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发表时间:2014-04-30T09:32:25.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何德恒[导读] 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何德恒(新疆奇台县中医院 831800)【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3-01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本人2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患者79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21例,女性58例。

年龄在40岁以下者31例;40~50岁者38例,50岁以上者10例。

患者以城市居多。

病程1~10年68例,10~20年者8例,20年以上者3例。

患者均有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史,并痛引胸背,右上腹拒痛、拒按、恶心、呕吐、纳呆厌油,口渴喜饮,发热恶寒,大便秘结,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脉弦数等症状。

全组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并经B超探查确诊为胆囊炎,其中伴有胆石症者48例,占60.8%。

2 辩证分型施治2.1 肝郁气滞型右胁上腹钝痛,痛及肩背,胸脘痞闷,嗳气则舒或兼微热,伴有咽干、口苦、无黄疸,舌苔白微黄,脉弦。

治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加减:柴胡、川楝子、白芍、青皮、枳实、木香、香附、延胡索、金钱草。

加减:右肋痛甚加姜黄;气郁甚者加佛手片;痛如针刺,病久屡发者加三棱、莪术、紫丹参;便秘加用大黄;舌苔白腻夹湿者加用炒苍术、制川朴、陈皮、薏苡仁等。

2.2 肝胆湿热型右肋上腹疼痛,发热不高,畏寒,恶心呕吐,脘痞纳呆,黄疸,小溲黄,大便不畅或秘,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数。

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金钱草、茵陈、虎杖、枳壳、木香、延胡索、黄苓、大黄。

加减:合血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首乌、当归;肝肾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杜仲、川续断;夹瘀加丹参、丹皮、赤芍;纳呆食滞加砂仁、鸡内金;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黄莲、竹茹等;大便不通加芒硝(冲)。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

长期反复的炎症过程致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本病常与胆道结石并存在。

根据有无结石可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率前者占85%~95%,仅少数为后者。

其流行病学与胆石症大体相同。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其基本病机是气郁和湿热痰瘀阻滞肝胆,致疏泄失常。

慢性胆囊炎病程长、病情复杂,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结石可直接造成胆囊排空受阻、胆汁淤滞;又可通过长期压迫黏膜,造成局部损伤、溃疡、组织增生、瘢痕修复致胆囊颈狭窄而影响胆囊胆汁排空。

而这种损害与胆汁淤滞,均有助细菌的生长繁殖。

慢性胆囊炎既是结石发生的基础,也是结石形成后的结果。

其主要致病因素除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胆固醇代谢障碍等,常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先表现为急性炎症,后发展成慢性炎症。

二、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虫邪扰胆、六淫内侵等因素,致肝胆气机郁滞不舒、湿热痰瘀或结石阻滞于肝胆,出现胁肋疼痛胀满,及由于肝木逆脾犯胃,运化失司的症状;脾胃受损生湿酿热,与肝胆气郁化火相蕴,而发展成湿热证。

“久病人络”,气滞导致血瘀,以及久病伤阴,失治误治,均可致肝失营养肝阴不足、以至出现肾虚等症状。

【临床表现】一、症状(一)反复发作性上腹痛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常于晚上及饱餐后发作。

(二)胆绞痛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

可伴有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发热、黄疸不常见。

(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内浓缩粘液或结石时入胆囊管或胆总管而引起梗阻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中医内科学对于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肝胆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当肝胆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胁痛、黄疸、口苦、眩晕等。

对于胁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

肝郁气滞型胁痛,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型胁痛,多因久病入络,瘀血停滞所致,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肝胆湿热型胁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黄疸也是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腹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口苦这一症状,在肝胆系统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化火者,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肝胆湿热者,除口苦外,还常伴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胆囊炎不要怕,中医妙方搞定它

胆囊炎不要怕,中医妙方搞定它

胆囊炎不要怕 ,中医妙方搞定它胆囊炎作为发病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疾病与微生物感染、结石刺激、胆固醇代谢异常相关一旦发生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绞痛、钝痛,患者也会发生嗳气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在西医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抗炎及解痉镇痛治疗,症状虽然能缓解,但短时间可能还会复发,病程周期较长。

若患者疾病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愈,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胆囊,但术后发生胆囊综合征的概率高。

中医自整体观治疗疾病,综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中医治疗胆囊炎方法比较科学,人们可以尝试中医治疗方法,有效改变自身的症状。

一、中医对胆囊炎的认识中医认为胆囊炎属于“黄疸”、“胁痛”范围,中医将胆囊炎分成不同的类型,包括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多种症候。

通过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根据人们的生活作息习惯及体质因素,适当加减药物用量,也能降低药物毒性,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质量胆囊炎的优势已经不断凸显,但医务人员发现胆囊炎反复发作,根除胆囊炎也是中医关注的重点问题。

中医的病机、病因理论不断完善,疾病理论体系随之完善,在治疗过程中面对各类问题,包括样本量不足及疗效标准不统一等,缺乏循证依据支持,且中医并未建立起诊疗框架,也无统一的诊治标准。

