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

龙源期刊网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
作者:刘禹锡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7年第26期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滅,终须旌旆扫云雷。
链接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清朝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
沿着这条航道,无数“南海一号”“哥德堡号”以广州为起点,蜿蜒浩荡一路前行,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为珠江的“大舶参天”和“万舶争先”壮观贸易景象赋诗:“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
鼓浪屿诗句

鼓浪屿诗句
1、《登鼓浪屿日光岩》——当代陈仁德
一叶轻舟破雾霾,波涛滚滚此登台。
日光岩上凭栏望,隔岸清风过海来。
译文:一叶小舟冲破雾霾,在滚滚的波涛中登上鼓浪屿。
站在日光岩上倚靠着栏杆,眺望远处,对岸的清风穿过大海吹过来。
2、《自集美至鼓浪屿》——近代钱穆
赤岸黄墙屋,青波白板船。
鸥光来远屿,帆影落遥天。
译文:红色的海岸,黄色墙壁的屋子,青色的波浪,白色的木板船。
海鸥也飞到鼓浪屿来,船帆的影子落在遥远的天边。
3、《游鼓浪屿》——近代连横
倚剑来寻小洞天,延平旧迹委荒烟。
一拳顽石从空坠,五色蛮旗绝海悬。
译文:拿着剑来寻找鼓浪屿小洞天,延平旧址荒无人烟。
一拳打在石壁上,一堆小石块掉了下来,五彩缤纷的旗帜在海岸边飘扬。
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五邑银信

银 信 ,亦 称 “ 银 ” 信 ,是 晚 清 民 国 时 期 五 邑 及 其 周 边 粤 语 方 言 区 民 众 对 海 外 华 侨 华 人 寄 回 家 乡 的
汇 款 ( 银 ” 和 家 信 ( 信 ” 的统 称 。 由于 近 代 金 “ ) “ ) 融 、邮政 、交 通 和信 息传 播 网 络 还 很 不 健 全 ,参 与
随 着 “ 平 碉 楼 与 村 落 ” 申报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和 筹 建 开
“ 门五邑华侨华人 博物 馆”两大 文 化工程 的开展 , 江 大 量 沉 睡 于 民 间 的 华 侨 文 物 浮 出 水 面 ,得 到 政 府 相 关 部 门 的抢 救 性 征集 和保 护 。在 征 集 的 5万 余 件 华 侨 文 物 中 , 大部 分 为 纸 质 的 华 侨 银 信 文 献 。 此 类 文 献 对 解 读 碉 楼 和 洋 楼 背 后 的 文 化 意 蕴 ,重 构 华 侨 移 民 史 ,建 构 更 加 接 近 真 实 的 侨 乡 形 成 历 史 ,审 视 普
银 信 递 送 的 机 构 比 较 庞 杂 ,华 侨 把 血 汗 之 资 与 家 书
寄 给 亲 友 往 往 比较 繁 难 。在 晚 清 民 国 时 期 ,五 邑华
侨 通 过 传 统 的 金 山庄 、银 号 汇 款 给 家 人 ,银 大 都 伴 有 信 ,“ ” 和 “ ” 紧 密 相 连 。 银 信
二 、银 信 文 献 的构成 要 素
一
、
银 信 的 涵 义 与 文 献 的 命 名
欲 明 了银 信 文 献 的构 成 要 素 ,首 先 应 该 大 致 了 解 银 信 由海 外 华 侨 递 送 到 国 内侨 眷 手 中 的 过 程 , 以 及 各类 参 与 递 送 的银 信 机 构 , 因为 银 信 递 送 途 程 上
晚清诗人反对西方侵略的诗

晚清诗人反对西方侵略的诗
以下是一些晚清诗人反对西方侵略的诗:
1.《炮子谣》:这首诗是陈澧所作,他痛斥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
强调了大炮和火箭并不能真正决定战争的胜负,而鸦片烟才是最大的杀手。
这首诗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控诉。
2.《兵巡街》、《捉夫谣》、《太守门》、《毁神庙》:这些诗是姚燮在鸦
片战争时期创作的,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揭示了侵略军的暴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深深痛恨。
3.《镇城惨劫》:这是越伊优亚生的作品,描述了英国侵略者在镇江
之战中屠杀镇江人民的惨状,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深深痛恨和对无辜人民的深深同情。
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诗

