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窦娥冤_的悲剧矛盾及其悲情能量显现
高中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赏析

高中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赏析《窦娥冤》课文赏析《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杰出杂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张力的剧情,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
该剧讲述了一个无辜女子窦娥蒙冤受屈,却勇敢地抗争到底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
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孝顺的女子,她的命运多舛,从小失去了母亲,随后又被抵债成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
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她的丈夫早早去世,使她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寡妇。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窦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她过着低贱的生活,甚至遭到了别人的误解和污蔑。
然而,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以孝顺和善良著称。
剧中冲突矛盾重重,张驴儿为了得到窦娥,竟然下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诬陷窦娥。
而那个昏庸的官吏桃杌,则不问青红皂白,将窦娥处斩。
这一情节凸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反映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
窦娥的冤屈和反抗激发了人们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此外,《窦娥冤》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关汉卿巧妙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在临终前发下了“血溅白练、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这既展现了窦娥的冤屈和抗争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正义和公正的强烈愿望。
同时,剧中的语言也是非常精炼和生动的,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关汉卿运用诗化的语言,使得全剧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让观众在感性的情感中思考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窦娥冤》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反映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在今天的社会中,《窦娥冤》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欣赏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雷雨》课文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由曹禺先生创作。
窦娥冤论文

窦娥冤论文
《窦娥冤》是明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描写了一位冤死的农村妇女窦娥的悲惨遭遇和令人痛心的冤屈。
本文旨在分析《窦娥冤》这部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主题方面,《窦娥冤》表达了对冤屈的痛苦和对人性的深度揭示。
窦娥被冤枉入狱和死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村妇女权益的脆弱和受压迫,也暴露了官员腐败和法律不公的问题。
