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子发芽实验
新教科版2019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实验报告单(原创)

新教科版2019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全册原创)
必做实验目录:
1.1种子的发芽实验
1.2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的实验
1.3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
1.4蚯蚓与环境
1.6做一个生态瓶
1.7 改变生态瓶
2.1 光和影
2.2 阳光下的影子
2.3 光是怎样传播的
2.4 光的反射
2.5 光和热
2.6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7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2.8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3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3.4 土壤中有什么
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3.7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3.8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4.1 我们的小缆车
4.2 用橡皮筋做动力
4.3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4 测量力的大小
4.5 运动与摩擦力
4.6滑动与滚动。
幼儿园种子发芽实验活动方案 幼儿园实验

幼儿园种子发芽实验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和意义1.1 目的种子发芽实验是幼儿园科学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亲身经历种子发芽的过程,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认识。
此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2 意义种子发芽实验有助于幼儿了解种子的生长规律和环境对种子生长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为幼儿搭建一个积极亲近自然、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二、活动准备2.1 材料准备种子(如大豆、玉米、小麦等)、湿纸巾或棉花球、透明玻璃或塑料容器、喷水器。
2.2 活动环境选择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活动场地进行种子发芽实验,保证幼儿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能够观察实验过程。
三、活动实施3.1 实验步骤3.1.1 准备种子将种子放在湿纸巾或棉花球上,确保种子表面被湿透。
这样可以提供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和氧气。
3.1.2 观察种子将湿透的种子放入透明玻璃或塑料容器内,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并记录下每一天观察到的变化。
3.1.3 提供适宜环境在观察的过程中,定期使用喷水器为种子提供适量的水分,保持容器内的湿度。
3.2 实验要点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判断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3 安全提示种子发芽实验中,教师需要强调幼儿的安全意识,确保幼儿在操作时不受到伤害,同时加强对幼儿的实验操作指导。
四、活动评估4.1 评估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观察记录、实际操作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可以开展小组共享或展示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总结体会。
4.2 评估内容评估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在种子发芽实验活动后,可以开展植物种植、观察植物生长、比较不同植物的发芽速度等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和理解。
种子发芽实验活动是幼儿园科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种子发芽的奇妙过程,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种子的发芽实验报告

种子的发芽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生长的基本原理,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水、玻璃瓶、湿纸巾、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准备玻璃瓶和湿纸巾,将湿纸巾放入玻璃瓶中,确保湿度适宜。
2. 在湿纸巾上均匀摆放玉米种子,然后再放入一层湿纸巾,保持湿度。
3. 将玻璃瓶放置在室内温度适宜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4. 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保持玻璃瓶内的湿度,确保种子的生长环境。
实验结果:第一天,玉米种子表面无明显变化,湿纸巾保持湿润状态。
第二天,部分玉米种子开始出现微小的裂缝,有些种子开始发芽。
第三天,大部分玉米种子均已经发芽,幼苗开始生长。
第四天,幼苗继续生长,根部逐渐加粗,茎叶开始展开。
第五天,幼苗生长迅速,根部向下延伸,茎叶呈现出翠绿的颜色。
实验分析: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了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
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种子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芽生长。
这说明湿度和温度是影响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
另外,观察发现,种子的发芽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氧气,这也是种子生长的必要条件。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比如光照、土壤等因素。
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种子生长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结语:种子的发芽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种子生长的基本过程,也让我们对植物生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激发大家对植物生长的兴趣,也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断探索,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秋分的科学实践进行秋季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活动

