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范文一:江郎才尽出自《史记》中一个叫江丑的人物,指他的才华桎梏、枯竭无能。
这个成语后来就引申为才华或技术达到了巅峰后迅速下降的状态,已到了令人不耐烦的地步。
据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大,可能是汉朝刘向编故事时虚构的。
不管真实性如何,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无疑是流传最广的。
有一个叫江丑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精通诗歌、音乐、书法等艺术,是当时的大名鼎鼎的人物。
可是,年龄一天天增长,江丑的才华却跟着越来越不济。
他写的文章不像从前那样有生气,画的画也没有了原先的优美,甚至口胡错乱、不知所云。
人们不由得怀疑他的才华已经耗光了。
后来,江丑突然列车行突然到达了一个岔口,面对四通八达的路线,却始终不能决定自己该走哪条路。
这个人的才华已经彻底耗尽,无法再在人生之路上走远。
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到了某种状态后就走投无路的情况。
许多文化、艺术或者技术领域的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处境。
需要在这个状态下有更多的信念和创造力,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重点分析:本文介绍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来源,讲述了江丑的故事。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利于读者理解。
词汇简单清晰,容易让读者明白其中的意思。
重点是表达江丑的才华枯竭的状态,同时引申出这个成语的意义。
通读全文,文章的逻辑结构比较清晰,整段文章的意思明确,流畅有序。
范文二:江郎才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它的起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江丑是一个四面八方的人,他不仅精通诗词、音乐、书法等艺术,而且还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上很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然而,当他年龄一天天增长时,他的才华却随之而不振了。
怎么办呢?江丑只能坐在椅子上,目光空洞地看着窗外,等待他的才华再次回来。
可是很明显,江丑的童年做梦的时候已经彻底消失了。
在考虑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时,我们能看到的是,它是关于一个高度才华的人的经历的表现。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看到才华的枯竭状态是如何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和担忧的,并将其东窜西荡的时期与学习工作中的困难阶段相比较。
江郎才尽的故事

江郎才尽的故事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成语】:江郎才尽【拼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才情减退。
【出处】:《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举例造句】: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
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
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近义词】: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江郎才掩【反义词】:出类拔萃、初露锋芒【成语故事】: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
他每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
后来,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
貂皮很珍贵,可以卖不少钱,这样就可以买好多米、面、油、盐等。
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一定能做大官。
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
”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
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
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
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
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
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
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
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江郎才尽成语故事江郎才尽成语故事1源于《南史·江淹传》。
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才子,幼年家境清贫,读起书来非常用功,诗文都做得非常好。
由于他早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能够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生活,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能够深刻地抒发忧谗畏讥和郁郁不乐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许多贫困知识分子共同的动荡不安的生活,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作品能引起许多失意者的共鸣,从而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作家,人们称之为“江郎”。
后来,他的文才大不如前。
他之所以才尽,是因为附南齐高帝萧道成等人,做了大官,成为南齐的“帮闲文人”,从此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
由于他的地位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所以文思渐衰,写出的诗文当然平淡无味。
后来,人们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才思减退。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2【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
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
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
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
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成语解释】:四字成语:江郎才尽出自:《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解释:“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
“尽”,完,没了。
江郎的文才没了。
比喻才思减退。
造句:(1) “这这这……”他突然江郎才尽,心慌意乱,舌根子发短了。
(2) 他已经江郎才尽,已经放弃了希望和改变,还指望以"不作为"来赢得20xx年的选举。
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才子江淹的才华逐渐枯竭,从一位文思泉涌的文学家变得无所作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背景和含义。
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名叫江淹。
他年轻时非常聪明,饱读诗书,文采飞扬。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才华似乎逐渐消失。
尽管他仍然努力写作,但作品的质量却大不如前。
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疑惑。
有人认为江淹在成名后骄傲自满,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努力;也有人认为他可能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诅咒。
实际上,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渐渐发现,“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更多的是对江淹后期作品的评价,而非对他个人品质的贬低。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个人的才华逐渐枯竭,无法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在这里,“才尽”并不是指完全没有才华,而是指才华不足以支撑其继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同时,“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即使再有才华的人,也有才思枯竭的一天。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一个人的才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可能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起伏;其次,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人,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巅峰状态,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最后,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应该更加关注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价值,而不是过多关注作者的背景和身份。
