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保留——以桂林方言为例

,
广 西 恭城人
,
桂 林 市 教 育科 学 研 究 所 教 研 员 中 学
,
一
级教 师
。
谢琳 :普通话 推广与方 言文化保留
中共桂 林市委 党校学报
第3 期
找了几个莆 田人 当作 电台情报 发送接 收员 , 此 之 从 后就 再也没有被 破译 了 , 因为都 是用福 建莆 田方 言
互 通情报 。
“
”
京 上海话
、
一
…
…
南腔北 调 五 彩纷呈
,
一
。
方水 土 养
,
和 汉 语热 等 这 都应 该 是 具 有 广 义 的社 会 意 义
,
方人 这 正 是 地 域 文 化 特 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语
,
,
的 是 积 极 的政 治 语 言 文 化 现 象
,
。
言凝 聚着 故 乡情 结 方 言 反 映 出异 域 民 俗 这 就 是
—
0 5
语 言是人 类 思 维 交 流 的重 要 工 具 是 人 类 进
、
,
篆 颁行全 国
,
,
。
这 不 仅结束 了处 于 长期 分裂 割据 的
,
步 社 会发展 的表 征
、
。
虽 然 存在语 言交 流 障碍 的 地
,
战国时代 而且 使言语 异声 文 字异形 东方六 国文
,
区 社会 经 济 的发 展 必 然 会 受 轨 书 同 文 也 结 束 了 中 国 自西 周
,
一
以后 几 百 年 的纷 乱 历 史 统
, ,
、
六 国 促 进 了 民族大
,
桂林方言分析报告

桂林方言分析报告一、引言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或社会群体中所发展出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差异。
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对桂林方言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变异规律以及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桂林方言的地理分布与背景桂林方言主要地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及周边地区。
桂林地理环境独特,山水相间,被称为“山水甲天下”,这种地理特点也为桂林方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同时,桂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也为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桂林方言的声调特点桂林方言的声调特点是其最显著的方言特征之一。
桂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平,音调稳定且抑扬顿挫。
3.1 桂林方言的声调系统桂林方言的声调系统较为复杂,共有七个声调。
具体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上声、阳上声和阳去声。
3.2 声调的分布规律在桂林方言中,声调的分布规律较为有趣。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声调会发生变异,如在叠字等情况下,声调会发生重叠或转换现象。
这种声调的变异特点既是桂林方言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方言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四、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在于词汇量丰富、词义丰富多样。
桂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官话、壮话等语言产生了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体系。
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音韵特点桂林方言中的一些音位和声母与官话有所不同,如将官话中的“f”音替换为“h”音;将官话中的“zh”,“ch”,“sh”音分别替换为“z”,“c”,“s”音。
4.2 词汇借用及变异桂林方言中也有很多借词,如一些汉字的发音与官话相似,但意思略有不同。
同时,桂林方言中也有很多词汇的变异现象,如发音和意义上的偏离等。
4.3 方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桂林方言的词汇与当地的山水风光、风俗习惯等紧密相关。
桂林作为旅游胜地,方言中的很多词汇与旅游相关,如对风景名胜的称呼、当地特色美食等。
桂林风俗文化礼仪

桂林风俗文化礼仪桂林有着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
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沉迷。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桂林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桂林的婚俗龙胜侗族抹黑脸婚礼龙胜侗族年轻人结婚,婚宴过后还要进行一次奇怪的婚礼——抹黑脸。
据传一来是表示对新郎新娘爱戴,以此驱邪除秽日后平安无恙;二来女伴男伴相近亲昵,相互萌发喜爱之心,两家族可亲上加亲,更加亲热。
侗族定亲茶龙胜县侗族婚俗。
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
男方要预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
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状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状况。
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便悔婚。
壮族夜婚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
也称壮族火把婚。
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
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唱,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挡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唱,在歌声笑声中,分散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
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连续对唱,直到天明。
通过对唱,他们相互熟悉、了解,有的交上伴侣。
进而缔结夫妻良缘。
重阳节习俗1重阳节的来历九月九的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有登高避邪的习俗,从前有钱人家就带起食品、供果,全家人上山进庙敬香摆菊花宴克。
一般老百姓也会登高望远,演绎成一种户外活动,中秋佳日,风和日丽,出克放风筝,荡秋千耍,在城里头,还要举办菊花展,赋诗、猜谜子,习俗各地都差不多,桂林也不例外。
登高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强身健体,很受老人家的欢迎,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老年人结伴出游,带起子孙登高望远,感怀天地,抒发鹏程万里的豪情,于是重阳日就演绎成了中国老年人的节日了。
