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黑龙江齐齐哈尔八中语文人教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版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精讲语篇感知【语篇结构分析】一、(第1、2段)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
二、(第3—12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第13—16段)中国建筑的“文法”。
四、(第17、18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五、(第19段)若想建造具有中国特征的建筑,就必须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语篇品读【重点语段品读】(一)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品味】此段采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一、比较说明。
中国建筑中“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通过比较,说明了中国建筑屋顶的特征。
二、引用说明。
引用《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说明“ 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体会】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此段,可以通过抓关键句的办法来把握说明中心。
此段的关键句是:“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二)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品味】这段话采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
如,“ 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 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体会】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第一句话总说“ 这种‘ 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中间分说了两层意思:一、文章有多种体裁;二、建筑也有“大文章”或“ 小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共90张PPT)

隔 扇
怡 红 院 的 后 院 游 廊
柱 子 支 撑 的 亭 子
亭子
轩
榭
岳 阳 楼
滕 王 阁
鹳 鹊 楼
黄 鹤 楼
故宫建筑群
小布达拉宫
天 坛
凯 旋 门
北 京 牌 楼
老 牌 坊
罗马的凯旋门
北京的牌楼
外 国 的 纪 念 柱
华 表
巴黎纪念柱
天安门前的华表
以石料为主的西洋建筑
天坛皇穹宇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文章结构
自成体系
概说
个别建筑物
平面布置
柱梁
中 国 建
九大特征
结构 斗拱
举折、举架
筑
屋顶
的 特
装饰 朱红为主
征
外露构件加工
有色琉璃瓦
风格、手法 可译性
谢谢欣赏 再见
站在巨人的肩上是为了超过巨人。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 缺乏明确的目标,一生将庸庸碌碌。 人越是高兴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学会下一次进步,是做大自己的有效法则。因此千万不要让自己睡在已有的成功温床上。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人教版必修五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 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 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 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
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
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 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
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 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
hé 柔和 . 诗hè 和 . 和面huó . (5)和 稀泥huò 和 . 暖和huo . 牌hú 和 .
(2008· 湖北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 一组是 A.卓 著(zhuō) . B.比较 (jià o) . C.处 理(chù ) . D.供 应(ɡōnɡ) . 质 量(zhǐ) . 恫吓 (hè ) . 恪 守(kè ) . 参与 (yǔ) . 褒 义词(bǎo) . 着 重号(zhuó ) . 瞭 望哨(liá o) . 和 稀泥(hé ) . ( )
2.多音字
车jià n 槛 . (1)槛 kǎn 门槛 . 首qiá o 翘 . (2)翘 起qià o 翘 . 实yīn 殷 . (3)殷 红yān 殷 .
古měnɡ 蒙 . 骗mēnɡ (4)蒙蒙 . 蒙昧mé nɡ .
原来都是旁听的 梁思成在老北大开授“中国建筑史”,课讲完了,梁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赏析2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教新课标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赏析2
●写法借鉴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二、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他是一代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清氏营造则例》等。
【幻灯片】2.解题【提问】“中国建筑的的特征”什么结构的短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偏正结构的短语。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①,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①葱岭:古山脉名,传说以山多青葱而得名。
包括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首先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点出本文说明的中心,接着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西起葱岭,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作者便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突出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①,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①个别的建筑物:指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
个别,在这里是单独的意思。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①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②、厢③、耳④、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课件-精PPT文档75页

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课件
-精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课时导学案

3、关于科普文章(1)科普文章的含义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
(2)科普文章的特点①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②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③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④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
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
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
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学习科普文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学习
疑问
学习
建议
重难点:探究建筑“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梵蒂冈德国
【知识链接】梁思成一言救下日本古建筑
1944年夏天,一排竹筏又把梁思成从李庄送到重庆朝天门码头。
这次他不是躲难,更不是逃生,而是受盟军司令部邀请而来。
当时,盟军准备轰炸敌占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
梁思成当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张圈了红圈有明确保护标记的图纸。
随后,梁思成又说,还有两个城市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
美国人当时感到奇怪,即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对梁思成的这一建议,盟军司令部没有当即作出反应。
1945年夏季,美、英等国在太平洋上集结了两百万军队。
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
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被轰炸,日本最重要的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
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
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前线。
”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鸦雀无声。
〖自主探究〗
1、筛选文本信息,选取5个事例,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填写下表。
中
国构件
名称含义
额枋
瓦当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可译性”?
2、这一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分析
〖思维导图〗
画出全文的思路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