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成语故事为数学“画龙点睛”

合集下载

借成语故事的智慧为数学思想画龙点睛

借成语故事的智慧为数学思想画龙点睛

借成语故事的智慧为数学思想画龙点睛作者:姚晓燕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6年第02期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数学课的开头,用成语故事进行导入,看似超出了数学学科知识范畴,但是却很好的将学科之间进行渗透和思想教育,学生能体会数学和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成语故事;数学思想;学科渗透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84-002从数学和思想的含义去理解,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数学思想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之中。

因此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

很多成语与典故中的智慧,与数学思想在解题策略中运用有着相同的灵犀,发现与捡拾两者具有相同特征的智慧。

在数学解题一筹莫展之际,可凿壁借光汉文化的智慧,来为学生开启数学解题思路。

一、巧用故事,感受归纳思想苏教版的《可能性》这一内容由原来的二年级放到了四年级的上册,考虑到学生这时候已经有一定的语文文化基础,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情境:情景一:有一位老婆婆坐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出示场景图),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成语故事吗?学生回答: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老婆婆这样锲而不舍地磨着,最后铁棒?(一定会磨成针)学生感知一种事情发展的确定性:一定。

情景二:一个农夫正在田里拔禾苗,还没等老师问完,学生看到场景图就脱口而出“拔苗助长”,你觉得“拔苗”可能“助长”吗?学生立刻回答:“不可能。

”学生感知到事情的另一种确定性:不可能。

情景三:一个庄稼人坐在一个树桩旁,头脑里想着一只兔子,早有学生说出了这个成语:守株待兔。

你觉得这个事件可能发生吗?学生讨论后得出:可能,但是可能性很小,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也做了一个伏笔。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成语的故事篇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

成语,大多是四个字构成的,它短小,但寓意深刻,大部分成语还有很有意思的来源和故事。

今天我们班里举行一次成语故事的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语文书上第8课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自相矛盾三个故事。

首先,是我们的评委~大组长,总分为5分,给我们每个小组打分。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小组表演“自相矛盾”,一个男同学是卖矛和盾的人,还有两同学是旁白,另一个同学是围观的人。

这个男同学夸自己的盾,用什么样的矛都戳不穿它。

又夸自己的矛,用什么盾都能戳穿。

当围观的人问卖矛和盾的男同学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是怎么样呢?”这个男同学说不出话来。

我觉得他们表演的很好,道具也做得不错,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下个小组表演“画龙点睛”,一个男同学演龙,另一个同学演主人公,另外两同学当游客观看龙。

主人公作画神妙,形象逼真,当游客观看龙时,觉得缺少神韵,就让主人公画上龙的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说明在关键地方,用几句话或者几个词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传神。

这个组表演的也不错。

另一个小组表演“滥竽充数”,国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就有人混在里面瞎吹,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国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许多人一起吹竽,而喜欢一个一个的吹,混在里面的人只好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干,不能蒙混充数。

这次比赛“自相矛盾”的小组赢得了最高分,他们不仅表演的好,道具做的也好。

其他小组也表演的不错。

我们都是非常棒的,也让我们轻松获得了更多知识。

成语的故事篇2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

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成语故事》的好词好句

《成语故事》的好词好句

《成语故事》的好词好句
1.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简直太妙了!就好像一幅画本来普普通通,但是那关键的一笔下去,哇,立马变得活灵活现,你说神奇不神奇?比如老师在我的作文结尾加上了一句精彩的评语,那真的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啊!”
2. “叶公好龙,很多人不都这样嘛!嘴上说着喜欢什么,结果真正遇上了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就像有人总说喜欢冒险,可真到了要去尝试的时候,就吓得不行,这不是叶公好龙是什么呢?”
3.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呀!就像你不小心犯了个错,只要赶紧去改正,去弥补,还是能挽回很多的嘛。

