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新森田疗法中卷

合集下载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

森田文摘第三章森田疗法(一)1.概说本疗法是二十世纪初森田先生在进行了各种治疗方法试验以后,自己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方法,于1919年完成。

如前所述,森田先生发现了神经症心理机制的中心是其思想的矛盾 (内心冲突)。

神经症患者在面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烦碎事情时不能自拔,达不到目的时不认为是客观现实所致,而是认为因自己无能所致,从而百般责怪自己(图1)。

也就是说,否定了与理想化相对应的现实中的自我,不能再度向生活挑战,并极力回避失败的现实。

由于从理想化的自我到现实中的自我确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心理落差较大,阻止了自己以目的为准则的行动。

因此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总觉得不甘心失败,不承认现实,把自己置身于持续的焦虑、紧张以及压力之中。

出现心悸、头痛、腹痛等自主神经紊乱反应并伴有极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在别人面前不能显得不自然啊"、"甭管在啥场合都得心平气和呀"、"必须成为一个更加大胆些的人懊"、"不能把不活看成是不洁呀"等等,各种强迫观念应有尽有。

由于强迫观念的出现,躯体症状接锺而至,思想状态被这些躯体反应的变化所束缚,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这些变化,对其症状和观念出现过敏状态。

森田将这种现象称作精神交互作用 (图2)。

患者陷人心身症状恶性循环,对其他的事物不闻不问。

例如A君正处于珍视自我的年龄段,进人青春期后,马上觉得现实中的自己很多方面不太理想,从此总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

渐渐地开始注意来自周围的视线,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视线恐怖和杂念恐怖所苦恼,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行动觉得非常不自然,而且把这些症状归因于他人。

再如B君因成绩不怎么好而不能升入理想的学校,当前的学校又因自己不熟悉而压根儿不愿意去。

碰巧,朋友约他参加了网络俱乐部,可是一想到打球时还要受年长者的指导,马上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出现紧张,持拍打球时手腕出现震颤,对此越关注则手震颤的越厉害。

摆脱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救星--森田疗法

摆脱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救星--森田疗法

摆脱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救星--森田疗法2005-5-17 2:07:25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病房郭蓄芳她,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萧潇,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憔悴的面容、木讷的神情,和母亲一起走进了我的诊室,一双一看就知道是长期失眠所致的惺松睡眼,仍掩饰不住那痛苦的、同时又是渴望获得帮助的眼神。

乍看上去,她足有50多岁的年龄,但是,凭我的经验,这样长期为失眠折磨的病人,常常是年华早逝,实际上肯定不会那么苍老的。

她挣扎着,叙述自己参加工作后几年就因考研紧张而开始失眠,一到晚上,大脑就浮想联翩,怎么也睡不着。

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整日疲乏无力,精神不振,总是处于一种紧张、无法放松的状态。

后来她变得无法看书,一看就感到疲乏,头晕、头疼、感到后脑僵冷、麻木,就好像戴了一个紧箍咒似的,说不出的难受。

开始时她总是怀疑自己的大脑有问题,故此做过多次头部CT、MRI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异常病变,故此医生诊断失眠,神经衰弱,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

我暗自惊讶:原来她只有30多岁!望之竟如50许人!刚说到这儿,她就痛苦地晃晃脑袋,不说了,母亲好像和她有某种默契似的,马上接着她的话往下说,说为了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他们跑遍了大江南北,寻遍了名医偏方,都不能解决她的失眠问题。

后来,家人听说种地能治病,就让她回了农村老家。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使她累得沾枕即睡,但是,一回到家,所有的不适就卷土重来……不仅如此,病情还越来越重,不仅失眠,还越来越感到无法上课,因为一上课就要用脑,一用脑就感到因为失眠没有补充脑力,而痛感种种头部不适感加重。

短短的几年间,她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由教师工作换成了教务工作,又由教务换成了档案工作,单位的同事和领导都不理解她,认为她变了,工作懈怠,不求上进。

近来感档案工作都难以胜任,干脆辞职回家。

丈夫也因此终于无法忍受,婚姻面临了严重的危机,来京前丈夫说如果病再治不好,就要提出离婚。

说到这里,母亲惋惜地摇摇头,她原来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浙江省某重点中学工作,深受学校及同学的好评。