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诗赤子的梦,
飞越重洋,我回来了,
带着无限的希冀回来,
带着火热的心回来,
带着赤子的梦回来。
从湄公河畔的椰林,
到珠江边的红棉树下,
从洞里萨湖岸的棕榈丛,
到银洲湖滩的葵荫。
沐着春风夏雨的嫩绿,
看着深秋残冬的枯黄,
遭受闪电雷鸣的袭击,
拼发爱的无奈,难言的隐痛。
曾经有过甜蜜的温床,
也有兴高采烈的跃动,
捧出一颗赤诚的心,
为所爱的一切作奉献。
在烈焰中化作一束光电,
在腥风血雨中大步前行,
站立在翻江倒海的潮头,
仰望云天引吭高歌。
骚动过后迎来蓝天彩虹,直指苍穹抚平曾经的忧郁,无怨无悔无愧于人生轨迹,告慰母亲和谐宁静的心灵。
我又悄悄的回来了,
依然怀着那炽热的心,
依然带着无限的想望,
让那赤子的梦不断延伸。
五邑民间传说

语文选修Ⅱ之2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语文科组编著目录1、皇帝碗”与官冲古窑 (3)2、“神童”的故事 (5)3、陈梦吉的故事 (7)4、一张百年虎皮的故事 (9)5、叠书山与刘三姐 (11)6、出银元的淦安楼 (12)1、皇帝碗”与官冲古窑在江门市新会区银洲湖的东岸,有一个镇叫古井,镇内有一条村叫官冲,全村人口2369人,耕地面积3096亩。
村内有慈元庙、奇石、杨太后陵等古迹,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天祥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诗,就是在官冲对开的海面上写成的。
近年这里又开辟为“崖门古战场遗址”,是江门、新会著名的旅游景点。
皇帝碗官冲村之得名,据《江门市地名志》说:“南宋祥兴二年,南宋军南逃,大批官(兵)船曾在此靠岸。
元至元年间(1279-1294),林姓先祖从罗坑来此立村,追念此事,定村名‘官冲(涌)’”(第117页)。
官冲村内有一个小山叫碗碟山,海拔仅15米。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便经常在这里挖到一些碗碗碟碟罐罐。
这些碗碟古色古香,因为宋朝末代皇帝曾在官冲驻骅,离碗碟山数百米便是陆秀夫负宋帝赴海之地和南宋朝廷的“行朝草市”,便以为这些碗碟就是宋代皇室遗下的,所以叫“皇帝碗”。
话说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6月23日,张世杰拥宋帝昺率宋军20万乘1000多艘战船从碙州驶往新会崖山,在官冲登岸。
之后在崖山建行宫30座、军屋3000间。
设行朝草市,以慈元殿为金鑾殿,杨太后携8岁的儿子宋帝昺在此与群臣议事,部署抗元事宜,下诏各地起兵勤王。
祥兴二年正月十三日,元将张宏范率元军2万、战船500艘,并带上于五坡岭战败被俘的文天祥从潮阳追至崖山。
正月廿六日,元将李恒率战船120艘与张宏范于崖山海面会合。
二月初六日晨,宋元大军在官冲对外的海面决战。
元军利用潮水涨退南北夹攻宋军舰城,战至申时(下午三至五时),元军突入宋船中军,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巳去,“先沉妻子于水,登帝船曰:‘陛下不可再辱’,抱帝以匹练相束,用金玺硾腰间,赴水死”。
华人 华侨 诗词

