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
长期反复的炎症过程致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本病常与胆道结石并存在。
根据有无结石可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率前者占85%~95%,仅少数为后者。
其流行病学与胆石症大体相同。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其基本病机是气郁和湿热痰瘀阻滞肝胆,致疏泄失常。
慢性胆囊炎病程长、病情复杂,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结石可直接造成胆囊排空受阻、胆汁淤滞;又可通过长期压迫黏膜,造成局部损伤、溃疡、组织增生、瘢痕修复致胆囊颈狭窄而影响胆囊胆汁排空。
而这种损害与胆汁淤滞,均有助细菌的生长繁殖。
慢性胆囊炎既是结石发生的基础,也是结石形成后的结果。
其主要致病因素除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胆固醇代谢障碍等,常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先表现为急性炎症,后发展成慢性炎症。
二、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虫邪扰胆、六淫内侵等因素,致肝胆气机郁滞不舒、湿热痰瘀或结石阻滞于肝胆,出现胁肋疼痛胀满,及由于肝木逆脾犯胃,运化失司的症状;脾胃受损生湿酿热,与肝胆气郁化火相蕴,而发展成湿热证。
“久病人络”,气滞导致血瘀,以及久病伤阴,失治误治,均可致肝失营养肝阴不足、以至出现肾虚等症状。
【临床表现】一、症状(一)反复发作性上腹痛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常于晚上及饱餐后发作。
(二)胆绞痛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
可伴有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发热、黄疸不常见。
(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内浓缩粘液或结石时入胆囊管或胆总管而引起梗阻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的概述
胆囊炎是指胆囊黏膜和壁发生炎症的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炎的症状,
促进康复。
中医诊疗方案
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茵陈、白芷、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胆囊炎引起的
疼痛和炎症。
2. 食疗调理:建议遵循清淡饮食原则,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
免油腻和高脂食物的摄入。
推荐食用胆囊炎调理汤,包括黄芩汤、
茵陈汤、丹参汤等。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活化胆囊经络,促进
胆汁排泄和胆囊功能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4. 中医推拿: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胆经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
解胆囊炎引起的不适。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拿等。
5. 调理心态:胆囊炎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建议患者保持情
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情绪,可以参与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
需注意事项
1. 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得自行调整
药物剂量。
2. 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3. 中医诊疗方案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取代西医治疗。
如有需要,应结合中西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以上是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
有所帮助。
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由胆囊内黏液分泌物阻塞、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所引起。
中医学认为,胆囊炎是由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的病症。
中医治疗胆囊炎注重调理和药物治疗的结合,重点在于通过中药的选择和调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胆囊的健康功能。
本文将就胆囊炎的中医治疗与调理进行阐述。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治中医诊断胆囊炎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状况、脉象等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
辨证施治时,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师可采用不同的中药和疗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黄连汤、栀子豉汤、苍朮汤等,用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法,促进胆囊和胆管的排毒功能。
二、草药治疗中药对于胆囊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柴胡、枳实等,这些中药都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和解毒作用。
中药通过温中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药性,可以调理胆囊的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人体内部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膻中、大椎等。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症状,改善胆囊的功能状态。
四、食疗调理中医强调“上药治标,下药治本”,食疗调理在胆囊炎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胆囊炎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生姜等。
同时,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利胆作用的食物,如苦瓜、生地、山楂等。
适当的饮食调理可以舒缓胆囊炎的症状,改善胆囊的功能。
