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介绍沪语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沪语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沪语非物质文化遗产
沪语是中国上海地区的方言,也被称为上海话或者吴语。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方言,沪语蕴含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上海传统戏曲:沪语方言戏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沪剧,以上海方言为基础,演员用沪语进行演唱和对白。

沪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讲究的艺术技巧,吸引着广大观众。

2. 上海传统民间音乐:沪语民间音乐是上海地区独有的音乐形式,通常伴随着方言歌曲和戏曲表演。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沪语弄堂民歌,这些歌曲以真实的生活情感为主题,传达着上海人特有的乐观精神。

3. 上海传统节日:上海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从舞龙舞狮到船灯比赛,这些传统活动中常常伴随着沪语的呼喊和歌唱。

4. 上海传统民间手工艺:上海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包浆、木雕和刺绣等。

这些手工艺技术在沪语社区中代代相传,成为了沪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上海传统美食: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沪语美食。

上海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如小笼包、鱼翅狗肺汤和糟鲍鱼等。

沪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上海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这些遗产不仅是上海人的精神寄托,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和传承沪语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上海方言是指上海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支。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方言在中国方言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与其它方言相比,上海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语音方面,上海方言以舌尖音和舌尖半元音的出现为特点。

舌尖音是指舌尖接触上颚前部,而舌尖半元音则是轻声并非完全闭嘴。

这一特点使得上海方言更加清晰明亮,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此外,上海方言中的鼻音也十分发达,使得听起来更加柔和优美。

再次,在语法方面,上海方言有一系列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例如,上海方言中的疑问句往往以“不是吗?”结尾,代替了标准汉语中的疑问词“吗”。

此外,上海方言中也有很多特殊的语法结构,如“来-去”结构、上升-下降音调的使用等等。

上海方言不仅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上海方言反映了上海人的语言智慧、文化习惯和地域认同感。

同时,上海方言也与上海地域文化相互影响。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上海的地域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上海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比如外滩上的多座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物,代表了上海作为开埠城市的历史背景。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如上海城隍庙、豫园等,它们代表了上海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同时,上海的地域文化也表现在文化艺术方面。

上海是中国电影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戏剧产业基地之一、许多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都在上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上海方言电影《小流氓》、《一帘幽梦》和舞台剧《猫》等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上海方言作为上海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上海方言不仅代表了上海人的语言智慧和文化习惯,也与上海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

通过对上海方言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海和上海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首先,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地方的历史、地理、社会结构和民族传统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言,这种语言特征可以反映出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方言文化还融入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如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等。

这些方言文化代表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和风格。

其次,方言文化是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方言文化通过语音、词汇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辨认出对方的地域背景。

方言文化是人们对自己地域身份的认同和自豪的表达。

通过使用方言、保留方言语言习惯、传承方言传统等方式,人们可以维护和弘扬自己的地域文化。

在现代社会,方言文化也成为一种城市和地方的品牌和形象,吸引着游客和观光者。

此外,方言文化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说法,这种语言差异不仅仅是在词汇上的变化,更反映了地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方言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形成了特定地区的社会风俗和礼仪。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的思维方式和习俗惯例。

总而言之,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保护至关重要。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方言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群体中使用的属于该地区或该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方言与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系统。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地区的方言系统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与该地域的环境、历史、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这反映了中国的地理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渊源复杂等特点。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工具,更是地方习俗、民间传统等的载体。

其次,方言传承和保护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方言正在逐渐被标准语言所替代。

这种趋势一方面对方言文化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很多方言使用者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丧失。

因此,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方言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

这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方言的存在使一个地区有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交际方式,从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方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方言也常常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出现。

比如,在中国的民歌、戏曲以及一些地方剧种中,方言被广泛用于演唱和对白,使作品更加地道和贴近地域文化。

最后,方言的存在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地域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习俗传统等等。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上海话方言大全

上海话方言大全

上海话方言大全上海话,又称吴语上海话,是中国的一种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支。

上海话是上海市的主要语言,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语言之一,被广泛使用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