华人、华侨的诗词作品往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以及对侨居地的融入和适应。
以下是一些华人、华侨的诗词作品:
1. 七律·怀乡
远离故土已多年,每每思乡心难安。
异国他乡多苦楚,思亲念友泪潸然。
归心似箭何时到,梦回故乡心自宽。
愿君多珍重,家国两平安。
2. 七绝·异乡思
海外游子思故乡,每逢佳节泪沾裳。
异国他乡难觅处,心随月色到西窗。
3. 七律·侨居
侨居异国已多秋,思念家国总不休。
夜半梦回思故土,晨起泪湿枕巾头。
他乡虽好终是客,心向故乡情自悠。
愿得早日归故里,与君共赏中华楼。
4. 七绝·思乡曲
月色朦胧夜未央,思乡情切泪千行。
海外游子心如箭,归心似梦到家乡。
这些诗词作品表达了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情感。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作者:黄柏军来源:《粤海风》2016年第04期江门五邑(旧时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以及鹤山等五县)是中国著名侨乡,至今旅居世界各地侨胞近四百万,海外乡亲数量和家乡常住人口数量一样多,故此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说法,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侨都”。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战连连,民生凋敝,天灾人祸,水深火热,五邑百姓走投无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开了百年沉重五邑华侨史的序幕。
百年华侨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华侨文化,这是江门五邑本地学术、文艺研究一个很大的宝矿,近代以来,很多出洋的侨胞乃至文人墨客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诗词和文章。
五邑华侨题材诗文作品,感情丰富,材料详实,读之令人感叹,这是先侨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
笔者发现,研究华侨出洋,“卖猪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
华工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却被叫唤为“猪仔”?“猪仔华工”是如何被蒙骗、绑架出国的?“猪仔华工”远渡重洋的出国之旅有着怎样的辛酸血泪?他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怎样的非人生活?这些近代华工出洋血泪史,我们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当我们捧读真实的先侨出洋自述诗词或者侨乡出洋歌谣,那字里行间的悲凉和凄惨,依然教我们出离愤怒惨不忍闻。
读一读这些关于先侨的真实出洋故事吧,你对百年华侨历史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
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鹤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台山广海木鱼民歌《旅途述怀》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华侨出洋经历的“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史料,亦史亦诗,真可谓华侨历史文献中的“诗史”也。
下面试把三首反映华侨出洋故事的诗词抄录浅析如下:其一,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
广东新会籍华侨李承训早年被蒙骗卖猪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陈兰彬委员(后为清廷首任驻美公使)、税司马福臣、吴秉人致总理衙门的《古巴华工事务各节》中记载了许多五邑籍华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江门五邑(旧时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以及鹤山等五县)是中国著名侨乡,至今旅居世界各地侨胞近四百万,海外乡亲数量和家乡常住人口数量一样多,故此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说法,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侨都”。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战连连,民生凋敝,天灾人祸,水深火热,五邑百姓走投无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开了百年沉重五邑华侨史的序幕。
百年华侨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华侨文化,这是江门五邑本地学术、文艺研究一个很大的宝矿,近代以来,很多出洋的侨胞乃至文人墨客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诗词和文章。
五邑华侨题材诗文作品,感情丰富,材料详实,读之令人感叹,这是先侨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
笔者发现,研究华侨出洋,“卖猪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
华工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却被叫唤为“猪仔”?“猪仔华工”是如何被蒙骗、绑架出国的?“猪仔华工”远渡重洋的出国之旅有着怎样的辛酸血泪?他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怎样的非人生活?这些近代华工出洋血泪史,我们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当我们捧读真实的先侨出洋自述诗词或者侨乡出洋歌谣,那字里行间的悲凉和凄惨,依然教我们出离愤怒惨不忍闻。
读一读这些关于先侨的真实出洋故事吧,你对百年华侨历史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
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鹤