五、情志调理中医学中将情志与五脏相应,情志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五脏功能紊乱。
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中医可应用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促进身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注重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综合手段,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胆囊的健康功能。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最新资料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囊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逐渐增所的趋势,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们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右胁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迁延,易复发,可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者可危及生命。
对于该病西医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论治张尊敬等[1]将本病分为6型: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常用药物:茵陈蒿、柴胡、金钱草、大黄(后下)、郁金、融芍、积壳、广木香、青皮、香附、金桔时、茯苓、甘草。
有黄疸者加栀子、车前草清热利湿退黄;呕恶加竹茹、法半夏化湿止呕;胁肋痛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②肝胆湿热型,治以疏肝利胆,祛湿清热。
常用药物:茵陈蒿、黄芩、大黄(后下)、栀子、金钱草、柴胡、白芍、制半夏、枳壳、蒲公英、延胡索。
右上腹痛甚者加木香(后下)、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热胜者加金银花、青蒿、板蓝根清热解毒;③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常用药物:柴胡、白术、白芍、党参、茯苓、陈皮、香附、茵陈蒿、大黄(后下)、炒谷麦芽、鸡内金、炙甘草、延胡索。
阳虚者加吴茱萸、炮姜温运中阳;湿浊内盛,苔白腻者加白蔻仁(后下)化湿降浊;右上腹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索理气止痛;④脾胃气滞型,常用药物:柴胡、黄芪、党参生其脾气,半夏、佛手、枳壳、白豆蔻、茯苓降其胃气以止呕逆,大黄(后下)泄热降浊,茵陈蒿利胆。
纳呆甚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神曲、莱菔子以促进饮食;痰多者加青皮、陈皮。
⑤气滞血瘀型,治以化瘀通络,通利胆气。
常用药物:鳖甲、地鳖虫、炮穿山甲、桃仁、红花、大黄(后下)、赤芍、茵陈蒿、川楝子、延胡索、川芎、当归、香附。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此在中医上被称为胆胀病,现在医学称之为胆囊炎。
胆囊炎多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
类型众多,中医要求辨证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现总结一些专家的诊疗为大家分享:一、胆囊炎早期症状:右胁下时常作痛,舌苔糙垢根厚、质红且干,脉多弦滑而数,大便干结,小溲赤少。
诊断: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宜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以缓疼痛。
处方:柴胡60g,黄芩10g,旋覆花10g,片姜黄6g,杏仁10g,苏子梗各10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槟榔10g,鸡内金10g。
注意:治疗期间必须注意饮食调摄,减少食量,以青菜为主,忌食油腻之品,每天早晨必须走路以助消化。
二、急性发作期症状:多由慢性胆囊炎转来,临床表现为右胁剧烈疼痛拒按,发热,恶寒,呕吐,恶心,舌苔垢厚,心烦急躁,两脉洪滑而数,大便数日未通,小溲赤热诊断:急以清泻胆热,攻下利胆为治,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6g,大黄3g,枳实6g,黄芩10g,半夏10g,郁金10g,杏仁10g,香附10g。
三、慢性胆囊炎长期不愈者诊疗:轻泻胆热,增强其消化功能,用药沿清热调肝利胆法处方:竹茹6g,陈皮6g,半夏10g,蝉衣6g,杏仁10g,莱菔子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
四、胆囊炎长期发作者症状:脉象细弦,舌红口干,又有阴伤阳亢之象者,当用养血柔肝,疏调木土法处方:当归10g,白芍10g,木瓜10g,生牡蛎20g,香附10g,片姜黄6g,旱莲草10g,女贞子10g。
五、阴伤而阳热过亢者症状:两脉细小弦滑数,心烦口干急躁,夜寐梦多,形体瘦弱,甚则午后低热,当用养血柔肝折热法处方:金铃子10g,元胡6g,香附10g,旋覆花10g,柴胡6g,夏枯草10g,郁金6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杏仁10g。
中医偏方验方治慢性胆囊炎

中医偏方验方治慢性胆囊炎1.疾病综述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胆囊结石引起的长期的炎症,导致了胆囊壁变厚,致使胆囊丧失了收缩功能,并不能正常储存和排泄胆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
严重时,会导致胆囊萎缩。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多发生于胆结石症的基础上,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所引起的,且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
中医理论中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范畴。
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脘腹胀闷。
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
2.民间验方⑴法半夏加全瓜蒌治疗慢性胆囊炎张先生患有胃炎,而且还时常厌食,本来他并没有在意,以为胃病患者厌食很正常,但是,最近忽然觉得自己的右侧上腹连着后背有胀痛的感觉,并且莫名其妙地恶心,经常打嗝、胃胀,吃不了油腻的东西。
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略缩小,胆囊内可见数个0.2~1.0厘米大小强回声光点。
被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医生给他开出了一个中药药方:全瓜蒌、柴胡、白芍各30克,枳实、法半夏、陈皮、槐花各10克,竹茹、黄连各6克,酒大黄(后下),煎服连吃6剂,病情得到基本缓解,然后,医生又开1剂药为,柴胡15克,白芍30克,全瓜蒌30克,继续治疗两个半月后,复查B超胆囊大小正常,其他化验指数也均处正常范围。