你看邻居家丢了羊后赶紧修补羊圈,后面不就没再丢羊了嘛!”
4. “狐假虎威,现实中这样的人可不少呢!自己没啥本事,就借着别人的威风来吓唬人。

想想那些仗着家里有权有势就横行霸道的人,不就是典型的狐假虎威嘛!”
5. “掩耳盗铃,这不是自欺欺人嘛!明明知道掩盖不了事实,还非要去做。

就像考试作弊的人,以为自己不会被发现,这不是掩耳盗铃是啥呀!”
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太有道理啦!有时候看似倒霉的事,说不定后面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呢。

就像上次我丢了钱包,结果却因此结识了一位好心人!”
7.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不是嘛!好好的画个蛇,非得再去添上几只脚。

就像写文章,该简洁的地方非要啰嗦一大堆,这不是画蛇添足是啥呢!”
8. “拔苗助长,这可不行呀!做事情不能太心急,得一步一步来。

就像培养孩子,不能硬逼着孩子快速成长,否则会适得其反的呀!”
我觉得成语故事真的是蕴含着很多智慧和道理,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意义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意义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意义范文一:我听过一句话:“画龙点睛”,意思是说一个人写文章、做事情的时候,最后再加上一点小细节或者巧妙的描摹,就像是给龙画上一只眼睛一样,让整件事情变得更加完美、精彩。

大家知道,这句话来自一个古老的成语,叫“画龙点睛”。

那么,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呢?相传,有一位画龙的大师,他平生拿手的就是画龙。

他的画龙很精致,画出来的龙看上去栩栩如生,非常逼真。

但有一次,他画了一条龙画到最后,感觉少了一点什么,让他觉得这条龙还没完美到极致。

于是,他决定再给这条龙加上一只眼睛。

这样一来,这条龙忽然变得灵动、有神,非常生动。

于是,这个画龙的大师想到了一个新的词汇——“画龙点睛”,这个词汇形容那些能够让一件事情更加完美、出彩的小细节。

“画龙点睛”这句话,也被用在了各种场合中。

比如说,大家做一道数学题,如果只做到了正解,那么这道题就是普通的题目。

但如果你想到了一种特殊情况,想到了一种巧妙的解法,这就是所谓的“画龙点睛”,这道题在你的手上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道理:做事情要认真,不能草草了事。

我们每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再去“画龙点睛”,才能让这件事情更加完美,也才能让自己在这个领域中更加出色。

【写作重点分析】1. 切入点鲜明:在开头就清晰地说明什么是“画龙点睛”,然后介绍了成语的来源。

2. 以事例引申:用数学题的例子来说明“画龙点睛”的意义,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3. 引导读者思考:最后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中抽象出一个具有启示性的道理,引导读者思考,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词分析】用词准确、简洁,表述清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将复杂的道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阐释清楚。

