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榆县八年级语文下册2题李凝幽居学案(无答案)长春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二 格律诗八首(第2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二 格律诗八首(第2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

格律诗八首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

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2。

朗读训练。

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1)点名读,并加以点评。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3。

品味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这两句诗在后世被广为传诵,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全诗主旨句应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

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做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李凝幽居的背景和梁启超对悲剧人物的理解,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悲剧人物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悲剧题材的思考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李凝幽居的思想表达。

(2)掌握悲剧人物的特点和梁启超的解读。

2. 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悲剧元素,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幅李凝幽居的图片,利用问题导入:“你们看到这位文人雅士,你们能想象出他的居所是怎样的吗?又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出“题李凝幽居”这个课文。

2. 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题李凝幽居》,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和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3. 查阅资料(20分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查阅资料关于李凝幽居以及悲剧题材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李凝幽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课文中表达的悲剧元素。

每组设计一个表现形式,如PPT、绘画作品等,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展示他们设计的表现形式。

全班鼓励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理解课文。

6. 拓展阅读(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悲剧题材相关的名著或文章,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剧作、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等,培养学生对悲剧题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和李凝幽居的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课文内容和主题。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度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春版
首联属于环境描写,开篇点题(诗题中的“幽居”二字 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附近也没有别的人 勒环境的幽深僻静,语言洗练,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合作探究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从字面意思看,这两句诗写出了什么意境?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 僧 自称。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 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
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 树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 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 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合作探究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条小桥,但见月 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雾)飘散,仿佛山 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 化的神奇。
布置作业
1.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推敲”这种写作态度,修改自己的上一篇作文
重点突破
也有人认为:结合全诗分析,“敲”比“推”应更符合诗 合诗人的心境。
首先,“敲”字为“鸟宿池边树”提供了视觉依据。因“ 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从鸟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息 “推”只能从诗外寻找一些解说勉强的根据。其次,“敲”字将 幽静,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片寂 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门,耳闻一两声“咚……咚……”的敲 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 喻。用“推”虽然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调和”,但是给人 死寂,缺乏生气;抒情主人公似乎毫无思想,精神麻木,形同槁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有所待有所期盼的活生生的灵魂对

长春版语文八下题李凝幽居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下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西江月遣兴》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过程与方法: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点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名句的鉴赏学法指导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相关链接1、贾岛(779~843)中国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曾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六年(811),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炼“推”、“敲”字不决,后世乃以斟酌文字为“推敲”。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开成五年(840),为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卒于普州。

贾岛在韩门时,与张籍、孟郊、马戴、姚合往来酬唱甚密。

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

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如“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等句。

这类惨淡经营的诗句,构成他奇僻清峭的风格,给人以枯寂阴黯之感。

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诗和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纯真率直、风格豪爽雄健的诗。

其集中300多首存诗,绝大部分是寄赠酬唱之作,题材狭窄,偏重炼句,忽视完整艺术境界的创造。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对他十分尊崇。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导学案《题李凝幽居》

导学案《题李凝幽居》
四平第六中学 课 题 《题李凝幽居》
语文 学科
八下 册 主 备 人 乔云竹
导学案 2 周 1节 ⑤、 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诗作主人公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 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⑥ 、 “推”与“敲”到底哪个更好?请你说明理由。 4、精彩展示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作者简介和关键字词。
又韵味醇厚。
紧扣“幽”字
所居之幽僻 所居之幽寂 所居之幽美 向往隐居之幽情
以动衬静
课后作业1.背诵并能够默写此诗
2.拓展连接——分析以动衬静的写法
课后反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独学思考整体感知。速读此诗,概括诗的内容,把握诗的主旨。 1.概括诗的内容: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 总结与板书 小事。 2.把握诗的主旨: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①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②、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③ 、正面写拜访的是颔联,这联中两句诗的语序符合“故事”情节的先 后顺序吗? ④、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应了诗作主 人公怎样的心情?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学习流程 1、 情趣导入
学后反思: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
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课题题李凝幽居课型新授课教具PPT教材解读:《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写李凝幽居的清幽静美来赞美主人超凡脱俗的高雅志趣,通篇围绕一个“幽”字来写,堪称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之作。

诗中点到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移石、云根,皆为幽独之景,却无不表现出了清美的意境和高蹈绝尘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2、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教学方法:讲练一、导入知识点回顾: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内容分析(写什么)【学生齐读】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开始2、即景抒情诗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三联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推荐长春版八下语文第2课《题李凝幽居》新课讲知课件

推荐长春版八下语文第2课《题李凝幽居》新课讲知课件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谢谢观看!
诗 歌 特 色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
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
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 景色可谓清幽奇崛,诗用白描手 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 流利顺口。诗中“宿”、“敲”、 “分”、“移”、“动”等字, 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
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 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 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 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 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 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 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 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 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 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 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 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 “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赞同。题目即已经言明“幽居”。草径、荒园、 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 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而于万籁 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 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一诗 动云根”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环境是幽 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幽”字。
退出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推敲”一词(或典故)来源于《题李凝幽居》。 你认为“推”和“敲”哪一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五首 题李凝幽居课件 长版

合作探究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作者对李凝怎样的期望?
尾联是抒情,点明全篇主旨(卒章显志)。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 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 ,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课堂小结
首联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颔联写幽居的静寂。(以动衬静)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 尾联点明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大家认为,韩愈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认真推敲一番。
课文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诗人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 沉郁,或粗犷或婉约。
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曹植 ;有的人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出细活,那么你知道 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猜猜看吧!
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重点突破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
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 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 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 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 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 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 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 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 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尾联运用了什么 表达方式,表现作者对李凝怎样2、尾联是抒情,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
3、过桥分野色,
4、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的句子: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3、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
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名句的鉴赏。
【知识链接】
1、诗人简介
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19岁云游,识孟郊、韩愈等。贾岛人称“诗囚”又 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推敲”故事:
预习案
【快乐自学,感知文本】(组长逐一检查 过关,做好检查记录。)
1、弄清这首诗大意
2、默写诗歌并找出不熟的生字标音。
探 究案
【对学互助,群学交流释疑】
赏析诗句
1、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首联属于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 ?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从字面意思看,这两句诗写出了什么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