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HIV
201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 》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HIV感染者和 艾滋病患者78万人,女性占28.6%,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 %。 据报道,因针刺伤而感染HIV只需0.1ml血液。 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大小; 接触时间长短; 造成表皮损伤的针头粗细、类别; 刺伤的深度; 所接触的病毒浓度高低; 所暴露的人员的免疫功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前预防措施3
5、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个人防护用品(PPE)是指一系列的屏障设备和呼吸设 备,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保护黏膜、呼吸道、皮肤以及衣 物避免接触到传染性物质。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标 准预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并能根据情况,在必要 时采取适当的额外预防措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前预防措施2--锐器盒使用规范

(5)护理人员操作完毕后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在从操

作完毕到放到锐器盒中间隔时间越短,就越能有效避免针 刺伤。 (6)锐器盒不要放于工作车底层,护士弯腰放入锐器, 视线被遮挡,非常容易导致在放入过程中被刺伤。 (7)锐器盒不能放在地上、较高物体的表面,或是儿童 和意识不清患者能拿到的地方。 (8)如果是安装在患者房间内的锐器盒,从地面到锐器 盒开口的高度以132~142cm为宜。 (9)指定个人或小组负责对锐器盒的常规检查,并维护 每一个区域中的锐器盒。被指定的人员要常规监测锐器盒 的标记线,并在利器装满到标记线之前更换。这样可以减 少锐器的溢出。
HCV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 ,丙型肝炎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HCV的发病数为173872例,是2005年的3倍 多,人类对丙肝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 ,受血者或接受血液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 疗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 国内外学者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HCV的传播途径50 %可通过血液,10%可通过性接触,40%仍不十分明确。 医务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且感 染后约有半数病例可形成慢性肝炎。 据报道: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感染HCV的比率为1.8%。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影响医疗质量
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可能影 响其医疗服务质量。
02
预防措施
培训与教育
定期开展血源性传染病职 业暴露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确保医务人员了解相关 知识。
培训内容包括血源性传染 病的传播途径、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 方法等。
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意识和技能,确保他们在 工作中始终保持警惕。
05
总结与建议
提高安全意识与培训
定期开展职业安全培训,确保 医务人员熟悉血源性传染病的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处理流 程。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医务 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警觉性 和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安全文化,通过宣传、教 育、培训等多种方式,使安全 意识深入人心。
加强防护措施与设备
配备充足、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03
处理流程
暴露后紧急处理
立即停止暴露源的接触
一旦发现暴露源,应立即 停止与血液或其他体液的
接触,并保持冷静。
清洗和消毒
尽快用肥皂和水清洗暴露 部位,并使用适当的消毒
剂进行消毒。
记录和报告
详细记录暴露事件,包括 时间、地点、暴露源和暴 露方式等,并及时报告给
相关部门或医疗机构。
暴露后追踪与评估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 处理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5
CONTENTS
•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概述 • 预防措施 • 处理流程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建议
01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具 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 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1. 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2. 执行安全操作3. 使用安全锐器4. 实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定义: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

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特点:1.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1.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

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2. 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面罩、医疗废物及尖锐物品的处理等基本措施。

标准预防技术: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1.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 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 1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六部洗手法。

5. 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a.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血源性职业暴露预案处理流程图

血源性职业暴露预案处理流程图

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处理流程图)一、医疗锐器伤的防护(一)医疗锐器刺伤的预防措施1.对临床护理人员加强教育,加深临床护理人员对医疗锐器刺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刺伤的措施。

2.了解与锐器伤有关的不规范操作,以在临床工作中避免和减少发生锐器伤。

与锐器刺伤有关的不规范操作主要有: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分离、浸泡、清洗;将用过的针帽套回针头;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过程中不规范操作。

3.掌握医疗锐器处理原则及方法,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及工作人员的第二次污染。

医疗锐器处理原则是用后的锐器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坚硬的容器内;对重复使用的注射器和其他医疗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二)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详见流程图处理方法二、职业暴露的防护(一)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手及皮肤表面接触血液、深层体液或可能受污染的器具后应立即彻底清洗。

2.在任何情况下处理深层体液时必须戴手套。

3.工作完成后应尽快脱去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套。

4.接触每一位患者后应更换手套。

5.脱去手套后,即使手套表面没有破损也应马上清洗双手。

6.在工作中预料会有血液/体液溅出应戴防护眼罩并穿不渗透防护服/围裙。

7.针头使用后切勿套上针帽,应将针头置于固定的容器内。

8.任何地方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先用稀释的的含有氯的消毒剂消毒,再脱手套,认真清洗双手。