秋分的科学实践进行秋季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活动秋分的科学实践:进行秋季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活动秋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正式到来。
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进行一些与秋季相关的实验和观察,既符合科学实践的目的,又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植物生长实验秋天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之一,进行一些植物生长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并观察植物在秋季环境中的变化。
1.1 种子发芽实验在实验室或者教室里,准备好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如豌豆、玉米、小麦等。
让学生们将种子分为两组,一组放在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另一组则不进行浸泡处理。
然后,让他们将各组种子播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并进行适当的养护。
观察并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时间和发芽情况的差异,并与浸泡前的假设进行比较。
1.2 叶子变色实验选择几种常见的树叶,如枫叶、槐叶等,让学生们观察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色情况。
引导学生们发现秋季树叶的变色是由于气温下降和日照时间缩短所致,同时与树叶中的色素变化也有关。
可以进行一些实验,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树叶变色的差异。
二、动物观察实验秋季是动物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季节,进行一些动物观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
2.1 鸟类迁徙观察在秋季,很多鸟类会进行迁徙,观察鸟类的迁徙行为可以让学生们了解鸟类如何适应季节环境的变化。
可以选择一个有较多迁徙鸟类的地区,通过观察和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和迁徙时间,了解它们的迁徙路线和迁徙原因。
2.2 动物冬眠观察秋季是一些动物进入冬眠状态的时候,进行动物冬眠观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动物如何通过冬眠来应对寒冷季节的。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冬眠动物,如松鼠、蛙、青蛙等,观察它们进入冬眠前后的变化和行为,了解冬眠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天文观测实践秋分是一个非常适合进行天文观测的季节,进行一些天文观测实践,不仅可以增长学生们的天文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

1.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种子发芽试验》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从本课开始,经过《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和《绿豆芽的生长》的学习,经历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的对比观察学习研究,形成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认识,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入手,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关注,并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和“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并作出有一定依据的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同学集体对“土壤”条件的实验进行设计,从中了解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其次抽签选择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小组设计,经过研讨和完善后将实验设计付诸实践。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将从研讨中建立起“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部分“拓展”,教师最后安排学生实验的后续开展和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为下一节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积累原始数据。
【学生分析】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种植过植物,观察过种子和种子发芽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生命是有种子发芽开始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但是,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在生活中由于没有对比的尝试、不完全的归纳等原因,反而形成了不完全准确的认知。
而在本节课,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等过程,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学生不仅要了解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重要性,更要实验设计和实施中实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要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控制变量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创意实验——种子发芽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创意实验——种子发芽学习目标:了解种子会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发芽。
实验简介:当把种子放置在不同环境中时,学生调查种子是否会发出芽来。
前期知识准备:学生需要了解植物是由种子生发出来的,并且需要依附某种载体才能生长。
科学背景知识: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的第一步,它始于植物首先从种子里萌发,到幼芽消耗掉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并且需要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为止。
种子可以在多种不同的表层发芽,而不只限于堆肥或土壤表层,这是因为这一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基本由种子的自身存储来满足。
植物不需要吸收任何的矿物质,而且幼小的嫩芽也不需要根须“固定”在某种物体上防止倾倒。
然而,种子的确需要水分,这意味着只要种子是潮湿的,并且能够接触水,就可以在多数的物体表层发芽。
国家课程对接:■一年级课程:植物——分辨并描述多种常见开花植物和树木的基本结构。
■二年级课程:植物——观察并描述种子及球茎是如何生长成熟的。
■三年级课程:植物——了解植物生存和生长所需的条件(空气、光照、水分、土壤中的养分和生长空间),以及不同植物的需求有何差别。
所需材料:■容易成长的植物,如水芹或芥末等。
■多种可供种子生长的不同介质,如堆肥、纸巾、棉絮、木片、木屑、报纸、用过的茶叶袋以及沙砾等。
■培养皿或人造黄油桶盖。
■水。
安全及技术注意事项:■学生需要在实验结束后洗手。
实验方法:教师准备工作:将生长介质准备好供学生使用,将其中的吸水性介质用水打湿,例如棉絮。
你也可以将这部分用作实验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来做,选择适宜的地点放置种子。
学生任务:1. 将实验用的生长介质倒入培养皿和人造黄油桶盖。
2. 在生长介质上洒适量种子,如果生长介质过于干燥,可以轻洒一些水在上面。
3. 将种子放在安全的地方,每天查看发生的变化,随时给种子浇水。
数据收集:学生可以将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拍照,并使用照片作为种子成长的记录。
要跟学生强调说明,他们不是要看多少种子会发芽(因为在这个实验里,这不是个控制变量),而是它们发芽的程度,比如,有多快?有多高?差异化实验:■降低难度:可以将这个实验扩展到全班来做,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长介质。
五年级科学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实验材料:三颗黄豆种子、三颗玉米种子、水、毛巾、透明塑料袋。
实验步骤:。
1.将三颗黄豆种子和三颗玉米种子分别放入两个小碗当中,加入适量水浸泡十二个小时。
2.将浸泡好的黄豆种子放入左侧的盘子,将浸泡好的玉米种子放入右侧的盘子。
3.在每个盘子下面都放入一块湿毛巾,把盘子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
4.将封好的盘子放在室温下光照充足的地方。
5.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状况,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第一天,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没有发芽。
第二天,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出现了裂开的现象。
第三天,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发芽了,黄豆的芽长出来了一点,玉米的芽也长出来了一点。
第四天,黄豆种子的芽长了更多,玉米种子的芽也长出来了更多。
第五天,黄豆种子的芽长了更多,玉米种子的芽也长出来了更多。
结论: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和适当的温度。
除此之外,光照也对种子的发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发现,黄豆和玉米的发芽速度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对光照和水的要求不尽相同。
实验总结:这个实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种子的发芽过程,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种子发芽所依赖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进行实验观察的方法。
第1课 种子发芽实验