上海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方言。

一、音韵特点。

上海话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上海话的声母较为丰富,有17个声母,包括清辅音、浊辅音和鼻音等。

韵母方面,上海话有多达40多个韵母,其中包括单元音、复元音和鼻韵等。

此外,上海话的声调比较平坦,大多数词语的声调都是轻声或者平声。

二、词汇特点。

上海话的词汇丰富多样,有很多词汇是独具特色的上海方言词汇。

比如“搿”(意思是拿),“搂”(意思是抱),“挨肩”(意思是靠近)等等。

这些词汇在上海话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上海话的独特标志。

三、语法特点。

上海话的语法结构比较灵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

在上海话中,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直接作为谓语,而且可以省略主语,例如“好热”、“好大”等。

此外,上海话还有着特殊的疑问句结构,比如“系唔系?”(是不是?)。

四、日常用语。

在日常生活中,上海话是上海人交流的主要语言。

上海话中有很多常用的日常用语,比如“嗳”(意思是喂,用于打招呼)、“咋样”(怎么样)、“几把”(多少钱)等等。

这些日常用语贴近生活,方便实用,成为了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文化内涵。

上海话作为上海的主要方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海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上海人民的文化符号。

在上海话中,蕴含着上海人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是上海人民的精神家园。

总结。

上海话作为上海的主要方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它不仅是上海人民的语言工具,更是上海人民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上海人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

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上海话,感受上海话的魅力,也希望上海话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浅析

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浅析

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浅析语言是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的记载,而方言则是各地区独有的文化标签。

方言可以理解为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而地域文化则对方言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部分地区的方言已经渐渐消失,但地域文化是值得被传承与记载的。

文章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方言与地域文化,选择以多种文化属性分析其与方言的关系,以便于探究地域文化与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标签:方言;地域文化;相互关系一、方言与地方历史语言是在人类文明中形成的标识,而方言自然也是如此,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也就是在地区内所通行的具有独特性的语言,在常规情况下,一定区域内会形成方言,同时也会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

对方言特征的研究必须结合地方历史才能够有正确的理解。

就客家方言而言,不同地区的客家人都是在历史上经由外地所迁入的,而客家话的形成则与移民以及迁徙具有重要关系。

不同地方的客家话也趋于一致,有关语言学家在其研究中指出,客家人比较关注客家的风土习俗,这一点促使不同地区的客家人都能够用较为接近的客家话进行沟通。

最初,中原地区内的客家人经过多次的遷徙,由此导致现代客家以及客家方言的广泛分布。

客家方言是在中原地区的汉语中所形成的,在客家人多次的迁徙中,受到不同区域内语言的影响而形成其独特性。

二、方言与地方环境所有的种族社会生活都是在固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而成的,而语言与文化则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签。

可以理解为,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而这种差异性促使了方言的形成。

在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程中,方言中不少词汇被同化,而部分方言则保存至今一直被传承。

基于气候环境的不同,促使南方与北方的语言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的农作物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用大米制作而成的粉条被称之为米粉或是米线等;而北方地区以小麦种植为主,用面粉所制成的食物被称之为扁食。

上海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上海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上海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她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繁盛的地方。

作为知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常识和高考考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上海文化的知识点。

上海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的门户之一,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

在近代,上海成为了租界城市,不同国家的租界构成了上海特殊的风貌。

上海滩和跨建的英法租界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也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上海话有着独特的语音和词汇,很多上海本地人在平日使用中更熟练地使用上海话。

大家可能对上海话最熟悉的表达莫过于“吃饭”和“请客”,而在上海话中,吃饭会说“靠谱”或者“鬼混”,请客则是“叫狗”,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使得上海话成为了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也是文化艺术的繁荣地。

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于世。

上海话剧团、上海交响乐团等艺术团体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上海还举办了很多的艺术展览和文化盛会,如上海电影节、上海艺术节等,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上海的美食文化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

