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曾经有很多困惑。
我热爱传统文化,希望能够将其传授给我的学生们,但我也担心这是否与现行教育背道而驰。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教育方法充斥着网络,让我感到非常眼花缭乱。
我甚至觉得养孩子就像买彩票,要看运气。
虽然我已经有了一些教育心得,但我仍然感到困惑。
然而,读完《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之后,我感到更加坦然。
这本书通过作者___的亲身经历和深刻反思,向我们解
释了困惑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保持进取的心态。
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这一章节中,我明确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会让自己走得更远,教育生活也会更有意义。
作者说:“教师本来就是个文化人,读点书写点文字本来就是再正常不
过的事情。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离文字太远了。
虽然我曾
经写下过一些教育感悟,但这些年来,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已经逐渐变得麻木。
即使我有了一些教育感悟,我也很少再愿意写下来。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保持一颗宽容向善的心,守住心中的美好,这才是成就不同于他人的关键。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还教会了我如何阅读——“做大阅读的桩,成就读书的圈,寻找书中的我”。
保持一颗宽容向善的心,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___的博大胸怀和宽厚仁慈。
同时,我也领略到了作者简单、有力、果断取舍、睿智、随和的特质。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教书育人,轻描淡写的定义这教师的职责,却浓墨重彩的勾勒出“教师”这个名词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毕业至今,似乎将自己定义为“教师”总感觉有些牵强,以至于在今年暑期前接到学校通知,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读一些书,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并精心列出了一系列供老师选择的书目。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和我有关系吗?”紧接着心底有些“叛逆”的细胞开始“作怪”,“暑期两个月,读本书应该不是难题吧!”接踵而至身体里另一股血液开始涌荡,“这也至少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应该珍惜,虽然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认真读过书了。
”所以我开始仔细甄别那些被列出的书目。
其实每一次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可能由于我对自己现状的疑惑,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王维审老师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老实说,当时我不知道王维审是个什么角色,不知道他经历过怎样的故事,也不知道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我当时的印象,他就是一个叫做王维审的作者,仅此而已。
但我翻开书的自序,瞬间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住了。
整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简单真实,似乎没有刻意讲什么大道理,但又句句言之有物。
书中王老师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文字:“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
我劝你轻轻走到他眼前,握住他的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导读:本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一个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或海边散步,如果这时突然从远处传来柔和的悠长的钟声,一下子,这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感受就得到了提升和深化。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很神奇的,似乎把我们从密密麻麻的繁琐的嘈杂的环境中飞升到了仙境般的十里桃林。
只有快乐的人,才能传递快乐。
作为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想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和学习,首先要让自己先快乐,才能感染身边的孩子,让他们做一个阳光快乐的学生。
用快乐的每一天填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生,我们何其幸福!书上说,一个内心充盈、幸福感强烈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阳光和温暖,一个焦躁万分、疲惫不堪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恐惧和寒冷。
朱永新老师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在脚下就是高度”。
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的人不堪一击,有的人却能走出人生的新高度。
就好像工作生活中,我们因孩子们乱吵乱闹而焦躁万分,因孩子们乱窜乱跳而疲惫不堪,因孩子们课堂上左顾右盼而愤怒不已。
那时的我们,会化身暴怒的魔鬼,冰冷的批评,无情的狠话,威胁、训斥。
承载着老师盛怒的孩子被我们的坏情绪惊吓不已,他们低头战战兢兢,眼里充满了恐惧,小心翼翼的看着我。
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被吓得不轻,然而,孩子始终是个孩子,不一会他们仍旧会再犯。
生气毫无意义,没有对事情起到帮助,也没有对孩子做到教育。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心情大好之时,你会化身天使,用慈爱的眼神看待每一个孩子,你会因孩子的一句俏皮话而充满微笑,会因孩子无意摔倒而心疼不已。
这时你会发现,孩子们是怎么看怎么可爱,小王熙扎的辫子真洋气啊,萧子涵跑着玩起来真是充满活力,小玲的嘴那么能说,还说的井井有条,真是个小能豆,或许将来能当个名主持人……心烦,不快乐,就一定会遇见熊孩子捣蛋,就一定会嫌他们不听话乱跑是一群疯娃娃,就一定会嫌他们叽叽喳喳乱讲话吵吵闹闹真烦人!我想这是应该就是心情在作祟,是情绪在传染!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挣扎和焦虑,果断地走出去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拨开挡在眼前的迷雾与灰尘,就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
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
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读了王维审老师所著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书中既有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又有对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
我拜读这本书,找到了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找准突破自我的成长方向。
王老师在《最重要的是方向》一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庄华涛老师是如何突破困境,坚持教育写作,短短几年时间,发表文章几百篇。
庄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愿意成长,就可以蹚出一条路来,而这条路就是成长的方向。
比如作者王老师,学的是历史专业,当过临时工,教过数学,做过班主任,酷爱读书,善于反思,喜欢写作,陆续出版了多部教育专著,成为教育叙事写作引领者。
这源于他找准了自己成长的方向并付诸行动,加上持久的努力,成为改变未来的正能量。
