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所以,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
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少数民族的语言就不说了。
即使汉语中也有多种方言,最主要的当然是以京腔为主的北方方言,即现在的普通话。
其他的主要方言如粤语、闽南语,从北方方言派生出来的西南(云贵川)方言,湖南的湘方言和江西的赣方言。
此外还有客家话、福州话、潮州话、温州话等次方言。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开放的环境下,方言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不会讲方言,即使会讲方言也仅限于在家乡。
同时,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方言的普及与方言文化的纯正。
很多人并不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上海方言是指上海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支。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方言在中国方言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与其它方言相比,上海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语音方面,上海方言以舌尖音和舌尖半元音的出现为特点。
舌尖音是指舌尖接触上颚前部,而舌尖半元音则是轻声并非完全闭嘴。
这一特点使得上海方言更加清晰明亮,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此外,上海方言中的鼻音也十分发达,使得听起来更加柔和优美。
再次,在语法方面,上海方言有一系列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例如,上海方言中的疑问句往往以“不是吗?”结尾,代替了标准汉语中的疑问词“吗”。
此外,上海方言中也有很多特殊的语法结构,如“来-去”结构、上升-下降音调的使用等等。
上海方言不仅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上海方言反映了上海人的语言智慧、文化习惯和地域认同感。
同时,上海方言也与上海地域文化相互影响。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上海的地域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上海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比如外滩上的多座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物,代表了上海作为开埠城市的历史背景。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如上海城隍庙、豫园等,它们代表了上海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同时,上海的地域文化也表现在文化艺术方面。
上海是中国电影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戏剧产业基地之一、许多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都在上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上海方言电影《小流氓》、《一帘幽梦》和舞台剧《猫》等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上海方言作为上海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上海方言不仅代表了上海人的语言智慧和文化习惯,也与上海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
通过对上海方言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海和上海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方言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群体中使用的属于该地区或该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方言与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系统。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地区的方言系统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与该地域的环境、历史、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这反映了中国的地理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渊源复杂等特点。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工具,更是地方习俗、民间传统等的载体。
其次,方言传承和保护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方言正在逐渐被标准语言所替代。
这种趋势一方面对方言文化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很多方言使用者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丧失。
因此,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方言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
这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方言的存在使一个地区有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交际方式,从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方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方言也常常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出现。
比如,在中国的民歌、戏曲以及一些地方剧种中,方言被广泛用于演唱和对白,使作品更加地道和贴近地域文化。
最后,方言的存在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地域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习俗传统等等。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方言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传承地域文化:方言是一种地域语言,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
方言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都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历史沿革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方言文化可以很好地传承地域文化。
2. 增强地域认同感:方言是当地人民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方
