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
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请回答: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丝国大秦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材料二昭君和亲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1].[2].[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人生还。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专项难题测试题(4)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专项难题测试题(4)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写出秦朝的都城是。
在如图中填出秦朝疆域四至点。
(2)根据材料一《秦朝疆域图》可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与西周时期有什么不同?材料二(3)请结合所学,完善空白处所填内容。
依据材料二,说出秦朝所创立的政治制度。
材料三(4)根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答案】(1)咸阳东:东海;南:南海;西:陇西;北:长城一带。
(2)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3)丞相、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对地方进行管辖;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4)依据材料三七种文字变为一种文字;六种货币变为一种货币。
可知反映的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问题,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朝的圆形防控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训练及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扫六合:指统一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哪些人有可能被分封为诸侯?(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2分)根据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来判断,“秦王”有没有再分封诸侯?(2分)3)分封制和秦朝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1)分封制。
周天子的亲属、功臣。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221年。
没有。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2.文化教育对于治国安邦有很大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他建立的秦朝却仅仅维持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
他采取的哪项措施严重破坏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2)汉武帝统治期间,西汉达到了鼎盛期间。
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了我国文明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3)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文明教育事业?(4分)1)焚书坑儒。
(2分)(2)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分)大力发展儒学教育,(2分)在长安兴办太学。
(2分)(3)尊师重教,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3.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进修资料研究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4.阅读下列材料:霸道彻夜论,强国先富民。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阅读如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指出西周统治者在他的统治范围内实行的制度叫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谁主持变法的?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秦王朝仅存15年就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
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想一想秦朝速亡的教训,你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1)分封制(2)商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3)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4)秦的暴政;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详解】(1)依据图一“周初形势图”中要燕、齐、鲁、宋等诸侯国,可以是西周的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1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秦始皇推行暴政,实行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法律;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残暴。
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阶级不断起来反抗,最终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依据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什么?(2)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他创作了一种新体诗歌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6)结合材料,谈谈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品质?5.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上图的人物是谁?(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他的主张是什么?(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1)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7.材料一: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8.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
(限20个字以内)(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
请回答:(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所占的比重大,难度也大,学生做起来普遍感到棘手。
因此,掌握材料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的材料题及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上历史材料题目1、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2)概述材料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他们的共同目的又是什么?(6分)(3)材料三告诉我们现代国家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4分)2、材料一: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4分)(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内容?这一改革还有哪些措施?请再列举两项。
(5分)(3)材料二提到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分)(4)结合材料,说说这两个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参考答案1、答:(1)政治:以德治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扫六合:指统一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李白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哪些人有可
能被分封为诸侯?(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2分)根据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来判断,“秦王”有没有再分封诸侯?(2分)
(3)分封制和秦朝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
(1)分封制。
周天子的亲属、功臣。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221年。
没有。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文化教育对于治国安邦有很大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他建立的秦朝却仅仅维持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
他采取的哪项措施严重破坏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
(2)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
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
(3)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4分)
(1)焚书坑儒。
(2分)(2)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分)大力发展儒学教育,(2分)在长安兴办太学。
(2分)(3)尊师重教,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
3.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
4.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
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
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
(2)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3)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4)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1.(1)商鞅(2)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3)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秦灭六国统一天下(4)强国先富民。
5、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材料三:“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请各举一例。
②“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③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战争、和平
战争: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和平:昭君出塞(2)西汉、汉元帝(3)我国民族关系友好交流占主导,民族融合是主流。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材料二“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
”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诗句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
什么?(2分)
(2)材料二记载的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交战的双方分别是谁?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6分)
(3)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8分)
(1)南下统一全国。
(2分)
(2)赤壁之战,(2分)孙刘联军和曹操的军队,(2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分)
(3)战术不得当;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许多官兵生病;曹操骄傲轻敌;南方军民的誓死抵抗等。
(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个要点2分,共8分)
7.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请观察下面的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18分)
请回答:
(1)图一A、B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谁?图一中的辩论结束后,秦国开始了哪一重大活动?最终促成了哪一社会制度的确立?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10分)
(2)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再举出该事件中的两项措施。
上述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结合上面两幅图片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你从上述两件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1)A:秦孝公;(2分)B:商鞅;(2分)商鞅变法;(2分)封建制度。
(2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进行调整,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
(2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迁都洛阳、讲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尊崇孔子等。
(回答两点即可,2分)促进了民族融合。
(2分)
(3)变法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变法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变法改革要制定适当的策略。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8.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6分)
(1)事件:张骞通西域。
(2)作用: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3)机构:西域都护。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①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
么?
②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
(2)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