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浅谈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浅谈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作者:陆斌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05期摘要:旅游是国家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它所涉及的社会领域和知识领域很多,也有着复杂的社会现象。

当然旅游业的兴起也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也离不开文物资源的投入和保护,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遗址,也是积存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最为宝贵璀璨的文化财富,所以旅游的发展和文物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加大旅游的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精神、教育后人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旅游发展文物保护关系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14-01党和国家对祖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指示和办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重新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样就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据。

促使全民法制观念、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调动全民参与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民众性多方位旅游活动兴起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与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双赢,已成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保留文物遗迹直观真实。

旅游资源中的项目是色精彩纷呈、美轮美奂,吸引着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眼球,而大量文物遗迹遗物也是旅游者关注的重要资源。

他们喜欢探寻名胜古迹,喜欢追求新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愉悦身心。

现在的国家和人们对文化层次的要求很高,也希望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民族和历史有着更多的认识,也更希望能有直接的体验,去感悟和触摸深厚渊博的文化积淀,追寻历史的脚步,而作为现实中文物遗迹则能给人以直观形象、有趣生动的感受。

论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
所 以, 了使 吕梁 市旅游 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 为 就必须加大对 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 , 实现两者 的良性发展 , 从而使文物保护走
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 或缺 的一部分 。 常言说 :地 上文 物看 陕西 , “ 地下 文物看 山西 。” 作为人类文 明的发祥地 , 吕梁地处晋西北 。北 临忻州 , 接长城之关隘 ; 南连 临 汾 , 阳之尧都 ; 界秦 陕, 达平 西 受黄帝之遗泽 ; 东扼晋 中, 承晋商之 遗韵 , 是一个具有丰富文物和文化遗 产的地级市 , 中有 国家级 其
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l , 7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5 3处。 吕梁市 根据近年来 的文物发掘 , 其文物可追溯 至华夏文明的商周及两汉 Ⅱ 时期 。这些璀璨 面珍 贵的文物正是老祖先 给我们 留下的一笔精 神财富 , 同时也是 吕梁市旅游 产业发展 的重要“ 卖点 ” 。如 离石马 茂庄 的汉画像石 、 石刻 碑铭 ; 离石 的安 国寺古刹 ; 石楼 的战国编 钟、 商周青 铜器 , 古墓遗址 ; 柳林高经 商代 青铜器 ; 交城石壁 山的 净土祖庭玄 中寺 和卦 山天宁万寿禅寺 ; 临县碛 口的明清古镇等 。 这些文物丰富 、 文化古老 的特点 , 决定 了吕梁 市要把历史文
处 理 好二 者 的 关 系。
关 键 词 :文 物 保 护 ; 游 业 ; 展 旅 发 中 图分 类 号 :k 2 . 9 8 文 献标 识 码 :A 7
文 章编 号 :1O 一 1 620 )6 0 4 — 2 oO 83 ( 82 — 16 0 o
文物是人类社会 活动 中遗 留下来的具有历史 、 艺术和科学价 值 的遗 物和遗迹 , 是人类思想与人类 活动 的载体 , 以其特有 的 它 价值 而成为人类 文明的宝贵财富 。如何保护 文物 , 是世 界各 国、 各 民族共 同关心 的课 题 , 各级政府与相关部 门为此也采取了大量 的措施 。然 而 , 随着经济 的发展 和社 会的进步 , 现代群众性旅游 活动 的兴起 和旅 游业 的发展 ,又为 文物保 护工作增添 了新 的难 题 。山西省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物大省 , 吕梁市作 为一 个具有 较多文物 的地 区 , 文物保 护的任务非常艰 巨 ; 近年来 吕梁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古建筑界之大家,而罗老却称自己是一个匠人。

如今,已年逾八旬的罗老仍跋涉于古建筑保护道路上,几十年的风雨人生,让古建筑无声的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文化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而文化旅游所涉及到中国文化遗产的多个方面诸如一些古建筑、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等,因此旅游与文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专家们高度专注的问题。

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社会各界对此认识不一。

前不久我们就“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慕名专访了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罗老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和他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令我们折服。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文化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而文化旅游所涉及到中国文化遗产的多个方面诸如一些古建筑、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等,因此旅游与文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专家们高度专注的问题。

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社会各界对此认识不一。

前不久我们就“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慕名专访了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罗老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和他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令我们折服。

