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纯语录体的文学性探索 定稿
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

312021.5•高中以上引用《论语》等分析论证,层层剖析,全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差序格局”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是与“差序格局”相匹配的。
费孝通先生能真正将传统经典里的内容纳入自己的论述思路中去,在让读者读完一番概念分析后,又拿经典中的话进行印证,让人突然就有种对世间学问融会贯通的体验。
例如在论述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把重视维持“礼”作为传统时,作者就让人“猝不及防”地来了一句“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更不用说《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文中更加广泛和集中的经典原文引用了。
这些引用的奥秘值得我们好好体会与学习,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
综上所述,从写作角度看,《乡土中国》的语言严谨却不呆板,确实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费孝通先生的语言可以作为我们中学生学习论述语言的一种典范,而其语言背后的论述思维和紧扣中心的结构建构更是值得仔细揣摩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在阅读这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时积累优秀的写作经验,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化对整本书的理解,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3.关惠文,肖蔓菲,叶硕.如何阅读《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黄宗智.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J].文史博览:理论,2011(3).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北京 100012)摘 要:在整本书读写融合方面,教师要聚焦文本特征及学生所思所想、应思应想的问题,确定活动形式、探究方向、读写融合原则与融合形式,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亲历、体验、参与中深入学习,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读写融合;情境;《论语》朱来青——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论语》散文艺术

浅谈《论语》散文艺术摘要:“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随着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入,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逐渐为人所认识。
纵观《论语》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就其语言艺术、人物描写、文体特征、艺术风格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论语》散文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论语》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学在整个思想界占据着统治地位,孔子其人被神化,儒学成了诸子之渊源和中国文化的核心而被尊列于诸子之外,而近代许多激进文化人抨击儒学的文化正统时,也往往把儒家与诸子分开讨论。
一、语言艺术分析《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因此,对《论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洞察了《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
柳存仁把《论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语长文简”、“多含蓄较深之意义”,认为其“记言之处,已颇有较丰富之文字与情感可资表章者”。
《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
郑振铎认为:《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能把孔子的积极思想完全表现出来”,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
由于孔子生活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造就了《论语》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深远之感。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因此在《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尹建章也对《论语》富于艺术性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语句特色表现为:第一,通俗易懂而又精粹雅致的“口头语言”;第二,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使语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动”;第三,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这部价值凸显为“仁者”的哲学著述,在构建中国主流仁义思想的背后,还被视为一部记录春秋史学的巨著;管理学上,《论语》为历代君王重视,至于后世论及“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广大儒者所称道;到今天,《论语》依然被国人奉为经典,它的作用与诠释被普及到了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它富有魅力的文学价值。
这部堪称先秦语录散文典范的经典,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甚至只有语言对话,却让人顿觉生意,心领神会;它精炼的语言,字里行间妙语天然,精思之处令人折服,那么本文试图从《论语》本身刻画的人物形象、《论语》的文体特征、以及《论语》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入手,对《论语》的文学性作一个探视和简要的分析。
一:《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的描述。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可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962年第3期,第48—54页)。
吴景和先生认为,《论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形像,按照其性质来说,是个喜剧角色。
”这一角色的成因是“孔子追求的目的与历史发展的不协调”,“他做了一件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时却像演着悲剧那样严肃”,“作者很善于通过行动写出孔子这种复杂的精神生活”,“写人叙事时,重在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传记文学的祖型”(吴景和《(论语)文学价值初论》,。
文学名篇孔子《论语—侍坐章》解析

文学名篇孔子《论语—侍坐章》解析欣赏品读文学名篇,汲取人类智慧,丰富自己的词汇,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骨气和人格。