上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鲜美鲜嫩、清淡爽口而闻名。

小笼包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食物之一,以其鲜汁丰富、皮薄馅大而受到全国各地的喜爱。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独特的小吃,如蟹粉小笼包、生煎包、炒年糕等,让人垂涎欲滴。

上海还拥有丰富的文学资源。

上海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祥地之一,无数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老舍、巴金、梁实秋等文学巨匠都在上海留下了他们宝贵的创作。

上海的文学活动也非常丰富,有着众多的图书馆和书店,文化爱好者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籍和文学活动。

此外,上海还以其独特的城市景观和风土人情而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外滩的夜景、城隍庙的庙会、豫园的建筑、田子坊的特色小吃等都是游客们在上海旅游时的必去之处。

教你学上海话:上海方言大全

教你学上海话:上海方言大全

教你学上海话:上海方言大全教你学上海话:上海方言大全上海方言百科名片上海方言指上海市区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比照有人称广东话为粤语,台湾闽南话为台语,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这种称法比较少见。

历史上海话属于太湖片。

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

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

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

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

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

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

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

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之一。

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十分易于其他吴语使用者理解。

所以上海话有成为吴语起码是北吴语地区的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

目前由于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普通话取代了方言的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语音描述及内部分歧上海话内部有分歧,主要以年龄区别老派、中派和新派。

老派:声母27个,韵母51个,声调6个(阴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中派:声母28个(增加[?]),韵母43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新派:声母28个,韵母32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声调特征“声调向重音化倾向进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要认识现今上海方言和其地域文化的关系,得先从了解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开始。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

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

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上海的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

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

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

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而这时的上海也是中国一块发光的繁华之地。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成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

直到今天,上海是中国的一线大城市,也是全球著名大都市。

语言的分化与趋同,与社会和生活范围的分合是密切相关的。

主要是因为某地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活动,就形成了其当地文化。

上海话指上海市区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上海话源于松江话,有700年的历史。

上海方言是自从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居才形成的。

元代这里形成规模较大的聚居中心后,一种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就形成了。

而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成为一个自由发展的租界,有相当长时间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变成一个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庞大移民和高速经济的冲刷,使上海话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语言。

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话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突飞猛进,上海话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两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较重大的变化轨迹,这在国内的近代语言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因而现在的上海方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占上海人口80%以上的全国移民陆续来到上海,带来了各地方言尤其是江浙吴语,撞击着以松江话为基础的上海话中的生活基础用语,使其取得了杂交优势,表现生活更为细腻。

其中主要的一种演变方式,是使各地方言的公约数词语很快在上海话中取胜,如上海话的“东半爿、东面”、苏州话的“东首、东面”、宁波话的“东半边、东面”,以“东面”取胜。

二是上海话作为世界上国际性大都市的语言,吸取了各种语言、方言中的精华词语。

上海话主要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也从来到上海的移民的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词语。

上海开埠后,新的西式经济发展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一直都是上海上层社会的第一语言。

当时
当地上海本地人的人口不足,从江浙吸引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都有自己母语,从浙江宁波来的宁波话是其母语,从江苏苏州来的苏州话就是其母语,这些江浙外来人口到了上海以后,各自的方言不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于是,在交往沟通中,各种语言就会妥协、融合。

大量的音译词如沙发、色拉……等新词也从上海话中诞生,我们在有些词的发音如”沙发(sofa)便可看出都是用上海话翻译的。

纺织业、出版业、银行、股市等中的几乎整套词语,都先从上海话中产生,后来流传到周边的城市。

现在有人研究上海话,发现比较有特色的上海话,几乎都是来自英语,比如,上海人喜欢用“ge”这个音,ge马路、ge苗头、ge头寸、ge进去、ge出来、ge姘头,这个ge,来自英语的万能动词get;上海人讲的十三点,来自英语society;那个在全国都有名的骂人话:巴子,乡巴子、台巴子,这个巴子来自英语barbarian。

而且,各行各业的老师傅的用的专业用词也几乎都是英语。

世界上开放性大都市几乎都是在本土语言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各方言中的好词语,成为语言文化的集散地。