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台山广海木鱼民歌《旅途述怀》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华侨出洋经历的“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史料,亦史亦诗,真可谓华侨历史文献中的“诗史”也。
下面试把三首反映华侨出洋故事的诗词抄录浅析如下:
其一,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
广东新会籍华侨李承训早年被蒙骗卖猪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陈兰彬委员(后为清廷首任驻美公使)、税司马福臣、吴秉人致总理衙门的《古巴华工事务各节》中记载了许多五邑籍华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词。
其中,华工李承训以五律长诗的形式,记载了自己被蒙骗到澳门猪仔馆之后,卖到外国当劳工的遭遇,堪称是我国早期华工亲身经历亲笔撰写的为数不多的侨史文学作品,值得一读:
窃我幼家贫,谨承父严训。
行年十八岁,舌耕江门镇。
壬申岁父疫,五月之中旬。
求施于乡党,得钱三千文。
叩谢乎闾里,归家议葬亲。
因丧而失馆,家无粒粟贫。
愿往亲友处,觅枝以栖身。
路遇梁阿高,小泽乡中民。
旧识谈往事,复假问寒温。
云澳一艇户,其家颇称殷。
修金壹拾元,邀我为西宾。
我信以为然,随到澳门津。
伊指一洋船,云即我东人。
乃用小艇往,半海露情真。
云往吕宋国,我初不愿闻。
伊出铁利器,不从定丧身。
念家存老母,妻儿女成群。
迫得乃从权,泣叹生不辰。
到此古巴岛,与奴隶为邻。
工夫苦异常,牛犬胜十分。
惜短杆拙笔,难尽录由根。
万望发慈悲,早救我辈人。
旋邦见母子,万代共沾恩。
所诉尽实情,无半点虚陈。
《猪仔诉》有三特别:作者特别、遭遇特别、供词形式特别,是难得的华侨早期反映“猪仔华工”故事的文学作品。
因为那时候,出洋者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所以尽管很多华工都是被蒙骗出国,但是无法写成完整、富有文采的诗词作品,《猪仔诉》做到了这一点,为华侨史留下了真实、难得的历史记录。
《猪仔诉》文字流畅、叙述清楚、情感细腻,是罕见的好作品。
为什么华工作品中没有太多的《猪仔诉》?这是因为众多海外华工里面,像李承训这样当过教师、精通文墨、能
写诗词的华工实属凤毛麟角。
我们也感谢李承训,他以亲身经历为经纬,以传统中华诗词的形式,记录自身悲惨遭遇。
该诗可谓发自肺腑、一气呵成、声声怨诉、句句血泪,令人读了为之同情堕泪。
其二,鹤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贩卖猪仔风气猖獗,外国资本家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鼓动香港、澳门的地痞流氓成立“猪仔馆”用蒙骗、欺诈、绑架的形式贩卖人口到外国,五邑农村是受害重灾区。
所以,一时间五邑城乡谈“猪”色变人人自危的地步,青壮年劳力在僻静路上行走,一不留神可能就被猪仔头绑架押运到港澳“猪仔馆”然后装船运往外国。
强行绑架“猪仔华工”的丑恶现象,也被有心人以纪实诗词形式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鹤山诗人易其彬所写的《卖猪叹》。
道光年间贡生、鹤山籍著名诗人易其彬的一曲《卖猪叹》形象地唱出了“猪仔”被骗卖的经历和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危害,因而在侨乡广为流传至今:
朝亦闻卖猪,暮亦闻卖猪,
朋友忽相值,辄云慎防虞,
出门久不归,惶惶寻路衢。
番儿竟何为,买人以猪呼,
奸民贪其金,掠买将人愚:
“红毛宝藏国,金山跨珠湖,
去时为陈胜,归来为陶朱,
肥甘足汝口,轻暖足汝躯。
”
贫民闻辄喜,争从番儿组,
或有不受欺,白刃来相驱,
一登番儿船,入笠难逃逋。
汝行执行事,汝去托何区,
传闻乡异词,骨肉知何如,
虽不知何如,总然鲜安居,
不胜番儿役,鞭扑无完肤,
天风何惨惨,云雨常载涂。
父母不可唤,兄弟隔海隅,
此生有归期,敢怨衣食无?
死为冻死鬼,犹得依吾庐。
良民自涕泣,奸民自欢娱,
一身曳纨彀,妻孥缀琼琚,每食必玉馔,每饮必芳醐,
日吸西洋坭,夜宴珠江妹,
一掷轻万钱,千金获须臾。
君莫嗔奸民,奸民如虎豹,
虎豹亦可惜,大吏诚宽舒,
岂无捕以献?倏忽归其间。
道途逢老翁,菜色霜鬓须,
绕膝诸孩孙,垢面啼呱呱,
前岁方失母,父今为番奴,
我老已苦此,何能携众雏?
言有同乡归,十载离鸾孤,
溯自高曾来,仃伶寡友于,
一子硕果存,宝之如常珠,
昨日喜成人,今日供罹罩,
剩有新娶妇,含啼对阿姑,
我听老翁言,不答徒嘻吁,
闻道只今年,卖猪十万余。
其三,台山木鱼民歌《旅途述怀》。
台山的广海,是重要的近海军事古镇,这里由海港出发去澳门,路程非常近,是五邑人经过澳门出洋的必经之路,由于这样的关系,近代以来广海也成了华侨众多的著名侨乡。
广海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华侨出洋的民谣、歌谣,其中有一些很有历史价值。
下面请看已故侨史专家刘重民先生搜集于台山市广海镇的一首
民歌体七言诗:
《旅途述怀》(木鱼)
国弱家贫灾难多,惟求生路苦奔波。
传闻番邦有活路,揖别亲人泪滂沱。
澳门虽然景色好,毕竟还是眼中梭。
蜗坐船中如猪仔,粗食无水受折磨。
船主巡逻监管甚,面目狰狞似恶魔。
浪恶颠簸常呕吐,百日航程凄苦多。
身在囹圄叹命苦,自怨自叹奈谁何?
踏上番邦见天日,形容枯槁似瘦骡。
他乡异域苦伶仃,方知所闻是传讹。
寄人篱下何日了,前景茫茫怎收科。
百般忍受苦中苦,拼搏生存莫蹉跎。
有朝云开见明月,回唐欢聚会娇娥。
这首木鱼民歌形式的《旅途述怀》反映了大多数五邑先侨出洋前后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情感活动的刻画尤其细腻传神。
我特别欣赏他开端的四句:国弱家贫灾难多,惟求生路苦奔波。
传闻番邦有活路,揖别亲人泪滂沱。
我们的华侨先辈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远走异国?为什么要含辛茹苦、做牛做马?只因为我们自己的国家积贫积弱、战火连连、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我们的先辈才被迫离开家庭离开亲人前往外国寻求生路。
这大量真实感人的华侨史料文献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贫弱,百姓遭殃;国富民强、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安定繁荣,我们中国人才能过上安乐的日子。
五邑早期华侨文献资料,它展示的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苦难史,同时也是一部光荣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它蕴含的历史和启迪是深刻的、深远的,注定将成为后来者了解五邑侨乡历史的最厚重的乡土教材,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和铭记,好好继承下来发
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