2重阳节,桂林人爱吃什么?从前,桂林人重阳节早晨吃千层糕、喝菊花茶;夜饭吃白果炖老鸭,喝菊花酒。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作者:梁媛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6期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方言,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桂林方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成为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活标本。
本文选取桂林方言中具有桂林特色的方言词汇、熟语,尝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认为桂林的饮食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文化心态的特点都在桂林方言中有所反映。
关键词:桂林方言地域文化桂林文化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1]。
探究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文化意义。
本文以桂林方言为例,试图对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
一、桂林方言概述桂林方言源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属西南官话中的桂柳话。
自秦始皇凿通灵渠,连接湘漓二水以后,桂林就是中原进入广西乃至岭南和贵州的咽喉要道,历来接受北方的影响超过周邻地区。
宋代以来,桂林长期是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吸收、保存和传播中原的风俗、雅言提出了要求和条件[2]。
因而在比中原通用语稍微滞后而大体同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北方方言语根相同,语义相近的桂林方言。
[3]但桂林方言在语音、语调等方面仍同北方方言有某些差异,尤其是一些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非桂林人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和趣味。
本文将选取桂林方言中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方言熟语仔细品读其中的文化意味。
二、桂林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一)饮食文化1.深厚的米粉文化。
桂林的风味小吃,首推在桂林人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桂林米粉。
独特的“米粉文化”在桂林方言中也有众多体现。
盘点广西话

盘点广西话广西话是指广西所使用的方言,属于南方方言中的粤语支,和广东话、海南话等南方语言有着一定的关系。
广西话在广西省内被广泛使用,在一些地方也有部分人使用。
广西话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区域的方言,但都较为接近。
一、北部方言广西北部方言,又称钦北方言,主要分布在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
北部方言发音与普通话较为类似,比较规范,并且在钦州市被视为官方语言。
北部方言语调较为平缓,朗朗上口,发音比较清晰。
二、中部方言广西中部方言,又称桂中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
中部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较大,语调比较重,带有一定的唱腔。
当地人常常使用方言和客家话交流,较为清新自然。
三、南部方言广西南部方言,又称壮方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沿海地区,如贵港、玉林、北流、百色、梧州,也包括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北部。
南部方言在广西方言中属于“重口味”,语音咬字力度极大,伴随皱眉皱眼动作,有饱满而磁性的韵律感。
四、广西话中的特殊用词除了各地方言差异外,在广西话中也有不少特别的用词:1. 哈屁(哈皮),意为高兴、欢喜;2. 土萝卜(寺庙),即宗教场所,常常用来特指佛教庙宇;3. 牛滚轮,意为蒜蓉拌北极贝;4. 罗汉豆(红枣),指枣子。
五、广西话的特点与魅力广西话的特点是:语调起伏跌宕,音节准确细腻,抑扬顿挫,韵律悠扬,有一种地道自然的感觉。
广西方言有一定的音韵规律,分区分部分音、韵母有很强的区别性,南壮方言的普遍特点是口音重彪,咬字力度极大,语速较快,有一定的韵律感。
同时,广西话还有较多的口头禅,比如“喷喷”(不错)“嗬哟”(奇异)“来……碗”(来一碗),这些口头禅都非常地符合广西人的口音特点。
总体上,广西话的特点是它具有独特的区域语言特征,在语音、声调、词汇、韵律等方面都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代表了这片热情洋溢、天际广阔、壮丽辉煌的地方文化。
它丰富多彩的语言气息,不仅令广西人自豪,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广西人对这种魅力十足的语言进行学习和了解。
桂林话词汇研究

桂林市区官话的研究一、桂林市区官话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历史文化的意义,对传统民俗的研究近几年更是十分火热,所以在此环境下方言的研究成为了各地区的热点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而桂林作为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南地区,其方言一直未受到重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桂林市的一些历史资料及老人们口口相传的传承来对桂林市区官话词汇了解一二。
这几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桂林市区官话词汇进行研究分析,经常会随机抽取不同年龄的桂林本地人进行发音采样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到这类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及相关数据分析,对于我们研究桂林市区官话是非常有理论意义的。
我们了解到现在桂林市区官话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开始向普通话的方向靠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首先具有客观必然性,因为语言内部总会进行调整重组以完成语言升级,其次就是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的号召下形成的必然性结果,其次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比较喜欢接受新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未产生浓厚兴趣,导致现在桂林话的古老词汇正在慢慢消失,所以对于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桂林市地理和人文概况桂林市是国内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广西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湘桂走廊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09。