长城情缘走进罗老的家,敬意油然而生,房间的每个角落里都摆满了书籍,在这里能找到一切关于古建筑方面的书。

而眼前这位头发已花白的老人为了中国的文物事业在这里奋斗了一辈子,今天虽已年过八旬,但他还时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古建筑保护领域专研奋斗着。

采访罗老,第一个话题自然也离不开长城。

罗老谈起长城,津津有道、侃侃而谈,一股学者大家风范。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文博论坛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曾银 香 ( 东省五华县博物馆 广 54 0 ) 14 0
摘要 :旅 游业的迅猛发 展对 文物的破 坏是不 争的事 实,文物保 源 的可 持 续利用 ,地方 政府 及旅 游 部 门必然 会 重视 、加 强保 护工
护和 旅 游 开发 的 关 系是 当前 的一 个 热 门话 题 。 文 物 是 一 项 重 要 的 旅 游 作 。 资源,为旅游 活动提供 了丰 富的内容 ,一方 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 2 文化 旅游 在 一定 程度 上解 决 了文 化遗 产保 护经 费 不足 的 问 . 用 可 以相 互 促 进 ,共 同发 展 ; 另一 方 面 旅 游 开 发 利 用 同 时也 为 文 物 保 题 。我 国文 物 古迹众 多 ,而 国家 财 力有 限 ,每年 用于 文物 保护 的
费用 相 对众 多 的文物 来 说 ,简直 是杯 水 车薪 ,许 多文 物 因无经 费 来进 行 维修 与保 护而 遭 毁灭 。发 展旅 游 可在 一定 程度 上解 决 文物 保护 经 费不 足 的 问题 。文物 古迹 既然 可 为旅 游 区带来 经济 效益 , 那 么 ,该旅 游 区应 该从 经济 收益 中提 出相当 部分 ,用 于 区 内的文 物保 护 ,无 论对 国家 ,还是 对集 体来 说 ,这 都是 一件 有益 的 事, 文 物 是 人 类 社 会 活动 中遗 留下 来 的 具 有 历 史 、 艺术 和 科 学 这个 办 法应 当是 切 实可 行 的。这 样 ,大 批文 物就 可得 到抢 救和 保 价 值 的遗物 和遗 迹 ,是人 民群众 智 慧 的结 晶,是 人类 宝贵 的 文化 护 。 财富 。如 伺保 护好 文物 ,是世 界各 国 、各 民族共 同 关心 的课 题 , 3 文化 旅游 的 发展 ,使 大量 的 文化 遗产 直接 面对 观 众 ,人们 . 各级 政府 和相 关 部 门为此采 取 了大 量 的措施 。然 而 ,现代 群 众性 对文 化 遗产 有 了更深 入 的 了解和 认 识 。在获 得文 化 陶冶 、艺 术感 旅 游 活动 的兴起 和 生机 勃勃 的旅 游业 的发展 ,又 为文 物保 护 工作 染 ,为 祖 国的历 史文 化 骄傲 自豪 的 同时 ,人 们一 定会 进 一步提 高 增添 了新 的难题 。我 国是 一个 具有 5 0 年文 明 史 的文物 大 国,文 自身文 化素 质 ,更懂 得 保护 文物 的重要 价值 ,更 加珍 视 文物 ,对 00 物 保 护的任 务 非常 艰 巨; 而我 国旅游 事 业 的发展 异 常迅猛 ,正在 文物 的保护 意识 也会 增 强 ,使全 社会 都 重视 文物 保护 工作 ,这 在 快 速 向世 界级旅 游 大 国进 军 , 因而 ,旅游 发 展与 文物 保护 之 间 的 普及 全社会 的文 物 保护 意识上 具有 重要 的意义 。 矛盾 显得 尤为 突 出,面 对着 新 的历 史 时期文 物保 护 与旅游 事 业发 ( )提 高全 社会 保护文 化遗 产 的意识 二 展 之 问存在 的 矛盾 ,我们 不 能简 单 回避 ,视 而不 见 ;更不 能 人为 由于这样 或 那样 的 原因 ,旅 游事 业 的发展 也 给文 物保 护工 作 地 割裂 文物 与旅 游 开发之 间的关 系 ,单纯 地 “ 保护 而保 护 ”或 带来 了一 些负作 用 : 为 “ 只顾 开 发 ,不管 保护 ” ,而是 要 正确 处理 好两 者之 间 的关 系 , 1 对 旅 游 区 进 行 开 发 ,从 某 种 角 度 来 说 , 本 身就 是 一 种 破 . 真 正建 立两 者之 间和 谐 发展 的关 系 。其 实这 里面 的两 难冲 突 并非 坏行 为 ,开 发旅 游 区 ,就要 在旅 游 区 内进 行基 础 设施 建设 ,如 道 绝对 无 法解 决 。像北 京 故宫 、河 北承 德避 暑 山庄 、甘 肃敦 煌 、江 路 、宾馆 、饭 店 等 ,甚至 还 开办 工厂 ,这 一切 ,都破坏 了文 物 原 ’ 苏苏 州园林 等文 物 ,都 比较 成功 地处 理 了保 护与 利用 、学 术研 究 有保 存 环境 。特 别是 在 文物 古迹 周 围办 工, ,在 文物 保护 单位 建 一 与旅游 开发 的关 系 ,获得 了社会 效益 和经 济 效益 的双 丰收 。本 文 设控 制地 带 内修 建 体 量 高 大 的建 筑 等 等 ,直 接威 胁 着 文 物 的 保 就 从分 析文 物对 我 国发展 旅 游 的重要 意义 入 手 ,谈谈 文物 保护 与 护 。 开发旅游 的和 谐发 展 。 2 短 视 行 为 导 致 文物 被 破 坏 的恶 果 。