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散文的民族性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先秦散文
卜辞→ 《尚书》→
(殷商) (商周记言 史料汇编)
诸子散文
(寓理于形)
历史散文
(记言记事)
儒家 《论语》《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散 应用阶段

孔子 《春秋》
左丘明 《左传》
不定 《国语》
刘向编 《战国策》
北宋古文运动
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和抒情, 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合, 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 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
明白如话。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 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 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 模仿。他取韩文文从字 顺的一面,舍其奇险的 一面。
中 柳 《捕蛇 取材极具匠心。 唐 宗 者说》
传 记

《段太 尉逸事
取自真人真事, 描写生动,剪裁

状》 精当。
中唐 传记 文
《童
谴责中唐南方地
区寄 取材极具 区贩卖人口、抢 传》 匠心。 掠儿童的恶习。


观察精细,
中唐 山水 游记

《永 词语精确, 借山水之乐派遣
州八 记》
描写生动。 把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
清代散文
魏禧
清 初
顾炎武
民族矛盾尖锐,爱
魏禧
国主义思想在诗文中有突 出表现。
《大铁 椎传》
主张上 方苞
康 乾 年 间
溯唐宋八大家 《狱中
桐 城 派
方苞 姚鼐 刘大櫆
乃至秦汉散文, 内容上鼓吹封 建正统,形式

论中国现代散文教学的三个关键

论中国现代散文教学的三个关键

论中国现代散文教学的三个关键作者:甘林全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0期内容摘要:散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最自由表达的艺术结晶,正是因为这种文体上的自由,因而无论是作品语言、还是文章结构都显得比较“散”,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散文显得比较吃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将来的就业很大可能是到国外从事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各方面都需要较强的专业水平。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读”、“悟”和“写”三个关键环节狠下功夫,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现代散文读悟写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中西思想文化交融中产生的,很多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几乎都是脚踏中西文化,熟读古今经典的文化大家。

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在整个“五四”文学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将来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很有可能是到国外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他们身上所代表,不仅仅是自身的个人形象,也是代表国家的名片。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尽自身的能力去培养学生,认真上好每一次课。

具体来说,在中国现代散文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多次朗读作品,增强语感和感性认识,在课余,以读书会的形式,积极的引导学生多读散文作品,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拓展知识的宽度;读作品是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学生多方面感悟、领悟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作家思想意蕴等;我们以培养更多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我们要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课堂内外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提高写作能力。

一、读读书使人明是非,懂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华是一个人最永恒的颜值。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一个竞争压力非常大,生活节奏迅速的时代,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不断进行阅读,了解过去,才能更好把握现在和未来。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来说,阅读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精神的体验,心灵的收获,而阅读散文作品,更是可以直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思想情感,收益应该是非常大的。

浅论中国女性散文的抒情个性——兼及张洁的散文创作

浅论中国女性散文的抒情个性——兼及张洁的散文创作
情 . 欢 乐 还 是 痛苦 , 爱还 是恨 , 至是 无 以言 说 的一 是 是 甚 些 感 受 。 性 散 文 都 自觉 地 展 示 自 己 内 心 的 痛 苦 、 虑 和 女 焦 无奈 , 论 是 社会 还 是 家庭 的 , 不 论 是外 在 的抑 或是 心 不 也 灵 的 。 为 一个 作 家 , 洁 在《 字我 心 》 竞 无法 用语 言 作 张 无 中 表 达 心 中 的 哀 愁 。 负 重 荷 的 女 性 角 色 , 要 面 临 的 是 怎 身 将
21 - ]  ̄旬 文 教 0l 8 - e 刊 # Pg -
浅 论 中 国 女 性 散 文 的 抒 情 个 性
兼及 张 洁 的散 文创 作
梁 英
( 西 财 经职 业 学 院 人 事处 , 西 九江 江 江
摘 要 : 性 散 文 以 敏 锐 的 观 察 力 . 晰 的 思 考 力 女 清
320) 3 0 0
地 表 现 出 内 心 强 烈 的感 情 . 说 着 心 灵 深 处 的 感 受 , 作 诉 在 者 涌 泉似 的情感 倾 泻 中 , 们 倾 听到 作 者真 挚 的 心声 , 我 感 受 到 时 代 脉 搏 的 跳 动 ,那 是 一 个 从 女 性 视 角 透 视 出 的 丰
富多 彩 的情 感 世界 。 二 、 明 的 女 性 意 识 贯 注 于 女 性 散 文 创 作 中 鲜
和 细腻 的 表现 力 , 注一 些具 有现 代 意 义 的命 题 , 验人 关 体
生 、 受 自然 、 价 历 史 、 照 文 化 、 寻 现 实 。 本 文 以 张 感 评 观 探 洁 的散 文 创作 为 例 , 述女 性 散 文 的抒 情 个性 。 论 关键 词 : 洁 张 女 性散 文 心 灵 内蕴 抒 情 个 }特 征 生