森田疗法_2

森田疗法_2
生理机制——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是战斗-逃跑系统,它释放两
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会激发 身体采取紧急行动,迅速作出“自主性反射” 反应——“战斗—逃跑”反应
战斗—逃跑”反应
增加心率和心跳的力度 影响呼吸的速率 瞳孔(眼睛中黑色中心区)在吸收更多光线
的时候变宽(扩张) 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干舌燥 许多肌肉群组在准备攻击或者逃跑时拉紧
作用、自我暗示、精神拮抗、思想矛盾等使之发展,形成心因性 疾病。 (5)症状带有主观的虚构性。 (6)患者可能有非社会性的一面(社会适应性差),但没有明显 的反社会性。 (7)患者没有实质性的智能障碍或情感迟钝。
森田疗法的适应症
(一)焦虑障碍
➢ 广泛性焦虑症; ➢ 惊恐发作; ➢ 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特殊恐怖症 ➢ 强迫症 ➢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不是采取抵抗、否定、回避以及敷衍这些问 题的态度,自然地、原封不动地接受它们, 是顺应自然的第一方面,是被动的一面;
他不归我管,他有他的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的两个层面
主动层面: 在自然地、原封不动地接受它们的同时,借
着自己本来拥有的生的欲望,建设性地行动, 是顺应自然的另一方面,是主动的一面。 顺应自然并非单纯地忍耐,在症状存在的同 时,做日常生活中应做之事,进行建设性的 行动,随着良好的实践自然而然地使被动的 一面得以实现,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顺应自然。
释放胆汁 兴奋、排泄大小便 扩张、增加血流 抑制 放松
对害怕的害怕(fear of fear)
战斗——逃跑系统的目的是保护机体,而不是损害 机体。
对惊恐躯体症状的想法产生一个负性的、滚雪球式 的循环,导致更多的躯体感觉、惊恐的想法和惊恐 的行为。这个循环是的就是对害怕的害怕(fear of fear)。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改良森田疗法(上课版)04、10、15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改良森田疗法(上课版)04、10、15

1.4 评定方法
采 用 社 交 焦 虑 量 表 ( LSAS ) [2] 、 自 尊 量 表 (SES)[3], 在社交自信训练前后由患者各自评一次。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9.0统计软件对社交焦虑量表和自尊量 表在社交自信训练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治疗前(X±SD) 自尊量表 社交焦虑量表 18.98±2.63 治疗后(X±SD) 23.40±3.84 t 9.128 P 0.000
改良森田疗法 在精神科医院的应用
唐文忠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康复基本原则
功能训练: 心理活动 躯体活动 语言交流 日常生活 职业活动 社会生活
全面康复:
医疗康复 教育康复(心理康复) 职业康复 社会康复
独立自主实现自身价值 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重返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康复的根本任务
精神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职业咨询 职业训练 解决就业
6、提高生活质量
物质生活质量 社会功能质量 心身健康质量
森田治疗基本概念
生的欲望 思想矛盾 疑病素质 精神交互作用
森田式神经症
森田治疗的原则

以行动和目标为准则 改变疑病基调 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森田疗法的治疗方针

接受症状,顺应自然

不安常在
不问疗法 以行动和目标为准则
病例选择
研究组: 性别: 男6人,女4人; 年龄: 46.7±8.46(X±SD); 文化: 初中3人,高中4人,大学3人; 职业: 工人2人,职员7人,技术人员1人; 病程: 6.70±4.94年; 本次住院:78.00±18.08天; 治疗: 氟西汀每天20MG±0.00;ECT10.00±2.00次。 对照组: 在相应的病房中选取一般资料与治疗组相匹配的 对照组10例。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
18
三、生活态度
1、端正外表 、 2、保持充实的生活 、 3、不宜长期休养 、 森田式神经质症者把正常人因疲劳过度而产生的疲劳 倦怠感、身体不适等当作是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感、倦怠感、身体不适等当作是不正常的生理现象,认为 自己得了什么病,并被这种感觉所束缚, 自己得了什么病,并被这种感觉所束缚,慢慢就形成了森 田式神经质症。让这些人长期休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田式神经质症。让这些人长期休养有百害而无一益。他们 一有闲暇就注意自己的症状,一刻也不得安心, 一有闲暇就注意自己的症状,一刻也不得安心,而他们又 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上进心. 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上进心 4、正视现实:注意所做的事情 、正视现实: 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 剂 5、不做完美主义者 、 做事力求完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了头,则有害无益。 做事力求完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了头,则有害无益。 森田式神经质症者几乎都是极端完美主义者。 森田式神经质症者几乎都是极端完美主义者。 6、勇于自信 、 19 7、不要急于求成 、
7
森田神经质的形成
认为神经症发生的基础 是神经质, 是神经质,其性能特证是 精神内向,内省力很强, 精神内向,内省力很强, 有疑病倾向, 有疑病倾向,对自己的心 身活动特别敏感, 身活动特别敏感,总是担 心自己的健康, 心自己的健康,过度地注 意这些“病态” 意这些“病态”,感觉越 敏锐, 病态症状” 敏锐,“病态症状”也就 越重,形成恶性循环,形 越重,形成恶性循环, 成所谓精神交互作用。 成所谓精神交互作用。
16
“顺其自然”原则
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
顺应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情感的自然发展; 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注意时,就 会逐渐强化 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让其自生自灭; 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人非圣贤 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