——题记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
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中国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孔子《论语—侍坐章》。
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载着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某些事迹。
它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的。
汉代以来就成为了儒家的经典,注释的人很多,现存以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为最早,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最为博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三岁丧父,少年时曾从事各种“鄙事”,青年时做过相礼、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
中年时曾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后因不满季桓子专权,愤而周游列国,后归去世于鲁。
孔子一生长期聚徒讲学,据说有弟子三千,形成了一个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儒家学派。
先秦《论语先进篇》之第二十六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赏析先秦《论语先进篇》之第二十六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言 的追 求 目标 , 定 了 语言 风 格 的基 础 。《 奠 论语 》 的语 言 特 色 , 首
1
以孔子 为 中心 的 人物 形 象 系列
《 语》 论 的文 学 价 值 , 先 在 于 它 写 出 了孔 子这 个 伟 大 的 哲 首
学 家 和教 育 家的 形 象 。《 语 》 论 以记 言 为主 , 然简 短 , 能 充 分 虽 却
学的视 角欣 赏 和感 悟《 语 》 论 。
关键词: 论语
文 学价 值
语 录 体
中图分类号 :l 0 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2 1 7 (0 95 0 7 一 2 1 7 — 5 8 2 0 )— 0 3 O
宋朝 开 国 宰相 赵 普说 过 一 句话 : 半部 《 “ 论语 》 天 下 ” 在 中 治 , 国历 史 上《 语 》 实 是举 足 轻 重 的一 部 书 。《 语 》 儒 家 的 重 论 确 论 是
秦语 录体 散 文 的典 范 . 人物 刻 画 栩栩 如 生 . 里行 间 的 精思 妙 其 字 语 令 人折 服 , 使读 者 读 后 如沐 春 风 , 悠然 进 入 《 论语 》 意境 的丰 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一、先秦文学(一)上古神话1、神话的定义?上古送神话即是原始先民关于各种神灵的想象故事,它们是古代文学中第一批集体口头作品/民间作品。
2、存在?现存神话片段最多的书籍有《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3、上古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为民除害》、《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等。
(二)周易1、定义《周易》是成书于殷周之际周人的一部占筮书,也是上古时期一部富于辩证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哲学著作,分卦象和卦爻(yao)两个部分。
(三)尚书1、定义《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前偏于记言的古史资料的汇编,因“上古之书”而得名。
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其中,《周书》内容可靠,《商书》部分可靠,《虞书》和《夏书》为伪作。
2、文学成就(1)具有结构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第一部具有成篇文字的散文集。
(2)记忆比较生动、传神,能够较真实地记录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并描摹传递出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四)诗经1、定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只有目录。
原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始称“诗经”。
创作时间大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2、分类《诗经》中的诗本身是可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保存长期流传的民歌作品;“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周朝卿大夫及士人依王畿雅调创作的诗篇;“颂”由周颂、鲁颂、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3、诗体《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居多,整齐规范,风格各异。
创作运用了“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4、艺术特点5、《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变化?婚前:是一个纯真、善良而又不乏热情勇敢的少女形象。
婚后:是歌剧中描绘了她吃苦耐劳、忠贞善良的一面。
被弃后:她变得深沉刚毅。
总结:女主是一个被男方欺凌迫害的普通妇女形象,她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对氓的本质认识,逐步深化,她的形象不断完善丰满。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录体:《论语》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它通过简短的语句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这种形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2. 文字简练:《论语》的文字简练而含义深远,往往用一两句话就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这种简练的文字风格使《论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形象生动:虽然《论语》主要是语录体,但其中不乏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述。
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比喻人的坚韧不拔,使抽象的道理更加具体形象。
4. 富有哲理:《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 语言优美:《论语》的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它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感。
总的来说,《论语》以其简洁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文学价值

综综 合天譬地 一一
文 学欣 赏
维普资讯
扎 于经受不住打山, 一病不 ,没过多 !”,于路听 r很吃醋 ,质问扎子 : 孔子又是弹琴义是唱歌.这足 L子深恶
久就去世 r。阅读这些对话,我仃J 怎 “r行 ,则带 7” (《子罕》)于路 痛绝乡愿的表示,扎子坯曾经在极端气
《阳货》第一审写扎子干 『,i、f地
