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多姿的线条教学建议备课资料
沪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说课设计

课题: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教材: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教材年级:九年级第一学期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教学内容是听赏《十面埋伏》(琵琶曲)。
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决战时,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的欣赏曲目。
《大纲》要求音乐教育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而《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古曲,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八年级艺术第一册中,学生已学习过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组,认识了包括琵琶在内的几件弹拨乐器的知识,在九年级艺术课(音乐)中又出现了琵琶独奏曲的欣赏,很明显地显示出承接和巩固的作用。
3、教学目标:《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气势磅礴的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及琵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作品的音乐内涵,领略古曲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②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感悟音乐内涵,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③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情景创作,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4、教学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
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第六段“埋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第八段“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5、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意境;情景即兴创作是本课的难点。
活动与创造 歌舞表演 吹奏 看图寻歌-沪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活动与创造:歌舞表演、吹奏和看图寻歌教案简介《沪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是一本针对九年级学生的教材。
其中,活动与创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歌舞表演、吹奏和看图寻歌等内容。
本教案将重点讲解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实现方法。
歌舞表演歌舞表演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九年级音乐课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歌舞比赛,进行歌唱和舞蹈的创作和表演。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还可以帮助年轻人们在音乐创意和表达这个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
同时,歌舞表演也有助于发掘年轻人才华。
对于歌舞表演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歌曲的选择:精选一些流行曲目和经典歌曲,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歌曲,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力和审美能力; 2. 编排舞蹈:选择合适的舞蹈形式,结合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进行编排,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跳舞的技巧; 3. 个人表演和团队表演:分别让学生尝试个人表演和团队表演,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演技巧。
吹奏吹奏是指使用管乐器进行演奏。
在九年级音乐课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们吹奏的曲目,比如柔和的民谣、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
同时,在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熟悉吹奏乐器:让学生熟悉他们所使用的乐器,让他们了解乐器的构造、演奏方法和保养方式; 2. 学习乐理知识:通过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更好地理解和演奏曲目; 3. 练习演奏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对他们的演奏进行认真的练习,帮助他们提高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看图寻歌看图寻歌是另外一种音乐教学方式,适合于那些喜欢视觉化和绘画的学生。
这个活动需要我们为学生准备一部分歌曲和图片,然后让他们通过图片来找到相应的歌曲。
一般来说,这种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歌曲和图片:合理选择歌曲和图片,让他们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联想和匹配;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和歌曲相关的元素; 3. 探索音乐的含义:通过听歌和观察图片,让学生探索歌曲的含义和音乐的表现方式。
2. 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2. 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线条艺术的基本概念。
2.掌握线条的基本表现方式与表现技巧。
3.通过线条的运用,塑造形象,提高绘画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线条的技法和表现方式。
2.掌握线条表现人物和静物的技巧。
3.学会运用线条来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呈现一些线条勾勒的人物和静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线条对绘画中的表达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在绘画中如何利用线条表现形态、位置和变形等。