⑵鲜藿香加紫雪治疗慢性胆囊炎今年42岁的顾女士,右侧肋骨下常常隐隐作痛,一直连带着后背也跟着不舒服,如此反复发作都已经4~5年了。
这一次发作得十分严重,高烧不退,口干发苦,而且恶心呕吐,厌食油腻。
在当地的医院检查,发现胆囊超声波收缩功能差,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顾女士在之后尝试了不少的西药,但都不见好转。
后来朋友建议她去看中医。
中医大夫诊断她这是属于肝火上逆,胃气失和,给开了一剂药方:鲜藿香15克,川黄连3克,金银花30克,茵陈90克,生石膏25克,金钱草60克,赤白芍10克,杏仁10克,当归10克,牡丹皮10克,冬葵子12克,天花粉25克,连翘12克,六一散12克,紫雪3克。
辨证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胆囊炎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赤黄、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复方胆通胶囊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等。
功用清热利胆、解痉止痛。
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合并感染,胆囊术后综合征、胆道功能性疾患等。
现代药理认为其抗感染、镇痛、解痉、利胆。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辛辣之品,禁酒;孕妇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利胆排石片主要成分为金钱草、茵陈、黄芩、木香、郁金、大黄、芒硝、槟榔、枳实、厚朴等。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体弱、肝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妇禁用;服药后发热加重、腹痛加剧或黄疸加深者应及时外科治疗。
消炎利胆片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溪黄草、苦木等。
功用清热、祛湿、利胆。
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药理认为其镇痛、抗感染、利胆,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急/慢性肝炎。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久服;饮食宜清淡。
胆康片主要成分为茵陈、蒲公英、柴胡、郁金、人工牛黄、栀子、大黄、薄荷油等。
功用舒肝利胆、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等胆道疾患。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胆胀”范畴,中药治疗应分标本虚实。
一般来说,新病多偏实、偏热,久病多偏虚、偏寒,更久则成血瘀证或虚实夹杂。
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中成药。
阴副主任医师张兴(中卫市人民医院宁夏中卫755000)辨证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胆囊炎24家庭医学2018.03(上)。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胆汁滞留浓缩,刺激胆囊黏膜所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无急性发作史,发现时即为慢性。
胆石症常与胆囊炎合并发生。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胁痛”和“黄疸”的范围。
多因嗜食酒、辣、油腻或忧思郁怒,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不健,气滞湿郁蒸热,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若湿热久蕴不清,肝胃不和,可致反复迁延不已,成为慢性胆囊炎,有时或见急性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慢性胆囊炎的证治,至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治疗,详见外科急腹症。
【诊断】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持续钝痛,或牵引右肩背,吃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胃部灼热,吞酸,泛恶,暧气。
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急性胆囊炎。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在慢性胆囊积液时可触及胆囊。
3.腹部X线平片检查或胆囊造影或作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明确是否与胆石症同时存在。
【治疗】一、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胃气滞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饮加减。
柴胡IOg,炒黄苓1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木香Iog,炒延胡10g,制香附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
加减:湿重,脱腹痞胀,口黏,苔白腻,加制厚朴5g,制半夏10g。
热重,肌肤发黄,口苦而干,尿黄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苔黄腻,酌加茵陈15g,大黄10g,龙胆草5g,桅子10g,蒲公英15g0肝胃不和,吞酸,泛恶欲吐,暧气,加黄连3g,淡吴萸1.5g。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舌质紫,加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合并胆石症,当利胆化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包)12g,元明粉(冲)10g,虎杖30g。
疼痛剧作,另用苏合香丸1粒化服。
二、中成药丹桅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
用于慢性胆囊炎,右胁常有胀痛者。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肝胆湿热为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摘要】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由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右胁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做一综述。