在 开发 旅 游 和 保 护 文 . 保护 文物 ,对 我 们 这 个 文 物 大 国和 未来 的旅 游 大 国来 物并 进 时, 由于操 作 人 员缺 乏文物 专 业知 识 ,不懂 得文 物 的维修 说 ,具有 非常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和 保 护常 识 ,或保 护 的措 施不 当 ,而造 成 了保 护 时的破 坏 ;经济 中国 是世 界 四大 文 明古 国之 ~ , 有 着 五 千年 连 绵 不 断 的文 利益 的驱 使 ,追 求利 益 的最 大化 ,相 关部 门及 行业 地 意识性 地对 明史 ,文 物 古迹 比比 皆是 ,如被 称为 “ 界第 八 大奇迹 ”的秦 兵 文化 遗产 的破 坏 也是存 在 的 ,这些 都 是严 重危 害着 文化 遗产 的保 世 马俑 ;世 界 上古 今体 量最 大 的封 土陵 墓秦 始皇 陵 ;世 界上保 存 最 护 。还 有 ,某 些旅 游 部 门 目光 短 浅, 只顾 眼前 获益 , 为 了在 短期 大 、最 完整 的皇 宫—— 北 京 故宫 ;有 “ 方 艺术 明珠 ”之 称 的敦 内获 取较 高 的经 济效 益 ,对文 物 古迹进 行 掠夺 性 的开 发利用 ,超 东 煌 莫高窟 等 等 ,这就 使得 我 国 以历史 文化 为主 体 的观 光型 文化 旅 负荷 地 接 待 旅 游 者 , 结 果加 快 了文 物 古 迹 的 老化 、破 坏 乃 至毁 游具 有极 大 的优 势 。探古 求 知是广 大旅 游 者 的共 同心理 ,人们 希 灭 ,造 成无 法挽 回 的损 失 。 望 对 自己 的 民族 、 陶家 乃至 全 人 类 的历 史 有 所 了解 ,对 自己 民 3 游 客对 文物 的破 坏 ,众 多 的游 客在游 览 过程 中 ,呼 出 的二 . 族 、祖 国乃 至全 人类 博大 精深 的 文化 有所 体会 。作 为人 类文 化 载 氧 化碳 气 体 中含有 大量 的水份 ,使 文物 古迹 受 到浸 蚀 ,特别 是在 体 、反 映人类 发 展历 程 的文物 古迹 给人 以直观 、形 象 、生动 的感 洞 窟 、古墓 、地下 室等 古迹 中表 现 得 非常 明显 ,旅 游者 的踩 踏 、 受 , 留给 人 深刻 的 印象 。观 览文物 古 迹 ,既 能丰 富人们 的 知识 , 攀 登 、抚 摸等 行 为可严 重 损坏 文物 ,例 如 北京 八达 岭长 城 的城砖 又 能陶冶 情 操 ,愉悦 心情 ,还 能满 足 人们 的好 奇心 ,所 以很受 大 连 遭 高密度 游 人 的脚踏 手推 ,出现 了严 重 的 凹陷松 动 。凡游 客所 家 的欢迎 。正因 为文物 能 满足 人们 探 古、探 奇 、求 知 的需求 ,因 到之处 ,都存 在着 在 文物 古迹 上乱 刻乱 涂 的现象 ,更有 甚者 ,竟 而成 为旅 游 资源 不可 缺少 的 一部 分 。如北 京 市无论 在接 待 国 际游 然 用 敲砸 等手 段 盗取文 物 古迹 的部 件 ,此等 野蛮 行 径 ,严重 地危 客 ,还是 接待 国内游 客方 面 ,都 高居全 国榜 首 ,一 个主 要 的原 因 害 着文 物古迹 的保 护 。 就是 它拥 有一 批在 国内外 知名 度很 高 的文物 古迹 因此 ,充 分利 但 是 ,我们 不 能 因噎废 食 。在 切实 保护 的前 提 下 ,将 文 化遗 用文 物优 势 , 以文物 古迹 为主 题 ,开 发系 列产 品 ,着剪 发展 文物 产 作 为文化 旅游 的重要 资源 。发展 文化 旅游 与保 护 文化 遗产 并不 古迹旅 游 ,能极 大地推 动我 国旅 游事业 的发 展 。 是 必然 对立 的,保 护 的 目的是 为 了更好 的利 用 ,发 挥其 价值 。那 二 、近 几 年 来 ,我 国 大 力 发展 旅 游 经 济 ,旅 游 开 发 部 门破 种 传统 的 只为保 护 而保 护 ,让 文物 藏而 不露 ,秘 不 示人 的做 法 , 坏文 物 的事件 随之 而 来 。这就 导致 了文 物保 护 与旅游 发 展之 间存 表 面上 看 是保 护 了文物 ,可 是 却无 法体 现文 物 的社 会价 值 。如果 在着 较为 突 出的 矛盾 ,如 何不 能体 现社 会 价值 ,那 也就 弱 化 了其存 在 的意 义 。但 是 ,那 笔者 认 为可 以从 以下 几方 面着 手 以谋 求旅游 开 发与 文物 保护 种 不 顾 客 观 条件 ,单 纯 追 求 经 济 利 益 ,任 意 利 用 ,无 序开 发 , 的和谐发展 。 严 重危 害文 化遗 产 保护 的做 法 也是 决不 允许 的。所 以我 们应 该做 到: ( )文化遗 产保 护与 合理 利用相 互依 托 一 发展旅 游可促 进 文物保 护 ,这是 因为 : 1坚决 遵 守 《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文物 保护 法 》有 关规 定 ,坚持 1文 化遗 产作 为旅 游 资源 的重 要价 值 已得 到各 界有 识之 士 的 “ . 保护 为主 、抢 救 第一 、合 理利 用 、加 强管 理 ” 的文物 保护 工作 认 同。旅 游界 人 士认 识到 文物 古迹 在旅 游 中 的这 一 重要 作用 后 , 方 针 。理顺 体制 ,坚决 反对 把文 物 划归 非相 关部 门管理 ,把所 有 为 了吸