先秦历史散文三种体例

先秦历史散文三种体例

先秦历史散文三种体例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着完整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的朝代——夏朝,出现了三种散文体例,分别为“说”、“论”、“赋”。

“说”是最早出现的散文体例,它表现为政治家或统治者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

“说”通常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评价。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传说中的夏朝第一位君主——大禹的言论。

“论”是比“说”更加深入和抽象的散文体例,它主要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论”通常用于探讨道德问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论语》中收录了孔子的言论,是关于道德哲学的思考。

“赋”是最后一种散文体例,它是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

“赋”通常用于记录历史事件或人物,是对自然环境和历史的描写。

例如,《楚辞·国风·桃夭》中描写了楚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经过。

这三种散文体例在先秦时期都很流行,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说”体例主要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政治局势和思想流派。

“论”体例则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赋”体例则是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这三种散文体例对于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思想都很有帮助。

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且描写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

这些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先秦时期,这三种散文体例在政治、文化和思想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体例主要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思想流派。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大禹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而且也提供了对于统治者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建议。

“论”体例则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王纲解纽-论中国散文作为一种权力话语-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的思考

王纲解纽-论中国散文作为一种权力话语-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的思考
全 面 对 抗 , 汉 乐 府 时 得 到 了 相 当 程 度 和 解 。同 一 至
郭 预 衡 先 生 的 大 著 《中 国 散 文 史 》 大 卷 出 版 三
了 , 是 中 国 当 代 散 文 生 活 中 的 一 件 大 事 。通 读 之 这 余 , 益 良多 , 于 王 纲 解 纽 的 治 史 方 法 , 引 发 我 受 而 尤
春 秋 之 际 中 国 文 化 与汉 语 文 章 的 革 故 鼎 新 , 且 而
用 作 全 书 贯穿 始 终 的 一 个 主 要 的 治 散 文 史 之 方
而实 际 上是 政治 、 化 的巨大 断 是 王 纲 解 纽 之 异 常 状 态 , 者 都 是 君 主 两
制 国家 的最高 政治权 力体 系存 在的一 种形 态。
《 国 散 文 史 》 住 这 一形 态 , 仅 用 闸 释 中 抓 不
与文^作 家的生存维度 的内在 关系, 析 了文人—— 帝王双 向依 附的关系, 分 以及 帝王作为散文接 受主体及其 影响 散文流变的情形 , 明了中国古代散 文作为一种l 力话 语的性质 . 定 了郭著从本土话语人 思的意义与债值 说 杞
关键词 :中国散文 ; 纲解纽 ; 向依附 ; 王 双 权力话语
法 则 的 常 卷 , 纲 解 纽 则 是 常 态 的 崩 解 松 脱 无 论 王
际 , 一 作 难 , 七 庙 隳 , 死 人 手 , 天 下 笑 者 , “ 夫 而 身 为 何 也 ? 仁 义 不 施 , 攻 守 之 势 异 也 ”( 谊 《 秦 而 贾 过 论 》 。《中 国 散 文 史 》 迄 殷 商 , 止 于 清 代 , 会 ) 上 下 社 制 度 历 经 奴 隶 制 与 封 建 制 , 纲 故 亦 分 两 类 , 纲 王 王 解 纽 则 分 三 类 : 奴 隶 制 国 家 之 王 纲 及 奴 隶 制 王 即 朝 更 迭 的王 纲 解 纽 ( 周 代殷命 时殷 之 王 纲 在纣 如 王 手 上 的 解 纽 ) 奴 隶 制 被 封 建 制 取 代 之 际 的 王 纲 , 解 纽 , 建 国 家 之 王 纲 投 封 建 王 朝 更 迭 对 的 王 纲 封 解 纽 ( 汉 代 秦 治 、 代 唐 柞 等 均 伴 随 前 一 王 朝 之 如 宋 王纲 的解 纽 ) 。两 种 制 度 更 选 时 的 王 纲 解 纽 是 最 具 革 命 性 的 , 种 解 纽 因 为 是 以 制 度 的 改 变 为 基 础 这