言文化可以增强当地人的地域认同感。
方言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当人们使用自己的方言时,会感到自己属于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会更加强烈。
3. 保护文化多样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文化,这些方言
文化的存在保护了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
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些差异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世界,也呈现出人类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4. 促进社会交流:方言文化可以促进当地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因为使用相同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同时,方言文化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快地适应当地生活和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方言是指在某一地域或群体中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它是一种语言的变体形式,通常与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相关。
方言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从语言形式、词汇、语法到口头传统和习俗,都可以通过方言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
方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和人类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江南地区的方言常常带有柔和、悦耳的特点,与其湿润的气候和富饶的土壤相吻合。
而北方的方言则多带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其辽阔的大地和严寒的气候相契合。
方言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
例如,广东话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特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粤语,反映了广东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次,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和归属感。
方言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独特象征,让人们感到归属于某个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不同的方言往往与特定的地域和民族有关。
例如,粤语是广东和香港地区的主要方言,也是粤族的语言。
方言通过人们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传达了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此外,方言还承载着口头传统和习俗。
方言作为一种地方的语言形式,常常与地方的口头传统和习俗相结合。
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常常与当地的民俗、风俗和习惯相关。
例如,在福建的方言中,人们常常用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对家人的亲昵和关心,这反映了福建地区的亲情和家庭观念。
方言还可以用来传递地方的笑话、故事和谚语,丰富了地方的口头文化。
最后,方言在当地的文学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方言常常成为地方文学和艺术的重要素材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方言经常被用来演唱和表演,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方言还可以成为当地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
许多作家和诗人善于运用方言,通过方言的独特韵味和表现力,传递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精髓。
总之,方言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到口头传统和艺术表现,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和身份认同。
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浅析

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浅析语言是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的记载,而方言则是各地区独有的文化标签。
方言可以理解为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而地域文化则对方言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部分地区的方言已经渐渐消失,但地域文化是值得被传承与记载的。
文章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方言与地域文化,选择以多种文化属性分析其与方言的关系,以便于探究地域文化与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标签:方言;地域文化;相互关系一、方言与地方历史语言是在人类文明中形成的标识,而方言自然也是如此,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也就是在地区内所通行的具有独特性的语言,在常规情况下,一定区域内会形成方言,同时也会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
对方言特征的研究必须结合地方历史才能够有正确的理解。
就客家方言而言,不同地区的客家人都是在历史上经由外地所迁入的,而客家话的形成则与移民以及迁徙具有重要关系。
不同地方的客家话也趋于一致,有关语言学家在其研究中指出,客家人比较关注客家的风土习俗,这一点促使不同地区的客家人都能够用较为接近的客家话进行沟通。
最初,中原地区内的客家人经过多次的遷徙,由此导致现代客家以及客家方言的广泛分布。
客家方言是在中原地区的汉语中所形成的,在客家人多次的迁徙中,受到不同区域内语言的影响而形成其独特性。
二、方言与地方环境所有的种族社会生活都是在固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而成的,而语言与文化则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签。
可以理解为,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而这种差异性促使了方言的形成。
在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程中,方言中不少词汇被同化,而部分方言则保存至今一直被传承。