丁言表 = 情之昕至 , 至口不择等,孔 对学 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敦行 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
一 、 言简意贼、隽永有昧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于与弟子的青行、 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 时明门 晓畅的13语为主,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 雅洗练的长处 ,形成 r言简意赅 、隽永 有昧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 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 r老子的 《道德 经 》可与之媲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 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 大论,部不像 《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 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 电有不少语录体著作 .较为著名的有朱 熹的 《朱子语类》、王阳明的 《传习录》, 但文学价值远小能与 《沦语 》相 比。 此 《论语 》巾出现的计多含义深刻 、令 人同味的格古、成语,干百年来为人争 相传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温故 ffli知新 ,可以 为师矣 。”
能 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 fj勇力,叉自军事才能,是以以此骄傲. 愤时大 ;原壤: “老而不死 ,是为贼。”
}J动呢?这就足 《论语》所蕴涵的动人 下足 遭到 7,尝l J巾的一顿批i半 于路帆 (《宪问》)这足对原壤一人 发的,,}『恨
的文学力量。所谓 “发之 丁心 ,讦j之十 是这佯,直束直去 ,心里藏不住东西。 铁不成钢的意思 .这些活语都表现出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纯语录体的文学性探索张宁(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论语》的文学性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的篇章。
纯语录体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的文学特色。
其文学性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
纯语录体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的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的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
《论语》这种文质兼重的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关键词:《论语》、纯语录体、褒扬、贬斥、文学性《论语》作为中国古代说理散文初始阶段的作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历来的研究中间,关于其文学性问题的探讨虽也颇有涉及,却总显得不够充分。
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一书的条目进行统计,《论语》全书512条中,“子曰”共计231条,占全书比例45%。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常见的文学史著作都往往称《论语》为一部“语录体”著作。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径称《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①。
由此可见纯语录体在《论语》中的重要性。
《论语》纯语录体部分以“君子”开头的句子总共有29章,这些句子可以看作是夫子对君子人格的具体化解析,是夫子对从学者的希冀和要求,这一部分将另作论述。
纯语录体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这些句子所占比重最大,感染力最强,抒情特点最为突出。
我们根据夫子在这些句子中表现出的不同感情色彩分为褒扬和贬抑两类,分别具体论析其文学表现的特点。
一、褒扬性情感的表达在231章的以“子曰”起头的句子中,带有褒扬色彩的条目约占一半以上。
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上的和当世的人物的评价,二是夫子的自评。
这些评价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夫子所赞赏的历史人物,夫子所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还可以从中看到夫子对生活的态度。
夫子纯语录体部分从正面评价历史人物多达十八个,上起尧舜禹下至齐桓公晋文公,在这十八个人物中,夫子赞美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尧、舜、禹等人的赞美程度最高。
夫子用“巍巍乎”(《泰伯》)“荡荡乎”(《泰伯》)“吾无间然矣”(《泰伯》)等极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憧憬和仰慕。
不仅如此,夫子对这几个人物赞美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对“尧”的赞美多感慨而少事实,只是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泰伯》)这样充满了敬意却让人无从知晓真相的话,而对舜,就说到他“有天下也而不与”(《泰伯》)、“恭己正南面而已”的事迹;说到禹,就更为具体: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既热烈赞颂又包含着事实。
这不仅仅是为了描述上古时代帝王的治国方式,也在用一种憧憬的语气表达夫子对那个时代的向往,这一种憧憬是通过夫子那一遍遍的感慨传达给我们的。
为了说明夫子的在表达赞美之情时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不妨再多举几个例子: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公冶长》)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宪问》)夫子对泰伯和伯夷、叔齐赞赏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对泰伯是用“至德”、“民无得而称焉”这样略带有夸张色彩的词语,而对伯夷、叔齐则是用陈述的语调道出“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夫子称赞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便带有一定的保留色彩,比起伯夷、叔齐来程度要更弱一些。
夫子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称赞两个人物,如:“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从句子本身来看,前后两个部分结构相似,语气接近,但是夫子许蘧伯玉以君子之名,比起史鱼赞赏的程度是要稍高一些的。
要深入地了解这其中的不同,就需要联系《论语》全书来看,了解夫子对于中庸之德的赞赏和对用舍行藏的态度,在细细品读之中来感受,方能领悟到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纯语录体的文学色彩,不仅表现在评价历史人物,还在于通过只言片语就可以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夫子形象。