论保护文化产物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论保护文化产物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文物 古迹 既然 可为旅 游 区带 来 经 济效 益 , 么 , 旅 游 区 就应 该 那 该 从经济收益 中提 出相当部分, 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众多的游客
“ 东方艺术明珠 ” 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我 国文物荟萃之地 , 拥 有世 界 上第 八 大奇 迹 秦 兵 马俑 、 始 皇 陵 , 国保 存 最 完 整 、 秦 我 规模最大的古城墙、 历代帝陵等等 , 可以说 , 文物古迹是西安市 旅 游 业 的生命 。北 京 市 无论 在接 待 国际 游 客 , 是 接 待 国 内游 还 客方面, 都高居全国榜首 , 这除与它作为我 国的政治 、 、 经济 文化
励 。教师 应 多鼓 励学 生 把 自己 乐道 的感 兴 趣 的 东 西 写 出来 , 让 内心汹涌 的情感畅快地流 于笔端。同时 降低作文难度 , 教师应 根据 学生 的 整体 水平 布 置 作 文 难度 , 可 能 布置 一 些 学 生 感兴 尽 趣或较熟悉 的话题 , 他们感 到 自己有能力完成作 文, 让 有话可 说 , 事 可写 , 有 以此来 排 除学 生畏 惧 作文 的 心理 。 让写 作 知识 在 “ 流水 轻 歌 ” 中融 入 学 生 的 心 田。写 作 知识 ,
灭 。发展旅 游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解决 文物 保 护 经 费 不 足 的问 题 。
我 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异常迅猛 , 正在快速 向世界级旅游大国 进 军 , 而 , 游 发展 中 对文 物 的保 护非 常重 要 。 因 旅 文物 对 于我 国旅 游 事业 , 有很 重 要 的意 义 作 为 人 类 文 化 具 载 体 、 映 人类 发 展 历程 的文 物 古 迹给 人 以 直 观 、 象 、 动 的 反 形 生 感 受 , 给人 的 印象 深 刻 。观 览 文 物 古迹 , 人 们 在 游 中学 , 留 使 边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的费用相 对众多 的文物来 说 , 简直是 杯水车薪 , 多文物因无 许
作 为人类文化载体 , 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 、 探奇 、 求知 的需 求, 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运 城地处 黄河 中游 , 古称河东 , 历史悠 久 , 名人荟萃 , 自古 即被誉 为文化之邦和文明之乡。优越 宜人 的 自 然条件 , 一脉相 承的人 文传统 , 育和造 就 了河 东 大地上 蕴涵 丰富 的文物 遗 孕 存, 使运城成为全国 、 全省著名的文物大市 。据统计 , 全市 现有 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近 400处 。其 中公布 为各 级文物 保护 单 0 位的共 1 1 处 。这些 单位按保 护级 别分全 国重点文 物保 护 5 4 单位 4 , 4处 省级重 点文 物保护单 位 9 2处 , 级文 物保护 单位 市 3处, 7 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 1 4 。另有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1 2处 2 处, 此外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尚有 200余处 。 0
2. 增 强人 们 的 文 物 意 识 , 于 文物 保 护 3 利
旅游 的发展 , 使大量的文物 古迹直接 面对旅游者 , 使人 们 获得 丰富 的知识 , 受到 了深 刻的教育 , 既弘扬 了中国的传统 文 化, 又可提高人们 的文化素质。文物 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 们 懂得 文物 的重要价值 , 认识 到文物对社会 的重要 意义 , 增强 文 物意识 , 使全社会都重视 文物保护工作 。历年来 , 在运城市 文
1 文 物 古 迹 是 一 项 重要 的旅 游 资 源
祠、 永乐宫等 1 8处文物单位 , 进行 了主体建 筑维修 、 围环境 外 整治和对外开放 , 加快 了合理利用步伐。
2 2 发展旅 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 的问题 . 我国文物古迹众 多 , 国家财力有 限 , 而 每年 用于文物保 护

