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了解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独立自主外交与旧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首先,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阐述其内涵和意义,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应用。其次,讲述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重大外交事件,分析我国在这些会议上的立场、策略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重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同时,结合现实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外交成就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树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观念。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平等、尊重、合作精神,使其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秉持公正、公平、诚信的原则。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主题自拟,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1000字。
4.结合现实国际形势,为我国制定一项外交政策建议,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字数不少于500字。
5.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章节相关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首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原则及具体实践,让学生明确知识框架。其次,强调这些外交成就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国际形势,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为我国的外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举办外交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案(5页)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交外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趋对峙之际,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就决定了中国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而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

中国正在以独立自主的步伐走在国际政治的舞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是需要了解的,同时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对处理国际关系所起的巨大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节。

教材分析教材用“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这三个子目介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政策和活动。

使我们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其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相互关系——外交政策指导外交活动、外交活动是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体现得较清晰。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

但其思维针对性、辩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

大部分学生仍还存在死记硬背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的问题,这需要关注和克服。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

结合老师创设的新情景、提出的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来形成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以及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图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主要内容||,从而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的学习||,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3、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4页)-最新教学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4页)-最新教学文档

新中国的外交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Ⅰ)第7单元第31课。

该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三大政策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了解和平共处五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实践,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和意义。

(4)掌握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正确分析它对中国外交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5)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分析在此四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取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巨大成就。

(6)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方针的新发展及中国外交取得的新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建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比较,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列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外交成就,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小型展览会,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会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2)通过中美建交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通过学习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外交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

理由:中国是和平共处五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课第一个框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提问:“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教师提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哪些特点?”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新中国初期的一些重要外交事件,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教师点评并补充。

6. 课后作业: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期考试: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3. 资料: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文献、图片等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学术文章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通过对概念理解完成习题。
[生]学生通过幻灯片完成习题并讲解解题思路。
2、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一)1949-1950年同17国建交
[师]展示1949-1950年新中国就同17国建交地图,引导学生总结特点。
[生]与我们建交的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例如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附件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贷款……共为三亿美元,……五分之一……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经济而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
[生]①保障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②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建设。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展示材料:
[师]根据视频及课文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生]首先在和_印度_的谈判中提出(1953年);然后在_印度_和_缅甸_两国联合声明中确立(1954年)。内容:互相尊重_主权和领土完整_(领土主权)、_互不侵犯_、互不干涉内政_、_平等互利_(平等互惠)、_和平共处_。
展示五幅图片,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场面。
[师]通过上面五幅图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这些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知识,总结一两个词来概括旧中国的外交史。
[生]屈辱外交
[师]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周恩来传》
旧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又是怎样的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方面提出了哪些方针政策,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讲授新课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展示材料:
(2)国内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面临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
2、内容
[师]新中国自成立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有哪些体现?如何理解?有何意义?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得出概念。
[生]“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特权)。
3、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他们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图片问题引导的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多媒体显示:
1954年4月,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图为4月26日,周恩来率代表团步入会场。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图》
材料二:1949—1955年,是新中国的幼年时期,饱经磨难的东方古国终于从连年的战火中解脱出来,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国内恢复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在国际上广泛宣传,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师]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生](1)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师]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是哪一个?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什么?
[生]苏联,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师]展示材料:通过材料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的影响?
材料:第一条……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__成熟__。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基本准则__。
[师]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原因,完成相应习题。
[生]选择A,它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图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主要内容,从而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的学习,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以及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