伦敦英语吸收的方言、外来语比上海话甚至多得多。

三是从晚清起上海人衣食住行发生了大变化,从而迅速传来了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现代性洗礼了上海话。

老上海人和移民一起以宽阔的胸怀,见一样新鲜事物,就造一个新词。

车子上的名称,几乎都是上海人从上海话中造出来的。

在上海都市化过程中,像“马路、洋房、自来水、电灯泡、书局、报馆、影戏院、公司、商会、同乡会、孤儿院、橡皮筋……”等新名词首先在上海话里澎湃涌出。

上海自20世纪10年代起就是全国金融、经济和文化的龙头,被称作“东方巴黎”。

上海方言也自然地成为江南和全国语言发展的龙头。

20世纪30年代时提倡“大众语”的乐嗣炳(1935)就写到上海当时“先进文化和前卫语言都在上海发源,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渐融入。

”30年代,上海地区就汇聚了不下十多种地方戏剧:沪语说唱、锣鼓戏、滑稽戏,还有长三角地区的越剧、评弹、甬剧等,可见当时江南文化繁荣鼎盛的程度。

此外,上海可谓当时世界流行歌曲发源地。

当时上海滩的流行歌曲风靡全国,甚至传唱至海外―――《渔光曲》、《天涯歌女》、《夜来香》等乐曲至今还被当做怀念上海旧时光的标志性歌曲。

上海话的高速发展,使古代形式、近代形式、最现代的形式,农业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各种词语,同时浓缩和积累在几代人的口语中,这使上海话的日常用语成为一种时代层次十分丰富的语言。

第四,上海人在开放社会和自由生活中活跃的思维和海派的奇思遐想,使上海话中产生了大量有海派风味的熟语,如“牵头皮……”等。

上海在20世纪50年代虽然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限制了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上海话却因此得到了巩固发展。

上海方言中的上海人性格、上海文化得到深刻彰显。

而在当代,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海外来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发展到现在的上海方言,却有不少人反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上海人的语言优越感"。

所谓"语言优越感"本质是地域优越感。

吴语不好懂,而在方言区也有不少人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方言区人口是通过学习才掌握普通话的。

解放后吴语受到文化歧视、政策限制,外省人缺乏接触机会,自然不能掌握。

因此使上海话显得比较封闭。

很多独特的上海方言词汇能够很生动的反应上海的地域文化。

如“勿要忒”,其中“勿要”两个字,其实是“莫不要”、“莫不是”、“莫非”的省略式,有“无比”、“非常”个意思。

“勿要忒___哦!”这种句式,外地人听起来像是否定句;到了上海闲话里,其实是肯定句。

老底子是没有这种讲法的,最早还是在小青年当中讲讲,后来大家觉着上口、有点海派味道,才慢慢传开来。

“勿要忒漂亮哦!”其实就是“真是太漂亮了!”的意思。

其中这体现了上海人一种欲扬先抑,以贬示褒的说话习惯,这大概与曾经长期受到租界时期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有关。

这与又如骂人的话“十三点”,据1922年般《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因“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人犯“痴”。

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上海话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

这也体现上海人心思细腻、精打细算、依据论理的特点。

再如“混枪势”其实是“混CHANCE”,的谐音。

从原意为图侥幸、钻空子的英文短语“take a chance”而来。

TAKE被上海人翻译为“混”,CHANCE,机会,混枪势就是混机会,也引申为浑水摸鱼。

这样的中英组合的俗语词汇还有很多,有不少词语造成了大范围的影响力,如“瘪三”一词,起源于旧上海街头有许多乞丐。

在英语里乞讨说beg for,洋泾浜语说beg say,于是乞丐逐渐被称为“瘪三”。

而总所周知的“麦克风”也是来自上海话里对电话的英文microphone的音译。

这些诙谐可爱的词语背后是上海人幽默善调侃、冷静善思的性格特质。

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上海方言的影响,显示了上海开放包容的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