面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更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困惑过、恐慌过,该怎么办?是在教育一线继续碌碌无为,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经过不断尝试和摸索,我时常回顾自己的教育成功之彩,反思自己的教育失败之痛,品味生活之美……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发现自己的强项,专注培养。
最为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成长方向,坚守自己内心的美好。
——在读写的更深处寻找一束光。
作为教师,怎样在读写中寻找一束光呢?王老师长久的阅读和写作,让他形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
作为班主任,他在处理任何一件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时,都会用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我这样做合理吗?我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了吗?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去处理?这样的反思,不仅让他的教育行为趋于规范,走向成熟,更让他从慌乱、匆忙、紧张、重复的班级管理事务中慢慢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规划、思考班级的发展方向。
这种追问和思考,打破了常规对我的束缚,引导我寻找出路,让那些肤浅、简单的经验,那些似是而非的疑惑和困扰,在自我剖析和碰撞中联想到了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
同样的读书困惑,同样的教学故事,在我身边也发生过,想一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在对比之中,我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假期中有幸拜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这本书非常好,读后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记得曾看过这么一句话: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拿了一幅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幅坏牌。
我觉得这真是应了王老师的经历,王老师打好了自己的坏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还唤醒了一群正在摸索,处于困惑中的同仁。
王老师的书,不是在讲大道理,王老师总是言之有物,书中传递着王老师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值得所有教师学习。
全书分成七个章节,从心灵到行动,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教育,王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的体验,深刻的反思,开阔的眼界向读者们解读困惑的原因并引导我们怎么走出困境,怎样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章节中,我明白了成为好老师必备的条件:首先要“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这会让自己行走得更远,教育生活也会更有意义!第二:书中不但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而且教会我读书的方法-“做大阅读的桩,成就读书的圈,寻找书中的我”。
第三:成为好教师“最重要的是方向”。
王老师讲到:“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想要获得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所谓方向,就是在看清自己后,对人生做正确的规划;就是打破随遇而安的状态,从庸碌寻常中蹚出一条路;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懂得忽略。
”第四:成为好教师“必须懂得努力”。
王老师讲到:“在别无选择的时候,努力是最好的选择;努力没有那么悲壮,只不过需要坚持;所有的努力都是有用的,收获只是时间问题。
”第五:王老师讲到:“作为教师,我们越是喜欢这份工作,越是希望得到教育上的成功,越是要学会从容面对那些忙碌的劳作和世俗的诱惑。
”王老师说的就是做这样一个从容的教师。
我在感叹之余,全是佩服,普通的文字告诉我深刻的道理。
在本书的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晴看学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教育需要转个弯,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比如在《蹲成蘑菇》一文中,一个年轻班主任说他遇到了一个说什么道理都“油盐不进”的学生,问王老师该如何处理,王老师就很认真地在QQ上给那个年轻班主任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精神病人把自己当成一只蘑菇,整天撑把伞蹲在墙角,不吃也不喝。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韩愈的《师说》中说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工作中我也常常很困惑:如何有效地和家长打交道——既不打消家长积极性,又能委婉地提出问题;如何有效地驾驭课堂;面对调皮、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如何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类似这样的困惑,我有许多许多。
机缘巧合下看到了王维审老师所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本书,书中并没有侃侃而谈一些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挖掘和阐述教育的真谛,读罢,让我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
在我平时的工作中,总有一些调皮、难管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讲悄悄话,甚至还会发出怪声扰乱上课秩序。
对于这样的孩子,总感觉缺点多于优点,甚至找不到优点,因此我在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缺乏耐心的情况,有时,一些不合适的语句总会脱口而出,如:你真笨;我讨厌你。
而当我阅读了《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一文时,我突然为家长没有找我的茬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为我之前不适宜的言辞感到羞愧。
文中以一块石头的价值让故事中的徒弟明白了石头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看石头人的眼睛,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关键是用什么眼睛来看。
这则小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一件小事。
丁李华是我们班有名的皮大王,打人、咬人、上课发出怪声等等,可以说他身上有许多老师讨厌的坏习惯,在我印象中很不好。
但记得有一天天气很冷,孩子们该起床了,我轻轻地叫醒孩子们,一个个帮他们穿衣服。
但是我的手很冰凉,于是我就开玩笑的对我正在帮忙穿衣服的孩子说:“陆老师的手好冷,你愿意帮我捂捂吗?”那孩子摇了摇头,我只叹孩子太小,不懂事,当然心里也有淡淡的失落。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读后有感《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读后有感1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提及来实在愧疚,被我放置在办公桌许久。
终于在暑期的空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尝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储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感觉它就是一场修行。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赐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虑,这本书没有弘大的理论商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广泛存在的疑惑,不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仍是从 __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极少长篇大论、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集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疑惑和疑虑,解读从头教师到优异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韧不拔的写作,再到直达灵魂的反省与追问。
