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当代文学笔记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笔记

现当代文学笔记

鲁迅---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1930—1980年代“现代文学六大家”说鲁、郭、茅、巴、老、曹1944年“文学大师”说(海归派)鲁沈巴金郁张爱玲穆旦2001年“人气最旺作家”说王安忆贾平凹余华王朔池莉莫言余秋雨2004 2005 “畅销书排行榜”说郭敬明韩寒张悦然小饭李傻傻春树李寻欢第一张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现代化十人世纪文学革命变革1、诗界革命梁启超黄遵宪2、小说革命梁启超2、话剧的萌芽4、文学观念的的变化王国维第二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宣言五四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第二篇陈《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如何看待横学派1、其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客观上会阻碍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进程2、鲁迅对其批判实质上是站在中心批判边缘3、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批判西方文明之危机,希望从传统中获得救治危机的药石,有利于防止全盘西化,拿来主义。

第三节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峰,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待用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拯救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创造社1921年7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在上海创造《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1925年前后分界,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湖畔诗社1922年3月杭州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默华浅草沉钟社浅草社1922年上海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浅草》南国社田汉语丝社1924年11月鲁迅周作人等人莽原未名社新月社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秋北京1924年3月成立新月社徐志摩创办《晨报副刊。

诗刊》新歌律诗星社1922年8月苏州第二章鲁迅第一节鲁迅生平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鲁迅的思想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1)基本观点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2)问题的形成来源(3)行动方式:文化批判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3、“中间物”意识第五节《野草》1924—1926年中国新文书第一部白话文诗集,胡适的《尝试集》,胡适“适之体”:即事感兴,即景生情。

现当代文学 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 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现当代文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现当代文学呢,就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合称。

现代文学大概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像鲁迅的那些文章多数就属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现在的文学。

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创作,是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生活、思想、情感的一个文化宝库。

②重要程度:在文学学科里可以说是超级重要的一部分。

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从近代到现在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等等。

而且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也成为了文学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后来的创作者。

③前置知识:你得对基本的文学知识有所了解,知道一些常见的文学体裁如小说、诗歌等它们大概长啥样,然后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的历史要有个大概的认识,因为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性。

比如说读余华的《活着》,就会让我们对人生和生命有更深的感悟。

而且如果是从事文化相关工作,如编辑、编剧之类的,掌握现当代文学知识就更有用,能创作出更有深度和内涵的内容。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现当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对世界文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影响。

它像一条长河中的一段重要流域,承上启下的。

②关联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学关联,很多现当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或者文化内涵;同时和外国文学也有联系,比如现代文学中不少作家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的难点在于作品数量众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派和思潮,需要梳理清楚。

重点是要把握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和他们的创作风格。

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这些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使命感,这就是一个重点。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那是相当重要的。

可能会考查作家作品的对应,像问《四世同堂》的作者是谁;文学流派的特点,例如新月派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笔记1.先锋小说【答案】先锋小说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

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

2.双百方针【答案】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其主要观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好一记鞭子【答案】抗战时期的三个街头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作者是田汉。

4.荷花淀派【答案】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

5.文明戏【答案】文明戏是指在“以研究新派为主”的口号下,建立的一种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新的戏剧形式,又称新剧、中国早期话剧,上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多采用幕表制,可即兴发挥。

6.第三代诗人【答案】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下叶出现的一批诗人,如韩东、徐敬亚、南野、海男、默默、多多、李亚伟、邓翔、潇潇、王明韵等,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滁州的“黑白诗派”、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诗歌派别。

7.文学研究会【答案】这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1年1月。

主要成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

主张文学为人生;倾向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命使命。

3、联结中外。

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

4、形象更新。

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四、文学革命的特点1、理性精神的显现。

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

思想大于审美。

2、感伤情调浓厚。

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

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

3、个性化追求。

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

4、创作方法多样。

第二章鲁迅第一节生平和思想鲁迅从《天演论》接受进化论。

关注人性和国民性问题。

后弃医从文。

企图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写论文,译小说,个性主义为主要思想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唯物史观。

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

在革命文学论争,“左联”工作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彷徨呐喊野草第二节《呐喊》和《彷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他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几代作家和研究家。

