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ABC一则“晚间新闻”声音运用的特色

ABC一则“晚间新闻”声音运用的特色

ABC一则“晚间新闻”声音运用的特色
刘丹;周涛
【期刊名称】《南方电视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2003年11月中旬,ABC“晚间新闻”节目最后播出了一条标题为《制造钻石》(Making Diamond)的新闻,该新闻在声音运用上独具匠心,也展现了ABC“晚间新闻”的一贯特色,下面我们以这条新闻为例,探讨其声音运用的特色。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刘丹;周涛
【作者单位】广东电视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相关文献】
1.晚间新闻节目要做好“特色菜”——创办《都市发现》栏目的一点体会 [J], 周
立伟
2.坚持声音特色坚守文化品位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广播精品节目——以中央电台《中国声音中国年》为例 [J], 潘晓闻;魏胜利
3.联觉效应在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分析中的运用初探——以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声音·北京》为例 [J], 姜超迁
4.ABC晚间新闻片头 [J],
5.Facebook与美广播公司ABC合作推60秒晚间新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间新闻报道”成为收视强档

“晚间新闻报道”成为收视强档

北京日报/2003年/11月/03日/新闻越来越关注百姓视角“晚间新闻报道”成为收视强档赵文侠 稍稍留意一下晚间的荧屏,你会发现上星频道的10点档或10点30分,多有一个整齐划一的内容———《晚间新闻报道》或《晚间新闻》。

其内容也多以社会新闻为主体,专说百姓感兴趣的人和事,有的干脆就撑起“百姓新闻”的大旗。

其实,主领地方电视台“晚间新闻档”第一春的是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1998年11月2日这个栏目强力推出,立即让以播发简讯为主体的各路晚间新闻相形见绌,并一举扭转了电视新闻人的一个固有理念,即晚间新闻无受众。

稍后,类似模式就在全国遍地开花了,自此各地荧屏遍吹“晚间新闻”之风。

内容:追求生活味先说“说什么”: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让同行最为倾心的首先是这道大菜的“选料”,其题材的选择很有过人之处,它似乎摸透了百姓的心理,专门拿百姓关心的事做文章、从百姓的视角阐述问题。

像公交车刹车扰民的问题、新衣服洗后变鱼网的纠纷等等,跟百姓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新闻常常担纲新闻的主角,让观众不自觉地就品出几分生活的味道来。

两年前那场让北京人刻骨铭心的大雪是在下午4点多钟开始飘落的,当晚《晚间新闻报道》中观众便看到了这样一条组合新闻:随处可见的交通事故、雪天轿车着火的怪事、人们弃车步行奔家去的场面、素不相识者帮人推车的感人故事……整个新闻几乎都是以“故事性”体现出来的……记得新衣服洗后变鱼网那个新闻播出后,当晚,新闻热线火爆得不得了,消费者和经商人员纷纷主动地检讨自己,抒发感慨。

节目播出20多分钟后,中央电视台的崔永元也打来了电话:“你们那条破衣服的新闻太好了,让人感觉很兴奋。

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矛盾还能这样解决,出人意料,两者之间的理解和豁达的心态,都让人心有所动。

”崔永元说,他一直都在关注着《晚间新闻报道》,感觉那里边有浓郁的人情味,有人文关怀的气息,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

确实,《晚间新闻报道》想把它的触角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以前未曾被人留意的现象,在那里也以新闻的形态抛头露面,比如景山公园几百人自发地放歌,那是早已有之的现象,但新闻的播出却是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轰动。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

《晚间新闻》魅力来自创新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据说是全国最早的),十几年来起起落落,有时发扬光大如耀眼明星,有时黯然失色似无名小卒,现在是它最当红的时候,一是因为湖南卫视在全国庞大的覆盖和强大的影响为它提供了最佳舞台;二是因为它特立独行,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全国新闻网中独树一帜。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从去年11月2日改版后完全换了一副新面孔,按台领导授意,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

