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

合集下载

手术室护理职业暴露

手术室护理职业暴露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
1、生物因素:主要为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

血液性病原体是最具危险的因素,其主要
传播途径为皮肤暴露或粘膜暴露,包括针刺伤、锐器伤、安瓿割伤。

因此,要加强职业防护宣传教育,完善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强调双向防护。

手术过程高度集中,小心谨慎,防止针刺伤,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如手术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立即脱去双手全部手套,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受压部位伤口冲洗后,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化学因素:主要为消毒剂、麻醉废气、化疗药品等。

要正确掌握各类化学消毒剂性能、
使用范围、浓度、作用时间、不良反应。

配置药物时戴口罩、戴手套,甚至护目镜。

正确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定期检测,防止管道漏气。

3、物理因素:X线辐射。

该类手术安排在有防X线辐射的独立手术间,术前穿好铅衣,佩
戴护目镜。

4、生理心理因素:工作强度大,生活不规律。

因此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业务学习,注
意劳逸结合。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规范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规范

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规范一、目的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潜在的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各种处置和抢救,因此医护人员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职业性损伤潜在危险性大。

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的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的锐器损伤,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制定本规范。

二、预防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

2、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感染性物体时应做好职业防护,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

3、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在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对高危人员给予疫苗等预防接种。

三、发生锐器损伤后的伤口处理流程1、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登记报告流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再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经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报院感管理科审批、备案,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预防用药指导和随访等。

五、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处置(一)医务人员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处置1、乙肝职业暴露后人员如HbSAb(-)HbSAg(-),未接种过乙肝疫苗,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单位,同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注射,即6月内完成3次乙肝疫苗注射(0、1、6),如以往接种过乙肝疫苗,无抗体产生,除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外,还需强化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血源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这些疾病对手术人员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成为了手术室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角度,探讨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职业暴露形式包括:刀片或针头刺伤、粘膜暴露、皮肤暴露等。

这些暴露会导致手术人员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从而使得手术人员可能感染到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血源传染病。

一旦感染,将对手术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二、预防职业暴露的原则1、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手术室内尤其是手术人员在工作时,必须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

操作规程包括对手术工具的使用、操作标准、消毒程序、卫生操作等方面的规定。

手术人员在操作时也要按照规程进行,不得擅自变更操作程序,以免增加职业暴露的风险。

2、加强安全培训手术人员要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如何正确使用手术工具、如何正确处置废弃物、如何正确做好个人防护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可以增进手术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识,提高操作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3、常规接种疫苗职业暴露危害主要是指手术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情况下可能会感染到的职业病。

对手术人员进行常规的疫苗接种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对于乙肝疫苗、丙肝疫苗、艾滋病疫苗等,手术人员应按照规定接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职业暴露的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术室操作规程手术室内部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包括手术室的环境卫生、手术工具的消毒、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标准等各个方面。

手术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遵守规程,一旦规程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2、做好个人防护手术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包括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具,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J u n l fQ iia e ia l ge 2 1 Vo.3 , . 3 o r a qh rM dc lCol , 0 0, 1 1 No 1 o e
手术 室 护 士血 源 性 职业 暴 露 与 防护对 策
曾盈盈 曾英 玉 谭 婉 文 缪 蓉
【 要 】 通 过 对 手 术 室 护 士血 源性 职 业 危 害 的 分 析 , 讨 血 源 性 职 业 暴 露 的 相 对 因 素 及 预 防 感 染 摘 探
默 契也 是 原 因 之 一 。有 报 道 显 示 , 因 职 业 引 起 的 感 染 途 径 在
传递 或 放 于 弯 盘 内 传 递 ; 递 持 针 钳 应 将 缝 针 的 尖 端 朝 向手 传
心 , 弧 朝 手 背 , 伤及 自己或 术 者 ; 中应 集 中注 意 力 , 切 针 勿 术 密 与手 术 者 配 合 。手术 衣 浸 湿 、 套 破 裂 应 及 时 更 换 。 术 后 将 手 手术 刀 片 、 针 、 头 等 污 染 锋 利 器 材 放 入 耐 刺 锐 器 回 收 盒 缝 针 中 , 善 封 口 。标 明“ 伤 性 废 物 ” 统 一 处 理 。严 格 清 理 检 查 妥 损 , 敷料 , 防夹 带 器 械 造 成 损 伤 。一 次 性 敷 料 放 入 医用 垃 圾 袋 以 严 密 封 口 , 相关 部 门 焚 烧 。 布 类 敷 料 用 干 净 的 双 层 大 单 包 送 好 , 洗 衣房 处 理 。并 制 定 使 用 锐器 的安 全 操 作 流 程 , 行 新 送 进
手 术 室 护士 由于 工 作 的 特 殊 性 : 手 术 配 合 中传 递 锐 利 器 械 如 如 缝针 、 、 等 极 易 造 成 意 外 损 伤 , 在 临 床 第 一 线 与 各 类 刀 剪 且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 引言手术室护士是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们在手术室中负责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并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然而,由于手术室环境特殊,手术室护士面临着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本文将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风险因素,并介绍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手术室护士的安全与健康。