2.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故事更加形象。

3. 使用适当的譬喻,让读者通过类比更好地理解道理。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做到了极致之后再去加上一些小巧思,让做事情的人或者事情本身更加出彩。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成語故事--畫龍點睛
★比喻做事能握要點,讓整件事更加圓滿。 比喻做事能握要點,讓整件事更加圓滿。 比喻
張僧繇(ㄧㄠˊ)是南朝梁武帝的右軍將軍,是當時有名的畫家,擅長人物畫。每 當梁武帝思念分封在各地的兒子,就命張僧繇去寫生。他畫出來的肖像畫,個個栩 栩如生,武帝一看就安心多了。 他也喜歡描繪動物,據說他曾在房子的東牆上畫一隻老鷹,西牆上畫一隻鷸, 結果原先居住在屋簷下的小鳥嚇得不敢再住下去,可見他的筆下功夫有多厲害。 據說他還在蘇州華嚴寺的大殿上畫過一條會飛的大龍呢!當他畫好的時候,突 然狂風暴雨,牆上的龍仿佛就要飛上天的樣子,於是他又畫一條鐵鏈將它拴住。不 過許多人不相信,以為只是謠傳而已。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記載:金陵安樂寺的和尚請張僧繇去畫龍, 於是一大群人爭先恐後跑到安樂寺,都想看看實際的情形。只見張僧繇屏氣凝神, 一言不發,沒過多久就畫好了四條龍,但是卻沒有眼睛。大家議論紛紛,不曉得他 為何要這樣畫。 「你們一定覺得奇怪吧!其實眼睛是龍的精神所在,其他部份都畫好了,只是 形體而已,一旦加上眼睛就會具有生命,到時候就會飛走了。」 「哪有點上眼睛就會飛走的事?」 大家都不相信,張僧繇只好搖搖頭拿起畫筆, 小心翼翼的為兩條龍點上眼睛。忽然,雷雨交加,這兩條龍立刻破牆飛上雲霄,而 沒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還在。這時候大家都驚訝的沒有一點聲音,等過了好一會兒, 才讚歎張僧繇的技法高明。 此後,我們讚美某人的作品生動傳神,有「畫龍點睛」之妙,就是從這裏取材 的。或是在說話、作文時,在最關鍵、重要的地方加上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全篇 精妙傳神,我們也會用“畫龍點睛”來比喻。 ◎ 栩栩如生:栩栩,生動活潑的樣子。形容描繪刻畫得非常生動真切。 ◎ 爭先恐後:爭著向前,惟恐落後。形容爭搶利益或機會,惟恐被他人先奪去。 ◎ 屏氣凝神:屏氣,抑制呼吸,使不出聲。凝神,凝聚精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 議論紛紛:不停的揣維,語首助詞,無義。肖,類似的意思。形容模仿得十分精巧,簡直和 真的一樣。 *躍然紙上:躍然,跳起的樣子。全句是說好像在紙上跳動的意思。比喻文字或圖畫 生動傳神,好像在紙上活動起來。 *一絲不苟:一絲,一點點。苟,草率、馬虎。比喻做事細心謹慎。 *戰戰兢兢: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謹慎的樣子。形容人做事時態度謹慎戒懼, 十分小心。 ※ 在【】中填入適當的字: 1.【】開【】笑:舒展眉頭,兩眼也跟著笑彎了。形容愉快開心的樣子。 2.有【】無【】 :形容人見識短淺,沒有辨別能力。 3.擠【】弄【】 :用眉毛與眼睛的動作,來暗示某種意思。1.形容鬼鬼祟祟的樣子。 2.形容以眉眼作姿態,表達情意。 4.【】明【】快:眼光銳利,辦事敏捷。 5.掩人【】 :掩住他人的耳朵、眼睛。比喻欺瞞他人。 【】 6.【】 【】一新:所聽的和所看的,和過去不一樣。形容事物改變之後,給人新穎 的感受。 7.【】濡【】染:濡,浸染。全句是說平常耳朵聽、眼睛看,慢慢就受到薰染影響。 8.【】瞪【】呆:睜大著眼睛,而說不出半句話來。形容人受到驚嚇的樣子,也形 容癡呆的樣子。 9.【】 【】之爭:口舌,指言語。全句是說雙方發生言語上的爭論。形容彼此用言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既可以传达深刻的哲理,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吧!1.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位画家,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他冥思苦想,最终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滴墨水,龙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恰到好处的点缀。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忧心忡忡,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啊!”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

3.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守着,希望能等到兔子撞上来。

他的愚蠢行为被人们取笑,后来“守株待兔”就成了形容无所作为、不求上进的人的成语。

4. 刻舟求剑。

古时候,有人在河边刻了一艘小船,船掉到水里了,他却在原地寻找剑。

别人告诉他,剑已经掉到水里去了,他却不信,还在原地寻找。

后来“刻舟求剑”就成了形容人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成语。

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时期,有个大臣想试探秦始皇的权力,他抓来一只鹿,说是马,问秦始皇认为是什么。

秦始皇居然说是马,大臣得知秦始皇已经被蒙蔽,暗自庆幸。

后来“指鹿为马”就成了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成语。

6. 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有个人为了报仇,每天都在火炉上烤着薪木,用来激励自己。