36'至111°29',北纬24。
至'至26。
23')。
境域南北长236公里,东西宽189公里。
北部及东北部与湖南省交界,东南部与贺州市接壤,南部与梧州市、来宾市贴邻,西部及西南部与柳州市相接。
与广西其他的市县相同,桂林同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市内有壮、回、苗、瑶、個等28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保持着各自的习俗和语言。
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周边的山地,市辖区内以汉族为主。
桂林市区官话以柳州为界限进行区分,柳州以北的方言称之为桂北平话,以南称之为桂南平话,虽然同属一个地方但是南北之间的方言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桂北平话主要适用于桂林市郊区和临桂、灵川、永福、龙胜、富川、钟山、贺县、融安、融水、罗城、柳江、柳镇等地的集镇和村庄中,桂南平话则分布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由于桂南平话受粤语的影响较大,所以其内部差异性不是很显著。
桂林传统文化

节庆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是桂林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祖 扫墓,缅怀先人。同时还会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如荡秋千、射柳等。在清明节前后, 人们还会插柳植树,迎接春天的到来
节庆习俗
端午节
端午节是桂林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 日之一。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 艾叶等。其中最著名的活动是龙舟比赛,每年都会吸 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此外,在端午节期间还会进 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美术展览等
节庆习俗 3
节庆习俗
桂林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其中 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最为重要
这些节庆习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 特色和民族特色
节庆习俗
春节
春节是桂林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桂林人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 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在除 夕之夜,人们还会守岁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传统技艺
彩调
彩调是桂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中叶 ,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以歌舞表演为主, 注重身段和表情的变化,具有欢快、活泼、幽默的特点 。彩调的传统剧目有《刘三姐》、《阿瓦与美丽的姑娘 》等
传统技艺
壮剧
壮剧是广西壮族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剧以壮族语言为基础 ,融合了唱、做、念、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壮剧的传统 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孟丽君》等
口头文学
民歌
桂林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山歌最为著名 。山歌歌词质朴自然,曲调悠扬激昂,反映了当地人民 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感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桂林山水 歌》,这首歌以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描绘了桂林山 水的美丽风光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种 的西红柿个大饱满 。吃起来 口感好 .慢慢在附近就小有名 气 了。每到赶集时 ,人们都来买 的西红柿 “ 来两斤 .毛 秀 才 !” “ 给我来点 ,毛秀才 !”久而久之 ,毛秀才就成 了西 红柿 的代名词。 桂林独特 的地域 、历史文化赋予 了桂林 方言词汇丰富的 内涵和特有 的趣味 二 、句 子 中的地域 特色 1 . 穿起龙袍不像 太子 ,和狗踩潲瓢一样 。从前人穷 .衣 服 、鞋子都要轮流穿 ,接下水 的穿在身上未免宽 大了些 .这 时人们就会说 : “ 穿起龙袍不像太子 ,和狗踩潲瓢一样 ” 这话强调 的是衣裤等不合身 。从生 活中摄取 营养 的俗语 .语 言凝练 。生动有趣 .脱 口而出 2 . 麻 直走 ,莫拐弯 。热情好客的桂林人在指路 时常用这 句话 ,可话却让外地人 听得一 头雾水 。麻直 即一直 、径直 . 也有大胆 向前 、放手去做 的意思 。 “ 麻直走 ,莫 拐弯”就是 叫你一 直往前走 ,不要拐弯 。而要 听见桂林 人说 : “ 你就麻 直 克做 嘛”则是让你放心去做 .不用担忧 从词语 到句子无不体现 了桂林话 的生动有趣 .渗透出桂 林 人灵 活多样 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近千年来作为南 方的政治 、 经济 、文化古城 的历史渊源 三 、桂 林 方言 的发展 与保 护 在经济快速发展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的背景下 ,桂林人 越来越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 .表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则是守 旧意识的改变 。像一些词 的音 已不再 流传 .如 :狗 肉 ( 或 )、觉 ( q u 6 或z h u 6 ) 得、日 ( y i ) 子等。桂林话也融入 了普 通话的读音。 以前没有去声 .去声读作 阳平 .而现在年轻 的 桂林人已融进了去声 作 为土生 土长 的桂林人 . 自然 对桂林 话有 特别 的喜好 和眷恋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 .很多颇具特色 的词 因年代 久远或过于粗俗而被摒弃 .取而代之 的是 日益流行 的网络新 词 不可否认 ,桂林话正很快地被 同化甚至消失 。方言祖辈 沿用 ,地域性强 ,有独特 的表达能力 .这是普通话所不 能替 代 的 桂林话是桂林人的特色文化 , 我们 应当保存 和发扬 每一种方言都有 自己的特色 .承载着悠久 的人 文历史 . 蕴含着独特 的地域魅力 桂林方言 中蕴含 的地域文化价值 . 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同时要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 之间的关 系. 尊重桂林话 的使用价值 和文化价值 . 促进桂林话 的继承 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方言与地域文化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