晚间新闻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

没有人看,你讲得再好、再正确,没有用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应有的题中之义,湖南台领导一再鼓励晚间新闻:大胆试,全方位的试,除了导向坚决不能动,其他的统统可以动。

领导并提示:晚间新闻就相当于报纸的晚报,要让人喜闻乐见,要卖得动、卖得起价。

为了打破形式上的一切束缚,曾考虑不叫晚间新闻,改一个包容更广的名称,但念及晚间新闻这块老招牌饱经风雨、德高望重,又一时下不了手。

现在证明当时不改是策略的,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以后再换招牌就有了引人注目的基础。

在晚间新闻的牌子下,晚间新闻做了最大程度的跳跃,首先是打破"八股腔",追求自然美。

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甚至到署名,晚间新闻信手拈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为的是让观众叫好。

导语的幽默和悬念,正文的通俗和实在,标题的风味和意趣,这些都已成了老字号的特色菜。

湖南台领导提示:晚间新闻可以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报道新闻。

这另一种最突出的表现是抓情节、抓细节,抓有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这些在教科书上被划到了新闻背景范畴的东西在晚间新闻里突到了前沿、充当了主体,一些产生全国影响的报道都是以此见长。

对湖南卫视_晚间_栏目新闻娱乐化的分析

对湖南卫视_晚间_栏目新闻娱乐化的分析

2008年第一期文/谭晶晶对湖南卫视《晚间》栏目新闻娱乐化的分析湖南卫视《晚间》以平民化的视角,将极具趣味性的新闻以人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形成了以娱乐形式播新闻的特色。

美国著名媒介批评家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由于电视传播形式所特有的特点,电视文化也被称作是一种娱乐文化。

作为湖南卫视一大品牌的《晚间》栏目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已经唱响了大江南北,带动了国内新闻播报方式的改革,而其晚间新闻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晚间新闻现象”。

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将极具趣味性的新闻以人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形成了以娱乐形式播新闻的特色。

一、嬉笑怒骂皆新闻,娱乐导向两不误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将新闻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

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质的事件,如奇闻轶事、名人趣事、带有刺激性的犯罪事件等;还有一种是利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将一些本身不具有娱乐性质的事件娱乐化,注重从一些严肃的社会事件中挖掘出娱乐价值,如见义勇为、打架斗殴、社会问题的揭示等等。

晚间新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其特点是淡化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强调地域性的文化事件和社会生活问题。

《晚间》一般由4~8条新闻组成,内容也不仅仅限于本土新闻,基本上都是软性的社会新闻,大都具有潜在的娱乐特质。

但其编者也不忘新闻的要务:坚持正确的娱乐导向。

新闻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人们讲道理,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每条新闻后面,主持人都要加上一句:“晚间新闻记者某某认为……”,简要地对新闻进行点评,不仅体现了新闻与观众的平等交流姿态,而且将新闻中蕴含的道理为观众作了点拨,引导观众加以思考。

学术平台———个案研究822008年第一期(总第四十一期)2008年第一期SoutheastCommunication二、娱乐化新闻叙事的表现元素与形式在《晚间》中,娱乐化的新闻叙事手法贯穿于整个栏目。

从《晚间新闻》看品牌新闻节目的创新之道

从《晚间新闻》看品牌新闻节目的创新之道

从中央台《晚间新闻》看品牌新闻节目的创新之道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央一套主要节目的系统梳理和内容对比,探讨中央一套主要新闻节目在定位区隔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将《晚间新闻》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对于频道内的其他两档节目之间内容承接与区隔。

并与同为晚间时段新闻节目的《24小时》相对比,尝试分析同属央视集团的新闻节目在内容上的差异化策略以及《晚间新闻》的自身特点。

关键词:晚间新闻组合式编排传播技巧播报语态在如今全新的传播环境下,中央台的新闻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创新是必要之举。