他最终成功报仇了,后来“卧薪尝胆”就成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不怕牺牲、忍受艰难的成语。

7. 杀鸡取卵。

有个农夫每天都杀掉母鸡,取鸡蛋。

别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却不听,最终所有的母鸡都被他杀光了,也就再也没有了鸡蛋。

后来“杀鸡取卵”就成了形容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成语。

8. 守口如瓶。

古时候,有个人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一直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出去。

后来“守口如瓶”就成了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的成语。

9.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他心中已经有了画面,所以他在纸上轻轻一笔,就能画出精美的竹子。

成语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成语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成语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1. 画龙点睛。

例子:哎呀呀,你看那幅画,本来普普通通的,画家最后在龙眼那一点,哇塞,简直是画龙点睛啊,整个画瞬间活了起来!
2. 叶公好龙。

例子:你说有些人是不是叶公好龙啊,嘴上说着多喜欢多喜欢,真见到了又吓得不行!
3. 亡羊补牢。

例子:就像那丢了羊的农夫,及时去修补羊圈,这亡羊补牢的做法也不晚呀!
4. 狐假虎威。

例子:嘿,你瞧那小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在那耀武扬威的,不就是狐假虎威嘛!
5. 掩耳盗铃。

例子:这不是自欺欺人嘛,就像那掩耳盗铃的人,捂住自己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啦?
6. 守株待兔。

例子:你可别学那守株待兔的人呀,整天想着不劳而获,哪有那么好的事哟!
7. 画蛇添足。

例子:本来好好的一幅画,非要多此一举去画蛇添足,反而弄巧成拙啦!
8. 自相矛盾。

例子:哎呀呀,他说的话前后矛盾,简直就是自相矛盾嘛,这让人咋信呀!
9. 滥竽充数。

例子:在那乐队里混的人,根本不会吹竽还在那滥竽充数,能长久吗?
10. 买椟还珠。

例子:这人可真逗,只看重那漂亮的盒子,把里面的宝贝还回去了,这不是买椟还珠嘛!
结论:这些成语寓言故事真是太有意思啦,每个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学到好多东西呢!。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短从前有个画家非常擅长画龙。

他的画技非常出色,每一幅画龙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但是,他总觉得这些画龙还缺少了点什么,欠缺了那种令人心醉神迷的感觉。

一天,画家出门散步时,无意中走进了一座苍山。

在山上,他遇到了一位道长,道长十分慈祥地看着画家,似乎知道他的烦恼。

道长微笑着对画家说:“年轻人,你的画龙已经非常美妙,但是它们还缺少了那种让人心悸的生气。

”画家听了道长的话,十分惊讶。

他问道长:“道长,请问应该如何让画龙更加生动有趣呢?”道长笑着说:“你需要在画龙的眼睛上点上一颗明亮的明豔,只有这样,你的画龙才能吸引万千人的目光。

”画家感到兴奋,急忙拿起画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在每一幅画龙的眼睛上都仔细地点上了明豔。

神奇的是,画龙不再是那么平静,而是有了生气。

它们像是要跃出画纸,引来无数观者的赞叹。

从此以后,画家的名气渐渐传开,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欣赏他的画龙。

他的画作不仅仅被视为艺术品,更是被视为带有灵魂的作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点细微的改变就可以极大地提升艺术作品的价值。

而“画龙点睛”的成语就用来形容这种点到为止,使事物更富于生命力的表述方式。

画家在经历了那次与道长的相遇后,开始更加注重细节,努力在每一幅作品中点上明亮的明豔。

他不再只依靠技巧描绘画龙的形体,而是希望通过画龙的眼睛表达更多情感和灵动。

画家发现,只要画龙的眼睛被点亮,整个画作就会焕发新的生机。

画龙的目光仿佛在透过画纸直接触动观者的心灵。

人们感受到龙的力量、智慧和神秘,仿佛可以与龙进行心灵的交流。

人们纷纷感叹画家的天赋和创造力。

他的作品不再仅仅是画龙,而是一种拥有灵魂的艺术品。

那些鳞甲如刀刻般准确的线条,那些张牙舞爪的威猛图景,都在点亮之后更加生动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国家,他被誉为“画龙点睛”的鬼才。