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
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以上。
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
比如:
把“ke na kai (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 han:这像广东话。
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
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
如把鞋(xie)子叫做“ha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
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xx 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
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
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
比广东人也不逊色。
同时也爱好吃狗肉。
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
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
十年寒窗,倍是艰苦。
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
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
很快做完了,教了卷,出了考场,等丙秀才。
很久还没见到丙出来,两秀才急着吃狗肉心切,就想了个法混进了考场去找。
发现丙秀才有道题不会做,正在犯难,两秀才帮朋友心切,同时为了找点去吃狗肉。
就写了答案,给了丙秀才。
并在后面关照写上了一句:
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丙拿到答案,非常高兴,又非常紧张,人呢又有点苯,一急之下,把后面那句:
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当做了答案,一起抄到了试卷上。
这下麻烦了,一改卷,三秀才作弊就被发现了。
以前对仕子作弊处罚很严厉,功名革去不算,还要在考场门口重枷示众。
三人重枷立于考场门口,丙觉得很对不起两位朋友,唉声叹气。
甲已两位就安慰他了:
没关系的,我们是好朋友嘛,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你如果还是觉得内疚的话,三天后,除去枷锁,请我们去吃狗肉就好了。
“狗肉”就由此而出,是指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兄弟、朋友。
而不仅仅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
此外,桂林俚语中的称呼也很有意思。
如桂林土话俚语把未成年的小孩称为“把爷”,这也是有来历的。
原先清朝时有个官名叫把总,武官。
一般人见到官都称之为“把爷”。
不知怎么着,后来就有人把小孩称为把爷了,如果不是希望小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因为小孩子特胡闹,蛮着呢,叫他们“把爷”还真形象。
桂林人往往还称老爸为“老盖”,胖的男人叫“胖盖”。
多少有些洋泾兵的味道。
因为当年抗战时飞虎队驻在桂林——西南飞虎队最大的大本营。
飞虎队的成员都是美国人啊,他们与当地人交往,言语半通不通,英语里所谓“GAY就
是指小男孩。
于是当地桂林人就这么传开了,而且把这种半通不通的语言变成
当地的土话。
可以说,正是桂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赋予了桂林方言的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趣味。
桂林的方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桂林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许多日常词汇也非常精彩。
如:
桂林人会用“下米”来比喻人既能吃亏、又肯做事。
这是个动名词,具有苦力生涯的人最能体会这个词的份量。
那时做短工的人,经常各人带着自己的米,然后一起下到大锅煮饭,搭伙一起吃,肯“下米”的人必是实在人。
桂林人还把那些干活偷懒的人,叫“耍死蛇”。
蛇是既有毒且懒惰的动物,除了受到攻击和攫取食物之外,它是一动也不动的。
一个人像条蛇已经够毒够懒了,这还不算,还是死蛇;死蛇还不算,还要耍一番。
这个词比普通话中的“磨洋工”要精彩、形象。
那些小人的小动作称为“蛆蛆拱拱”,这个词把小人的肮脏、阴暗、委琐的各种状态简直形容得淋漓尽致,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如果一个人遭了不幸或者生活工作不如意,桂林人叫“跌滩”,这也是个动名词,把人生的艰难和危险处境描绘到家了。
“搏底”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放肆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这个词明显含有警告的意味——不要突破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桂林口语中的“喊声”一词,有“万一”的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更紧急,好像就要发生的险情。
(如叫小孩别乱跑,“喊声跌倒了咧”。
就是万一摔倒了呢。
)小孩子生日了,桂林人叫“长尾巴”;市场上买肉,称好了后还要添加一小点肉,桂林人叫“戴点帽”,等等。
这无不体现了桂林方言的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词汇是桂林人的专有的,如:
“雷堆”——桂林人用得比较多。
意指啰嗦、累赘、做事拖拖拉拉,甚至礼性
来味道”——泛指特别来劲,与北方话“来劲儿”同意挨嘈”——表示事情办糟了,估计要挨批评或处分。
醒橄榄”或“醒嘎喇”——来形容某人傻
“丢雄”——赞扬做事精干,精神抖擞,趾高气扬。
“跛裸”——在xx 话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很无能;和他意思相近的桂林话还有“差火”;比如,要说小明开车水平很差,我们就说:
xx 这个人,很跛裸的,开车差火得要死。
“嘎嘎”——指熟了的肉,生的不这样叫。
“克料子”指死了;完了。
“麻直”——指一直。
如一直往前走。
说成麻直往前走。
“密密”——形容很快。
如密密的吃。
醒昂”——形容人笨头笨脑。
雾树(XX话读音)指恶
心。
醒龙”——清醒。
背食”——倒霉。
压马路”——逛街。
搞屎棍”——调皮鬼。
学号4 姓名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