二、讲解(20分钟)1.线条的基本概念:线条是绘画中表现形态和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描述事物外形和结构的形象语言。
2.线条的表现方式:轻重、快慢、粗细、弯曲、连续和断续等方式,并介绍它们的美术表现力。
3.线条表现人物: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形态和特征,如面部表情、动作和形体的比例和结构等。
4.线条表现静物: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表现静物的形态和质感,如物体的角度、材质和纹理等。
三、实践(80分钟)1.班内自由绘画,尽量运用刚才所学的线条表现方式来进行绘画,学生可选择绘画人物或静物,师生共同点评讨论。
2.联系实景,前往教学楼前的一堵墙上,利用橡皮筋和彩笔在墙上绘制与线条相关的艺术作品。
师生共同完成一幅大型联合作品。
3.在课堂最后10分钟,让每位学生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整堂课总结本课主要介绍了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涉及线条的表现方式,线条表现人物和静物的技巧,以及线条运用后如何提高绘画表现力等方面。
在实践环节中,通过班内自由绘画和橡皮筋彩笔练习,学生们掌握了线条的基本表现方式,并且尝试在实景中进行了运用,对于纸上绘画和现实运用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四单元《 地平线交响曲》教学设计

地平线交响曲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作品,激发学生愿意对现代音乐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2.通过聆听、哼唱等,熟悉音乐主题。
3.在熟悉藏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感受现代作曲技法,熟悉并辨听交响乐中各种音色的呈现。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哼唱熟悉主题音乐;熟悉并辨听交响乐中各种音色的呈现。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愿意对现代音乐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教材分析:这首是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品。
《地平线交响曲》是一部单乐章的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展示当代中国作曲家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曲家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音乐素材、人声、交响乐融合在一起,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学情分析:这部作品是九年级的作品,此次选上的班级为八年级,我校的学生均来自农村,音乐基础能力薄弱,掌握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非常有限。
面对他们非常陌生的现代音乐,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他们更多地通过音色与图谱来感受,最后达到对现代音乐不抗拒,愿意聆听,甚至愿意探究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两段音乐,请你来听听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1. 播放两端音频《主题一》、《主题二》追问:他们的人声类别分别是什么?2. 追问:它们的音色各自有什么特点?女高:尖锐、明亮、细腻、高亢、辽阔男中:结实、洪亮、低沉……3.提问:这段旋律是来自我国哪个少数民族呢?同学们,其实这段音乐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八年级的时候学过这个民族的音乐。
这是一段来自藏族的囊玛的旋律(点击ppt)4. 哼唱主题旋律6. (1)“如果你听到男中音的歌声,你就把左手举起来;如果你听到女高音的歌声,你就把右手举起来;如果这个时候你觉得两个声音都在,那你两个手都举着。
(2)播放音乐《复调》,学生聆听举手示意(3)学生做完马上反馈:很好,我非常清晰的从有些同学举手的动作中,看到了旋律的起伏、两个声音的此起彼伏;(4)播放复调音乐片段:以图谱的方式展示(5)小结:它有时候是有先后的,有时候是会同时保持,它们有互相交融,但是又是相对独立的,像这样的作曲手法我们学过的,还记得吗?叫做什么?非常好,这就是复调的作曲手法。
沪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说课设计

课题: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教材: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教材年级:九年级第一学期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教学内容是听赏《十面埋伏》(琵琶曲)。
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决战时,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的欣赏曲目。
《大纲》要求音乐教育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而《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古曲,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八年级艺术第一册中,学生已学习过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组,认识了包括琵琶在内的几件弹拨乐器的知识,在九年级艺术课(音乐)中又出现了琵琶独奏曲的欣赏,很明显地显示出承接和巩固的作用。
3、教学目标:《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气势磅礴的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及琵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作品的音乐内涵,领略古曲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②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感悟音乐内涵,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③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情景创作,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4、教学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