这一主题在明代社会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思。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窦娥冤》运用了讽刺、夸张和对白等手法,使得剧情生动有趣,也更加突出了冤屈和不公的痛苦。
关汉卿通过窦娥和她父亲窦平之间的对话以及窦平为窦娥申冤的情节,巧妙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而通过窦平给窦娥的墓碑上挖洞而逃的情节,则暗示了人类意识的解放和对正义追求的希望。
最后,在社会影响方面,关汉卿的《窦娥冤》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辩论。
这部作品批判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正义,反映了人们所期盼的公平和正义。
因此,它对推动当时社会的改革及后来文化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窦娥冤》作为一部古代杂剧,以揭示冤屈和呼吁社会正义为主题,并通过艺术手法和对话巧妙地展示了人性的
复杂性和社会矛盾。
它对当时社会的改革和后来文化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试论《窦娥冤》的矛盾冲突

试论《窦娥冤》的矛盾冲突《窦娥冤》的全称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这部作品的题材是取自于“东海孝妇”这个民间故事。
主要是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冤屈错判最后斩刑的故事。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有着“中国悲剧第一丰碑”之称,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而且有很多的剧种上演过这部作品,可见它的优秀。
所谓剧作有没有“戏”其中的“戏”指的就是矛盾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
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他们的故事情节引人人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而作为我国名剧的《窦娥冤》也不例外。
作为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
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首先是与蔡婆之间的冲突,窦娥七岁十道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窦娥和丈夫也就是蔡婆婆的儿子生活不久后,丈夫就暴病去世了,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
当面对张氏父子的威胁时窦娥和蔡婆婆是两种不同的反应,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定地恪守着礼教、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外力的威胁她们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严格遵守礼教的斗争。
甚至窦娥还严厉的批评婆婆“可悲可耻”,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在第一次的矛盾冲突中窦娥胜利了,由于这个胜利第二个矛盾也就接踵而来了,那就是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子尤其是寡妇守节,但是黑恶势力又对寡妇进行威胁。
张驴儿是一个地痞无赖而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
张驴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表达了自己好女不二嫁的坚决态度:“我一马难将两鞍鞴。
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窦娥敢于反抗张驴儿的勇气来自于对官府(或这说是统治者)的信任。
经典戏曲_窦娥冤_赏析.docx

经典戏曲_窦娥冤_赏析.docx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他笔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都是元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
