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中“其”地用法
《游褒禅山记》中 “其”的用法归纳

《游褒禅山记》中“其”的用法归纳“其”字,有三大类用法。
一、代词
1、表领属关系的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它的”。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问其深
③、然视其左右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它”、“他们”。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
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④、盖其又深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些”。
①、以故其名后之曰“褒禅”
②、距其院东五里
③、其文漫灭
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则其至又加少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补充: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其中的,指示代词
二、副词
①、表反诘,译为“难道”。
②、其孰能讥之乎
补充:
2、表希望,译为“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强调,译为“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4、表推测,译为“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三、助词,虚指,无义。
①、其进愈难
②、而其见愈奇
③、既其出
补充:夸夸其谈。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其”,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内容,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之一。
它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一、代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
(一)人称代词 1.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做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做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做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二)指示代词 1.表远指,做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2.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游褒禅山记》)③吾其还也。
(表婉商)(《烛之武退秦师》)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三、连词 1.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2.在“其……邪?其……也”这种固定形式中,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如: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②静女其姝。
(《邶风·静女》)【“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以上四种用法,最容易混淆的是代词和副词两种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及举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的用法

其”字的用法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口技》)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6、“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文言文中“其”字的用法

•
谢
末 谢
观 看
SITARA 制作
答案:
① 副词,表揣测,大概 ②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 指示代词,其中的 ④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⑤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怎么 ⑥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⑦—⑧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⑨ 第三人称代词,它 ⑩ 指示代词,这
⑪ 副词,加强祈使语气,定 ⑫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 不妨叼块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有凶狗守护着 羊群怎么办 ” 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 “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 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 等到哪天它们 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雪前耻.你定要答应 我.” 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 名吗 ” 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 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加强语气,表婉商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
(如…何: 拿…怎样)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加强语气,相当于“难道”
•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用作助词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离骚
小结(四)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指出文中“其”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 君其②有意,叼其 ③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 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 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 其⑧畏主人邪 及其⑨嬉逐,愿为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 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 ”护羊愈谨.狐 与狼愤然而去.
游褒禅山记其字意义和用法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它的,代指华山,代词)址,而卒葬之,以故其(那,代词)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这个,代词)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它,代词)乃华山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其中,代词其中,代词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它的,代指前洞,代词)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它的,代词)深,则其(那些,代词)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游人,代词)进愈难,而其(游人,代词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视其(它的,代指洞壁,代词)左右,来而记之者它,代指洞,代词)又深,则其(那些,代词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大家,代词)出,则或咎其(那个,代词)欲出者,而予亦悔其(自己,代词)随之,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以其(他们,代指古人,代词)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瑰怪、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副词)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其中,代词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口技》)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译为“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2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4)表示强调,译为“一定”①寡人予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虚词之(其)的用法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虚词之(其)的用法【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中“其”的用法
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
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
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19)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
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
(1)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
“其”代华山的。
(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其”代仆碑的。
(7)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
“其”代华山的。
(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
“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做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
“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类似的用法还有《狼传》中的“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
翻译出来就是: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他做儿子必定孝顺父母。
“其”是“其为子必孝”这个主谓结构
的主语,也只能译作“他”,而不能译作“他的”。
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如《三国志·书·登传》“恐不能抗,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恐怕力量不能对抗,可带军队避开他,留给他一座空城。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
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
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类似的例子如《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成现代汉语是:回来就很有滋味地吃我土地上种植的东西,来过我的日子。
这是接后称代,“其”、“吾”是互文,“其”称代我。
“其”用作第二人称如《孔雀东南飞》“其往欲何云”。
这是兰芝的哥哥在兰芝拒婚后,感到不满,对兰芝说的话。
意思是:你往后打算怎么样?“其”称代兰芝。
又如《战国策·策》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
”这里“君”“其”前后互用,“其”承前称代你。
“君得其所欲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那些东西啦。
“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译作,因此那以后就把它叫“褒禅山”。
“其”指代埋葬慧褒的时间,译作“那”。
(3)距其院东五里:译作距离那个慧褒禅院东面五里。
“其”代慧褒禅院,译作“那个”。
(8)(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译作,要问那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没有谁走到过洞的尽头。
“问其深”的“其”,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其”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1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译作,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难,可是那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3)(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译作,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其又深”的“其”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指代那些。
(1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出了洞,有人就责怪那主退出的人。
“其欲出者”的“其”,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作,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事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谬其传”的“其”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其”用作虚词,可以充当副词、连词、助词。
充当副词的如(19)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其”用作副词,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
如《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又将怎样对付那些土石。
“其”充当连词,较通常的用法是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
”例如愈《马说》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是:唉!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呢?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译成现代汉语是:天空迅速地布满乌云,下了
充分的雨水,禾苗便挺拔地生长起来了。
如果象这种情况,又有谁能阻挡得住呢?“其如是”的“其”用作虚词,表示假设。
“其”用作助词,最常见的是用作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希望等语气。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已经出了洞,就有人责怪那主退出的人。
“既其出”的“其”是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译作,我到了死的边缘,不知多少次了。
“不知其几矣”的“其”也是句中助词,无义。
方勺《方腊起义》诸君其筹之:译作,各位应该筹划一下这件事吧。
“其”表示希望语气,可译作“应该”、“还是”。
司马光《赤壁之战》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译作,如果能够顺利成功,天下大局就可以定下来。
“其”表示语气的强调,不便译出。
《游褒禅山记》里的二十个“其”的用法和“其”的一般用法,主要的就是这些。
王安石在本文中用了这么多“其”字,我们读起来丝毫不感到别扭和杂沓,反而觉得简练紧凑。
这是因为文章中的“其”大多是用作代词,代词在文章中的功用是使文章简洁。
如果不用代词而用本名的话,那么文章势必重复冗长。
我们从这二十个“其”字的运用,可以看到王安石驾驭语言的功夫,真不愧是古文大家。
游褒禅山记中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游褒禅山记》中文言虚词“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
(7)则其至又加少矣
二、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其文漫灭
(10)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11)其下平旷
三、人称代词,作“它的”讲
(12)问其深
(13)然视其左右
(1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15)既其出
(1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五、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
“可能”
(18)其孰能讥之乎
(19)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0)而其见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