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第六段“埋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第八段“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5、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意境;情景即兴创作是本课的难点。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4课 凝固的音乐(精编版)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4课凝固的音乐[分析]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凝固的音乐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综合“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凝固的音乐,本单元凝固的音乐采用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以建筑为教学题材,通过欣赏、制作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凝固的音乐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题《凝固的音乐》应理解为:建筑艺术和音乐一样,能够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教材从欣赏进入,以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为对象,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引导学生用体积、空间的认识方式感受优秀的建筑作品的魅力。
两个教学活动按梯次由浅入深展开,从简单形体的制作尝试中理解建筑的某个部分,进而丰富学生的想像,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较完整的建筑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立体构成的制作技法,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
资料库提供的术语解释: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与造型艺术通用的术语,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建筑在造型结构与空间上的艺术表现。
学习大空间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分别从生活中构成形式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面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教材综合欣赏和制作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应以形体空间感受和认识为主线,联系建筑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立体制作的技能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与表现、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能够有所获得。
根据学生能力条件设置模型制作的难度水平及要求,注意活动之间的梯次关系,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力求做出较完整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赏经典建筑的形式美,体会和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制作简单的形体,并构想建筑模型,画出设计草图,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
三、教学思路1.教学题材首页图片用于欣赏活动,感受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教学运用中应该有所侧重,能够让学生了解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
欣赏《康巴盛会》《阿玛勒俄》《巴塘弦子》-沪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欣赏《康巴盛会》《阿玛勒俄》《巴塘弦子》-沪教版
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背景介绍
本节课将介绍三首蒙古族传统音乐作品:《康巴盛会》《阿玛勒俄》《巴塘弦子》。
这些作品都是充满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曲子,能够让学生通过欣赏、体验和表演,感受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了解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掌握欣赏、体验和表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欣赏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介绍《康巴盛会》
•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聆听其曲调、旋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
2. 介绍《阿玛勒俄》
•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聆听其曲调、旋律和节奏;
•教授基本的手鼓表演技巧,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打手鼓,体验音乐的魅力。
3. 介绍《巴塘弦子》
•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聆听其曲调、旋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弦乐器的独特韵味和表现力。
4. 课堂练习和分享
•分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作品进行欣赏、体验和表演;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和分享,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研讨,加深对相应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同学们尝试其他民族的音乐,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
本节课通过介绍和欣赏蒙古族传统音乐,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并通过表演和分享,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精神。
同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线条的艺术表现力》说课稿(共2篇)

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线条的艺术表现力》说课稿(一)一、说教材《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是人美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生活、自然中线条的发现和感知,以及对艺术作品中线条的感知,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线条具有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线条独有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应用,并且可以运用本课知识创作线条艺术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欣赏自然界及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特点,创造主题线条,体会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寻找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线条,充分感受线条的乐趣与魅力。