本单元通过研究动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探索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加深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初步建立“大自然”观。
本单元共7课,大致分为4个部分。
第1~3课“种子发芽实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与“绿豆苗的生长”,围绕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命环境条件。
第4~5课“蚯蚓的选择”和“当环境改变了”,围绕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对不同季节生物行为变化的分析,认识动物与非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或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环境。
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探索动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认识动植物互为生长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引导学生在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联系的分析中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池塘模型。
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历过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的观察、认识和研究活动。
他们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零散、模糊。
在实践研究方面,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
因此,本单元通过带领学生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技能,发展学生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1.“控制变量”是本单元需要重点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从理解实质、确认变量,逐步发展到具体控制,即面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能确定要改变的条件(自变量),能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无关变量)。
因此,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先尝试精确控制各个变量,设计对比实验,再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完善。
2.“对比实验”是本单元需要重点发展的科学探究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活动记录(作业本1面),课外观察记录(作业本51面附表一)。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
(大屏幕出示图片:整个西瓜、切开的西瓜)师:这是什么?预设:西瓜。
师:当我们把这个大西瓜切开以后会发现里面有什么?预设:红色的肉和黑色的西瓜子。
师:在科学里面我们称它为种子,西瓜是从一颗种子发芽开始的。
其他植物也一样,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揭题)那么,同学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自由交流
(教学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说到种子发芽需要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摘要板书。
)3.质疑思考
进一步引导(拿出一颗绿豆种子,在视频下投放):同学们请看,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
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设疑
师: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
2.以“种子发芽需要水”为例进行研讨
(1)就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做个表决。
(屏幕出示:问题: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呢?)学生出现两个阵营。
(屏幕出示:推测一:需要水。
推测二:不需要水。
)(2)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绿豆发芽是否需要水呢?
师:需要还是不需要,我们肯定要做个比较,所以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肯定要做2组实验,一组有水(实验组),另一组没有水(对照组)。
其他条件应该相同还是不同呢?为什么?预设: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不知道种子发芽是由谁引起的。
师:对的,很好。
我们在设计实验时,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
(3)出示实验计划表
(4)讨论结果记录
师:实验方法已经有了,那我们怎样知道水是否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记录什么呢?
预设:记录种子发芽情况
师:种子发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要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
(5)注意事项
师:在实验中,还需要引起我们同学注意的是:
①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因为大小不同的绿豆所含有的营养多少不同;
②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3颗绿豆,防止种子自身原因对实验产生干扰;
③要垫纸巾,因为如果直接把种子放在水中,会导致种子腐烂。
3.独立设计及汇报交流
(1)依据上面实验计划表进行实验,观察绿豆发芽到底需不需要水,与你的猜测是不是一致。
(2)绿豆发芽必需条件还有哪些呢?阳光需要吗?土壤需要吗?空气需要吗?需要适宜的温度吗?(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完成一张实验计划表。
(3)分组汇报交流
依次交流“阳光”组、“温度”组,师生补充完善实验计划。
4、完成作业本1面,教师巡回指导。
三、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课外观察记录(作业本51面附表一)。
2、下节课将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欢迎大家带来实验装置和绿豆种子。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