9.应记录及报告血液/体液暴露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1.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接触患者前后,包括脱手套后,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患者血液/体液/人体组织污染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2.戴手套:预料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时;手上有伤口时;在进行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处理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3.其他防护措施:包括目镜、帽子、隔离衣、鞋套、口罩、面罩等。

离开工作场所时应将防护用物脱去,放置在指定位置。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添加副标题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 防和处理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 暴露的危害
02 预防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的措施
03 处理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的流程
04 提高血源性病原体职 业暴露处理效果的措 施
05 结论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的危害
传播疾病的风险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感染,从而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跟踪观察
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风 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定期进行跟踪观察,监测是 否有感染症状出现
暴露后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包括冲洗、挤压、消毒等
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如使用抗生素、疫苗等
提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 暴露处理效果的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警
定期评估监测数据,分析原 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推广科学研究成 果和技术创新成 果,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血源性病原 体职业暴露问题。
建立健全科学研 究和技术创新机 制,提供政策支 持和资金保障, 促进相关领域的 发展和进步。
结论
重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避免感染和传播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认知和意识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
培训内容应包括正确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正确处理锐器、避免 发生针刺伤和割伤等。
培训和教育应针对不同 岗位的员工进行,确保 每个员工都能掌握相关 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报告
✓ 报告报告科室负责人 ✓ 院感科/预防保健科
启动相应处置流程
评估 ……
评估确定
暴露源 病毒载量水平
暴露源 不明
重度
轻度
暴露级别
三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级
一级
暴露源危险度的分级
暴露源情况不明
暴露源所处的病程阶 段不明、暴露源是否 为HIV感染,以及污 染的器械或物品所带 的病毒含量不明。
低传染性
病毒载量水平低、无 症状或高CD4水平
工程控制
指采用某些措施和工具隔离或消除工作场所血源性病原体危害,如使用处理锐器的容器、自 带套管的针具或更安全的医疗设施(包括锐器伤害防护装置和无针系统)
无针系统
指在下列医疗卫生工作中不使用针具的设施:(1)建立动脉或静脉通路收集血液;(2)向
体内输入药物或液体;(3)其他通过污染锐器损伤皮肤而导致的潜在职业接触。
记录的保存、 管理和转移
危害告知、职 业卫生 信息和培训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1
8
21
制定职业接触
风险控制计划和总结
职业卫
7
生防护 职责
32 职业接触的危害 识别与风险评估

4
安全注射及降低手术职业接触 的风险。
5
职业接触后的 评估、预防和随访
风险控制
➢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和规章 制度。
➢ 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 ➢ 加强材料和设备管理。 ➢ 加强作业场所管理。 ➢ 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 对劳动者积极履行告知义务。
三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 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 显可视的血液。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8
规范使用锐器盒,3/4满时及时封口。锐器使用后应直接放入合格的锐器盒内。
1.9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确需回套针帽,建议单手回套或使用针帽回套装置。
1.10
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1.11
禁止将手伸入医疗废物容器内,禁止用手挤压医疗废物,禁止徒手携带锐器行走。
(核查中实施的措施/40*100%)
1.2
使用无针系统。
1.3
使用安全器具,如自动销毁式注射器等。
1.4
利用安全针具装置钝化使用后的针具。
1.5
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标本。
1.6
禁止将没有分离针头的注射器丢入感染性医疗废物之中。
1.7
在所有可能产生锐器的场所尽可能放置锐器盒,锐器盒放置在醒目、方便、高度适宜、操作人员视线水平及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治疗车、治疗台侧面。
4.4
根据医院规定报告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如科室负责人、医院负责职业暴露工作的职能部门。
4.5
暴露源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2小时内上报给辖区内指定的处置机构构开展感染危险性评估、咨询、预防性治疗和实验室检测等一系列工作;随访时间:24小时内、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6个月;对于暴露者存在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延迟等特殊情况的,随访期可延长至1年。
5.其他预防措施
5.1
国家层面制定预防职业暴露的相关政策,医院层面制定预防职业暴露的相关制度和流程。
5.2
加强培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使其掌握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和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2.3
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者或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及本院的具体情况,为预防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特制定如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制度:一、感染管理科要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全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二、全院医务人员要遵照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所提出的“标准预防”原则,规范各种操作行为,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采取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发生医院公共卫生科,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公共卫生科必须向分管的院领导汇报,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公共卫生科接到报告后要指导暴露者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对暴露者的暴露级别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暴露源及暴露者的血清学状况及时对暴露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及预防用药。