通过刻画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关汉卿将自己对当时元代贪官污吏的鄙夷、对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不满全都吐露在这些戏曲中。
《窦娥冤》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这部戏曲中,作者通过选取《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将三条主线贯穿其中,对当朝者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一、《窦娥冤》故事梗概《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一楔子,通过描述窦娥与梼杌太守之间的矛盾以及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分别揭露了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高利贷的残酷剥削,重要原因—地痞恶霸的强行霸占和诬陷,决定原因—贪官污吏的无能。
在楚州一户贫穷的人家里,窦天章由于没有进京赶考的钱,将自己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家作为童养媳。
窦天章拿着这些钱进京赶考去了,而窦娥就在蔡婆家住了下来。
但是婚后不久,窦娥的丈夫去世了,只留下蔡婆和窦娥两人相依为命。
有一天,蔡婆出门讨债,在路上不小心遇到了当地无赖张驴儿父子并被他们胁迫。
张驴儿见到窦娥后色心即起,想将窦娥据为己有,但是窦娥抵死反抗不从。
此时,张驴儿以毒死蔡婆为要挟迫使窦娥屈服。
不想,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为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报复窦娥与蔡婆,他将窦娥婆媳二人告到了官府,声称是他们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当时官府并没有收取证据就对她们两人严刑逼供。
窦娥为了保护蔡婆的安全含冤承认自己杀了人,并被判以斩刑。
在临刑之时,窦娥不满官府的黑暗,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她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
果真在行刑的时候,窦娥的血飞溅在白绫上,并且在六月下起了鹅毛大雪,此后三年大地一直大旱不见降雨。
三年后,作为廉访使的窦天章回到楚州时见到了窦娥的冤魂,于是重新审理此案,并最终还窦娥一个清白。
_窦娥冤_的悲剧矛盾及其悲情能量显现

, 关 汉 卿 的 悲剧 《 蝴蝶 梦 》 写 清 官 包 拯 审王 氏 三 兄弟 打 也 是 动 辄 施 以 酷 刑 。“ 与我 死权豪势要葛彪 一 案 时, , “ , 一 步 一 棍 打 上 厅 来” 与 我 着 力 打 者” 直 打 得 王 氏兄 、 “ 。 可 见 当 时 公 堂 之上 的 暗 皮 开 肉 绽” 浑 身 血 污” 弟“ 无天 日 。 窦 娥 走 上公 堂 时 , 她 所 遭 受的 酷 刑 已 预 示 着 《 她 的命运 。 因 此 , 从 悲 剧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看, 窦 娥 冤》 的 悲剧 发展 是 超 前 于 人 物 悲 剧 性 格 发 展 的 。 在 公 堂 的 残 暴 面前 , 窦娥 其 实 无 能 为 力。 她 的 愤 怒、 她的抗 争、 她的誓愿, 都只在显示她的冤屈。 因此, 正 是 从 悲 剧 故 事 的 整 体 性 视 角 考 虑, 那些 夸 张, 如 三 桩 誓 愿、 冤 魂 显 灵 等, 才能 超现实的想象、 显示出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它 有 助 于加 强 冤 案 的 悲 情 能量。而那些插科 打 诨、 调 笑 等 的 出 现, 也是服务于 冤 案 的可能 性 的 , 它 对 揭 示 冤 案 的 荒 谬 性 是 深 刻 的。 凡 此 种种 , 作为戏曲 的 独 特 表 现 形 式, 都具有强化剧 本悲情能量的作用。 《 窦 娥 冤》 的这 一表 现 形式 , 正是我国古代戏曲的 基本 表 现 形式 。 从 总 体上 说 , 古代戏曲大多是从事件 的整体性入手, 把人 物 命 运、 人物性格融注于圆融完 整的事件结构中, 而不是 从 人 物 个 体 ( 人 物性 格 、 命运 等) 角度出发 。 