《呐喊》,《彷徨它们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座高峰。

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同时在鲁迅手中成熟。

一、思想与内容1、反封建:《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

2、批判国民性:《阿Q正传》《示众》《风波》等。

3、探索出路:《伤逝》《故乡》《离婚》等。

★两大题材和形象:1、农民:由《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

2、知识分子:由《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构成。

二、艺术手法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构成法。

2、“画眼睛”:人物描写方法。

3、“白描”:景物描写和行文方法。

如《风波》里的农村晚景,《孔乙己》的文风。

以上是鲁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

其他还有选材严、开掘深,注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刻画等等。

第三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一、狂人形象1、狂人是“迫害狂”。

其表现不同常人。

2、发狂原因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难в敕饨ǜ垂胖饕逅汲倍氛男蚰弧8垂胖饕逭叻炊孕挛幕硕臀难Ц锩丛菔泵挥腥斯隼唇不啊S谑乔焉缁嵘系母髦址炊砸饧槟善鹄矗?quot;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文学革命论:19 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整理(十讲)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整理(十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穆申、刘婷、黎力等提供张洋宇、刘婷、邱日明整理第一讲导论第二讲从晚清到五四——现代文学语言与制度的形成第三讲鲁迅与现代小说形式第四讲现代小说(上)第五讲现代小说(下)第六讲新诗传统的建立第七讲散文专题第八讲现代话剧第九、十讲聚合离散的文学时代●不指向确定的时间维度第一讲导论●何谓“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象:晚清以来,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问题一:晚清以降,中国文学何以成为“现代”?问题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质是什么?一、(问题一)文学革命论述:1.1917年开始:⏹《新青年》2卷5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8个建议最后一条是“不避俗字俗语”——白话⏹《新青年》2卷6号,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了三大口号⏹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逼上梁山》2.1929,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纲要》3.1935,《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理论、论争,小说、诗歌、散文……4.1990,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白话为媒介的新文学有别于以文言为媒介的旧文学胡适注重白话的形式——直线进化论周作人、钱玄同更注重内容思想(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质疑之一:一种“新文学”的兴起,是否如胡适认为一定是白话?捷克汉学家普实克《中国·我的姐妹》《抒情与史诗》提出——旧→新:抒情性→史诗性(小说代替诗歌成为主要门类:文类主导性的变化)《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文言)结论一:新文学诞生的基本条件,并不像胡适所深信的那样取决于语言;结论二:现代文学的诞生,不是一个改造各种外国文学成分、改革传统结构的渐进发展过程,而是一种突变。

质疑之二:现代与传统是否是直线“进化”关系?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针对胡适的直线进化的文学史观,提出“言志—载道”的循环论新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明公安派的“言志”文学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下篇: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改变中的作用第六章: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第七章:“史诗”传统与“诗骚”传统3.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后续事件,不只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发展▲对直线进化史观的反思:没有任何结果从一开始就能被预测,也不能站在回顾的立场上,将某个结果视为进化过程的唯一产物。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怎样写关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的读书报告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畅销书。

在近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资源的清理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四”、鲁迅和翻译理论在现当代文学的重建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韦勒克、沃伦的“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等观点显然给了当时的研究者更大的启发。

本文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考古学研究,而是要以《文学理论》为参照,重新观察它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差异性,进而使对现当代文学的反省趋向于历史语境化。

关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有辅助读本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貌似没有,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相比国内的教材来说,外国人写的书好像条理和观点的确不是很清晰,另外翻译肯定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感觉很多话都说得很扭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还在看第一部分,初步感觉是的确很难啃,我问过一些师兄师姐,普遍都说很难懂,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书,我们就应该耐下性子,有坚持精神地来看,千万不要指望自己可以很快、或者翻一遍都懂了个八九不离十,而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至少三遍,用心读,这样的书由不得我们囫囵吞枣。

我的做法是一边看书一边写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要的观点话语(这个是必须的,对于任何一本学术著作来讲观点都是立足点),最重要的是,做笔记的过程是梳理脉络的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下勾划出每一张章内容里面的具体框架,譬如这一章里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然后再把每个问题细化,看看作者的具体阐述,自己整理出一份笔记来,这样你就会很清楚书里面的具体内容了,而不必每次翻开书又是一阵迷茫。

这个过程完了以后,再对全书进行宏观把握,可以结合刘象愚的序言以及一些其它权威的评价,自己提炼出全书的内核,作者的学术思想的支撑点,就形成了你自己独一这本书的独特理解。

这样,才可以算读懂了,当然日后也常需要温故知新,才不会遗忘的。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绪论
1.1社会思潮的演进
1.1.1两个历史事件
20世纪初的两个历史事件,即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基于西方现代文学深远的影响,和谐优美的牧歌情调从此成为文学世界的遗迹。

纳粹主义(Nazismus)(民族主义,1933-1945,德国)
斯大林主义(1929-1953),卡廷事件(1940年4月-5月)
1.1.2由外在转向内在
面对破碎飘零的世界,从思想家到文学家都在寻求新的出路,从存在主义到马克思主义都在广泛传播,由外在的内苏内在的心灵。

1.2文学的两个潮流
1.2.1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
西方现当代文学不仅涌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同时演绎着重要的角色,两者并存成为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2.2意识流小说的个案
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的结合演绎着文学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样式。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1833)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871-1922)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意识流小说先驱。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瑟尔德》
乔伊斯《尤利西斯》1922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1929
1.2.3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1953),在20世纪50年代将单一视点的内心独白发挥到了极致。

甚至一出戏剧只有35秒。

他的三部作品《摩菜》(1951)《马龙死了》(1958)《无以名之》(1960),将一些先行者的实验推到艺术的极致,他以哲学家的视觉来写戏剧。

第二章卡夫卡式的奇幻荒诞
2.1.1社会与思想文化背景
卡夫卡以天才的敏锐表达出充满对抗与混乱的现代世界,即是尼采所谓的“上帝已经死了”。

现代社会分裂成为冲突的集团,个人被拉平成为人群,没有激情与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