总之,“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是一个提醒我们珍惜才华、不断努力学习的警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不断挑战自己,勇攀高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江郎才尽”的悲剧发生,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更加精彩的篇章。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范文一:江郎才尽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文思已经穷极无聊。
这个成语的由来与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有关。
据说,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仲维的文人,他有很强的文才,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被人称为“江郎才尽”。
可是,他的兴趣爱好却很怪异,闻到醋味就会非常兴奋,宛如见到了至爱之人。
于是,他想到了写一篇醋的文章,结果,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一篇《醋谱》,讲述了当时醋的制作以及历史渊源等问题。
但是,这篇文章却让人失望,因为它既没有艺术性,又没有创意,读完就让人感觉“江郎才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才再高,也不能忽视创意和艺术性的重要性。
否则,就会像张仲维一样,“江郎才尽”。
要点分析:重点为讲述故事以及借此说明“江郎才尽”的含义。
用词简单明了,语言流畅。
范文二:江郎才尽是一个著名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已经失去了创作灵感的人。
据说,这个成语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相传,在古代唐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名叫李白。
他的诗歌雄奇有力,韵律悠然,受到了世人的喜爱。
在那个时候,人们都羡慕李白的文才和创作能力,认为他是“江郎才尽”中的一员。
但是,后来,李白失去了创作灵感,他不知道该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写。
于是,他把自己关起来,待了三天三夜,但仍然不能写出新的诗歌。
最后,他决定走出门外,到江边散步。
站在江边,他看到一群白鹭在江面上优美地滑翔,听到了河水流淌的声音,于是,他在一瞬间得到了灵感,写出了一首名为《将进酒》的诗歌,成为了他创作生涯的一段辉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创作灵感的启发。
他一旦失去灵感,就变得“江郎才尽”。
要点分析:重点为讲述故事,以及举例说明“江郎才尽”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用词简洁明了,描述清晰。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江郎才尽的仆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比方才情减退。
江淹的简介: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
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
江淹诞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
晚年他仍担当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郎才尽的故事: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出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慢慢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照旧写不出一个字来;间或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奇,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奇,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如今应当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今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郎才尽的启示:满意于功成名就的现状和在文学上不思进取,这才是江郎才尽的主要缘由。
这告诫我们要不满意现有的成就,只有努力上进,主动进取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2出处:《南史·江淹传》。
意思:形容原来很有文才,后来却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
或作“才尽江郎”。
江淹是南北朝时有名的文学家。
他曾连续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做过官。
在梁,曾任“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封为“醴陵侯”,因此,他的诗文集称《醴陵侯集》。
据《南史》载,他年轻时候,家里很穷,由于刻苦自学,写出了很精采的诗和文章,并且以此知名。
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却大大减退,文章平淡,诗也没有什么佳句。
江郎才尽的故事

江郎才尽的故事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
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
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江郎才尽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
“尽”,完,没了。
江郎的文才没了。
比喻才思减退。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南朝文学家江淹。
江淹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被世人所称赞文采出众,但在中年之后却写不出什么惊世名作了,所著皆平平无奇,因此才被后人称之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的故事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
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
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
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
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出自南京。
据《南史·江淹传》和钟嵘著的《诗品》中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
江郎即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他年少成名,擅长诗赋,文章更是绝妙,《恨赋》、《别赋》状人间生死之恨,离别之愁,酣畅淋漓,真挚动人,读来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
可到了晚年,江淹突然才思锐减,诗文不再有佳句美意,诚如钟嵘在《诗品》中所说,“而后成诗,不复成语”,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在朝天宫后面的冶城山上有一冶亭,江淹就是在这里小憩时做了这么一个离奇的梦,此后,他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后人称冶亭为梦笔驿。
把写不出好作品的缘由,附会于一场梦,颇有点“睡不着觉怪床歪”的意味,当然有点可笑。
但江淹缘何才尽倒是值得深思。
江淹出身贫寒,但自小好学,6岁能诗。
13岁丧父后,为生计所迫,曾采薪养母。
20岁入仕,但寄人篱下,不甚得志。
后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获释后继而遭贬。
坎坷不平的经历,愤怒哀怨的思绪,造就了一代诗人,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好的诗篇。
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江淹34岁后时来运转,他先后依附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受到赏识,官运亨通,从尚书驾部郎一直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
对此,他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
”
在这种养尊处优、安逸舒适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创作激情,更缺乏创作的生活底蕴,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谷。
江淹的文思终于枯竭,金陵一梦,终使他前后判若两人。
“江郎才尽”这个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启示是深刻的。
到梦笔驿一游,既意味深长,也让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