小议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小议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小议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摘要: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支撑和推动民族信念和民族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以探古而求知的文物旅游自古有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物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文物对我国发展旅游有着重要意义,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

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文物旅游业保护与利用一、文物对我国发展旅游有着重要意义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

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

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

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

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物古迹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文物古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底蕴,显示着这个民族的渊源和风采,文物工作对两个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这些新发现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极大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文物保护意识,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博物馆学】Museology0 前言根据《全国文物旅游发展报告》,文化与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已经针对文物旅游业发展规范进行了明确,探索了文物旅游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内在联系,在充分协调文物资源与旅游开发措施的基础上保障我国文物安全,已经成为当前文物旅游业健康进步的关键所在。

对此,围绕文物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开发不合理、专业人才不充足、保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基于文物保护的有效旅游开发路径,符合当前菏泽市旅游开发业发展需求,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原则,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国给予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一方面得益于文物的重要文化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推行的文化兴国战略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围绕现阶段我国文物旅游业发展,以文物古迹作为核心资源的旅游形式逐渐诞生,并已经对整个旅游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因此,以文物保护工作原则指导旅游开发行业,能够有效规范旅游市场,在改善游客体验的过程中保障文物的安全,进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需深入把握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内在联系,在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确保文物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进而显著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管理质量,并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

2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内在联系2.1 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促进作用在当前文物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对于文物保护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明确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在带动民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全员性和社会性,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拥有健康的工作环境。

