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本文是关于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感谢您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具体如下,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高中阶段学习理解的重难点,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字词三、必背语段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高中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四、重点句子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五、全文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3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

7 记念刘和珍君本课话题——责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流言”,“屠刀+钳口术”,这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作者列举两种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雾霾笼罩下的北京城里,路上行人不约而同地全副武装,捂紧口罩,甚至宠物犬都被戴上了口罩。
更让人们惊奇的是,北京大学校园内的蔡元培、李大钊、塞万提斯等先贤的雕像,也被戴上了口罩。
2014年2月23日,一组名为“请允许我为您戴上口罩”的照片在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被疯传。
雾霾天气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恶劣天气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北大学子巧妙地运用了口罩这个文化符号,还“特地”请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等先贤来“代言”,向世人传递想要改变环境现状的强烈愿望。
这份“口罩上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蓝天白云的呼唤,更感受到了他们心中深深的责任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赁.屋( ) 浸渍.( ) 噩.耗( ) 洗涤.( ) 屠戮.( ) 绯.红( ) 桀骜.( ) 踌躇..( )( ) 【答案】 lìn zì è dí lù fēi ào chóu chú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干⎩⎪⎨⎪⎧干.练( )毫不相干.( ) (2)攒⎩⎪⎨⎪⎧攒.射( )积攒.( ) (3)落⎩⎪⎨⎪⎧寥落.( )一字不落.( )落.枕( ) (4)抹⎩⎪⎨⎪⎧抹.杀( )抹.墙( )抹.脸( )【答案】 (1)ɡàn ɡān (2)cuán zǎn (3)luò là lào (4)mǒ mò mā2.语境辨析法(5)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但要薄.( )利多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包括作者简介、重点字词、必背语段、重点句子、全文结构及练习试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三、必背语段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四、重点句子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五、全文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同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勾当/勾通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B.着落/着想血迹/血淋淋挑剔/痛哭流涕C.削发/剥削关卡/卡脖子攒射/人头攒动D.血泊/停泊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解析】A项,分别读ɡòu/ɡōu ,lù/lòu,lè/lè;B 项,分别读zhuó/zhuó,xuè/xiě,tī/tì;C项,分别读xuē/xuē,qiǎ/qiǎ,cuán/cuán;D项,分别读pō/bó,kuì/ku ì,jī/jǐ。
《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的理解.

C
B
B
4、《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 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叙述 B、议论 C、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 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 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A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 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全句赞扬革命者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 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
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 在《论睁了眼看》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这样的 人才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 和幸福者”。就是“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 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对“真的猛 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 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的悲愤
些“学者文人”
作者自称
全句的含义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 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记念死者。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 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 为国为民哀痛;为国为民而牺牲, 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
苟且偷生的人会从这次流 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 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 步觉醒,增长勇气。
革命者则将会更 坚定地奋勇前进。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 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 行。
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 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 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解释

《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冯雪峰有好几个读者写信给我,谈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华盖集续编》)中有几处不容易领会,现在照我的了解在这里解释一下。
一、原文第2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真的猛士,应怎样了解?又,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照我的了解,真的猛士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
这是泛指;有人以为系指在段祺瑞执政府前被杀害的四十多个爱国青年,我们看原文却不是的。
这样牺牲了的爱国青年固然也应该说是革命者,但作者在这一节话中并没有说到这一层意思。
实际上,这些爱国者完全牺牲于反动政府的阴谋凶杀;他们当时只是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而已。
作者在全文中都并没有认为这就是革命的行动。
——根据原文,“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就正是指的反动政府凶杀这种黑暗事实。
因此,这句话就是说,真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样黑暗的现实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也就很明白:真的革命者既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也就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显然是最哀痛的。
同时也只有真的革命者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最幸福的。
这是和下文所说的庸人比较而说的,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里说的庸人,是平常人的意思。
下文又说:“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正是作者感到非常沉痛的。
二、原文第4节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当时是中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候,青年学生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当时的反动文人(《现代评论》派等)还说青年自己去送死。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第2、3句笔锋陡然一转,反过来陈述自己对于这个事实的怀疑。
“不惮”,即不怕,敢于。
“最坏的恶意”,指如何如何的下劣凶残。
“中国人”,指上文提及的段琪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凶残到这地步”,指让徒手请愿的群众和和蔼可亲的刘和珍“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死伤至数百人”。
“下劣到这地步”,指反动派不仅暗设“罗网”,残杀了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而且反过来诬陷说“她们是暴徒”、“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作者说,不仅一般的人不曾预料也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我”这样一个“心怀叵测”敢干用“最坏的恶意”进行推测的人也不曾预料、也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惨案,会造出这样的流言。
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作者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法,看似为敌人开脱罪责,实际是将敌人推至极高极险之处,然后猛一用力,反戈一击,置其于死地。
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补充一个更值得怀疑的理由:“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退一步,再退一步,这好比射箭,把弦向后一拉,再向后一拉,弦向后拉得越多,弓就张得越满,射出的箭也便越有力。
作者把弓拉满了,马上就射出他的利箭,扔出他的投枪和匕首。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一口气列出一连串的铁证,好比机关枪射出的一排排子弹。
让每个证据独自成段,又多用短句,恰如投枪、匕首,急射而出,雷霆万钧。
“然而”、“但”、“但”这几个转折词的连用,一再突出这都是人们不能预料也不敢相信的罪恶行径,让人惊心,让人发指。
作者在控诉了敌人的凶残和卑劣之后,愤怒的感情如汹涌的波涛决堤而出,仇恨的烈焰如奔突的岩浆冲天而起,他在沉默中爆发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刘和珍重要句子理解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
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彻。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
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一、揣摩关键语句,探究疑难问题。
1.开头“中华民国”有什么意味?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
“三一八”惨案发生时,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
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3.“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明确:刘当时中弹,是“从背部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而是卑劣的屠杀。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上完了课,查字典语文小编带你回顾《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真的猛士”与“庸人”:1、相关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理解:从上面的的语句可以见出:“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
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
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问: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是不是“真的猛士”?冯雪峰先生认为不是。
他认为“真的猛士”泛指真正的革命者,而鲁迅并不认为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是革命行动。
我们认为从鲁迅对“真的猛士”的定义和刘和珍等人的英勇事迹来看,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算是“真的猛士”。
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反动校长;在“强拖出校”“赁屋授课”的困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可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可谓“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等烈士是当之无愧的“真的猛士”。
问:“庸人”指当时的普通的民众吗?是否包括“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庸人”指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百姓,包括“无恶意的闲人”,不包括“有恶意的闲人”。
二、“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1、相关语句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
本文是关于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感谢您的阅读!
理解语句离不开对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的了解,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是理解整个文章的重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学习本文有一些帮助。
①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
“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
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
“直面”,直接面对。
面,动词,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
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
这句话用了反语、借代的修辞方法。
“伟绩”是指灭绝人性的劣迹;“武功”是指凶残野蛮的暴行。
“几缕血痕”借代段政府充当帝国主义走狗对爱国学生的血腥屠杀,“抹杀”则指制造这次惨案的段政府的下劣凶残比“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有过之而无不及。
表达了作者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嘲讽。
⑤“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
明确:
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段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动摇,说明了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作用却很小。
所以作者主张积聚革命的力量,采用更为革命的方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得更大的胜利。
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
“依稀”,模模糊糊。
“微茫”,隐约,不清晰。
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
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它们是理解整篇文章及作者思想的重要语句,希望大家可以掌握本课分析语句的方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