作为中央台旗舰频道的中央一套,全天拥有早间新闻《朝闻天下》、午间新闻《新闻30分》、晚间新闻《新闻联播》以及22点档《晚间新闻》四档新闻,形成了覆盖全天的新闻矩阵。

本文关注中央台的新闻节目,探讨一下中央一套主要的三档新闻节目—《新闻30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定位和内容特色(中央台早间新闻节目《朝闻天下》由于节目时长超过两小时,故不在分析之列)。

主要以《晚间新闻》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对于频道内的其他两档节目之间内容承接与区隔。

并与同为晚间时段新闻节目的《24小时》相对比,尝试分析同属央视集团的新闻节目在内容上的差异化策略以及《晚间新闻》的自身特点。

一、创新的系统:通过新闻内容编排区隔不同新闻节目,三档不同时段的节目各有侧重。

在中央台的新闻集群中,中央一套、中央四套和中央新闻频道之间新闻节目有着定位上的区隔。

同样,我们如果深入到其旗舰频道—中央一套之中,也同样能发现其节目之间也同样存在区隔,这种区隔不仅通过内容的取舍编排实现,同样也通过主持人的口播语态来实现。

除早间新闻《朝闻天下》之外,中央一套的三档日播半小时的新闻节目分别为12:30的《新闻30分》、19:00的《新闻联播》、22:00的《晚间新闻》。

这三档节目分别占据午间、晚间和夜间,从收视表现来看,《新闻联播》的独特性让其成为收视率最的新闻节目,也是全国收视市场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新闻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新闻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新闻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吴瑛从中央到地方,几乎各级电视台都有晚间新闻,这其中包括卫视等综合性频道,还有经济、教育、娱乐等分类频道。

时间大致集中在晚间9点到10点的“第二黄金时间”段。

然而,笔者综览上海地区可以接收到的所有晚间新闻,发现同质化现象严重,与7点档的各地新闻和央视《新闻联播》重复率高;节目编排基本由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间断层现象严重;报道内容大多侧重本地,且以时事类为主,少见深度报道;有深度报道的栏目也比较集中于话题沉重的反面报道,并不适合这个时间段观众的接收需求。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份轻松的新闻“夜宵”,为什么说它是夜宵呢?因为观众在7点的时候已经享受过“新闻晚餐”,那是一顿信息量大、节奏快、基调严肃的“正餐”。

9:30分以后,临近睡眠,观众的“口味”就变成“花色夜宵”了,“正襟危坐”、嗓音高扬的联播式新闻很难再提起观众的兴趣,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则以轻松幽默为特色,娱乐化社会新闻,以平民化视角,向我们把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一、以娱乐化的软新闻为主,以诙谐幽默为基调。

对于娱乐化新闻,学术圈内莫衷一是、贬褒皆有。

今天讨论的主题不是娱乐化新闻该不该主导新闻形式,因为那是宏观的理论探讨,而对于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路走来,直到今天成为湖南卫视所有栏目收视率之首,并在全国市场收视率达0.4%,如此骄人成绩的取得,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将新闻娱乐化,事实不容置辩,这里且将其“拿来”。

西方社会将新闻娱乐化流行的原因归结为二:一是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现代西方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二是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斜,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

电视晚间新闻的创新思维探究

电视晚间新闻的创新思维探究

电视晚间新闻的创新思维探究薄凯文【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1页(P60)【作者】薄凯文【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正文语种】中文晚间新闻的主播时段在18点至21点之间,但随着同时段综艺节目、电视剧等优势节目的激烈竞争,晚间新闻逐渐后移,慢慢退出了黄金时段,比如北京卫视的晚间新闻撤播,取而代之的是《BTV秀场》,湖北卫视极具人文思想的《晚间》也已消失,而东方卫视22点半播出的《东方夜新闻》也推到了23点。

