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合集下载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一、引言苗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传承方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苗族文化传承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苗族文化传承的情况。

调研对象主要包括苗族民众、苗族文化传承者、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苗族传统村落等。

三、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1. 文化传承载体:苗族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节庆活动、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进行。

传统的歌舞、竹编、绣花等技艺被广泛传承,但面临着受众逐渐减少的问题。

2. 传承环境: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原生态的苗族社区逐渐消失,传承环境日趋恶劣。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也相对较低,缺乏传承的意识和动力。

3. 传承人口:传统文化传承者年龄普遍较高,传承承继面临世代断层的风险。

同时,传承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为薄弱,互动不够密切。

四、苗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1. 教育缺失:苗族传统文化并未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年轻一代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有限,缺乏对传承的基本理解与认同。

2. 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使得苗族传统社区受到破坏,重要的传统场所或仪式活动场地不断丧失。

3. 信息交流不畅:苗族文化传承者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和共识,传承的效果受到限制。

五、改进与创新的建议1. 教育引导:加强学校教育中苗族文化的传承教育,鼓励学生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 传承基地保护:重视保护苗族传统社区,建立专门的保护及传承基地,提供传统活动场所和交流平台。

3. 多元传播渠道: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如电视、网络以及手机应用等,进行苗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

4. 传承者培养: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设立奖学金、培训班等活动,提高传承者的素养。

六、结论苗族文化传承面临许多挑战,但也存在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传统艺术苗族的传统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织布、刺绣等。

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苗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而且还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苗族的传统艺术,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促进其传承。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来帮助艺术家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艺术。

二、宗教和信仰苗族的宗教和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土壤神、山神、水神等信仰。

这些信仰与苗族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有关,并代表了苗族社会的各种价值观。

通过保护和传承苗族的宗教和信仰,可以帮助维护其文化特色,并增强苗族社区的凝聚力。

三、习俗和传统活动苗族传统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过年、祭祀、婚丧嫁娶等。

这些活动通过仪式和传统的形式来传承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苗族社区中的重要交流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活动,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宣传,同时还需要提供场地和资源来支持这些活动的发展。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传统手工艺、文献等,它们承载了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宣传,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和措施,通过收集、修缮和展示文化遗产来促进其传承和保护。

总之,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者、艺术家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使苗族的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苗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民歌、苗族舞蹈、苗族服饰等。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

苗族舞蹈则是苗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舞姿独特、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能够充分展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则是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不仅代表着苗族人的身份认同,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苗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苗族人民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推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苗族文化节、苗族歌舞团等文化活动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苗族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家在文化保护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保护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苗族文化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
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因此,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继续发扬苗族人民的精神,积极推动国家文化保护政策的落实,同时也需要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苗族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大家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苗族古歌文化传承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期促进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1. 古歌传承面临断代危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苗族古歌传承面临着断代危机。

许多年轻人对苗族古歌并不了解,更不用说传唱。

老一辈的苗族人逐渐衰老,古歌的传承者越来越少,导致古歌传承形势日益严峻。

2. 古歌表演场合和方式受限苗族古歌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的变化导致了传统的古歌表演场合和方式受到了限制。

传统的苗族古歌表演一般在集市、节日、宴会等场合进行,而这些场合的减少导致了古歌传承的困难。

3. 古歌传承者缺乏培养由于社会的变革,传承者对苗族古歌的理解和传唱技艺也受到了影响,传承者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古歌传承的一大难题。

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很多传承者都面临着技艺无法传承、传统无法传承的问题。

1. 加强古歌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为了推动苗族古歌文化传承,有必要加强对苗族古歌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社会公众传播苗族古歌的价值和魅力,增加古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古歌传承营造有利的氛围。

针对古歌传承者缺乏培养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古歌文化的教育和培训。

可以建立专业的古歌文化学校或班级,培养专业的古歌传承者,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文化。

3. 创新传统古歌表演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歌的表演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古歌表演方式。