中国式住院森田疗法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吴桂英张向阳一、历史渊源森田疗法是日本东京慈惠医科大学教授森田正马从他亲身的神经症体验和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从1919年以来,一直应用于临床,并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我们从1991年1月开始在临床中应用住院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患者。

在临床实践中对森田疗法的理论思想,治疗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拓展了适应症的范围,在遵循原森田疗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取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的部分内容,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民族文化背景和医疗设施?quot;中国式住院森田疗法"操作程序。

二、理论依据1、对神经症发病机制的认识补充:原森田疗法对神经症病理机制的解释强调患者的疑病素质、偶发事件和精神交互作用,其模式如下:疑病素质--有或无偶发事件--过分注意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精神交互作用--感觉过敏-- 注意固定--形成症状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仅仅重视了症状形成加重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而发病最初的机制却忽略了,即忽视了症状形成前的长期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主要指患者的不良性格,外因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患者的不良性格作基础,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困难作用下,患者的心理产生长期的压抑感,感到精神紧张,处于过分担心、紧张的状态,对什么事都过分认真、谨慎,总害怕产生不良的后果。

在一些外界精神刺激下(有时是很轻微的刺激,甚至无明显的外界诱因),造成较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障碍,使得患者过分注意一些看来很平常的心理、生理现象和某些观念,由于"精神交互作用",症状逐渐加重,固定成神经症症状。

我们认为神经症病理机制可表示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个性缺陷长期心理冲突心理负荷过大--产生过分担心、偶发精神刺激精神交互作用紧张、恐惧不安轻微症状加重症状--固定形成症状。

19第十二章森田疗法2

19第十二章森田疗法2

(4)顺应自然地认清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顺应自然地认清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森田:“按照自然规律,服从之, 忍受之,就是顺应自然” 。
2、“为所当为” 的治疗原则 “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

以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 制之事; • 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
• • • •
(2)顺应自然地认识精神活动规律,接受 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 嫉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不好的 想法在头脑中闪现,是精神活动中必然 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 不能改变和决定的 。
(3)顺应自然地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顺应自然地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三、治疗过程
• 1、住院治疗 • 2、门诊治疗 • 3、生活发现会 • 标准式的森田疗法--住院治疗被 住院治疗被 标准式的森田疗法 认为是治疗神经质症的最佳方法。 认为是治疗神经质症的最佳方法
(1)绝对卧床期。一般为4至7天时间。患者可能 )绝对卧床期。 患者可能 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陷入更加痛苦的状态, 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 陷入更加痛苦的状态 , 但不能 采取任何措施,只能默默地忍受痛苦和烦恼。无聊期 无聊期, 采取任何措施 , 只能默默地忍受痛苦和烦恼 无聊期 其痛苦到极点时,在极短暂的时间内 “烦闷即解脱 烦闷即解脱” 烦闷即解脱 • (2)轻工作期。一般为3至7天时间。一开始,患 )轻工作期。 者会体验到一种从无聊中解放出来的愉快情绪。但几 天之后,他会感到似乎受到愚弄,甚至想停止治疗。 由于患者解除了对症状的关注,症状的感觉减轻,对 对 劳动等行动越来越感到兴趣, 劳动等行动越来越感到兴趣 , 渴望得到较多较重的工 作。 • (3)重工作期:一般为3至7天。使患者体验完成 )重工作期: 工作后的喜悦,培养忍耐力。在不断强化外在行为的 同时理解“人类心理的自然状态"。 • 回归社会准备期。一般为1 (4)生活训练期 )生活训练期------回归社会准备期 回归社会准备期 至2周时间 •