二、胆囊炎有什么表演急性及慢性胆囊炎的症状表现不同,轻度疾病患者上腹部出现疼痛感,重度疾病患者全身均出现症状。

胆囊炎早期的症状是腹部右上侧疼痛,疼痛逐渐向左肩部放射,人们食用大量的脂肪食品后,上腹部疼痛加重,或者在夜间加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夜间发作率高,开始时山腹部有不适感,逐渐发生阵发性疼痛,在疼痛剧烈的情况下,逐渐对患者右肩产生影响,甚至放射到肩胛部及背部,患者在饱餐时突然发病。

一旦病情进展,会发生持续性疼痛。

按压患者上腹后,会出现明显疼痛感,部分患者出现寒战及高热症状,发生此类症状代表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胆汁滞留浓缩,刺激胆囊黏膜所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无急性发作史,发现时即为慢性。

胆石症常与胆囊炎合并发生。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胁痛”和“黄疸”的范围。

多因嗜食酒、辣、油腻或忧思郁怒,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不健,气滞湿郁蒸热,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若湿热久蕴不清,肝胃不和,可致反复迁延不已,成为慢性胆囊炎,有时或见急性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慢性胆囊炎的证治,至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治疗,详见外科急腹症。

【诊断】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持续钝痛,或牵引右肩背,吃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胃部灼热,吞酸,泛恶,暧气。

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急性胆囊炎。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在慢性胆囊积液时可触及胆囊。

3.腹部X线平片检查或胆囊造影或作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明确是否与胆石症同时存在。

【治疗】一、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胃气滞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饮加减。

柴胡IOg,炒黄苓1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木香Iog,炒延胡10g,制香附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

加减:湿重,脱腹痞胀,口黏,苔白腻,加制厚朴5g,制半夏10g。

热重,肌肤发黄,口苦而干,尿黄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苔黄腻,酌加茵陈15g,大黄10g,龙胆草5g,桅子10g,蒲公英15g0肝胃不和,吞酸,泛恶欲吐,暧气,加黄连3g,淡吴萸1.5g。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舌质紫,加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合并胆石症,当利胆化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包)12g,元明粉(冲)10g,虎杖30g。

疼痛剧作,另用苏合香丸1粒化服。

二、中成药丹桅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

用于慢性胆囊炎,右胁常有胀痛者。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肝胆湿热为主者。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慢性胆囊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被称之为胆胀病,胆胀病始见于《内经》、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该病症有虚实之分,在临床治疗中,需要从中医辨证角度进行治疗。

作为临床中常见的胆囊疾病,慢性胆囊炎会伴有胆结石或无结石,且根据临床研究表明,无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少之甚少。

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甚至部分患者还会感觉到右肩胛下出现隐痛,在站立或者运动之后更为明显。

在中医学上,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病的范畴,所谓的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病症,其治疗原则是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腹为主,需按照中医辨证进行虚实治疗,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下文从不同的方面出发,针对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治疗进行简单概述。

1、慢性胆囊炎的病因1.1气滞、血瘀、湿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肝主调畅气机,假如患者情志不遂,那么会导致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出现肝郁气滞。

气为血帅,气滞日久,行血不畅,会转变为血虚,在生活当中,如果饮食不洁会对脾胃造成影响,出现湿热,这样一来则会引起肋痛。

此外还会形成结石,易于化火伤阴,脉络失养。

1.2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肝居斜下,附于胆,常有胆汁,肝经属于肝络胆,肝胆互为表里。

肝主疏泄,胆汁则促进脾胃的消化,如果生活当中饮食不当或者情志所伤,那么则会形成血瘀,引发肝胆疏泄不利,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进而引发疼痛。

2、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分型与治疗2.1肝胆气郁肝胆气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右肋胀满疼痛,受情绪的影响容易生气、恶心、呕吐频繁,苔白腻,脉弦大。

临床中医治疗主要以舒肝利胆与理气通降为主,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散作为主要的药方,药方内所包含的中药材有柴胡、川穹、白芍,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疏肝利胆的作用,枳壳、香附、陈皮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

另外如果患者出现大便郁结,还要添加大黄或槟榔,如果患者感到腹部胀痛,要添加草寇,如果患者平时比较烦躁需添加栀子、黄芪。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标签:胆囊炎;辨证;治疗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多样,以右胁胀痛、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痛、嗳气等为主,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早在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灵柩·胀论》中就有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此病当根据患者情绪障碍、心理因素、体质的强弱、病机的虚实、阴阳的区别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辨证施治,不可一见B超诊断胆囊炎,就给患者口服苦寒败胃的消炎利胆药。

现根据个人临床辨治胆囊炎的粗浅体会,叙述如下:1肝胆气滞治当疏肝利胆,调畅气机。

此证见于一些轻度胆囊炎或症状较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

症见:右上腹胀痛,连及右肩,平素性情急躁,遇怒加重,不能忍耐,语音高亢,独断专行,嗳气频作,胸闷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大,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磨饮加减。