人们争相购买他的作品,将其收藏在自己的宫殿和花园中。

而画家也因此成为财富与荣誉的象征。

然而,随着名誉与财富的积累,画家逐渐迷失了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成语故事为数学“画龙点睛”
蚌埠市延安里小学
马晓玉
借成语故事为数学“画龙点睛”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好与坏。

那么,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我们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数学这一课程呢?我们教师身为课堂教学的‚掌陀人‛,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必要的。

我发现很多成语与典故中的故事,与数学知识有着相同的灵犀。

发现与捡拾两者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可让学生发现原来不仅语文课上老师讲成语故事,在数学知识中也可以用到那么多的成语故事。

一、成语故事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

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很重要的,一个新颖的、精致的开头,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课堂的学习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刚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滴水穿石‛这三个成语故事的意思吗?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描述这些成语故事中
的事件吗?第一个‚守株待兔‛,这是一个什么事件?是一定发生,可能发生,还是不可能发生?‛学生回答:可能事件,但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个‚拔苗助长‛,你觉得在这个故事中,到了收获的时
候那个人会怎样?这是一个什么事件?学生回答:不可能事件,因为他的庄稼全死了。

第三个‚滴水穿石‛这个事件可以用那个词描述?学生有回答可能的,也有回答不可能的,还有回答一定的。

我又问:‚如果小水滴锲而不舍的滴着,到最后一定会成怎样?‛学生回答‚把石头滴穿成一个洞‛。

那么该用什么词描述?随着三个成语故事的结束,引入今天的课题。

成语故事的引入快速地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角色,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同学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

二、成语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个精彩的开头仅能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条成功的路最多只走了一半。

剩余的还需要在新授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创造出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

苏霍姆琳斯基讲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

‛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到教师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新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后,我问学生:‚你们听过‘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句话吗?‛学生说:‚知道,这是告诉我们兔子的饮食习惯,它们不吃窝旁边的草,总是跑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吃草。

‛我说:‚是的,这是兔子的一种习惯,但是,今天老师用一根绳子把兔子栓在家门口,让它只能吃家旁边的草,你
觉得它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同时出示一个栓有兔子的小挂件)学生演示兔子吃草的范围实际是一个圆形。

‚兔子的家相当于什么?绳子又相当于什么?‛学生回答:‚圆心和半径‛我又问:‚如果我想让这只兔子吃草的范围变大或变小,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只要把栓兔子的绳子变长或变短就可以了‛。

‚那你们知道圆的大小是谁决定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我接着又问学生:‚那你们听过‘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吗?一只狡猾的兔子有三个可以逃跑的出口,要抓到它们是不容易的。

现在这只栓着绳子的兔子可以在这个家门口吃草,也可以在那个家门口吃草,还可以在这个家门口吃草,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我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已深深印入孩子的脑海。

成语故事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数学课堂更具生命力,使得有些教学内容都变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

三、成语故事结尾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的时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也要讲究结尾的艺术。

数学课堂的结尾我们可以讲述一些富有启发而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活跃其思维,保持其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在最后我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并问学生:‚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这个成语吗?小猴子有没有多吃到栗子?‛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说:‚没有,猴子们真笨,
加法交换律告诉我们3加4与4加3的和不变,是一样多的呀!‛又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在最后我出示‚百发百中、十拿九稳、百密一疏、事半功倍‛等一些成语,问学生:‚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出这些成语的意义吗?‛学生的情绪高涨,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还举出了其它类似的例子。

成语故事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享受着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课堂教学的距离。

成语故事可以为我们的数学‚画龙点睛‛,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成语故事,把成语故事与教学内容相合,设计好教案,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