首先,通过发展文物旅游业,强化游客对于文物古迹的认识和重视,使文物古迹保护的价值为公众熟知,一方面提高公众的思想素养,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文物保护机制,有助于在形成健康风尚潮流的基础上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舆论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作者:罗哲文 发表:中国旅游报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

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一部名叫《穆天子传》的古书上,记载了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

其中所记载的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传说其地点就在新疆的天池,留下了古老的佳话。

周穆王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大旅行家。

其后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又是一位大学者的旅行家。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利用大量文献档案简牍文书之外,还亲自到许多地方做考察旅游。

西汉时期打通欧亚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张骞,更算是最早的中外旅行家了。

此后从杨 之、郦道元、唐玄奘、苏东坡……直到徐霞客、顾炎武等等,莫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游览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留下了不朽的诗章。

与此同时,他们所游览的胜景名区,所留下的史迹、文章、诗词、书画、题刻也成了历代的文物古迹,被保存下来,成了我们今天旅游参观的景点。

公元前2世纪,西顿城有一位名叫安蒂伯特尔的著名诗人、很有学问的旅行家,把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最好、最奇丽的文物古迹,经过对比排列,选出了七个,编排出了第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据说“七”是以天上北斗七星之义):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爱菲萨斯的第安娜神庙、哈力卡那斯陵墓、爱琴海的罗得斯铜像和亚历山大港大灯塔。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与外国有多少交往,堪称当时世界奇迹的长城,未能列入。

到了公元15世纪前后,这七大奇迹中除金字塔之外,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又有一些旅行家重新编制了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

他们是:罗马大斗兽场、亚历山大里亚地下陵墓、中国万里长城、英国巨石建设围圈、中国南京琉璃塔、比萨斜塔、索非亚大教堂。

把原来的七个称之为上古世界七大奇迹,把新编的称作中古七大奇迹。

近代有一些旅行家和专家学者们还想再编制世界奇迹的名单,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奇迹太多,终难以平衡,没有能够得到公认。

比如一些外国游客把秦始皇陵说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是不科学的,不能得到共认。

然而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与自然财富和提供旅游参考出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公布世界遗产的办法,把各个国家著名的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旅游者提供了最为值得选取的旅游参观对象。

较之以前的两个世界七大奇迹更为丰富得多了。

全世界现在已有162个国家参加了世界遗产公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有721个。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了世界人类的文明史册。

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000多年前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已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

在这28处世界遗产中,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文物古迹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

有人说,文物古迹本身就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的身上记载着许多历史故事。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曾经描写道:“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呢。

”中国有一句老话“见了故物,如见故人”,文物古迹这种生动的体现,是许多优美的诗歌所不能代替的。

历史文化古迹,往往还能飞渡重洋,传到异国他乡。

唐朝鉴真和尚,克服了重重困难,远渡重洋,在日本传播友谊和文化,并在那里留存下了众多有关唐代的文物古迹。

当人们到日本奈良参观唐昭提寺,看到1000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和鉴真大师的肖像时,人们好像回到了唐代的环境之中。

同样,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中国,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现存的文物古迹中,佛教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

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十分巨大的魅力。

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

“发思古之悠情”,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日的兴衰往事,还能使人们从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发情怀。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83万军马,体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赤壁古迹,被世代相传了下来。

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诗人怀古的情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想象与心情,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赤壁只是我国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中的一个,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之中,咏怀古迹,抒发情怀的辞章更是不知凡几。

文采风韵与文物古迹相结合,构成了许许多多优美的交响乐章,给人间添彩,给大地增辉。

文物古迹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

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的业绩有如大江之东流,一去不返。

但是凝聚着他们历史时代标志的文物古迹,仍然长存人间。

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文化古迹,还有一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突出的地区和民族性,反映了世界上多民族、多国度的文化内涵。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包括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衣冠服饰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各自的文化特点都是在不同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形成的。

地理环境、气候、温度、雨量、风力、积雪、日照等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加上民族文化的其他因素,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反映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当人们看到高大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时候,想到的是埃及的古老文明。

当人们看到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和由各种亭台廊阁组成的园林时,想到的自然是中国文化。

看到法隆寺塔影、唐昭提寺大殿的时候,想到的也自然是日本文化。

泰国的大王宫、玉佛寺,俄罗斯的圆尖顶教堂,法国的卢浮宫,莫不传递着它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信息。