人因 事 生 , 人物的性格因事件的发展 而变化, 主 体 性 往往 不 够 强 悍 。 窦 娥 的 抗 争 性 是 被 动 的, 赵氏孤儿则像是 一 件 道 具, 作品根本不去表现他 性 格的 发展 , 人物围绕事件而设置, 而 活动 , 又因 事 件 的变化而变化, 虽 然 人 物性 格 反 过 来 也 会影响 事 件 的 发展 。 但这 显 然 不 同 于 西 方 悲 剧 的 表 现 形 式 。 像 哈 姆 雷 特 是 性 格 决 定 命运 , 虽然他也梦见父亲的鬼魂显 灵, 但 由于 这是 无 法 证 明 的 , 因而导致了他的犹豫不 决 。 俄 狄甫 斯是为 了 逃 避 神 示 , 无 意 间 弑 父 娶 母, 导 致 瘟疫 的 发 生 。 于 是 他 不 顾 先 知 的 预 警 , 一心 要 查 明 真相, 然而 他 追 查 得 越 紧, 却 越 向 最 后 的 悲 剧 迈 进。 这显然是 从 人 物 性 格、 人物命运的视角来结构悲剧 的, 是符合三一律 的。 这 里, 人物自身的行动是悲剧 的 原 因 和 结果 , 具 有 逻辑 的 一 致 性 。 对中 国 古 代 戏 曲 的 这 一 表 现 形 式 , 王 国 维 认 为: “ 必合言语, 动作 , 歌 舞 以 演 一 故 事, 而后戏剧之意义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但用意志或性格解释悲剧是唯心主义的。
悲剧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窦娥冤》表现了窦娥悲剧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窦a娥对生活不敢奢求,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她原打算驯顺地侍姑守寡,默默地忍受煎熬,让古老而野蛮的封建习俗慢慢地把她销蚀净尽。
可是元代封建社会连这样卑微的生活要求也容纳不下,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啊!关汉卿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图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黑暗势力丝连线结。
在这样的社会图景里生活的窦娥连起码做人的权利都无法保障,所追求的正义和光明就无法实现,就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窦娥要被活生生地吞噬。
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注定了窦娥的毁灭。
悲剧性格:悲苦命运和高尚品格构成窦娥悲剧性格的特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平民弱女子。
她善良、仁爱、有自我牺牲精神。
窦娥同蔡婆在孀居生活中相依为命,在遭受迫害时患难相扶,她对蔡婆充满了怜孤尊老的体恤和友爱。
在昏官桃杌的公堂上,身受重刑“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她一口咬定“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决不屈招;但看到血淋淋的刑棍要向蔡婆打去时,她屈认了毒杀张老头之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把年迈的蔡婆从刑杖下解救出来。
接着要求刽子手绕道从后街走,担心走前街被蔡婆看见“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的惨状。
直到鬼魂托梦去见窦天章时,她还不忘请求父亲收养照顾蔡婆。
她是压迫和屠戮的反抗者,光明和正义的追求者,她抗拒地痞恶棍的威胁,她不屈服于封建衙门的吊拷绷扒,即使死到临头,她也要“争到头,竟到底”。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1-1 1-2 6 *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介 : 张 岳 林( 男, 安 徽 桐 城 人, 皖西学院文化与 1 9 6 2- ) 传 媒 学院 副 教授 , 研究 方 向 : 中国古代文学。
பைடு நூலகம்
9 7
