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拔山举鼎

合集下载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事物认识的结晶,每个成语都是古人智慧的浓缩而如今我们现代日常生活又经常用得到。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的典故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成语故事·战国】拔山扛鼎

【成语故事·战国】拔山扛鼎

【成语故事·战国】拔山扛鼎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成语释义:
扛鼎:把鼎举起来。

拔起山峰,扛起鼎。

形容力大无比,勇猛过人。

近义词:拔山盖世。

反义词:手不缚鸡之力。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少年时代的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便改学剑,但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写自己的姓名就够了。

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于是,叔父便教他兵法,他很高兴。

项羽二十二多岁时,力气大到能举起青铜鼎。

后来,他和刘邦率领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感悟: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能力,都要用对地方,才能发挥能力的作用。

同时要做到全面发展,做到有勇有谋才能很好地生存!。

《拔山举鼎》《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覆鹿遗蕉》等成语故事合集

《拔山举鼎》《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覆鹿遗蕉》等成语故事合集

拔山举鼎的成语故事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成语解释:成语名称:拔山举鼎成语拼音:bá shān jǔ dǐng成语解释: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典故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成语例句:一个人被鸦片束缚住了,任你是拔山举鼎的英雄,铜浇铁铸的罗汉,只要烟瘾一发,顿时骨软精酥,连一些气力都没有。

★《黑籍冤魂》第一回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

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

[出处]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解释]敝帚:破扫帚;享:供奉。

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

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

有时用于自谦。

[用法]作分句;用于自谦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成语拼音:jiā yǒu bì zhǒu, xiǎng zhī qiān jīn成语解释:敝帚:破扫帚。

拔山举鼎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成语故事
以下是一篇关于“拔山举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释义是:形容力大无比。

故事的主人公是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自幼勇猛过人,力大无比。

他曾经在战争中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和勇气,被人们誉为“猛将”、“英雄”。

据说,项羽在年轻时曾经参加过一次举鼎比赛,他挑战了当时最重的鼎。

其他选手都失败了,但是项羽却一举将鼎举过了头顶。

他的力量之大,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从此以后,项羽就以力大无比而闻名于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奇迹。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自信和勇气去挑战自己,不要被困难和挑战所吓倒。

拔山举鼎的典故

拔山举鼎的典故

拔山举鼎的典故: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拔山举鼎的典故造句:1) 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力的巅峰,拔山举鼎的霸王,就这么被我轻轻的点了一下变成了植物人?“为公子报仇!”。

2) 三千将士全副武装,全军有拔山举鼎,凤翥龙翔之势。

3) 因自己力能拔山举鼎,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便不再重视人才。

4) 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四武士,拔山举鼎比马武与岑彭。

5) 伴随着牛车吱吱嘎嘎的摇摆晃动,林燕生觉得自己整个人猝然变成了一只跌进烂泥坑里的蚂蚁,纵有拔山举鼎之力,都不可能再从这儿爬出去了。

6) 罗云发出了一声畅快的笑声,肌肉晶莹饱满,仿佛要将他的衣服撑破一般,筋骨强盛,气势凌人,一举一动似有拔山举鼎气吞斗牛之势。

7) 只见周天风云激荡,雷霆暴闪,秦陆如同金翅大鹏从九霄扑击而下,天魔长戟以拔山举鼎之势轰然劈落。

8) 经过兽魂之力的淬炼,周易骨骼的强韧已直逼窥灵境界,一提脚就有一种无以伦比的轻盈,一抬手就有拔山举鼎的力度。

成语拔山举鼎的故事和启示

成语拔山举鼎的故事和启示

成语拔⼭举⿍的故事和启⽰ 拔⼭举⿍是⼀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指形容⼒量超⼈或⽓势雄伟,也作“拔⼭扛⿍”。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拔⼭举⿍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拔⼭举⿍的历史故事 项⽻是楚国下相⼈,他从⼩跟随叔⽗项梁⽣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的祖⽗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去学剑,仍然不⾏。

叔⽗项梁⽣⽓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说:“读书只要能写⾃⼰的名字就⾜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个⼈,我要学能对付万⼈的本领。

”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这才⾼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到吴中居住。

有⼀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也在⼈群中。

项⽻指着秦始皇说:“这个⼈,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中暗暗称奇,觉得项⽻不平常。

这时项⽻已长得很⾼⼤,⼤约有⼋尺多点,⼒⽓⼤得能举起青铜⿍,当地的年轻⼈已没⼈是他的对⼿,对他⾮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起,项⽻也随着叔⽗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的勇⽓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势⼒,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强⼤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部下⼤部分是楚国⼈,刘邦命⼈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以为⾃⼰的⽼家已被刘邦占领,⼼中惊慌。

军⼠们也都⽆⼼恋战。

项⽻预感到⾃⼰⼤势已去。

就作了⼀⾸《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能拔⼭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了。

骏马不⾛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 不久之后,战败的项⽻在乌江⾃刎⽽死。

后来,“拔⼭扛⿍”这⼀典故,⽤来形容⼈⼒⼤⽆穷;或⽤来借称项⽻。

拔⼭扛⿍的启⽰ ⼀个⼈不论有多⼤的能⼒,都得将⾃⼰的能⼒⽤对地⽅,才能发挥能⼒的作⽤。

如果能做到能⽂能武⾃然是好的,但是我们绝对偏向⽂或是武,⽽是要全⾯发展,要做到有勇有谋才能很好的⽣存哦! 拔⼭举⿍的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本记》:籍长⼋尺余,⼒能扛⿍,才⽓过⼈。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谁?拔山扛鼎的故事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谁?拔山扛鼎的故事

[键入文字]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谁?拔山扛鼎的故事
【拼音】báshān gāng dǐ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

同刘邦争天下8 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史记·项羽本纪》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释义】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示例】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史记中的故事:拔山扛鼎的故事
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
“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1。

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释读】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
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
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