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者,由公共卫生科召集医院职业暴露评估组成员对暴露者的暴露者的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后决定是否预防性用药以及预防性用药的程序。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对于暴露者的随访及检测,在暴露后的1、2、3、6个月分别检测暴露者的相关血清学指标,追踪随访至暴露后6个月作出暴露者是否将感染的结论。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者本人及所在科室要认真分析、查找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加强防范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避免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

八、本院职工(包括临时工)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及相关血液检测的费用由公共卫生科审核后医院予以报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传染性的体液 液
• 血液 • 精液 • 阴道分泌物 • 脑脊液
没有传染性体
•唾液 •泪液 •汗液 •尿液
• 羊水
• 胸水, 腹水
•粪便
• 单次暴露于HIV阳性血液的 感染风险:皮肤 0.3% 粘膜0.09%
• 心包液
• 滑膜液 • 一切有可见的血液污染的体 液
HIV在体液内的含量
血液 18,000
血源职业暴露预防建议
• 1、关注乙型肝炎的保护性抗体
• 2、标准预防(手套、面罩、眼罩、防水围裙等)
• 3、由于水化作用,手术延长时橡胶手套会穿孔渗水。 尽管双层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害,但是可将里层手 套被穿破的风险减少6倍,由于双层手套的分流作用可 以减少血液渗透量。 • 4、任何锐器不能同时由两个人触摸,避免术中经手手 传递锐器,可用弯盆; • 5、严禁双手回套注射器针头,必要时采取单手回套; • 6、锐器盒使用时不宜过满,要求3/4满封口。
• • •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 常用的消毒剂:碘酊、乙醇、过氧乙酸、戊二 醛、次氯酸钠等对HIV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HIV 对热敏感, 56℃处理 30 分钟可使 HIV 在体 外对人的 T 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 100℃20 分 钟可以将HIV完全灭活。 • 对紫外线不能灭活HIV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HIV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经评估(一般转介专科医院),有需要预防用药的 应尽快实施,要求接触后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
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24小时内用药100%保
护) ,也应实施预防用药。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血源性传染病的职业暴露
规范性文件
2004年4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 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 2007年省卫生厅《广东省艾 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2009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 护指导原则》 2015年7月8日 国家卫生计 生委《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 病毒处理程序规定》
• 血污染针头刺伤后,不同病原体感染危险度
• HBV感染率6%--30%
• HCV感染率0.4% • HIV感染率 0.3%
• 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
• 针刺伤的深度(尤其空心针) • 接触物与量多少 • 病毒载量和疾病严重程度(晚期艾滋病患者或未经治疗 ,病毒载量高 • 暴露者防护情况及暴露后处理方式
• 二、院感科


电话报告
表格报告(路径:内部文件→ 院感科 → 院感监 测)
艾滋病病毒职暴露
• 指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感染者 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 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 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 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 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谢谢!
dolore magna aliqua.
暴露于HBV
暴露于HCV
• 暴露后尚无有效的预防用药措施
• 加强暴露后随访,尽早发现感染及时治疗。
暴露于梅毒处理
• 暴露源抗TPPA(+),预防性注射长效青霉素240万U/
次,每周一次,连继2-3周。
•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连 服14天。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定义
•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
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黏膜或破
损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 锐器刺破 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的情况。
常见的血源性传染病有哪些?
• 艾滋病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梅毒
针刺伤后感染的危险程度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1、伤口处理
• 2、报告
• 3、风险评估
• 4、预防用药
• 5、抗体及康健追踪
发生职业暴露后污染处的处理
• 皮肤伤口 黏膜污染



流动水冲洗Leabharlann ↓大理生理盐水冲洗


近心向远心端挤压

• 75%乙醇或碘伏消毒 • • ↓ 包扎伤口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报告:
• 一、科里(主任、护长)
精液 11,000
阴道液 7,000
羊水 4,000 唾液 1
1 ml体液内平均HIV-1颗粒含量
HIV感染人体的过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