难的伟大, 因为 , 这 样 反 而 凸 显 了道 德 的 荒 谬 与矛盾 , 即传统道德要求人们向善, 却 不能有 效 地制止 恶 。 窦 : “ 娥 守 节 守 孝 正 招 致 了 她 的“ 罪” 本一点孝顺的心怀, ” 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由此, 窦娥的反抗性显得有点模 糊不清, 悲剧 冲 突 也 失 去 了 必 要 的 张 力 , 而体现出苦 难 人 生 中 弱 女子 的 无 奈 与 悲哀 。 其五, 天人感应与鬼神伸冤的无力与无奈。窦娥 “ , 发 下 三 桩誓 愿 , 让天地显灵, 方 不 负 湛湛 青 天 ” 并让 其鬼魂出场, 帮助其 父 破 案, 这些固然强化了戏剧的 悲剧 效 果 , 显示了神异的力量, 但漏洞也是明显的, 即 “ 天 地” 为 什 么 不在 桃 杌 大 堂 上行 刑 时 显 灵 , 窦娥的鬼 魂 可以 找 到 张 驴 儿 , 却 仍要 依 靠 其 父 代 表 的 官 府 之 力 “ , 才能伸冤。这样, 呼天抢 地” 与“ 天 地 显 灵” 鬼魂灵 异 显 现 与 灵 异 有 限 之 间 就 存 在 一 定 的 矛盾 。 以上这些, 是《 窦 娥 冤》 一 剧 不 合 于 西 方 悲剧 理 论 的 种种 情 况 , 却 是 中 国 古 代 戏 曲 较 普遍 存 在的 情 形 。 《 那么 , 窦 娥 冤》 存 在的这 种 “ 悲剧 矛盾 ” 说明了什 么? 《 窦 娥 冤》 深深 震 撼 观 众 的 力 量 何 在 ? 应 该 说 《 窦 娥 冤》 一 剧 的 悲 情 能 量 之 显 现 正 在 那 个“ 冤” 字。 《 因为 从 剧 情 的 整 体 出 发 , 我 们 发 现, 窦 娥 冤》 对 窦 娥 现 实 命运的 关 注 , 是 建 立 在 对 冤 案 完 整过 程 的 把 握 之上 的 。 比 较 对 人 物性 格的 挖 掘 , 作品更重视再现 完整的冤案故事, 突 出 冤 案 的 惨 烈 程 度, 强调平反昭 雪 的 光 明结 局 。 因为 如 果 以人 物 的 悲剧 性 格为 视 点 , 作 品应 该 直 接 从 张 驴 儿 闯 进 蔡 家 逼 婚 写 起 , 而对楔 子、 蔡婆 讨 账 等 作 更 简 略 的 倒 叙 交 代 。 然 而 , 剧本却 选 择 了 悲剧 开 始 的 十 三 年前 , 其交代故事来龙去脉的 形式 是 非 常 明 显 的 , 即以剧本描写窦娥的反抗性格 论, 表现窦 娥 的 反 抗 并 不 意 味 着 她 有 摆 脱 恶 运 的 可 能, 而 只 是为 了 强 化 冤 案 的 悲 情 能 量 。 王国维在 论 及 《 窦 娥 冤》 时, 认为窦娥的悲剧是 “ 仍 出于 其 主 人 翁 之 意 志 ”
*
《 窦 娥 冤》 是元代 杂 剧 家 关 汉 卿 的 代 表 作, 也是中 国 古 代 悲剧 的 经 典 之 作 。 其 鲜 明 的 民 族 形 式 和 独 特 的审美精神, 为 中 国 古 代 悲剧 的 发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然 而《 窦娥 冤》 又 存 在 种 种 不 合 情 理, 甚至自相矛盾之 处, 有 些 因 素 甚至 干 扰 了 悲 剧 冲 突 的 发 展 , 如悲剧人 物性 格的 道 德 选 择 , 外 来 力 量 对 悲 剧 结 局 的 干 预 等, 它超 出了 悲 剧 美 学 的 一 致 性 要 求 , 使得悲剧冲突疲 软, 但又在 整 体 性层 面 获 得 自 身 的 完 整 性 , 而体现出 不 同于 西 方 悲剧 精 神 的 美 学 旨 趣 。 我 们 把 这 种 种 情 。 况 称 为“ 悲剧 矛盾 ” 《 具体 言 之, 首 先, 与 多 数 古 代 悲 剧 作 品 一 样, 窦 娥 冤》 也存在所谓“ 大 团 圆” 的 结 局。 当 窦 娥 含 冤 负 屈, 惨遭杀害后, 作 者又 安 排 窦 娥 的 鬼 魂 出 场 , 显灵伸 冤。这样, 窦 娥 生 尚 不能 免 死 , 死后却能显灵伸冤, 其 结 局 显 然 超 出了 人 物 的现 实 命运 , 而 体 现为 一种 观念 的 或 心理 的 悲剧 冲 突 的 解 决 。 其次, 作 品 第 四 折 安 排 清 官 出 场, 为窦娥伸冤昭 雪, 这显然是外来 力 量 干 预 的 结 果。 就 剧 情 说, 它也 存 在 着偶 然 性 。 一 是 清 官 是 窦 娥 的 生 父 ; 二是窦天章 必 须考 中 科 举 ; 三 是 他 正 好 被 派到 楚 州 城 。 而就 悲剧 “ 能 量 来说 , 清官出场, 今 日 个 将 文 卷 重 新 改 正, 方显 , 得王家法不使民冤” 这使得剧本本应指向社会批判 的悲情能量发生了转向。这, 造成 了 悲剧 冲 突张 力 的 缓解。 其三 , 一些喜剧因素的存在, 如插科打诨等, 造成 了 悲 喜 相间 、 苦乐 相 错 的 戏 剧 情 境。 剧 本 中, 赛卢医 上场的自白, 蔡婆 与 张 驴 儿 父 亲 让 吃 有 毒 的 羊 肚 汤 , 桃 杌 公 堂 之上 的 突 然 下 跪 等等 , 都 是不 合 于 剧 情 的 悲