【重难点】重点:通过认识、寻找、感受、了解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难点:感受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特点,把线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创造主题线条。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对一些绘画形式中的线条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但还不能明确总结出不同绘画形式的线条特征。
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物像的线条,再逐步指导他们感受艺术中的线条,体会线条的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在学法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1、交流激趣,引入课题:这一环节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本课的兴趣。
展示一张狂乱的线条绘画作品,猜测画的是什么以及这组线条所要表达的心情?借此对学生说线条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心情,顺势就引出新课《线条的艺术表现力》2、启发魅力,感受线条:线条是细而长的形态,作为美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
多媒体图片展示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线条;通过听音乐来感受音乐中传达出来的线条;播放视频舞蹈动作发现线条,身体动起来感受线条的存在。
在生活中发现了不同的线条表现力后,最后请同学们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线条,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线条。
3、大胆创作,情感升华:这个环节主要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作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多姿的线条教学目标1.通过对音乐及艺术作品的赏析及实践创造活动,感受作品中多变的旋律线条,体会到它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
同时知道19世纪后半叶民族乐派的音乐具有丰富多姿的优美的旋律特征和多彩的风格。
2.用愉悦的心情及自然的声音唱好台湾民歌《阿里山姑娘》。
通过学唱及编创动作,体验其优美的旋律及独特的风格,从而热爱祖国的民歌。
3.了解格里格、门德尔松、谷建芬等中外作曲家,复习组曲等音乐体裁。
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1.内容介绍格里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钢琴小品,晚年时他从中选出66首编成十集《抒情曲集》,其中《蝴蝶》这首小品是较为成功的一首,全曲主要音乐形象由两个展开性乐段组成,但通过重复成为5个乐段,结构为ABAB1A1,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AB A。
其音乐语汇集中,基本节奏型为而且在旋律上运用了很多大跳,其调性十分游移。
其A段由A大调转向E大调,其B段由b 小调开始通过各种模进,离调到B大调,通过两小节过渡又回到A段的A大调,这样的旋律特征生动地描绘了蝴蝶在花从中忽高忽低地扑腾的情景,形象逼真,通俗易懂。
阿尼特拉是个妖艳的女子。
这一段原是诗剧第四幕里,阿尼特拉用舞蹈引诱培尔·金特的伴奏音乐。
它是一首性格活泼的玛祖卡舞曲,由弦乐演奏,伴以三角铁轻轻的敲击声。
关于这段舞曲,格里格在总谱上写道:“这是一支短小、柔和的舞曲。
我非常希望演奏它时,能优美、雅致一些。
跳舞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千万不可再多。
为了在舞蹈时,培尔·金特的台词能让听众听清,我把配器也写得很弱,有必要时,响度可以一直保持最轻。
请务必把它当作宠儿来对待。
”《阿尼特拉舞曲》是a小调、3/4拍,速度迅急,单三部曲式结构。
前面有个短小的前奏。
A段主题进行中用了许多大跳、颤音,音乐带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B段主题比较抒情,它与A段形成性格上对比,由小提琴主奏:然后A段再现。
但这一次,它转成了D大调,并且用复调手法对它进行了发展。
(摘自《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续集》)晓光词,谷建芬曲。
作于1982年。
这首歌曲与其说是抒发了一种游子的乡情,但按其最能牵动游子情思的典型细节来看,毋宁说是抒发了海外赤子思恋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之地的深情,而歌中所轻唤的“妈妈”,也可以说是祖国母亲的形象。
歌词意蕴含蓄借景抒怀,以拟人的手法,把对大自然的描绘与主人翁思乡之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音乐连绵委婉,表现出异乡游子对家乡眷恋的真情。
音乐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前后部分如同潺潺流水,涓涓细唱,十分动人;中间部分富有激情,像是对远方故土思恋的呼唤。
(摘自《音乐欣赏手册》续集)2.教学建议:(1)以上三首歌(乐)曲有的旋律起伏很大,有的起伏很小,但总的目的是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其旋律动态,感受作品中优美多姿的旋律线条,分析其音乐的形象特征,如有的较细致、细腻,有的较粗犷、高扬,有的委婉等,使学生领略音乐中的各种旋律线条的形态及美感。
(2)由于旋律变化是繁复、多姿,因此在体验旋律线中宜用旋律的大致走向,不要每个音都进行比画,这是做不到,也不科学的。
在分析旋律线时可参看谱例及书后的五线谱谱例。
(3).在欣赏中可有机结合音乐常识的学习,介绍作曲家、音乐体裁、故事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参考答案《蝴蝶》节奏疏密相间,音程由大跳与半音阶构成。
《阿尼特拉舞曲》是基本上是平稳旋律,但突然的大跳给人一种俏皮轻盈之感。
《那就是我》答案就参阅内容介绍。
书中插图(1)《夜光》G. 拉森贝格画。
在格里格的音乐中将其浪漫的天性与对祖国美景的热爱融为一体。
(a 小调钢琴协奏曲)(2)日月潭(3)阿里山二、歌唱1.内容介绍又名《高山青》。
台湾影片《阿里山风云》(又名《吴凤传》)插曲。
张彻(又名张易扬,浙江青田人1923—)作曲。
张彻为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曾获1970年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
该片上映于1950年春。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中部,是泰雅族(通常指称“高山族”之一支)人民聚居地之一。
影片根据台湾民间故事改编,表现清代嘉义地方官吴凤不惜自我牺牲,革除民间“猎首”陋习的事迹。
影片中曾出现居住于阿里山麓的阿美族歌舞场面,该曲为歌舞配曲。
旋律亲切、流畅而略带俏皮,表现了阿里山姑娘活泼、多情的性格。