常用药物:炒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川芎、沉香、木香。

气郁甚者,加苏梗、青皮、郁金;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槟榔;口苦心烦者加黄芩、山栀;嗳气呕吐者,加代赭石、制半夏;伴有胆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对此类患者除口服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将心中的苦闷诉说出来,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嘱患者调节情绪,使其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2气滞血瘀宜利胆通络,活血化瘀。

症见右上腹刺通,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暗晦,口干口苦,或口干漱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边有紫点或瘀斑脉弦细涩,方选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物:炒柴胡、枳壳、白芍、赤芍、甘草、五灵脂、生蒲黄。

若血瘀较甚加制香附、丹参、制乳香、制没药、郁金;口苦、心烦者,加大黄、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

3 肝胆湿热当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阵阵加剧,胸闷纳呆,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黏滞或干结,或见黄疸,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

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

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上应与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应注意疗程要足,除邪务尽。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我国也不少见。

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

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口苦、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1]。

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

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

慢性胆囊炎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2]。

胆胀病始见于《内经》。

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

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有肝胆气郁、气滞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虚证有阴虚郁滞、阳虚郁滞。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辩证治疗介绍如下:辩证论治:1.肝胆气郁:右胁胀满疼痛,连及右肩,遇怒加重,胸闷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发表时间:2019-11-29T15:27:04.373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作者:周活力1 李翌萌2 [导读] 【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1.六盘水市中医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2.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13)【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关键词】胆囊疾病疼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1-02
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厌油腻,体格检查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阳性结果基础上来明确诊断。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目前治疗多从止痛、抗感染等对症着手,或行胆囊切除术及ERCP手术,大多近期疗效较好。

但是,许多胆囊疾病患者的腹痛存在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生活,现代医学对此多应用消化酶制剂治疗,疗效不能满意。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祖国医学对于腹痛的病机总括,从这方面着手,辨证论治胆囊疾病的腹痛,能够对缓解疼痛,减少复发更有帮助。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就有了相关论述,可将它归属为“腹痛”、“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疏泄不利致“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失濡养所致“不荣则痛”[2]。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谓:“胆病者,善太息,呕宿汁⋯⋯嗌中阶阶然数唾。

”《素问–缪刺论》有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曰:“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灵枢–胀论篇》则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灵枢–五邪》中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经脉篇》亦云:“少阳经⋯⋯是动则痛,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准确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并对实证腹痛的病机作了阐述,多因气滞、血瘀、湿热、砂石等原因所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皆为“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又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叶天士说:“积阳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

”及“络虚则痛是也。

” 《素问·举痛论》提出“血虚则痛”。

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云:“肝血不足,……为胁肋痛,为少腹痛,……凡此皆肝血不荣也”等。

历代先贤也有阐述虚证腹痛之理,多因阴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阴虚郁滞、脾胃虚弱,皆为“不荣则痛”。

本病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阴虚郁滞等,病位在胆,病机从气滞、石阻、血瘀、湿热、阴虚、气血不足等考虑,所致肝胆疏泄失常,则不通则痛,或由于各脏腑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

治疗上分虚实而治,宜理气、消石、活血、清热祛湿、滋阴柔肝、益胃健脾。

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据证加减。

肝郁气滞证应疏肝理气,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香附、陈皮理气,川芎行气活血通络,白芍、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等肝气郁滞之证[3]。

湿热蕴结证应清热利湿,行气通络,予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茵陈、栀子、大黄清泄肝火,柴胡行气疏肝,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

瘀血阻络证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予血府逐瘀汤或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方用红花、当归、桃仁、生地黄、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枳壳宽中行气,桔梗宣肺气,牛膝引血下行,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疏肝利胆,缓急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

阴虚郁滞证应养阴柔肝予一贯煎加减,方中枸杞、生地滋养肝肾,麦冬、沙参、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

砂石瘀滞证应软坚化石、行气化瘀,予五金汤加减,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利湿、排石通淋,郁金理气通络。

脾胃虚弱证应益胃健脾,治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补中和胃。

此病重在“通、荣”,但二法并非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在辨治之时,亦有相互包容之道。

此病易反复发作,缠绵迁延。

故应当注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以防病之始。

尽量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油腻,生活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凉性食物,因为饮食不节,过量食用肥甘厚味,使脾胃损伤,以致湿热内生,胆气郁滞不通。

调畅情志,气机调畅,利于病情恢复或减少复发。

护理得当可减少本病的复发的概率。

胆囊疾病之腹痛,因胆属六腑,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实证多因各种实邪阻碍经络气机导致胆腑运行不畅,治疗应以通为主,通则不痛。

虚证多因胆腑失于濡养,治疗应以荣为主,荣则不痛。

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在各方证里配伍行气通络,疏肝利胆,养阴柔肝之品。

从“通、荣”着手,从整体观出发来进行辨证论治,注重肝胆脾胃互调。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66 -174.
[2] 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年11 月第32 卷第11 期
[3] 潘丰满.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年11 月第21 卷第11 期 120-121作者简介:
周活力(1988-),学士学历,现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