基于气候环境的不同,促使南方与北方的语言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的农作物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用大米制作而成的粉条被称之为米粉或是米线等;而北方地区以小麦种植为主,用面粉所制成的食物被称之为扁食。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方言是指在其中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
面有所差异的语言形式。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一部分,更是地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
地区的社会历史、民俗风情、经济发展以及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方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通常是由当地人民在其社区内日常
对话中自然形成的。
方言往往与特定区域内的民族或地域相关联,其出现
和发展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方言在不同的地区可以表现
出各种差异,如语音的差别、词汇的变异、语法的变化等。
方言差异的形
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地理环境、历史事件、人口迁徙、宗教信仰等。
通
过研究方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
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方言
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特点。
例如,在中国广东省,粤语是当
地的主要方言,粤语中包含了许多与岭南地区特有的经济活动和产业有关
的词汇。
通过研究粤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构成,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最后,研究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还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思维方式。
方言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研究方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人们通常使用温和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
反映了南方人民传统的和谐与崇尚和平的思维方式。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特点。
方言的使用和发展不仅反映了地域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特点。
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和保护。
2. 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方言可以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方言的使用能够促进地域内人们的紧密联系和感情交流,有助于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方言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方言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人民的经济收益。
同时,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弘扬地域文化,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4.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方言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方言的使用能够弘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对于弘扬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与地域文化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如龙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
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因此,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文讨论方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希望学语言学的扩充文化的思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来留意自己的方言母语,共同作些考察和交流。
一、 方言与地方历史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
闽方言的语音以保存上古音多而著称,滂读同庞,展读同典,就是“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留存。
为什么全国方言中唯独闽方言保留这两个上古音的特点呢?这就要从闽语的形成时代以及后来偏安一角、又逐渐走出海洋向外发展的历史去寻找解释。
东南方言的单音词多、音节界线分明,应该同古百越语及后来的壮侗、苗瑶诸语言的共处有关;北方汉语的翘舌音多以及轻声、儿化等现象,可能与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有关,这是民族共处和融合对语言的作用。
桌子在东南方言中叫枱(上海、广州)、床(潮州、海南)、盘(邵武)。
这是古来桌子的制作史的记录,先秦席地而坐,以盘为桌,汉唐的床和几一样矮,可卧可坐,可写字办公,以后有了长腿才叫卓(桌是后起字),卓就是高的意思。
称为“枱”,可能反映的是倚墙所制的固定的桌子。
至今普通话的“琴床”、山西长治说的“盘床”、浙江绍兴说的“桌床”也还都保留了“床”的旧制或旧义。
从潮州到海南,那里的人都自称祖上来自福建莆田,然而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具体记载,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泉不一致的事实:除桌子称床之外,还有白肉(肥肉)、地生(花生)、沸水(开水)等。
原来莆田也属于闽南话,宋以后才同泉州分立,而潮州、琼州各地闽南话连早期莆仙话的特点也保留下来了。
可见,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比地下文物和史籍更能说明历史。
福建境内有闽、客、赣、吴各种方言,词汇差异甚多。
唯独红薯都称“番薯”,无一例外,而且旁及客粤诸方言,也相当一致。
原来这种作物是明代闽南华侨从菲律宾带来种植的,由于耐干旱、产量高,在东南丘陵地区就很快普遍推开了,后来也传到了北方,因为年代较晚,在官话区改称为地瓜、红苕、白薯。
这是方言词记录了农耕史的典型例证。
山东曲阜方言谓“说话在理”为“子曰儿”,这当然反映了人们对老乡、老祖宗孔夫子的绝对崇敬;金华吴语喻只说空话,办事不实在的人为“伯嚭”,也因为这位赵国宰相是他们熟悉的历史名人、大老乡。
还有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口语中,比如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
这些都是由于历史人物在当地有深远影响,因而在方言里留下的印记。