多种治疗途径都表明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医药治疗;综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囊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逐渐增所的趋势,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们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右胁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迁延,易复发,可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者可危及生命。
对于该病西医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论治张尊敬等[1]将本病分为6型: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常用药物:茵陈蒿、柴胡、金钱草、大黄(后下)、郁金、融芍、积壳、广木香、青皮、香附、金桔时、茯苓、甘草。
有黄疸者加栀子、车前草清热利湿退黄;呕恶加竹茹、法半夏化湿止呕;胁肋痛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②肝胆湿热型,治以疏肝利胆,祛湿清热。
常用药物:茵陈蒿、黄芩、大黄(后下)、栀子、金钱草、柴胡、白芍、制半夏、枳壳、蒲公英、延胡索。
右上腹痛甚者加木香(后下)、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热胜者加金银花、青蒿、板蓝根清热解毒;③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常用药物:柴胡、白术、白芍、党参、茯苓、陈皮、香附、茵陈蒿、大黄(后下)、炒谷麦芽、鸡内金、炙甘草、延胡索。
阳虚者加吴茱萸、炮姜温运中阳;湿浊内盛,苔白腻者加白蔻仁(后下)化湿降浊;右上腹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索理气止痛;④脾胃气滞型,常用药物:柴胡、黄芪、党参生其脾气,半夏、佛手、枳壳、白豆蔻、茯苓降其胃气以止呕逆,大黄(后下)泄热降浊,茵陈蒿利胆。
纳呆甚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神曲、莱菔子以促进饮食;痰多者加青皮、陈皮。
⑤气滞血瘀型,治以化瘀通络,通利胆气。
常用药物:鳖甲、地鳖虫、炮穿山甲、桃仁、红花、大黄(后下)、赤芍、茵陈蒿、川楝子、延胡索、川芎、当归、香附。
热象甚者可加黄连、黄芩、蒲公荚、龙胆草、板蓝根清热解毒;脾气虚者加白术、广木香、炙甘草等健脾之品。
⑥寒气凝结型,治应温阳行气。
常用药物:制附子、柴胡、炒白术、制香附、吴茱萸、山砂、砂仁、鸡内金、大黄(后下)、茵陈蒿。
阳虚甚者加桂枝、干姜、细辛温经止痛;长期痛合并胆石者加穿山甲、浙贝母、法半夏、牡蛎等以软坚散结。
王伟明等[2]将本病分为4型:①肝郁不和型,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②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利胆、健脾益气,方用健脾利胆汤(经验方);③脾虚血瘀型,治宜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用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④湿热困脾型,治宜清热利胆、运脾化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卢训灏[3]将本病分为3期:①急性期,当辨湿热之轻重,治宜清利湿热、疏肝理气,基本方:龙胆草、青皮、柴胡、法半夏、黄芩、瓜蒌皮、郁金、蒲公英,热重于湿者加栀子、大黄,湿重于热者加车前仁、茯苓;②缓解期,此期湿热、气滞证不明显,而以血瘀证为突出,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③恢复期,本期以脾虚证为主,治宜扶正为要,拟健脾和胃、补气养血之法,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2经方加减治疗朱子奇等[4]用柴胡桂枝于姜汤: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黄芩10g、瓜蒌根10g、生牡蛎30g(先煎)、炙甘草6g,腹痛较甚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若脾虚甚加白术12g;泄泻日久,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兼见腰膝酸软冷痛者加肉豆蔻10g、淫羊藿l0g;舌苔黄腻,湿热甚者加茵陈18g、藿香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温服,连服10d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9例,显效24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
王莹等[5]采用柴胡利胆汤加减治疗本病32例患者:柴胡12g,黄芩l0g,白芍药20g,炙甘草l0g,金钱草30g,土茯苓12g,川楝子l0g,延胡索l0g,生大黄(后下)6g。
胆气犯胃者加竹茹15g、半夏l0g、生姜l0g;伴黄疽者加茵陈30g;大便秘结者加重生大黄用量或加芒硝(冲服)6g。
水煎服,日1剂,3日为1个疗程,经治疗治愈2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蒋国华等【6】用大柴胡汤加减(黄芩15-30g,柴胡l0-15g,枳实l0-15g,大黄6-15g,赤芍l0-15g,香附l0g,龙胆草15g)治疗胆囊炎74例,治疗组38例,显效3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8.89%,而对照组36例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55.56%,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自拟方治疗林耿明[7]予以疏肝健脾汤治疗本病60例,方为柴胡、枳实、郁金、延胡索、莪术各10g,赤芍、茯苓、茵陈各15g,大黄5-10g(视大便情况调整剂量)。
气滞血瘀加香附、川楝子、川芎各10g;湿热蕴结加虎杖、红藤各15g,木通8g;脾气虚弱加白术、党参、黄芪各15g;肝肾阴虚加生地黄、白芍各15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并设对照组60例予以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
两组治法均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
治疗组60例,临床治愈6例(10.00%),显效34例(56.67%),有效16例(26.67%),无效4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60例,显效18例(30.00%),有效25例(41.67%),无效17例(28.33例),总有效率71.67%。
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冯荣源[8]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80例,(柴胡、黄芩、半夏、枳实、大黄各9 g。
有黄疸者加茵陈蒿汤,疼痛甚者加金铃子散并加金钱草、蒲公英各15g,鸡内金9g,郁金12g),结果显效66例,占82.50%;好转9例,占11.25%;无效5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
