管理之中,确保他们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致。
喜欢与不喜欢上幼儿园案例描述:丁丁特别兴奋,一整天都很高兴,回到家后兴奋地跟妈妈说:“妈妈,妈妈,今天我吃饭特别乖,吃饭的时候老师夸我吃饭吃得可千净了!”妈妈听了也特别高兴。
连着几天丁丁都情绪都很高涨,每天去幼儿园都是快快乐乐的。
突然有一天,丁丁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了。
”妈妈听了有些惊讶,就问丁丁:“前几天你不是特别喜欢上幼儿园么,今天怎么不想去了呢?”丁丁招着小嘴说,“昨天我不小心把水洒了,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想去了。
”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孩子前后行为的不一致,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老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语言可以让孩子高兴好长时间,并喜欢去幼儿园,而教师一句无意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
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的表扬与暗示,让孩子在赏识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社会传媒社会文化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对人们产生影响,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电视这一重要传媒了。
有调查表明,学前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的时间超过21 小时,超过1/3 的2 一7 岁儿童的父母报告说,电视在他们家占用“最多时间”。
而学龄前儿童每天仅花费约45分钟进行阅读。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加拿大一个小镇上的居民进行研究,研究者让从来没有看过电视的小镇上的学龄阶段的儿童收看了两年的电视,然后对其进行测验,并与以前的情况加以比较,发现他们在看了两年电视后,阅读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衰退,而其性别意识及游戏中的言语和身体攻击有所上升。
另外,由于收看电视节目,青少年参加社区活动的时间急剧下降。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夸大电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消极作用,电视在儿童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一定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