北京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中可以发现100多条与森林和动物有关的地名(榆林、梨园、黑枣沟、鹿叫、豹峪),说明早期的京畿是林木繁茂、虎豹出没的地方。
广东中部则有许多像白鹤洞、鹤边、鹤州、鹤溪、鹤田等地名,有的学者以为与粤中古俗“鸡卜”“鸟田助耕”的传说有关。
这说明方言地名往往是当地历史事实的见证。
二、 方言与地理环境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
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
不论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牛拉犁、吃大米,有关水稻耕作的各种名物、农事、主副食品各称及其制作方法等,各地有同有异,名目繁多。
北方以麦类为主,驴马赶脚,吃面食,所用方言词是另外一套,而且同是官话区内又有各种不同。
在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反映。
北方说洗澡、抹澡,“澡”的本义只是洗手而已,从吴语而南,说洗浴、汰浴、洗身、洗汤,“浴”的本义才是洗身;到了回归线以南就说冲凉了。
与此相关,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要按照原来的套路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屐(冰鞋)、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雪糁子、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
在居处方面,北方的窑洞和火炕、窝棚、瓦房、大院,南方的木屋、石枋厝、草寮,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筑材料、构造方式,都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说法。
各地的地理通名多有不同。
在高原地区有塬、梁、沟、峪、峁,在丘陵地带有墩、坑、坂、坡、坪、崙。
在沿海有岛、屿、礁、港、角、洲、澳。
河网地区有浦、渎、浜、泾、涌(长江三角洲)、沥、氹、滘、塱、氵並(珠江三角洲),这是不同的地形地貌在方言中凝固下来的差异。
在山说山,比如山顶、山脚、山崖、山沟、山腰;在海说海,比如海滨、海坪、海涂、海湾、海沙。
也有说出矛盾来的,比如,云南管湖叫海(洱海、程海、讷泊海、阳宗海);福建管海叫江(鹭江、石井江、涵江),在方言里江、海有不同的含义。
至于以江海、鱼虾或是山林鸟兽为题,演绎各种引申含义,附会成为传说故事,凝炼成哲理名言,这就更是丰富多彩了,而且在不同方言区有明显不同的说法。
昆明许多谚语就是拿山、水、林、木作题的:水到沟自开,花多蜂自来,树多水自流;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山高也在脚下;小草本无力,避风自变腰。
三、 方言与地方习俗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广大农村的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有同有异的习俗。
各种习俗在不同方言中都有不同的名堂。
从命名称谓、红白大事、四时节庆到民间信仰、地方神祗、行业褒贬,名目之多,难以计数。
清明上坟或称扫墓、醮地、拜山、挂纸、献纸、祀地;七月十五的祀鬼,或称鬼节、七月半、普渡(在闽南,也许是因为出洋而葬身大海的人多,有初普、重普、水普、陆普各种说法,各村约定一日,轮流祭祀,邻里之间相互走访、宴请,活动十分隆重)。
端午节单是节日名称就有端阳、重午、五月节、五日节、五月初五等说法。
闽台共祀的地方神祗单是妈祖就有“天妃、祖妈、圣母、湄洲妈、姑妈、娘妈、开台妈、崇福夫人”等名称;吴真人则有“吴真君、医神、真人仙师、吴公真仙、医灵真人、大道公、帝君公、紫微帝君”等等。
自古以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创造了不少语言避讳现象。
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避讳。
在以姓氏聚居的地方,村里人都是同姓族亲,姓氏常避同音讳。
如长汀陈姓在过渡时只能自称姓浮(陈、沉同音),闽南卖苦瓜的到许厝村只能喊“卖红洋”(许音同苦),到洪姓村庄则要喊“卖苦瓜”(洪、红同音)。
病、死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普遍有避讳的说法。
病说不舒服、不安逸、艰苦、难受、吃亏,连喝药也改说喝茶。
死则说老了、去了、走了、过面了、没了,在福州连小动物死了也改说“生去了”。
火灭了不说熄、灭,二说“暗去、继去”。
不过也不尽然,在避諱上也有因地而异的情况。
闽南话连钟停了都说成死。
潮州话形容词后面常常带上“死绝”作补语,表示程度很深。
在广州话里,不但可说“热到死”(热死了)、“话死都唔听”,还可以说“死人!”(糟了!),死气气(丧气)、死咁做(拼命)、死桥(绝招)。
客家人入住赣、闽、粤之后,为了在客地立足,便造围屋,聚姓而居,特别讲究家族的内聚力,同宗都是“自家人”,族亲之间祖辈称公婆,父辈称伯、叔、[弥女](上下结构),平辈则称哥、嫂,不论长幼一概不容僭越。
故有“白头哥、坐地叔”的说法(白了头的是侄,地上爬的是叔)。
家族之内尊奉的信条是“手指向内弯,拳头向外打”、“瓜爱连藤,人爱寻根。
”对从事不同职业者的称谓,有的含有敬重的褒义,有的含有轻蔑的贬义,往往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对各种职业的评价标准。
闽南话称道士为“师公”,称和尚为“和尚仔”,称基督教徒为“食教的”。
广东话干脆把说话啰嗦的人喻为“讲耶苏”,这都表现了早期对外来宗教的某种排斥心理。
福州从事烹调、裁缝和理发手艺的人甚多,旧时还散布全省,本地方言对这些靠手艺吃饭的劳动者是尊重的,称为“厨师父、衣裳师父、剃头师父”。
对老师和中医师都称“先生”,这是全国各地普遍的说法,但是内陆山区常有“天地君亲师”的灵位放置厅堂来供奉,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谚,然而在福州话却有“先生先生,面觑鼓山,欲食肉骨,共犬相争”的说法,闽南话则把教书和寡妇列为同等吝啬者,对老师也并不十分敬重。
四、方言与文化心态这里说的文化心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
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当然有许多是同全民族相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在本地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不自今日始。
早在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
那里的商业运作早已十分惯练,商品经济意识可谓广泛地深入人心,粤语口语中的一些说法就是它的表现,并且成为培育这种意识的教材。
“利市”意为发红包,给红包在其他地区通常理解为送人情,在这里是希图带来更多的市场上的赢利。
“着数”是对上了账,这账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而是有利于自己的,用普通话来解读就是“合算”。
“发”、“发达”在广州话只指“发财”,看来,发财为大,其余都是次要的派生的。
“卖广告”就是登广告,明明是拿钱付出的,只要有人看了、买了,广告便有了赢利的效应,粤语的这个说法是充满商业意识的。
“揾钱”是找钱,这说明商业经营最重要的是找到门路,获得市场要求的信息,而不能守株待兔、坐等获利。
这类方言词还有很多:“帮衬”意为光顾,“唔聚财”意为看不顺眼,“断市”是脱销,“发市”就是成交、买卖兴隆,“发钱寒”是财迷心窍,“吉屋”是空屋(空、凶同音避讳)。
“交吉”是交付新房,“猪利”是猪肝(南昌话说招财,客家话说猪口赚),“走宝”是失去利益和机会。
看来,生意场上是有运气的,广府人不怕死,却怕衰。
在广东话,衰的本义是运气不好、倒霉,也引申为糟糕、缺德、下贱,并常用来骂人:衰人、衰公、衰仔、衰婆、衰女、衰神都是骂人话。
客家人虽然同广府人在粤中相处数百年了,语言和文化上也多互相渗透,然而在深层的文化意识上还是存着明显的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