越来越多的地方晚间新闻或退出历史舞台,或勉强维持,这不禁让我们为晚间新闻节目的发展担忧。

纵观晚间时段的新闻节目,在报道内容上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贴近生活,为观众提供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二是主要讲述老百姓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民生性,但新闻性、时效性方面的要求不强;三是本地化趋势,各地晚间新闻在报道内容上更加突出本地化特色;四是在节目编排上不拘一格,相比黄金时段播出的时政新闻,在音乐、画面等传播方式上更加自由活泼。

总之,晚间新闻的报道内容主要涉及到民生问题,淡化了时政新闻的比例,多是反映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真情故事等民生内容,体现出很强的本土化和原生态特点。

目前,我国晚间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很多播放历史很长的晚间新闻难免淡出历史舞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现象严重。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在国际新闻方面,各地晚间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主要来源于BBC、CNN、美联社等国外知名媒体,这样便造成了晚间新闻与白天实时性很强的新闻板块报道内容相同。

其次,在社会新闻报道方面,为了缓解观众的收视疲劳,晚间新闻有意识地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报道内容,以此调节晚间新闻的播出节奏,同时增加可视性。

但是,在报道选题的选择上大同小异,因而晚间新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笔者认为,要改变晚间新闻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必须推动晚间时段新闻节目的差异化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晚间新闻栏目的竞争力从何而来

晚间新闻栏目的竞争力从何而来

市县全频道宣传笔记摘要:电视晚间新闻面对的竞争环境非常严酷,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夜线60分》以深度和温度见长,长期稳居黄金时段晚间八点档,省市双网年平均收视率均在1个点之上,靠的是从群众利益出发,传播社会正能量;变单向传播为共同解读,彰显核心竞争力;融合助力,全媒体行动主打“亲情牌”。

《夜线60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告诉我们,打败传统媒体的,并不是所谓的“新媒体”,而是传统媒体人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以及部分传统媒体客观存在的僵化体制。

关键词:晚间新闻收视群体核心竞争力CSM媒介研究最新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132分钟,比2017年上半年少了12分钟,下降幅度为8.33%,是五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下降幅度达到19.02%,减少了31分钟。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18年上半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观众人均收视277分钟,是唯一与2017年同期保持等量收视的群体,其他各年龄段群体的收视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中青年群体尤为明显。

毋庸置疑,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收视群体。

当开机率逐步下滑,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成为最主要的收视群体时,电视人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问题,即该如何有效组织节目生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最大限度地留住这部分收视群体。

《夜线60分》栏目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自办的一档晚间新闻杂志类节目,播出时间为每天20:00—21:00。

晚间八点档,是黄金剧场以及各类综艺节目的播出时间,面对这片血腥的“红海”,《夜线60分》秉蓝海思维逆势而上,在差异中寻求突破,寻求潜在的收视份额。

经过多年坚持、努力与实践,尤其是最近五年的探索与创新,《夜线60分》不仅成为安徽本土电视频道第一档在晚间八点直播的新闻节目,还以差异化的节目内容以及大小屏联动的融合传播方式,改变了部分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的收视行为。

从群众利益出发,传播社会正能量晚间八点播什么?如果播资讯,时效性太差,况且晚八点之前,安徽本土还有两档老牌的民生新闻栏目,该释放的都释放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吴瑛
从中央到地方,几乎各级电视台都有晚间新闻,这其中包括卫视等综合性频道,还有经济、教育、娱乐等分类频道。

时间大致集中在晚间9点到10点的“第二黄金时间”段。

然而,笔者综览上海地区可以接收到的所有晚间新闻,发现同质化现象严重,与7点档的各地新闻和央视《新闻联播》重复率高;节目编排基本由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间断层现象严重;报道内容大多侧重本地,且以时事类为主,少见深度报道;有深度报道的栏目也比较集中于话题沉重的反面报道,并不适合这个时间段观众的接收需求。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份轻松的新闻“夜宵”,为什么说它是夜宵呢?因为观众在7点的时候已经享受过“新闻晚餐”,那是一顿信息量大、节奏快、基调严肃的“正餐”。