可以利用现代的舞台和音乐设备,将古歌与现代音乐、舞蹈相结合,在更广泛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推动古歌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苗族古歌文化传承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示例1:标题:苗族文化传承简报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苗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一些重要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一、文化传承的现状:苗族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苗族的年轻一代开始逐渐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文化,导致了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流失。

然而,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苗族传统习俗:1. 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五日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跳起独特的舞蹈,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幸福。

2. 苗族婚礼:苗族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而热闹。

新娘和新郎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抓娶和告别娘家等。

在婚礼上,人们还会举行大型的酒宴和舞蹈表演,以庆祝这个重要的家庭事件。

3. 苗族木饶节:木饶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感恩之情。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展示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表演,并举行体育比赛和游戏活动。

三、传承工作的努力:为了更好地传承苗族文化,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开设了苗族语言和文化课程,以便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苗族的传统。

此外,他们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如苗族艺术展览、音乐演奏会等,以增强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

结论:苗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尽管面临挑战,但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的努力带来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加强教育和推动文化活动,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使苗族人民能够继续了解和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支持苗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示例2:标题:苗族文化传承简报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传统文化是wWW.祖辈留传给后代们的丰厚遗产,它贯穿于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着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民族的身份象征。

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究竟该如何发展思路决定策略。

各民族对于发展策略选择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于文化发展思路的不同。

究竟他们现在的文化传承如何发展思路是否合理带着这个问题,5月笔者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针对苗族和侗族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及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选择凯里南花、雷山西江、从江岜沙三个典型苗寨以及黎平肇兴、榕江三宝两处侗寨,了解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并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苗侗人民的生产生活,探寻他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聚居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

末总人口4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87%。

其中苗族人近15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33%;侗族人口135万,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0%,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渗透,苗侗民族也同样经历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反应,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措施,苗族和侗族同样如此。

一、黔东南苗侗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1、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苗族文化除了靠口头传承外,更多是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因此,通过观察当地人民的着装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他们的民族文化。

但通过在凯里市区、南花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三个地方对民众着装的考察,我并没有多么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更没有觉察到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而直到岜沙才有了这种体会。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关乎着苗族人民的身份认同、社会稳定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苗族文化的特点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包括语言、宗教、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多个方面。

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土地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独特,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音乐和舞蹈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三、苗族文化的传承3.1 家庭教育的作用苗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在苗族家庭中,父母会通过口述传统故事和家训,向子女传递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父母还会教导子女苗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技能,以确保苗族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3.2 学校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苗族地区的学校中,苗族文化成为了必修课程,学生们学习苗族的语言、历史、文学等知识,增强了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参与苗族文化的传承。

3.3 社区组织的推动苗族社区组织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区组织会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传统节日庆祝、文化展览等,让苗族人民有机会了解和参与苗族的文化传统。

此外,社区组织还会设立文化保护基金,支持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四、苗族文化的发展挑战4.1 城市化进程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苗族人民纷纷离开了传统的农村生活,迁往城市。

这种城市化进程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在城市中,苗族人民面临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外来文化,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为了解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参观了贵州省的苗族村落。

在村里,我看到了许多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如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技艺非常高超。

从老一辈的苗族人口中,我了解到他们一直在努力传承和保护这些手工艺品的技艺,而且已经传承了几百年。

他们把这些技艺传给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下去。

其次,我走访了当地的苗族学校。

在学校里,我看到了苗族孩子们学习苗族语言、苗族舞蹈和苗族音乐等传统文化的情景。

这些孩子们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载责任感令人感动。

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来传承苗族文化,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苗族传统文化。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些苗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龙船节”。

这是苗族人民为了纪念抵御外来侵略者而发起的战斗而设立的一个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将庆祝活动与战争记忆紧密结合,通过舞狮、放烟花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传承。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传承的情况是积极向好的。

苗族人民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承和保护苗族文化,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学校教育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等。

这些努力使得苗族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为我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备注:以上回答是人工智能根据题目生成的文本,仅供参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苗族无自己的民族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

[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

边远村寨的苗族学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

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

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

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

年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

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

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

过去的服饰是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

如今民族敌对情绪已经消失。

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

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了解中,被调查者对于“知道苗族的各种节日,并经常参加各种节日活动”的人占85%;“知道苗族的各种节日,但不是经常参加”的人为10%;“知道少数几种节日”的人占3%;“不知道苗族的各种节日,也不参加各种节日活动”的人占2%。