第一章中国散文的文体流变

第一章中国散文的文体流变
8
二、“散文”概念的出现
“散文”一词,宋以前是没有的,只有 “今文”“时文”“古文”“文”“文 章”
唐代古文运动,实际是散文运动,只是 当时没有散文一词。
9
有人认为,南宋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 一书中的《文章有体》条,已提出“散文” 这个名词:
1、“山谷(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 颇觉琐碎局促。”;
“自从新时期文学以来,人们已经厌烦了一种假 大空的人为的散文,但随着而起的,则是弥漫了 琐碎之气,把那么一点关于自己的愁感得失翻来 复去的咀嚼咏叹,这当然与整个社会有关,可作 为从事散文的人来说,不能不感到悲哀。”
34
“……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 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 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这如同对于月亮的 形容,有银盘的,有玉灯的,有桔的一瓣,有夜 之眼,有冷的美人,有朦胧的一团,最后形容到 谁也不知道月亮为何物了。我们现在是什么形容 也不是,月亮就是月亮。……”
18
(七)小品散文 1、1923年3月,胡适在《申报》发表“五
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章,提出“小品 散文”的概念。 2、1928年,朱自清在《文学周报》第345 期发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文, 对20年代小品散文进行综论。
19
3、1929年,梁遇春注释本《小品文选·序》 把蒙田创作的散文称为小品。30年代以后, 小品文流行起来。
7
2、散体文与骈体文的关系:
清代罗惇曧《文学源流》阐述的很明确: “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 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 而迄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 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 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 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逮乎国 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其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系列已成为国内外读者喜欢的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可以说是他多年来最直观的感知和抒发。

本文将从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展开讨论,以此来深入了解这位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

一、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人称道。

他是一个独立思考、古道热肠、不惧吐真言之人,自1991年起,开始从黄山文学作家村的自己的小窝里,细心书写他的散文,内容多是成败得失,人生沧桑,历史文化,以及对很多现象悲愤于心,加以思考,以小见大,打破沉闷的外表像盛开的城市夜晚灯火,渐渐地抚慰着人们心灵的伤痛。

散文中,他喜欢讲述人性、历史、文化、道德等问题,行文间常常流露出老师般的智慧和温情。

在他笔下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常常与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社会和时代的挂念交织在一起,既露出苦闷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困苦生命的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寄托。

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社会的忧患余秋雨在多篇散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忧患,他把对社会的忧患看作自己身为文化名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他笔下,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都成为了他探讨的重点,他以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严厉的批评,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中国人民的意识,让大家都能够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救赎和精神自由。

2. 对生命的忧患余秋雨在散文中也经常表达出对生命的忧患,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旅行,对这个世界怀着敬畏和忧患之心。

在他笔下,人类的生命和命运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每一个命运的波折和意外,都是我们人生行路中的一道难题,余秋雨认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他希望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认识,来让人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更加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3. 对文化的忧患文化也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理论新见
用的戏剧形式是对话,只有通过对话,剧中人物才