9:30分以后,临近睡眠,观众的“口味”就变成“花色夜宵”了,“正襟危坐”、嗓音高扬的联播式新闻很难再提起观众的兴趣,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则以轻松幽默为特色,娱乐化社会新闻,以平民化视角,向我们把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一、以娱乐化的软新闻为主,以诙谐幽默为基调。

对于娱乐化新闻,学术圈内莫衷一是、贬褒皆有。

今天讨论的主题不是娱乐化新闻该不该主导新闻形式,因为那是宏观的理论探讨,而对于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路走来,直到今天成为湖南卫视所有栏目收视率之首,并在全国市场收视率达0.4%,如此骄人成绩的取得,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将新闻娱乐化,事实不容置辩,这里且将其“拿来”。

西方社会将新闻娱乐化流行的原因归结为二:一是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现代西方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二是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斜,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

我国的媒体目前还处于全部官办的“公营”状态,社会效益是新闻机构首先应该考虑的岗位职责。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媒体经营的方向,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多种竞争方式引入轨道,追求利润、追求收视率成为媒体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并且随着观众接收习惯的改变,努力提高收视率也成为电视媒体实现“信息”传播功能的首要条件。

对于《晚间新闻》的娱乐化,制片人潘礼平说:“我的第一标准是要有‘味’,当然也要份量和导向。

”以趣味性、人情味等软新闻为主打,这对于硬新闻先天不足的卫视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晚间新闻》很少见到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开工峻工仪式新闻,扑入你眼帘的,尽管是一些凡人小事,但其中所蕴含的风趣误诙谐,令你忍俊不禁,所渗透的浓浓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以自己成功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新闻理念上的条条框框,实现了新闻观上的一系列嬗变。

从2001年11月2日改版以来,栏目定位为“五性”:即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这“五性”最后又
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

《晚间新闻》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

《晚间新闻》以小成本制作的软新闻符合受众的需求。

在新闻报道上打破“八股腔”,追求轻松幽默。

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甚至到署名,《晚间新闻》都力求让观众叫好。

导语的巧设悬念,标题的风味和意趣,在《晚间新闻》中都有体现。

“大家都到齐了,我们就开始吧。

”这是主持人张丹丹、李锐的一句轻松的开场白。

人们在记住了一档好的新闻节目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些新闻主播的名字。

主播的风趣幽默的个性带动了整个节目的个性,主播的个人魅力使得整档节目在观众的心里像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串联词和解说以普通观众听得懂的短句和俗语为主,力求幽默风趣。

下面是《种西瓜》这条新闻中的一条解说词:“在株洲和醴陵的一些大超市里,有一种黄皮西瓜不是外地运来的,而是东富镇龙源冲村的一些农民自己种的“秋西瓜”,村支书整天是笑眯了,来听她讲种“秋西瓜”罗!”这样平实的语言和风趣的插科打诨自然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还有风趣的标题,如“偷鸡摸狗,统统带走”、“只要大家‘过得去’,宁愿自己‘过不去’”、“故事里的事,我们都想试”等等,小题巧做,幽默诙谐。

二、平民化视角、社会新闻为主,以平等的姿态与观众交流。

在一天中,人体机能高潮期在上午9时至12时和下午3时至9时。

进入晚9点以后,人体机能开始下降,此时大多数人不愿再接受严肃正统的新闻。

晚间新闻应以杂志型的软新闻为主,与综合新闻拉开“竞争战场”。

这样就满足了观众在了解完国内外大事后,还希望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小事的信息需求。

正是由于观众对这种信息的需求,节目在收视群中得以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而通过满足观众的这种信息需求,《晚间新闻》才能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

它将镜头对准平民生活,普通市民和农民兄弟是新闻的主角。

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人物访谈、传奇故事、情感故事、奇闻趣事、绝技绝活、发家致富的“怪招”等层出不穷,选题的标准就是观众感兴趣。

