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利 用方式来适应 由于 气候 波动 、降水变化.
的 自然过程 。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 ,逐水 草而居 ;农 民则实行 农田轮作制等。在人
1 8 ~l 9 9 7 9 3年的 7 间 ,由 3 5 6 k 年 2 8 m ( 占监测 区域总 面积 的 6 5 %)下降 到 7.
3 4 6 7 m ( 0 9 . k 占面 积 的 6 . %) 3 5 ,减 少
方地 区 ;土地 利 用 ;沙 漠 化
1 引言
水土流失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I
,
近几十年来受到 了广泛关注。水土流失
感数据分析测算 ,约有 1% 的沙漠化土 0 地得到逆转。
在 上述 工作 的基 础上 ,选 择 另一 个 时段的遥感资料 (9 7年和 1 9 18 9 3年 TM 数据 )对 毛乌素 沙 区进行 了连续 动态 监
而 引人 关 注 。
了 l3 3 6. km 9 ,总 体上处 于逆转过程
沙漠 化是 在干 旱 、半干 旱及部 分半
0 中, 平均每年约有2 6 6 i 7 .k 土地得到 了治 制或 日游耕制 ,贝 充分利用 了天然草场的 n 再 生能 力和土 壤物 理化 学特性 的恢 复能 理。 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 自然恢复 但就 整个北 方而 言 ,进入 9 0年 代 , 力, 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 势 ,以每 之 间的关系 , 达到 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 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 自然资 源的 负荷限度 , 天然植被 自我恢复能力 在
如 温 室效 应 气 体 增 加 ,大 河 断 流 、火 灾 、库区地震 、水 土流 失等 ,而 土地 沙 漠 化 则是 更 为 明 显 的 一 例 。 在我 国北 方 ,历史 上游 牧 民族 由于 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和冷干的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12-沙漠化1

有关沙漠化与荒漠化问题的研究——以中国北方为例李金龙(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由于环境与发展不相协调所引起的沙漠化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环境体系的破坏而且波及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是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我国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由于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形成发展的时空范畴不同、成因的主导因素不同和演变的可逆性不同,要求我们在开展沙漠化基本问题的探索、确认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为国家沙漠化防治战略决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使沙漠化防治工程在国家有限经费的投入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关键词:沙漠化;研究内容;重点区域;中国北方1.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概念及区别1.1沙漠化的概念和内涵1.1.1沙漠化的概念关于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的概念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和所强调的研究内容不同,并从各自学科的侧重面出发,特别是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对沙漠化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一词,最早出现在Lavauden 1927年的一篇科学论文中,他使用“desertification”一词来描述Sahara地区荒漠化的景观,指出这一地区的荒漠化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949年,法国科学家A.Aubreville在研究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稀树草原更替进展过程时使用了“desertification”一词,用来描述稀树草原化的极端情况,即荒漠植物稀少的干旱区范围扩大,通常是向半干旱地区的扩展。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提出了增加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并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工作。
未来展望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逐步改善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启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关键词】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技术手段、政策措施、未来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大约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失。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亟待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已经影响到农田和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为提高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 位置
西北 地区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近
载畜量 小
大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 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 流水分,提 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 固沙植被生 存。
设置沙障——草方格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过 短期的经 度 济利益
放
超载
牧
放牧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过度开垦
•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 2、绿洲地区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⑤控制人口
5.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我国北方土地利用和沙漠化防治

蔓 延 又 有 加速 的趋 势 , 以每 年 2 6 方 公 里 的速 度 扩 展 , 4 0平 形 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 ,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 生育上
r实行 照顾 政 策 等 一 些 原 因 , 况 更 是如 此 。 情
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 8 代 以后 , 方 沙 漠 化 地 区 很 少 再 有 移 民 涌 人 , 由于 人 0年 北 但 E基数 大 , 加 的速 度 并 不 见 减 缓 , 别 是 在 农 牧 交错 区汉 族 l 增 特
但就整个北方 而言 , 上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 沙漠化 土地 的
响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 和生 存环 境。为此 , 深人开展人为作
在 我 国 北 方 , 史 卜 牧 民族 由于 政 治 经 济 利 益 的驱 使 历 游
用 , 别 是 土 地 利 用 在 沙 化 过 程 中 作 用 的研 究 , 于 阐 明 沙 或 气 候 变 化 , 有 南 进 和 北 退 的 过 程 ; 广 大 地 区 随 着 统 治 特 对 时 而 漠 化 形 成 机 制 , 富 沙 漠 化 研 究 的理 论 和制 定 防 治 沙 漠 化 的 民族 的更 迭 ,农 业 或牧 业 为 主 的 土 地 利 用 方 式 也 多 次 交 替 , 丰
下游地 区: 现代 的沙漠化土地从上世纪 5 年代后期到 7 0 0年 因 素 与 自然 因 素 的 相 互 作 用 使 北 方 干 旱 草 原 地 带 的 沙 漠 化 代 中期 平均以每年 16 5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 , 8 到 0年代 几度发 生和蔓延 , 随着人 口的增加和 经济活动 的加剧 , 沙漠
甍 ≮
N E( t E NG N y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技术和方法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技术和方法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地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