通过调查发现:苗族在婚姻、丧葬文化中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俗文化。

婚、丧仪式虽然较之过去简约了些,但保留得比较完整。

但是,成年礼仪式、求雨仪式、祭龙仪式、驱火星仪式、驱鬼仪式等日常生活中较少举行,有的仪式甚至已经完全绝迹了。

相反,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家的法定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十一国庆节等在许多苗族村寨过得很热闹。

苗族节日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节日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集苗族风俗、苗族歌舞、苗族民间工艺、民间贸易于一处,是天然的大舞台,是制度化了的苗族民间艺术节;苗族节日还是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因此,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群众性、艺术性等特征,也是民族文化博览会。

以黄平九月芦笙会为例:“谷陇大寨集会的主要活动有斗牛、吹笙、踩鼓、赛马、斗雀、对歌、访亲友等;近年来还增加篮球、拔河、挑花、刺绣、书画、棋类等。

”“据1981年统计,参加谷陇芦笙会的马有三百匹,牛四十六头,芦笙四十一泼,鸟八十五笼。

”“谷陇大寨会期三天,最多可达五万人。

”[4] 现在的规模大不如前。

因此,我们认为:苗族的民俗文化内容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就有完全消失的危险。

4、对苗族传统手工技术的认知情况苗族传统手工技术包括纺纱、织布、刺绣、蜡染制作、铁器制造、鸟笼编制、银饰制造、土法造纸等。

在“对苗族手工技艺的认知情况”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带有徒弟”的人占5%;“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且自己会做”的人为28%;“知道苗族手工技艺,但自己不会”的人为49%;“不知道,不会做,也不想去知道和去学习”的人为18%。

在传统的苗族社会,纺织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由家庭中的女子承担。

苗族女孩从6岁开始跟随母亲或姐姐学习纺线、织布、刺绣。

苗族服饰不仅能御寒,还能起到族徽的作用,甚至可以根据服饰的不同色彩,不同图案,不同的制作方法来区别不同的宗支。

苗族服饰是苗家人一代又一代的创造成果。

它具有深沉的民族文化意蕴:“迁徙历史和狩猎农耕文化的再现”、“巫术—宗教观念的体现”、“各种审美心理的包容”等,苗族服饰正是以内容的博大精深和造型的优美独特精巧别致而享誉世界的。

但苗族服饰太费时耗工,姑娘一般从四五岁至二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用于纺织、挑花、刺绣之中。

苗族男子的传统手工业是竹篾编制,成品有鸟笼、马席、背篓、箩筐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苗族的铁匠主要打造镰刀、锄头、菜刀等。

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各苗族村寨几乎都有一二个铁匠铺和竹篾作坊,现在保留得很少了。

所以,苗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现状堪忧。

“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且还带有徒弟”的人仅为5%,而67%的苗族同胞不会,有的甚至根本不愿意学习自己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自己也会做”的人为28%。

这组数据遗憾地告诉我们,苗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大生产冲击下即将消失。

5、对苗族原生宗教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原生宗教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原生宗教“很了解,并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3%;“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11%;“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48%;“不了解,也不参加原生宗教活动”的人为18%。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生宗教。

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灵魂的敬畏,甚至恐惧,相信“阴安阳乐”的巫术逻辑。

苗族崇尚万物有灵,不但人有灵魂,各种家畜、家禽有灵魂,甚至屋后的菜园、寨旁的水井都有灵魂,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巫师所唱的礼魂歌《焚巾曲》也是有灵魂的。

巫师把亡灵送到月宫后,还要“捆歌”,“拴住男儿的灵魂,/拴住姑娘的灵魂,/不让随妈走,/跟随妈妈上天去。

”“捆歌搁了吧,/……不许歌随妈妈走,/不让歌跟妈妈去,/留下歌来我们唱。

”[5]苗族的宗教信仰除了祖先崇拜而外,还有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

在举行巫术仪式时,通过对巫词的唱念,劝神赐福、劝鬼为善,主张真善美,斥责假恶丑。

巫词的内容是弃恶扬善、弃邪存正,在民众中起教化作用,对病人有安慰作用,对恶人有劝戒作用,提倡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有少部分苗寨有信仰基督教的现象,说明苗族的原生宗教信仰在少部分苗族同胞中发生了变化。