影片上映后,歌曲不胫而走,被当作一首台湾民歌传唱。
后经黄友葵(1908—)配上钢琴伴奏,成为一首独唱艺术歌曲。
(摘自《中外名曲旋律辞典》)阿里山,阿里山脉中心群岛的总称,在台湾嘉义县以东。
东距台湾岛最高峰玉山甚近。
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次高峰塔山也高达2480米。
阿里山区是台湾省著名的天然森林区,古木参天,寺古潭清。
阿里山区是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风景以大塔山断崖、塔山云海和祝山观日出等最佳,三代木、姊妹潭、慈云寺、高山博物馆等亦可供游览。
山间气候温和,虽值盛夏也凉爽如秋,尤其是在三、四月间,林海碧绿,樱花染尽,溪水淙淙,百鸟杂鸣,促使游人流连忘返。
歌曲采用变奏体的形式,即前后共三段,这三段虽有些变化,但却基本相同,给人以婉转迂回的印象。
开头处八度重复的虚字“啊”的两个分句,似是姑娘与少年的互应互合,“那里努多嗨多那呀……”处,动感加强,似是歌唱中的起舞,增添抒情中的欢快气氛。
这首民歌早在50年代就曾传入大陆,但由于缺少介绍,一时间没有得到广泛流传,直到70年代末经港台歌星奚秀兰在大陆的演唱,人们才一下子对其熟悉起来,到现在,我们在歌厅里,在舞台上,仍常常听到它。
是的,它的旋律太美了。
(摘自《》)2.教学建议(1)歌曲中原有许多衬词,为便于学唱,作了删除,但这些衬词很具特点,教师可寻找资料让学生欣赏原唱。
衬词为“那里努多海多那呀嘿伊呀嘿亚鲁娃海多伊鲁哪呀荷海呀荷那鲁娃伊都哎多那呀荷嗨呀”。
(2)这首歌曲的旋律线委婉曲折,还有装饰音,开始在学唱时速度要放慢。
如果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太差,可删除波音记号。
其音量不能太大,但要稍有起伏,柔情婉转,发声位置稍靠前。
(3)歌曲的三段变奏体有几句大同小异,要注意区分不同之处。
(4)结合“拓展与创造”部分,可在处理上进行打击乐、律动,舞蹈表演,但注意不要有女性化倾向。
三、艺术天地(一)《仲夏夜之梦序曲》1.内容介绍根据欧洲民间传说,夏至之夜,精灵会在森林中徘徊,把误入林中的人带入种种奇异的幻境。
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以此的背景,把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讲述了仙王奥伯龙帮助两对年轻人在经历感情的曲折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序曲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作于1826年。
钢琴四手联弹。
音乐构思源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76)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剧情见[仲夏夜之梦])。
后改编为管弦乐曲,1829年6月圣约翰节在伦敦演出。
本曲虽系独立的序曲,但1840年伦敦柯文特花园皇家剧院上演《仲夏夜之梦》(Op.61)共十二首。
其中引用了本曲的一些主题素材。
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曾称赞本曲是“一首令人惊奇的,充满灵感和诗意的新颖之作”。
乐曲采用奏鸣曲式,快板,2/2拍。
一开始,先用木管乐器轻轻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和弦,形成幽静神秘、虚无缥缈的意境。
接着,小提琴用跳弓奏出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
迅速而轻轻晃动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剧中仙王奥伯郎和仙后带领的一群小仙子在仲夏夜之夜月光皎洁的森林中舞蹈嬉戏。
接着,整个乐队在E大调上奏出了明快的第二主题这一主题辉煌而富于气势,表现了雍容华贵、神采飞扬的仙王和仙后的形象。
随后,小提琴在属调上呈示抒情的副部主题。
这一被称为爱情主题的旋律经反复多遍后,乐曲突然变换情绪,呈示出新的主题欢快的旋律具有鲜明的舞曲特征。
乐句结尾时突然出现向下大跳七度音程的音调,使乐曲带有轻快诙谐的色彩。
接着,乐曲用第二主题(例二)使呈示部告一段落,然后,进入以第一主题的素材为主的发展部,再次呈现出小仙子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
再现部之后,音量微弱而自由延长的和弦又一次把人们带进披着月光和充满神话色彩的森林,并在宁静的气氛中终曲。
演奏时间约13分钟。
(摘自《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2.教学建议(1)该曲不仅为标题音乐,而且每一音乐主题描绘了特定的人物形象,音乐在塑造这些形象时运用了各种旋律要素,如音高、节奏、速度等,对比十分鲜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综合运用旋律要素分析音乐形象,如第一主题活泼的小精灵和第二主题高贵的仙王仙后,其节奏与旋律的流动完全不同,教师要用音乐的语言分析作品。
(2)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点故事情节,但应淡化情节。
重点讲述几位人物的形象,这也是作者的本意。
同时强调音乐对戏剧气氛的烘托作用(可参阅杨民望著的《世界名曲欣赏》)(3)此曲时间较长,可着重选听呈示部,因为发展部是根据呈示部主题发展的。
(4)可结合剧情边听边演,如能找到莎士比亚的剧本演绎片段则更好,以提高学生兴趣,并做到与姐妹艺术相结合。
(二)舞蹈《雀之灵》1.内容介绍《雀之灵》(女子独舞)首演于1986年,杨丽萍女(1958—)自编自演,作曲:张平生、王甫建。
粗粗看去,《雀之灵》也不外乎是拟人化的孔雀。
但它与人们看惯了的傣族孔雀舞(无论是民间流传的,或是艺术家加工的舞台艺术品)存在明显的变异。
编导为自己的舞蹈定名为《雀之灵》,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深刻内涵的自觉追求。
举手、投足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却远远超越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与“孔雀”灵与肉的交融、呈现。
她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的颤动,于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该舞获“二届舞赛”编导、表演一等奖。
(摘自《中国舞蹈》)2、教学建议(1)选择该作品演员不仅用优美的人体造型与清晰的人体线条勾勒了孔雀的外部形态,同时也借用孔雀表达生命的灵动与美丽,因此在欣赏时要体验舞蹈的线条流动及造型,同时也体会“线条”“造型”是各类艺术重要的表现语言。
(2)在舞蹈中音乐与舞蹈是有机结合的,但往往在欣赏舞蹈时,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是放在舞蹈动作上而忽略了音乐,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经常作些提示性启发式的提问,以带领学生在看的同时始终竖起耳朵倾听音乐,也可用让学生哼唱、打节奏等形式重复所听到的舞蹈音乐,以此来感受音乐对舞蹈动态形象的烘托作用,对舞蹈表演情绪的渲染作用,音乐与民族舞蹈风格交融的关系,及对舞蹈内容的深化作用。
(3)该舞蹈的动作十分形象生动,可边观赏边让学生思考:舞蹈的姿态表达了孔雀的什么动作?有哪些造型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手、腕、头、肩等)?音乐的旋律线与舞蹈如何丝丝相扣(从节奏、情绪等方面论述)?标题中的“灵”意味着什么?(灵动、灵性、灵气)。
(4)阐述傣族舞的特点与介绍舞蹈家杨丽萍的风格特点。
三、创造与拓展(一)题一1.活动要求:能用歌、舞、打击乐等衬托歌曲的情绪,从而更完整地表达歌曲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