栏目的主要板块有,《城市看花眼》《神仙会》《我来露一手》《点子公司》《喜报》《老乡见老乡》《湖南好地方》《听我讲新闻》等,一听名字就知道它们喜闻乐见了。

而且这些通俗化的标题之中有的饶有趣味,有的颇富接近性,有的非常显著,都符合新闻五要素的要求,因此在结构理论上他们是“漂亮又中用,好看还压秤”的。

在叙述方式上软化得当。

处理稿件时,除了考虑新闻与听众的相关性、贴近性,以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外,还时常激励受众接受特定的传媒信息,以使这些新闻嵌入观众日常的生活,提供的新闻成为受众谈论的话题。

这样的表达方式必然要求栏目放弃优越的信息提供者的定位,以面对面、心贴心的姿态叙述,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在这里甚至很难找到“宣传”的影子,记者和主持人在和观众一起理解、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每期节目结尾,主持人都会重复朗读事先制作好的“求稿广告”,“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全国小有名气,要想留住和扩大全国的观众,光靠晚间新闻栏目的区区二三十号人难以胜任,必须仰仗全国各地的电视同仁施以援手、惠赐佳作。

”除了向国内同行征求佳作,《晚间新闻》还向普通观众寻求新闻线索,主持人恭敬地称“拜托大家”,并且把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全名、Email等全体列上,这样平等而尊敬的姿态在其他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真是少之又少。

以管窥豹,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电视栏目能够走向全国的重要因素吧。

三、制作连贯紧密,自成一体,同时配以通俗音乐,给人轻松明快的审美享受。

据美国一些调查公司的结论:普通观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约只能保持12分钟,隔几分钟的焦点报道常能形成收视曲线上的高峰。

与一些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动辙“连载”超过十几分钟不同,湖南卫视30分钟的《晚间新闻》几乎没有一条超过10分钟,一天的新闻条数常在6至8条左右。

同时均衡配置深度报道的形式,这种组方式有效的消解了观众的疲倦和精神分散。

栏目编排上善于控制节奏,使节目张驰有序、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既注意长、短新闻的搭配,又注重图像、口播新闻的穿插,将稍严肃的新闻与轻松活泼的新闻有机组合。

《晚间新闻》采用颇具亲和力的“说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语言、解说词、同期声浑然一体,前后条新闻之间以串联词顺利衔接,整台晚间新闻则犹如一个有几道弯的新闻故事,主持人娓娓道来,领着观众由开端而发展,由发展而高潮,再由高潮而结局,余音绕梁,回味良久。

同时将原本完全独立的记者署名也加入新闻故事,如“晚间新闻记者李哲、彭湃也是心潮澎湃,向抗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向刘老这样渴望上前线的抗非典弄潮儿致敬!”
再如“晚间新闻记者李甜、李洁觉得邰勇夫不仅仅是个勇夫,他有勇有谋有口才,这样的人物不成功那才怪。

”这样的解说词使作者署名与故事融为一体,也真是“记者平民化”到了极点。

声音是电视表达的基本元素,声音如同感情一般,有时波涛汹涌,有时又风平浪静,时而战场上枪炮声轰鸣,时而生产队里吆喝声喧天。

在电视中,声音具有叙述故事的强大功能,声音在电视叙事中所形成的综合听觉形象,构成电视屏幕上的声音形象,声音之中又以音乐表达效果尤佳。

电视剧中的音乐早已司空见惯,但新闻节目中却很少有配音乐的。

《晚间新闻》常以音乐为“新闻蛋糕”之“佐餐”。

在聚焦身受病毒感染的抗非典医护人员时,一曲《爱的奉献》催人泪下,在工人大哥挽起袖管“露一手绝招”时,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意气风发的唱起来,加之特写镜头增强效果,常常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忍俊不禁。

参考文献:
1、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2、黄旦,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影视体和走向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4、范求真,我们自己——卫视新闻,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