杨梅等[9]运用自拟三参汤加味:小红参15g,丹参15g,苦参l0g,虎杖15g,土黄芪15g,郁金12g,柴胡l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剂,每日3次,每次,每次l0ml,15d为l疗程,治疗6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急性发作伴有发热呕吐者加陈皮、法夏、银花、连翘;疼痛剧加金铃子、延胡索。
缓解期肝气郁结证偏重者加青皮、香附;肝郁化火加栀子;瘀症明显加当归、赤芍、红花;兼见肝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脾虚气弱加党参、白术、茯苓。
治疗该病68例中,临床治愈39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6%;王洪亮等[10]自拟疏肝健脾汤: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木香15g、柴胡10g、枳壳15g、香附10g、白芍8g、郁金15g、甘草l0g,有黄疸者加茵陈30g,胆绞痛较剧者加廷胡索15g、川楝子15g,合并胆石症者加海金沙15g、鸡内金12g,便秘者加大黄15g(后下),每日1剂,早、晚餐后30min 温服,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结果治愈4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4中成药治疗张广智等[11]以六味安消胶囊(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简称邦消安)治疗该病40例,并设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3粒,每天3次。
结果治疗组40例,治愈2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而对照组30例,治愈11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郑琳等[12]用金牡利胆丸(院内制剂):金钱草、柴胡、牡蛎、枳实、半夏、白芍、姜黄、猪胆汁等治疗本病186例,显效69例,有效101例,无效16例。
总有效率91.4%。
李红莲【13】用胆安胶囊(柴胡、枳实、虎杖、姜黄、威灵仙、山栀、茵陈、黄芩、金钱草、郁金、大黄、薄荷等)治疗本病31例,与消炎利胆片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15倒,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治愈3伪,好转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9%。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其他治疗胡涛等【14】以针刺配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为治疗组,同时随机设单纯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针刺疗法:取双侧胆俞、肝俞、胆囊穴、足三里为主,口苦、恶心甚者加内关。
局部常规消毒,用0.38mm×50mm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20min,每5min运针1次。
每穴每次运针10s左右,采用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每日1次。
两侧穴位交替进行治疗。
治疗疗组总有效率94.2%,对照组8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吴东[15]运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胆囊炎:胃复安针lomg,足三里穴位封闭,隔日1次,共7次;口服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郁金、猫爪草、生姜各15g,黄芩、白芍、半夏、甘草各9g,炙枳实4枚,大黄6g,金钱草30g,川芎20g,大枣5枚)每日1剂,15天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对照组以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15天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114例中,治愈85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92.98%,而对照组109例中,治愈6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67.89%。
6结语慢性胆囊炎以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恶心、嗳气、反酸、右肩胛区疼痛等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胆胀”、“黄疸”、“胁痛”等范畴。
如《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锐眦,……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病位在肝胆,与脾胃相关。
可由饮食不节(洁)、情志失调、劳逸失当、脏腑传变等引起,致肝胆气机不利,湿热瘀滞,久则致阴阳气机失调,胆汁郁滞而为本病,其病机在于“不通”,故而治疗当以通利为主。
虽然目前关于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因临床样本量不足,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并且有计划、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目前仍少见。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本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仍需在临床研究中采用统一规范,以便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1]张尊敬,郑小伟.慢性胆囊炎临床分型治验举隅[j].中医药学报。
2007,35(1):33、35.[2]王伟明,于文洲,罗慧.慢性胆囊炎从牌沦治[j].吉林中医药,2007,27(3):12、13.[3]卢训灏.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7):57.[4]朱子奇,郑立升.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5);334、335.[5]王莹,周忠海.柴胡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6,28(4):318.[6]蒋国华,雷希龄.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38例体会.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 18、22.[7]林耿明.疏肝健脾、活血祛湿法治疗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542、543.[8]冯荣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8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730.[9]杨梅,寇惠玲,来圣吉.自拟三参汤治疗慢性胆囊炎6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