2. 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手术室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几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2.1 感染风险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感染环境,手术室护士常常接触到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体液和空气传播,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构成威胁。

2.2 化学暴露风险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如消毒剂、麻醉药物和药物残留等。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部位的损害。

2.3 辐射暴露风险某些手术需要使用X射线等辐射设备,手术室护士在这些手术中可能暴露在辐射源附近。

长期的辐射暴露可能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4 职业暴露心理压力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常常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的手术环境,这对心理健康构成一定的挑战。

长期的职业暴露压力可能导致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工作倦怠等。

3. 防护措施为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和安全,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3.1 感染控制•手术室护士应遵循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包括正确洗手、佩戴手套和使用手消毒剂等。

•在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和防护衣等个人防护装备。

•手术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2 化学物质管理•手术室护士应接受相关的化学物质安全培训,了解各种化学物质的危害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化学物质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和防护衣等。

•定期检查手术室内的化学物质储存情况,确保化学物质的安全使用和储存。

3.3 辐射防护•手术室护士应接受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的危害和正确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管理制度
1、医院领导应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配备必需的职业防护用品,预防锐器损伤、HIV、HBV、
HCV、梅毒等职业暴露;
2、感染管理科加强员工职业安全宣传、教育、督查,发现医务人员临床工作中不
安全行为及时给予纠正;
3、对医务人员进行锐器损伤、HIV、HBV、HCV、梅毒等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掌握职业暴露个人防护知识,在诊疗活动中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4、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遵循标准预防原则,穿戴适当的防护物品,
,
3


防性用药;4对暴露者提供知识咨询,并在暴露后1年内即分别在暴露后4
周、8周、12周、6个月定期监测HIV抗体,详细记录监测结果;4、梅毒暴露:发生梅毒暴露后应采集血标本进行THPA检测作为原始资料;对病人采集血标本进行RPR检测,如果病人RPR阳性,暴露者使用青霉素预防性用药; 10、临床科室应对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防护措施,减少职
业暴露的发生;。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其中包括经血感染的危险。

经血感染是指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时,不慎受到感染的风险。

这种暴露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多种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十分重要。

一、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形式的经血感染职业暴露,包括直接穿刺伤、黏膜暴露和皮肤损伤等。

这些暴露可能发生在手术、护理、采血、输液、注射等过程中。

医务人员在这些操作中往往需要与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接触,一旦操作不慎,就会产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二、经血感染的危害三、经血感染的安全防护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免受经血感染的危害,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工作。

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了解并掌握经血感染的危害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处理各种医疗器械,防止出现不慎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还需要配备相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医疗机构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排查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四、总结经血感染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严重危险之一,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我们需要充分重视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严格规范医疗操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医疗工作者在工作中对患者负责的也能得到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尊重和保护。

医院手术室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与措施

医院手术室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与措施

医院手术室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与措施血源性传播疾病大量增加,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也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据报道,在我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护士为每人每年3.5次,护理工作中包括传递器械和标本的采集及废弃物处理、注射、采血、输血等凡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的操作,均可造成护士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一、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已知通过接触患者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所导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多达50余种,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原因1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相关知识缺乏、麻痹大意或者心存侥幸心理等缺乏教育培训及防护知识。

2.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及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3•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的缺乏。

4.必要的免疫预防不及时。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防护1提高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树立全面预防观念,防止意外受伤的策略,是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
摘要:急诊手术是手术室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手术室护士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到安全使用锐器,在确保手术成功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职业暴露,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急诊手术是手术室护士工作的一部分,多数为外伤和突发病,病情急,发病时间短,术前检查不完善。

在抢救病人时,往往容易忽略对自身防护,在操作过程中与锐器接触较多,一旦发生刺伤极易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有感染某些疾病的潜在危险(即职业暴露)[1],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所以,手术室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场所,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因此,应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并制定有关的防护措施。