有的抛弃了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而改信西方宗教;有的是抛而不弃,两者都信,各有各的用处。

上面的调查数据告诉我们:苗族同胞目前“很了解,并经常参加原生宗教活动”的人为23%;“不了解,但有时会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48%。

因此我们认为:苗族同胞中尽管有18%的人对原生宗教不了解,也不参加原生宗教活动,但大多数人是相信的,所以,苗族的原生宗教信仰在短期内不会消亡。

6、对苗族传统道德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传统道德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传统道德内容“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0%;“了解一部分,但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31%;“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为3%;“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46%。

“不了解,又不参加活动”的为1%。

苗族群体意识中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爱乡传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敢于适应并改造恶劣环境和民族精神和正直、诚实、刚毅、奉公的品质;乐于履行公共义务、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崇尚礼仪、嫉恶如仇的道德品质和倡善弃恶、趋利避害的道德主张等等。

以上的传统道德对于苗族同胞来说,未必都能说得出,但在苗族社区却都能做得到,走出苗族社区之后就不一定做得到了。

以上所得出的比例数字,对于苗族传统道德内容“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0%,这20%都生活在农村;“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的人为3%,“不了解,又不参加活动”的人为1%,这4%均生活在城市,而且年纪较轻。

7、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传统经济生活“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13%;“了解一部分,但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8%;“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的占42%;“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5%;“不了解,也不参加活动”的人为32%。

苗族传统经济生活,最早是采集、狩猎、捕鱼。

后发展到从事农耕生活,苗族是最早从事农耕生活的民族之一。

解放前,苗族的农耕生产可分为山地生产和水田生产。

山地生产主要是种植包谷、花生、黄豆、巴山豆和杂豆,也种植瓜类、薯类和蔬菜。

水田生产主要是种植水稻,并在稻田中养鱼。

苗族农耕生产活动还包括林业和畜牧业。

苗族视山林资源为可开发利用的社会财富。

他们一边采伐利用天然林,一边人工造林。

苗族聚居的黔东南,被誉为“杉木之乡”,“苗杉”畅销全国。

畜牧业的重要性仅次于农业。

苗族区域“山青林茂,杂草丛生,适宜畜牧。

苗人则享天然条件,勤饲马、牛、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

其中以畜牛猪最为普遍。

百户之中,占八九十者。

鸡犬羊次之,鸭鹅马更次之。

”[5]P90 苗族饲养家畜家禽,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食品以及为巫祭和各种仪式的需要。

水田山地生产都需要拉力,故饲养耕牛就更得到重视和加强。

“猪收益快,利厚”[6]P91,几乎家家都养,“犬之畜以守屋、狩猎者。

苗乡偏僻养犬防盗,时或可赶山捕兽,作用于人不小。

”[6]P91解放前,苗族的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的副业生产。

主要有打铁、铸造、银匠、纺织、木工、石工、编织、酿酒、粮油加工等。

除了经济落后外,苗族地区人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

解放前,苗族处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封建与半封建并存的多层次形态中,发展极不平衡。

除农牧渔业外,其它行业被视为旁门左道,并以商业活动为耻。

[7]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苗族的传统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不了解,也不参加活动”的人已达74%,这说明苗族传统的经济生活形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8、对苗族民间文学与艺术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民间文学、艺术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间文学、艺术“非常熟悉,并且会创作和讲述(唱歌、跳舞)”的人为3%;“不熟悉,但是会讲述一部分故事(会唱一部分歌瑶、跳一部分舞蹈)”的人为27%;“了解一部分,但是不会创作和讲述(不会唱苗歌,也不会跳苗舞)”的人达23%;“不了解,什么也不会”的占38%;另外还有9%的人表示“会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