从”念书,让教育不停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省在更深处找寻”。
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发散着智慧的光辉,都震惊着我的心灵。
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勾魂摄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念书,让我们不停宽阔视线,让我们不停增添知识,让我们下笔若有神,念书能够清洗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能够触摸到自己心里最深地方盼望的东西。
能够让我们理解自己究竟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养精蓄锐。
但念书却更应当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相同自但是然,成为一种常态。
诚如他言,“一个优异的念书人,念书不是为了服从他人的思想,不是为了做知识的积蓄罐,更不是为了做他人的传话筒”。
人最大的悲痛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立哪些东西属于自己。
教师念书能够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我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但为了孩子,我们进行了亲自阅读,为了完成任务,我在暑假里阅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着读着,我逐渐明白了阅读的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建构自我。
于是我静下心,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我明白了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和书里小张的一样,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即使学生出现了问题,也是用委婉的语气交流,怕伤学生的自尊心,刚开始还行,但后来课堂纪律越来越差,为了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我也开始限制学生的活动,对违反纪律的问题也开始严厉制止。
到最后只能靠班主任来维持。
其实这件事困惑我很多年,今天不再困惑了,我终于知道了我属于“先宽后严”的老师。
从对教师对学生的约束来说,应该是先严后宽,慢慢让习惯成自然,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第二,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学不会。
我们每位教师应该都有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笨,就数学上而言,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反复讲,讲了不知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听不懂,甚至手把手教,学生照样学不会。
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我始终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经过王老师的指点。
我茅塞顿开。
其实我们犯得错误是“摁着牛头吃草”和“杀鸡取卵”。
对于大多数“笨”学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学,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学习,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态,而我们为了追求即时的效益,很违心的违背教育原则,把冰冷的教学和生硬的灌输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其实对于学生来讲,只要解决了“愿意学”的问题,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摒弃纯粹的教学观念,让人性参与到教育之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好玩”的教育。
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拽着妈妈的衣服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跟打仗一样,很累,很无奈,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不好玩!我们精心备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甚至还有学生抠指甲,甚至睡觉,为什么,回答,不好玩!不光孩子是这样,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概身在其中的人感到好玩的并不多。
不只是学生,恐怕我们老师觉得学校好玩的也不会多。
原因在哪?王维审老师的观点我是赞同的。
学生之所以感觉“不好玩”:是否我们的学校太追求目标和任务?是否我们教给学生的太过于实用和具体?是否我们的教育太过于讲究宏大和意义?而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框架下,教育就显得“不好玩”了。
不好玩,学起来自然就累,做起来自然就没意思。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首先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于上课跑神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做不安稳的坏典型。
我们要做的是轻轻地帮助他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更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的作业没做完时,要关切地问其原因。
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还是问其原因。
这样做,相信日积月累,他们就在我的理解和尊重中,悄悄回到应有的道路上。
我们当然改变不了所学的知识,但是我们会尽可能蹲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这些枯燥的知识教给他们。
我想这就需要集体备课的力量,人多智慧广。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
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好玩”中学习。
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习。
我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但为了孩子,我们进行了亲自阅读,为了完成任务,我在暑假里阅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着读着,我逐渐明白了阅读的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建构自我。
于是我静下心,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我明白了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和书里小张的一样,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即使学生出现了问题,也是用委婉的语气交流,怕伤学生的自尊心,刚开始还行,但后来课堂纪律越来越差,为了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我也开始限制学生的活动,对违反纪律的问题也开始严厉制止。
到最后只能靠班主任来维持。
其实这件事困惑我很多年,今天不再困惑了,我终于知道了我属于“先宽后严”的老师。
从对教师对学生的约束来说,应该是先严后宽,慢慢让习惯成自然,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第二,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学不会。
我们每位教师应该都有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笨,就数学上而言,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反复讲,讲了不知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听不懂,甚至手把手教,学生照样学不会。