它们都各自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

就是在一个国家之内,也会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加之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文物古迹的种类和风格非常丰富。

就以古建筑中的民居来说,有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南方各省的干栏式建筑和穿斗结构,广西、贵州、湖南的苗寨、侗寨,黄土高原的窑洞,西藏的碉房,内蒙古的蒙古包等等,不仅结构不同,形式名异,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风韵。

文物古迹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也可以说是实物的历史。

特别是中国既有3000多年有准确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例证,历史的可靠性就更加增强了。

古代陵墓是文物古迹中十分重要的一项。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外国游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统一国家的君主,自称为始皇帝,史书上称他为千古一帝。

他的气魄之大,在他所建造的三大工程——长城、阿房宫、始皇陵中得以体现。

由此可见物证之重要。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先民,从帝王到平民都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存在,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对死后的生活安排十分在意,特别是帝王和豪富们把坟墓修建得非常雄伟壮观,以大量的用品和财富以及奴隶和牲畜殉葬,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享用。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实行厚葬制度,众多的帝王墓葬,成了一座座地下文物仓库、一座座地下博物馆。

藉助于地宫、墓穴的深埋地下,建筑坚固、密封缺氧和药物的处理,这些地下文物保存得非常良好。

197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具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侯夫人的尸体,保存非常完好,较之干制的木乃伊更具科学研究价值。

从陵墓建筑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奇妙的现象,中国人和外国人有时的想法完全一致,以至出现了相同的建筑形式。

例如秦始皇的陵墓和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形式一样,都是一个巨大的四方形锥体建筑。

不同之处只是金字塔是用巨石砌成,而秦始皇陵则用夯土筑成而已。

在山东曲阜有一座少昊陵,就是用石堆砌筑的,因此被称之为小金字塔。

这情况在其他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中还可以寻觅到。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被公认的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对人类造福很深。

这些发明不仅有史可查而且有物可证。

此外在天文、水利、桥梁等等工程技术领域中至今仍然有许许多多辉煌的遗物保存下来。

我国天文学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上就已经有了记载。

日蚀、月蚀、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新星等记录都以我国为最早和最丰富。

在西安阿房宫遗址内,有一座被称作上天台的高台建筑遗迹,可能就是秦朝观察天象的建筑基础。

在洛阳市东约15公里的汉魏故城遗址南部,保存了一座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后经曹魏、西晋相继沿用的灵台(古天文台)遗址,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史的资料非常丰富。

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78-139年)曾两度任太史令十多年,直接领导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的研究工作,写出了《灵宪》等重要著作,并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史书的记载,在这处古迹上得到了证实。

现在保存较好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的观象台和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

登封观象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功能的古天文台,是元代初期(13世纪)大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所建,当时在全国设了24个天文观测站,这个台是观测的中心。

郭守敬当年在这里通过测量,推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24刻25分(每日分为100刻)合现在的365天5小时49分12秒。

他所制订的授时历和现在通用的公历(格力高利历)一年周期完全相同,但它比现行公历早了300余年。

北京古观象台,为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所建。

除台北建筑,还保存了古天文仪器,更是珍贵。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几千年来对水利工程非常重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千古美谈。

现在保存的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非常之多。

有文献可考的首推安徽寿县城南30千米的芍陂,传为春秋时楚国丞相公孙敖所建造。

后来改名为安丰塘,是一座周围一二百千米的大水库,现在还灌溉着1万多公顷的良田,它把2000多年前的信息传递下去。

此外还有扬州的邗沟、西安的郑国渠、广西兴安灵渠等都是2000多年前的古迹。

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公元前3世纪蜀郡守李冰父子开凿,至今仍然发挥效益的水利工程,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称,有赖于此。

在中国有许多奇特雄伟的古迹,传说是鲁班修的,像河北省的赵州桥。

鲁班是建筑行业的祖师爷,甚至成了神,凡是工程技术遇到了困难,他都会来显灵相助。

为什么把赵州桥说成是鲁班修的呢?因为它的工程太奇特了,特别是它那两崖嵌四穴的空腔式结构,的确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它比欧洲同样结构的拱桥早了1000多年。

在福建漳州有一座名叫虎渡桥的石梁桥,有一根石梁长达20多米,宽、厚2米左右,重200余吨。

在800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把这样重的石梁架设于波涛汹涌,水深浪急的江水之上,至今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