1 手术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常见因素
1.1 皮肤粘膜接触手术室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病人可能含有各种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呕吐物等。

由于急诊手术具有病情急、重、创伤大的特点,加上抢救要及时,此时护士的皮肤或粘膜有皮损,将增加感染的危险。

又如慌乱中未戴手套接触病人进行输血、输液、伤口清创,使手术人员的眼镜、皮肤、粘膜被血液飞溅,接触造成感染。

1.2 锐器刺伤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发生率为年人均0.98次[2]。

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静脉留置针、安瓿、
手术缝针、刀剪等物理性因素导致的刺伤和割伤。

研究表明,锐器刺伤时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HBV只需0.004ml,每毫升感染HBV 血液中含有1亿个乙肝病毒微粒。

被HIV污染的器具损伤而感染HIV 的比例为0.3%,每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中含有成千上万的HIV 病毒颗粒。

特别是针刺伤,研究表明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而感染HBV的可能性为6%~30%,感染HCV的可能性为1.8%~10%,感染HIV 的可能性为0.3%~0.4%[3]。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4],77.1%的医务人员发生过针刺伤,在所有的卫生职业中,护士报告的针刺伤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2/3,手术室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高于普通科室[5]。

部分工作人员在发生刺伤或划伤时未予处理,不重视,这样也极易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1.3 防范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陈旧,仍沿用旧的护理方法和模式,对病人和自身还没有很好的建立常规预防的观念。

在急诊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作量大、情况紧急,人员配备不足,护理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还参加手术,这时就会增大感染的危险性。

有调查显示[6],接触病人体液、消毒液、术后整理器械时戴手套率为100%,但是在打留置针或抽血时,很多护士觉得操作不灵活,仅有极少的护士戴手套。

有的甚至错误的认为戴手套是在浪费材料。

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 提高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的最
积极、最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主动接受更多的关于乙肝、丙肝、HIV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必要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对已确诊携带感染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防护;对急诊或未确诊的一律按阳性对待;并检查自己的手指或皮肤有无破损,应用防水敷料保护破损皮肤,避免开放性创口被可疑血液污染,加强个人免疫力,目前丙肝、艾滋病尚无疫苗,但针对最易感染的乙肝应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注射。

2.2 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2.2.1 安全使用锐器手术室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流程,改进和使用安全性医疗护理用具,如使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安全型留置针取代钢针、头皮针等,是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性损伤的有效途径。

再者还有加强职业技能和专科知识的训练,熟悉各种手术步骤及术者习惯,医护双方应加强交流,默契配合,改变危险的工作方法,规范锐利器械的传递,把剪、刀、缝针等锐器放在肾形弯盘内传递和收回,防止术中传递时刺伤自己或术者,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2.2.2 污染物的处理将术后的刀片、缝针、使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等放入专门的防渗漏、放刺破锐器的回收盒是最理想的减少锐器刺伤的方法,可使锐器伤的发生率减低50%[7]。

禁止浸泡消毒针头、禁止用手直接将手术刀片从刀柄上取下及直接接触或分离使用使用
过的针头,安瓿碎片。

术后器械的处理应将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清洁、保养。

对术后敷料的处理应严格清理检查,以防夹带器械造成损伤,一次性敷料放入医用垃圾袋严密封口,送相关部门处理
2.2.3 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对急诊或未确诊病人一律按阳性处理。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正确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的过程都要戴手套,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刺伤后的血液接种量[8]。

使用预防必备的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渗透性能的手术衣或围裙,医用拖鞋,该拖鞋可保护组织背部皮肤免受意外损伤。

同时强调手术过程的隔离控制,减少人员流动,对术中的血液、体液污染地面及物体表面,护士及时清除并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以防止踩踏造成污染。

总之,急诊手术是手术室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手术急救中,手术室护士应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特点与职业责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做到安全使用锐器,对术前检查不完善的急诊手术,一律按标准预防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确保手术成功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职业暴露,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的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从而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云芳.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当代护士,2005,(1):85-87.
[2] 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5.
[3] Bemadette S,Claire IR,James H.Quantifying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bloodbome pathogen exposure,association of operating room nurse [J].ARORNJ,2001,73(6):1135-1144.
[4] Edwina AM.Preventings haips injuries[J].NursManage,a)1998,29(1):37-40.
[5] 代云芳,黄文霞,刘敏.急诊手术的安全隐患和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21;4126.
[6] 杨源珍,黄硕,叶素华.手术室职业防护意识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36.
[7]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8.
[8] 余璇,王祝英.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5):4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