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我始终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经过王老师的指点。
我茅塞顿开。
其实我们犯得错误是“摁着牛头吃草”和“杀鸡取卵”。
对于大多数“笨”学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学,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学习,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态,而我们为了追求即时的效益,很违心的违背教育原则,把冰冷的教学和生硬的灌输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其实对于学生来讲,只要解决了“愿意学”的问题,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摒弃纯粹的教学观念,让人性参与到教育之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好玩”的教育。
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拽着妈妈的衣服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跟打仗一样,很累,很无奈,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不好玩!我们精心备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甚至还有学生抠指甲,甚至睡觉,为什么,回答,不好玩!不光孩子是这样,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概身在其中的人感到好玩的并不多。
不只是学生,恐怕我们老师觉得学校好玩的也不会多。
原因在哪?王维审老师的观点我是赞同的。
学生之所以感觉“不好玩”:是否我们的学校太追求目标和任务?是否我们教给学生的太过于实用和具体?是否我们的教育太过于讲究宏大和意义?而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框架下,教育就显得“不好玩”了。
不好玩,学起来自然就累,做起来自然就没意思。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首先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于上课跑神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做不安稳的坏典型。
我们要做的是轻轻地帮助他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更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的作业没做完时,要关切地问其原因。
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还是问其原因。
这样做,相信日积月累,他们就在我的理解和尊重中,悄悄回到应有的道路上。
我们当然改变不了所学的知识,但是我们会尽可能蹲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这些枯燥的知识教给他们。
我想这就需要集体备课的力量,人多智慧广。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
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好玩”中学习。
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习。
我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但为了孩子,我们进行了亲自阅读,为了完成任务,我在暑假里阅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着读着,我逐渐明白了阅读的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建构自我。
于是我静下心,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我明白了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和书里小张的一样,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即使学生出现了问题,也是用委婉的语气交流,怕伤学生的自尊心,刚开始还行,但后来课堂纪律越来越差,为了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我也开始限制学生的活动,对违反纪律的问题也开始严厉制止。
到最后只能靠班主任来维持。
其实这件事困惑我很多年,今天不再困惑了,我终于知道了我属于“先宽后严”的老师。
从对教师对学生的约束来说,应该是先严后宽,慢慢让习惯成自然,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第二,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学不会。
我们每位教师应该都有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笨,就数学上而言,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反复讲,讲了不知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听不懂,甚至手把手教,学生照样学不会。
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我始终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经过王老师的指点。
我茅塞顿开。
其实我们犯得错误是“摁着牛头吃草”和“杀鸡取卵”。
对于大多数“笨”学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学,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学习,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态,而我们为了追求即时的效益,很违心的违背教育原则,把冰冷的教学和生硬的灌输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其实对于学生来讲,只要解决了“愿意学”的问题,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摒弃纯粹的教学观念,让人性参与到教育之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好玩”的教育。
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拽着妈妈的衣服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跟打仗一样,很累,很无奈,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不好玩!我们精心备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甚至还有学生抠指甲,甚至睡觉,为什么,回答,不好玩!不光孩子是这样,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概身在其中的人感到好玩的并不多。
不只是学生,恐怕我们老师觉得学校好玩的也不会多。
原因在哪?王维审老师的观点我是赞同的。
学生之所以感觉“不好玩”:是否我们的学校太追求目标和任务?是否我们教给学生的太过于实用和具体?是否我们的教育太过于讲究宏大和意义?而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框架下,教育就显得“不好玩”了。
不好玩,学起来自然就累,做起来自然就没意思。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首先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于上课跑神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做不安稳的坏典型。
我们要做的是轻轻地帮助他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更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的作业没做完时,要关切地问其原因。
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还是问其原因。
这样做,相信日积月累,他们就在我的理解和尊重中,悄悄回到应有的道路上。
我们当然改变不了所学的知识,但是我们会尽可能蹲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这些枯燥的知识教给他们。
我想这就需要集体备课的力量,人多智慧广。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
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好玩”中学习。
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