森田疗法治疗

森田疗法治疗

21
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包含着多层含义,包括认 清情感活动规律,认清精神活动规律, 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认清主观 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22
顺应自然
森田先生将“顺应自然”看作是佛 教和禅宗中的“顿悟”状态。所谓顿悟 就是让神经质患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 自然界中的位臵,体验到对超越自己控 制能力的自然现实存在抵制是无用的, 这样才能具备一种与自然事物相协调的 生活态度。
15
发病机理
森田疗法关于神经质症的形成机理 可以概括为:由于疑病素质的存在,在 偶然事件的诱因影响下,通过精神交互 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症的 根本原因则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 现实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加强。
16
适应症
神经衰弱 以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症 具有明显疑病素质的疑病症 部分睡眠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
11
适应不安
人在自然界中活动,在社会中生存, 必然会存在某种不安的心理,即为能否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自身的 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 而烦恼。这种不安的心理在人的一生中 经常会出现,被称之为“适应不安”。
12
精神交互作用
是指因为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 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 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 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着于它。这样 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 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这种精神活动过 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
认清这一点,接受症状,一方面不 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一方面因不 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 再固着在症状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 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减轻直至消失。
30
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由于症状的形成已经过相当一段时 间,即使对症状采取接受的态度,症状 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改变,因此认识 症状的规律还包括对症状的改变是一个 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规律的认识。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坚持对症状视若平常, 不当作自己心身的异物加以排斥,才能 真正消除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路敏脆心理素质先把目光回忆到模糊的童年,想想家人所说的那时的自己。

是不是从某一个时候开始,就发现自己隐约的其他人不太相同了。

自己往往很害怕恐惧未知的东西,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做事情犹豫不决。

想的多,想的复杂。

往往从负面怀疑,比如,常担心"做不到怎么办"。

容易感动,看到动情的电视、文学等,就会被感动的流泪。

心情好的时候很自负,受了伤害就会变得可怜和自卑,容易走极端,容易受伤害。

把上面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敏感、脆弱、犹豫、易受到刺激、活跃激烈不稳定。

给一个定义把它叫做"敏脆心理素质"。

自己的这种素质和别人的正常心理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呢?正常的心理不那么活跃所以也稳定不脆弱,而自己的心理敏感活跃所以不稳定而脆弱。

这种敏脆心理素质的形成给强迫症埋下易于发生的可能性。

这个敏脆心理素质未必是天生就有的,但是可能有的人生下来就容易形成这样一来的心理素质。

这种素质直接的形成的原因在心理不成熟的时候,受到相当对应的刺激而改变了心理的稳定性,使之变得脆弱、敏感、活跃。

一个人的这种敏脆素质又在一定情况下保留、定型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比一般的人容易患上心理问题。

执着心瘾与强迫有了敏脆素质的人未必一定患上强迫症,但是事实上,我们都中了彩。

一个敏脆素质的人容易受伤,受了伤又会以为敏脆本身的影响而激烈的压抑自己。

在人生途中,遇到伤害自己的事越来越多,心理越来越压抑,最后在心里积累的相当规模压抑下自然的去寻找释放压抑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不是像"大声叫喊"之类正常的释放压抑方法。

受伤的敏脆素质的人往往会找这样一来一种"压抑"的方法来释放压抑,在一些正常人看起来没有意义的细节上去追求,来获得满足,同时减低自己的压抑焦虑感觉。

比如:一个有敏脆素质和压抑的人认为6是个吉利的数字,他就什么都喜欢6,都像6靠拢。

以此求来得到满足。

一杯水,他要分6口喝完,用纸巾擦嘴擦6下,一开始,他觉得这么做是吉利的,每做完一下都减低了焦虑和得道一种满足的感觉。

而后,一次次的行为使得他对这种减低焦虑的满足感觉成瘾,对这种向6靠拢的行为成瘾。

并且,心瘾越来越重,如果不去满足的话,焦虑和不安会变得很大。

最后,发展到比如把拿起的杯子会觉得很不安和焦虑,反复的拿起、放下去6次才能觉得舒服。

然后,心瘾越来越大越重,满足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比如,刚开始,满足一次心瘾的追求行为后可以平静一个小时。