能互相传达自己的性格和目的” ,对话的形成使作
79
“散文诗的戏剧化”,而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化的散
文诗”,则为鲁迅的 《过客》。
品由散文诗升华为散文诗剧。戏剧对话呈现出戏剧
自由诗、格律诗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诗的
角色的性格特点、戏剧剧情与戏剧冲突。在 《人力
作同时诞生的,是欧美散文诗人十分钟情的一种文
剧化”则是在诗歌中融入剧的因子,使诗歌升华为诗
体形式。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进
剧。“诗的戏剧化”又可以细化为两种文体形式,一
行阐释与建构,但是丰富巨大的创作实践已然证明
是“纯诗的戏剧化”,二是“散文诗的戏剧化”。“纯
了散文诗剧所具有的独特文体魅力。
虽然对话不是以诗体的形式写成,但只要语言表现
出“诗的题旨”“诗的节奏”“诗的美丽”“诗的意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是胡适 1918
年 1 月在 《新青年》 第 4 卷第 1 号上刊载的 《人力车
夫》,以白话谱就,体裁形式为典型的分段排列。同
境”也可算作是诗剧。但梅特林克和美士裴儿的作
时被胡适注入戏剧因子——戏剧角色,形成戏剧对
散文诗与散文诗剧此种杂糅性文体区别于散文文体
散文诗最突出的体裁形式即为分段排列,这是经过
的关键之所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
中外无数学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所证实的。假若采用
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附质也……
分行排列,无疑就会倒向纯诗,使散文诗的文体独
质待文也”。具体来说,散文诗与纯诗一样,为诗
“诗体的”“作诗须如作文”。此外,胡适注意到 《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 1 月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a fZ o gh u a e cJ u l h n zo n o
Jn 2 O a ..Ol
NO 1 .
第 1 ( 期 总第 15期) 7
【 艺研 究 】 文
论 中 国 散 文 的 民 族 性
辛 晓 玲
(. 1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 06 104;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 3 ) . 0 72
征、 散文 的创 作实践 而 言, 中国散文 都具 有鲜 明 的民族 性。
这种 民族性直接影响着新 世纪 中国散文的发展走 向。


从文体概 念看 中国散文 的传统性
古, 意欲承续先秦诸子散文的文风。宋 代的欧阳修等人发 动
了诗文革新运动 , 使散 文 的表现手法灵 动舒展 , 文学 的成分 大大增加。有人 因此把唐 宋散文称作 纯文学散 文发展史上 的第一个高峰。明清时代 , 笔记 散文重焕 光彩 , 散文 基本上