夫子自评的这些条目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最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一种志向难以实现时的叹息。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不仅写出了一种“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时光飞逝之感,更写出了对周公之礼的向往。
这种情怀在《论语》中比比皆是。
如《子罕》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充满诗意的句段,前者“通过赞美耐寒的树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无数文人的诗情画意”,后者“感慨时光流逝,勉励自强不息,蕴涵极深,然而毫无雕饰,经得起反复咀嚼”②。
钱穆先生更是认为这两则“是诗人吐属,只是以散文方式写出,大可说其是一种散文诗”③。
后世以“松柏”表示高洁的品质,以“水”的流逝表示时光流逝,形成了中国诗歌所独有的审美意象,在后世的文学中熠熠生辉:“郁郁涧底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活在我们口头上的诗句无一不是受到《论语》这一经典著作的影响。
这二十二条的夫子自评,每一条单独来看都是夫子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看到一个丰满的夫子的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夫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为政》)、“学而不厌”(《述而》)、“五十以学易”(《述而》)、“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这一句句自勉的话刻画出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用“学而不厌”形容他是再恰切不过了,他的学习不是停留在某一时某一刻,而是终其一生。
同样是夫子自评,同样是论述好学,但书中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现,丝毫没有重复之感,这样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出现在中国说理散文起始阶段的作品之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纯语录体仅仅只是格言,而不表达夫子的感情态度,不能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论语》就不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会被认为是后世的说理散文的源头。
二、贬斥性情感的表达纯语录体部分中带有否定感情色彩的句子有三十多句,在该部分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样是表达感情,与肯定部分不同的是,夫子在表达否定感情时选择了更为激烈和直接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用否定词来表示否定,二是用语气词来表示否定,三是以反诘的方式表示否定。
我们能够准确地判定夫子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物表示否定,最有力的依据就是该句子中有直接表示否定的词语,如:“谄也”、“无勇也”、“不如”、“不欲观之”、“未足与议”、“德之贼”、“德之弃”、“恶”无一不带有直接否定的感情色彩,但是其感情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否定感情最为激烈的当属“德之贼”“德之弃”;相比较而言“不欲观之”“未足与议”的程度就稍弱一些;而“无勇也”“不如”虽然也表示否定,但是夫子只是以陈述的方式缓缓道出,与以上两种情况相比否定的意味就没有那么浓烈了。
同样是表示否定,无论是否定词的使用,还是感情的强烈程度,甚至于带给读者的感受,在整部《论语》中都绝不混同,这难道不是一种自觉的文学态度和文学追求吗?清人刘大櫆《论文偶记》说“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要是未备。
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也从这一角度对《论语》的文学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古文运初开,虚字未兴,罕用语助之辞,故《书》典、谟、誓、诰,无抑扬顿挫之文,木强寡神。
至至孔子之文,虚字渐备。
……而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与’‘哉’无不具备。
”⑤他们都肯定了《论语》在虚词使用方面对《尚书》的继承和超越;尤为重要的是,提出了由于虚词的使用充分得当,《论语》中的带给读者的感受与《尚书》的“木强寡神”是完全不同的。
虚词使用次数的多寡当然并不能成为《论语》是否具有文学性的标准,但是当虚词使用的广泛程度与感情表达的关系更为紧密时,便足以引起我们关注了。
纯语录体部分通过虚词的使用来强化感情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虚词连用的方式来表达否定的感情,如: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无论是像“矣哉”、“也与”这样两个虚词的连用还是如“已矣乎”、“也已矣”三个虚词的连用,都比纯粹的陈述句语气更为浓烈。
可见夫子当时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虚词来让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
比较典型的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这句在《卫灵公》篇再次出现时多了“已矣乎”三个字,这三个虚词连用放在句首,像一声长长的叹息,传递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情,比起《子罕》篇中直接道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多了一些情感的内涵和韵味,更活化出夫子说这句话时的神情态度,这就是虚词使用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另外,纯语录体部分夫子还多用反问的方式来表现其否定的感情色彩,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与直接陈述相比,这些句子表达的感情更为激烈,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更具启发性。
同是否定,“其何以行之哉”表现的只是一种带有教诲色彩的否定,而“吾何以观之哉”则带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这两个句子结构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其内容上来判断感情表达的程度,细细品味,似乎可以想象出夫子在面对“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情景时的斥责之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论语》绝对不仅仅是“道德的教训”,孔子也绝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只给人一些空洞说教的智者,而是一个富有感情、善于表达的长者。
这一句句的否定饱含夫子对当时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每一次的失望里都透显着他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和他那恢复礼乐传统的志向。
夫子无论是品评他人还是自己,无论是否定还是肯定,都是以一种富有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都是带有自己情感态度的评价,都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对“礼”的坚守息息相关。
《论语》虽不能认为是体现“文质彬彬”(《雍也》)这一特点的典范之作,但是由《论语》所引发的后世文学对“文质彬彬”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