后来,一次满足只能维持5分,5分钟后又马上觉得焦虑和不安,又要你强迫行为来满足心瘾。

上面那个例子说的是强迫动作,再说说强迫思维。

其实强迫动作和强迫思维都是强迫行为,只是行为的载体不同而已。

同样条件的的一个人一开始觉得在头脑中把遇到的事情去想个明明白白、完美、清楚,会觉得很舒适和满足,同时心中的焦虑不安也减少了。

然而,一次次反复的满足使他成瘾,心瘾越来越大,使他脑中什么念头都要想个清楚、固定、完美的状态,就像一个爱整洁的人反复整理自己的房间却总觉得不如意一样。

没有想的了,自己找都找个无中生有的念头来思考,来满足心瘾,消除焦虑和不安。

如果问题念头想不通,达不到满足心瘾的要求的话,就拼命的反复的思考。

随着心瘾越来越强,反复的强迫思考行为也越来越频繁,做不到满足不了心瘾也就越焦虑不安越焦虑不安就越强行去满足。

看完以上的两例子,你会明白我要说的心瘾是什么回事。

心瘾对一个敏脆素质的人就像吸毒的毒瘾一样,毒越中越深,越深越难自拔,直到激化到发现自己完全不是正常人,不能过正常人生活了,才去求医问诊。

在上卷我反复提到执着这个词,执着就是一种强烈追求并使人沉迷其中。

强迫症患者强烈的执着就是心瘾,执着心瘾,心瘾执着,害苦了多少人呢?强迫症就是通过行为得到满足和摆脱焦虑和不安,从而形成成瘾的心瘾,而陷入强烈的心瘾反复的强行执行强迫行为,进入一个由行为引起心瘾、再由心瘾促进行为来满足心瘾本身的死循环。

上面的话太复杂,简单的说,强迫症就是由心瘾牵扯着患者,让患者为了满足心瘾反复的去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的行为。

这就是第一章,我要说的"路"。

尽管回忆起过去的种种,会感到绞心的伤感,但是,至少现在是拥有着清晰和光明往回看的,你已不再是过去那个陷入泥潭不知所在的你了。

第二章强迫思维和强迫思维引发问题强迫动作和简单的强迫思维看上去就是反复的做毫无意义的强迫行为这么简单,而强迫思维的问题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强迫思维可以引发很多问题。

强迫心瘾一旦对于一个特定的强迫对象产生强迫作用,那么,这个强迫对象即会被牵扯入强迫思维中。

根据强迫对象的不同,强迫思维的引发问题也不同。

比如,这个强迫对象是生理方面的,那这个强迫思维就会引起生理方面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反复思考那么简单了。

有时问题与问题之间互相交错,弄得症状很复杂和走形,初一看上去,好象不是强迫症了,其实是强迫思维的内在而引发成表面的问题。

强迫思维的引发问题根本还是强迫思维,是强迫症,只是变形了很多,问题也严重和复杂。

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从根本解决强迫思维就可以了。

强迫思维的特点是"强迫的"追求思维的完美、确定、清晰、有规则而不乱。

把这些追求统称为执着心瘾要求,因为有那么执着追求,所以执着必然的结果就是追求"完美"这样的执着心瘾要求。

强迫思维者强迫的对象是各式各样,而本质就是要把自己遇到的强迫对象思考成符合执着心瘾要求的成果,一个完美、确定、清晰、有规则而不乱的"成果",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满足心瘾。

强迫对象内涵念头在强迫思维中,强迫对象可以是一些外界具体的事物。

而外界的事物是不能直接和强迫思维心理发生作用的,患者面对强迫对象时,由强迫对象会产生一个让你强迫的念头,这个念头才是强迫对象在患者心中的内涵,患者最终所直接强迫的对象就是心中的"强迫对象内涵念头"。

患者面对强迫对象内涵念头的时候,因为这个念头的存在会违反完美、确定、清晰、符合心瘾理想化状态的执着心瘾要求,所以就因为这个念头的存在会不安和焦虑。

从心瘾上极度的想去让这个念头消失,来符合、满足心瘾。

那么患者会怎么让这个念头消失呢?因为对于自己的念头越强行压制越会存在,要求即逆反,这本来只是个心理现象而已,没什么问题的。

而患者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最本能的手段就是强行压制它,压制它就会造成逆反,逆反就更想压制它,从而陷入了痛苦的死循环,不能自拔。