治理土地沙漠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技术和方法是治理该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一些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技术和方法。
一、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治理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恢复和稳定当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常见的生态工程技术包括:1. 绿化绿化是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一种常见方法,它可以通过种植树木、草地和其它地被植物等,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逐渐扩大的沙漠化。
我国西北等沙化地区的绿化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在祁连山等地区进行的退耕还林项目,使得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2. 梯田梯田是一种防止土地沙漠化的传统农业技术,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地稳定,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梯田工程,对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和防止沙漠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防护林带防护林带是为了防止风沙侵蚀而种植的一种人工林带,在有风沙侵袭的地区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减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我国沙化地区广泛应用的塞北防沙林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节水技术水资源是土地沙漠化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正是因为水资源缺乏,才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的资源逐渐丧失,加重土地沙漠化的程度。
因此,节约水资源,降低耗水量是治理土地沙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1. 循环利用在治理土地沙漠化的过程中,循环利用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收集雨水、洗脸水等,进行循环利用,减轻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此外,农业灌溉也应该采用良好的循环系统,不断打磨较佳的管道、泵站等装备,进行全面维护。
2. 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一种常用的节水技术,它可以将海水转化为淡水,供人们和植物使用。
在治理土地沙漠化的过程中,海水淡化技术可以为干旱土地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生命环境论文近年来,土地沙漠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水的减少、作物产量下降、土壤侵蚀以及过度土地利用等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
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6万k2的速度增加。
土地沙漠化正影响着世界上36亿h2的土地(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
每年消失的土地可生产2000万t的粮食,威胁着大约100个国家的10亿多人的生活;每年由于土地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420亿美元之多。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策略,以提供大家参考。
1 土地沙漠化现象的成因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
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纳于人为原因:(1)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更耕种。
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2)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土地沙漠化的危害2.1 土地退化严重,农牧业减产(1)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草场退化使得草场载畜量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随之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提要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
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
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1 引言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
根据北方自然环境背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特点及其相互作用,通过近 20 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沙漠化的概念总结为: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1]。
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
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
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特别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
的研究,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时空分布相同时期内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约有 10% 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进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 2460km2 的速度扩展[3],形势更为严峻。
3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
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自然资源与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土地利用。
但在现代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
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
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在我国北方,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和冷干的变化,时有南进和北退的过程;而广大地区随着统治民族的更迭,农业或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多次交替,其利用强度也有差异,使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土地也处于一个发展与逆转相互交替的过
程中。
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总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起诱发作用,表现在历史上沙漠化的发生期往往与一些重大事件相关联,如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和政治上动荡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发展期。
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能力,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这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带的沙漠化数度发生和蔓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剧,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也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中。
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
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4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
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