剧气氛的, 然 而这 些 因 素 正 构 成 了 《 窦 娥 冤》 特 有的 艺 术张力。目前, 一 般 研究 者 认 为这是以 喜 剧 手 法 反 衬 悲剧 气 氛 , 但究其实, 它是从剧场演出的现实需要出 “ 发的, 是从 观 众 美 学 角 度 考 虑 的。 李 渔 说: 填词之 [ ( 1] P 6 6) , , 设, 专 为 登场 ” 并 要 求 戏 曲 表 演 重“ 机趣” 把戏 “ 曲的文学性、 舞台性、 娱乐性、 观赏性结合起来, 实现 所 塑 造 的人 物 形 象 根 本 性 转 换 时 产 生 的 戏 曲 接 受 效 [ ( ) 2] P 1 1 7 ” 果, 使 反 观‘ 机 趣’ 又增 加 了 一 个 新 视 角。 即它 不 合 于 西 方 悲剧 理 论的 要 求 , 却符 合 中 国 古 代 剧 场 表 演 效 果 的 需要 。 因为 , 古代剧场主要是庙宇、 祠堂、 达 官 贵 人的 府 邸 等 处 临 时 的 剧 场 , 其 是 开 放 的, 直面观 众的, 需要 不 时 调 动 观 众 , 并起着“ 间 离” 观众的作用 ( 现代 革 命 戏 《 白 毛女 》 演 出 史 上 就 发 生过 战 士 不 懂戏 。因此它具有更自 剧间离效 果 而 枪 击 演 员 的 悲 剧 ) 由、 更灵活的艺术手 段, 它追求的不是悲或喜单一审 美向度的内涵, 而是 悲 喜 相反相 成 的 浑 厚 与 丰 富 。 其四, 窦 娥 由 抵 死 抗 争 到 突 然 招 认, 其强烈的反 抗性格发 生 了 变 化。 这 种 变 化 有 意 味 的 是, 在救蔡 婆、 自我 牺牲 和 反 抗 黑 暗 不 公 正 之 间 , 窦娥别无选择 地 选 择 了 前者 , 于 是 悲剧 冲 突 由于 人 物 的 道 德 选 择 而 显 得 疲 软 了 。 因为 , 本来 窦 娥 自 张 驴 儿 逼 婚 到 对 簿 公 堂, 一 直 是不 屈 抗 争的 , 然 而当 桃 杌 要对 蔡婆 动 刑 , 她 “ , “ 却不惜放弃抗争, 住住住” 情 愿 我 招 了 罢, 是我药 。 这 里 的问题是 , , 死 公公 来 ” 她 承 认“ 药 死 公公 ” 既使 她 的 抗 争 蒙 上了一 点 “ 耻 辱” 色彩, 也无法体现道德殉
[ ( ) 3] P 1 0 2
, 关 汉 卿 的 悲剧 《 蝴蝶 梦 》 写 清 官 包 拯 审王 氏 三 兄弟 打 也 是 动 辄 施 以 酷 刑 。“ 与我 死权豪势要葛彪 一 案 时, , “ , 一 步 一 棍 打 上 厅 来” 与 我 着 力 打 者” 直 打 得 王 氏兄 、 “ 。 可 见 当 时 公 堂 之上 的 暗 皮 开 肉 绽” 浑 身 血 污” 弟“ 无天 日 。 窦 娥 走 上公 堂 时 , 她 所 遭 受的 酷 刑 已 预 示 着 《 她 的命运 。 因 此 , 从 悲 剧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看, 窦 娥 冤》 的 悲剧 发展 是 超 前 于 人 物 悲 剧 性 格 发 展 的 。 在 公 堂 的 残 暴 面前 , 窦娥 其 实 无 能 为 力。 她 的 愤 怒、 她的抗 争、 她的誓愿, 都只在显示她的冤屈。 因此, 正 是 从 悲 剧 故 事 的 整 体 性 视 角 考 虑, 那些 夸 张, 如 三 桩 誓 愿、 冤 魂 显 灵 等, 才能 超现实的想象、 显示出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它 有 助 于加 强 冤 案 的 悲 情 能量。而那些插科 打 诨、 调 笑 等 的 出 现, 也是服务于 冤 案 的可能 性 的 , 它 对 揭 示 冤 案 的 荒 谬 性 是 深 刻 的。 凡 此 种种 , 作为戏曲 的 独 特 表 现 形 式, 都具有强化剧 本悲情能量的作用。 《 窦 娥 冤》 的这 一表 现 形式 , 正是我国古代戏曲的 基本 表 现 形式 。 从 总 体上 说 , 古代戏曲大多是从事件 的整体性入手, 把人 物 命 运、 人物性格融注于圆融完 整的事件结构中, 而不是 从 人 物 个 体 ( 人 物性 格 、 命运 等) 角度出发 。 人因 事 生 , 人物的性格因事件的发展 而变化, 主 体 性 往往 不 够 强 悍 。 窦 娥 的 抗 争 性 是 被 动 的, 赵氏孤儿则像是 一 件 道 具, 作品根本不去表现他 性 格的 发展 , 人物围绕事件而设置, 而 活动 , 又因 事 件 的变化而变化, 虽 然 人 物性 格 反 过 来 也 会影响 事 件 的 发展 。 但这 显 然 不 同 于 西 方 悲 剧 的 表 现 形 式 。 像 哈 姆 雷 特 是 性 格 决 定 命运 , 虽然他也梦见父亲的鬼魂显 灵, 但 由于 这是 无 法 证 明 的 , 因而导致了他的犹豫不 决 。 俄 狄甫 斯是为 了 逃 避 神 示 , 无 意 间 弑 父 娶 母, 导 致 瘟疫 的 发 生 。 于 是 他 不 顾 先 知 的 预 警 , 一心 要 查 明 真相, 然而 他 追 查 得 越 紧, 却 越 向 最 后 的 悲 剧 迈 进。 这显然是 从 人 物 性 格、 人物命运的视角来结构悲剧 的, 是符合三一律 的。 这 里, 人物自身的行动是悲剧 的 原 因 和 结果 , 具 有 逻辑 的 一 致 性 。 对中 国 古 代 戏 曲 的 这 一 表 现 形 式 , 王 国 维 认 为: “ 必合言语, 动作 , 歌 舞 以 演 一 故 事, 而后戏剧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