患者往往会担心"要求即逆反"的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念头的消失,由这个现象为基础,结合具体的对象,提出"万一怎么办"这样的念头。

然后会压制"要求即逆反"这个现象,从而这个现象成为了强迫对象。

再而,患者抛开最本能方法,用思考去改变这个念头,想尽力的说服它,解决它,让它消失,来满足心瘾。

对于这个念头提起的有违强迫心瘾的问题,去反复的证明问题不存在。

总之,以思考为强迫行为的载体,去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而这样沉迷在思考中,也同时强行压制着。

其实,强行压制的思考就是一个目的----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

求而不得的要求痛苦。

就算求得但需要反复再求的强迫痛苦,都是心瘾造成的。

强迫思维的对象千差万别,有时同一个对象还可以具体往下分很多"大同小异"的对象,但本质都是一样。

举一个例子,要求即逆反是个心理现象,患者要是以这个心理现象为内涵对象再结合"小异"的具体事物对象为强迫对象,就形成了一个典型强迫思维问题。

虽然"以这个心理现象为内涵对象再结合"小异"的具体事物对象为强迫对象"这句话很长,但是事实上它就是用逻辑表达一个单纯的强迫对象结构,逻辑理论很复杂,但是你去感受事实,它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强迫对象,事实都是很清晰很明朗的。

一个患者冒出这样一个强迫对象内涵念头:万一我去做一件事而心理偏偏要陷入要求即逆反的现象怎么办?这就是以"要求即逆反"现象为内涵念头,在加以具体的"想做一件事"的"小异"而成为一体的强迫对象。

第三章弯路当一个患者陷入了症状的深处,发现自己不能够正常的去生活了,就会心急如焚的去寻找解决之道,寻访心理咨询,查找各种心理疗法,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一个神经症的患者找了森田疗法,往往第一眼就有种顿悟的感觉---"哦,原来是这样"。

一开始,由于自己在症状极度的痛苦中,什么都抱着试试看、不执着的态度---试试森田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吧。

患者一开始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患者的心也舒然放开:"终于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但是,问题就这么简单完了吗?遇到森田,把森田做为自己心中的理论指导,症状就会永远消失了吗?如果就这么简单的完了,强迫症就不是强迫症了。

强迫惯性与余留心瘾强迫惯性强迫惯性可以分为"强迫习惯"和"强迫状态记忆"效应两方面。

一个患者因为以前几乎无数次的反复强迫行为,必然会形成强迫行为的习惯,我们就叫它强迫习惯。

当患者遇上自己的强迫对象的时候,会习惯性的针对它实行强迫行为。

比如一个有患有很深"数圆圈"强迫症的患者,本来看见圆圈就会习惯性的去数数量。

习惯性的而不是因为心瘾。

强迫习惯只是一种习惯,它只是症状的并发问题,通过行为就可以改变习惯。

患者常身在强迫习惯当中做着强迫行为,却还以为自己是正常的追求行为。

一个在强迫痛苦中沉迷的患者每当面对强迫对象时,和正常人面对这个对象是不同的。

患者面对强迫对象,过去对强迫对象进行强迫行为的感觉,强行做强迫行为而做不到的焦虑感,对症状的恐惧感,都会马上显现在患者脑中,让患者"身临其境"一样。

这就是"强迫状态记忆效应"。

正常人是在强迫泥潭外面的,也没有进去过。

所以面对强迫对象时什么都没有,不存在问题。

而患者不同,他面对时,在强迫泥潭中的状态感觉全部反映出来,给患者一种紧张的状态感,为事实上的强迫行为埋下条件。

强迫惯性是必然的,但它不是什么严重的症状问题,而是执着必然引发的"正常"的问题,强迫惯性可以诱发症状。

通过放弃强迫行为和时间的推移,强迫惯性强迫惯性会越来越少,只至消失。

强迫心瘾心瘾不可能刚经过森田的顺应自然就可以完全消失,正如毒瘾不可能抵抗一次发作就可以完全消失一样。

余留的心瘾是经过很长期、几乎无数遍的强迫行为加深加固了的,余留的心瘾执着只能通过长期的自然的行为来淡化,直至消失。

症状反复的根源也就在于余留心瘾。

弯路患者其实在不停的去探索强迫理论和实践强迫行为来满足心瘾执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