要: 散文是我国最具 民族传承 性的一种 文体 。无论是就散 文概念 的产 生、 文体 的发展 , 还是就散 文的审美特
征 、 文 的创 作 实践 而 言 , 散 中国 散 文都 有 鲜 明的 民族 性。 这 种 民 族 性 直 接 影 响 着 新 世 纪 中国 散 文 的发 展 走 向 。新
文总集《 尚书》, 散文的成形铸篇就是从这里开始 的。南北朝 有 了“ 文笔说 ” 文 心雕龙》中区分 了“ 。《 文” 笔 ” “ 和“ : 无韵 者笔也 , 有韵者文也。 这里 的“ 指散文 , 文” ” 笔” “ 指诗 。此处
“ 五四” 以来 , 国的散 文创作 无疑有 过于 诗歌 、 我 小说 。 但在百年来的散文研究 中存在不少问题 , 如过 于看 重外 来的 影响 , 对民族 的传承重 视不足 , 研究者 过多地将 力量投注 于 资料 的梳理 , 多地专注 于散文本体 论的讨论 等。其 实 , 过 无 论是就散文概念的产生 . 文体 的发 展, 是就散文 的审美特 还
在 中国, 散文无疑是最具 民族传 承性的文学样式。它和
传统文学的关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密切 。
首先 , 中国“ 在 散文” 是一个十分纯粹 的“ 国产” 概念 , 它 与横 向的引进关联甚少。“ 散文” 这一概念 , 最早见于南宋 罗 大经的《 鹤林玉露》 。明清两代 , 有人继 续沿用 “ 文” 散 这个 名称。但是 , 截至“ 四” “ 五 , 散文” 始终未能取代“ 文” 古 这个 流传甚广 的文体名称 。“ 五四” 以后 , 刘半农在 《 我之 文学 改
学、 回忆录 , 等等 。为 了不让问题复杂化 , 人们又对散文进行 了广义 、 义 的区分 。广 义 的散文不 仅包括 一般 的应 用文 狭 章, 同时也包括各种 各样 的学术论文 。狭 义的散文 , 需要 却
良观》 傅斯年在《 、 怎样做 白话文》 , 里 均郑重使 用 了“ 散文 ” 的名称 。从 此 , 散文开始 广泛地指代 韵文之外 的广 义散文 , 以及文学领域里与诗歌 、 小说 、 戏剧并称的狭义散文 。 其次 , 散文这种 文体在 中国可谓源远流长 。我 国最早 的 散文 , 是一种跟韵文 相对的文体 。按 约定 俗成 的说法 , 初 最
的“ ” 笔 尚包 括哲学 、 历史 等论 述性质 和记事性 质 的散体文 章, 文史哲很难分开 。当代 的大 散文, 其实 也有些沟通 文史 哲的意味。唐代 出现 了“ 、 骈 ” 散” “ 对峙 , 文 ” “ 合一的 “ 、 笔”
文学现象 。韩愈 、 柳宗元发 动了古文运动 , 对骈文 , 反 提倡复
新 鲜 的 、 诚 的写 实 文 学 ; 倒 迂 晦 的 、 涩 的 山林 文 学 , 立 推 艰 建
将意境引入 自己的散文创作 , 他们 为当时乃至后代 的散文创 作建立了全新的审美规范。韩柳 “ 文起八代之衰” 即使那些 , 十分 枯燥 的赠序 、 祭文 、 志 , 墓 亦被他们 写成 了声情并 茂的美 文。欧阳修在 自如地驱 遣语 言 、 体等形 式 因素 的前 提下 , 文 又将情 。 思共同 注入意境 。苏轼在 时空一 体化 的基础 上 , 写
的无 韵 文 ( 文 ) 散 是商 代 的 b 。后 来 , 现 了我 国第 一 部 散 辞 出 收稿 日期 :0 9 1一 l 2 o— 0 O
将一些业 已形成 自己独特 风格 的艺术 品类 , 报告文学 、 像 回 忆录等 , 从散文这个 大家族里剥 离 出去。本文所 讲的 , 是 就
这种纯粹 的文学意义上的散文。
同诗歌 、 小说 、 剧 并列 。“ 四” 戏 五 时期 , 学多采 用 “ 文 四分
法” 尽管散文在文学大家族 中位居诗歌 、 , 小说 、 戏剧之后 , 但
当时的散文创作却十分活跃 。当代散文家族声势浩大 , 它几
乎 囊 括 了随 笔 、 记 、 文 、 品 文 、 写 、 艺 通 讯 、 告 文 游 杂 小 速 文 报
最后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文体 中, 狭义的散文无
作者简介: 辛晓玲 , , 女 长安大学人 文学 院教授, 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
2 42
论 中 国散 文 的 民族 性
疑是一种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体式 。新文 化运动 中, 陈独 秀曾 经提出“ 三大主义 ” “ :推倒雕 琢 的 、 阿谀 的贵族 文学 , 建设平 易的 、 情的平 民文学 ; 抒 推倒 陈腐 的 、 张的古典 文学 , 铺 建设
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 向, 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人们对散 文传统特 质的认识 与把 握。在这 种情况下 , 对散文 民族
性 的探 讨 就 显得 尤为 重 要 。
关键词 : 中国散文; 文体 ; 审美追求; 创作技巧; 民族性 中图分 类号 : 2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3- 7 1 2 1 ) 1- 22 - 3 10 -0 5 (0 0 o_ 0 4 _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