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今日国学乱象

合集下载

“国学热”背后的“三乱”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国学热”背后的“三乱”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国学热”背后的“三乱”现象应该引起重视近些年来,“国学”不仅成为一个热词,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热潮。

诸如“国学讲堂”“国学讲座”“国学班”“国学培训”和各式各样的“国学馆”“国学堂”犹如春天田野里的杂草,蓬勃而繁茂。

“国学热”的出现,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国学进入了蓬勃复兴的时期。

“国学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几千年历史中秉承不堕、坚持不懈的气节、精神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国学热”背后的乱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办学行业乱。

目前,国学传播没有门槛,没有主管部门,没有行业自律组织和自律规范,随便什么人谁都可以开设“国学馆”、“国学堂”、“国学讲坛”,甚至有的茶馆、餐厅也堂而皇之的挂上了“国学馆”的招牌,借弘扬“国学”之名行敛财之实。

二是办学内容乱。

“国学”传播内容缺乏把关监督,有的以讹传讹,有的漏洞百出,有的甚至将一些封建腐朽的糟粕作为“国学”传播,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三是办学人员乱。

目前,我国没有“国学”传播者的准入门槛,不论你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似乎什么人都可以讲“国学”,有的人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却自命为“国学专家”、“国学大师”。

以上“三乱”,严重损害了“国学”传播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为此建议:1、明确教育行政或者文化行政部门为“国学”传播行业主管部门,对“国学”传播进行管理。

对现有“国学”传播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对新设“国学”传播机构设定准入门槛,引导其依规有序健康发展。

2、成立“国学”传播行业自律组织,对“国学”传播内容进行把关和监督,对“国学”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监督。

3、制定“国学”传播人员资质条件,治理传播人员队伍乱象,还“国学”传播领域以清明。

治理国学教育乱象,涵养师生文化自信

治理国学教育乱象,涵养师生文化自信

治理国学教育乱象,涵养师生文化自信当下,国学教育风靡社会,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开设国学课程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但是,国学教育在校园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需治理的乱象,如国学的泛道德化、非教育化、无序化。

唯有治理这些乱象,学校才能构建优秀的国学课程体系,借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师生,涵养师生的文化自信。

标签:国学教育;乱象;文化自信;治理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国学热(或称传统文化热、儒学热)的现象,国学教育走进了校园、课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展示国民对传统优秀文化眷念、青睐的同时,也深深透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

诚然,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开设国学课程具有诸多积极意义。

然而,国学教育在校园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需治理的乱象。

唯有治理这些乱象,学校才能构建优秀的国学课程体系,借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师生,涵养师生的文化自信。

一、当前国学教育存在的乱象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乱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泛道德化。

诸多学校如同赶时髦一般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单纯的追求活动形式上的表现力,而忽视了开展国学教育的根本性目的。

在近两年的新闻上,人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小学或者中学开展国学教育课,活动形式就是把家长和学生全部安排在操场上,通过“ 感恩、孝心”为主题的宣讲会,把学生和家长引得伤心不止,学校却认为国学中的“孝”教育已经发挥了作用。

这种行为并不是国学教育的正确方式,这是一种“ 泛道德化”,是对国学教育的误读。

“泛道德化”体现在国学经典教育中,国学成了道德的代名词,成为服务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

(二)非教育化。

国学教育的非教育化现象是指教育者不遵从教育的基本逻辑,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这一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那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灌输给儿童,让幼儿阶段就开始读经,而且是狭义的儒家经典。

文化乱象整治措施

文化乱象整治措施

文化乱象整治措施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面临着各种挑战和乱象。

文化乱象指的是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不健康、不合理或具有负面影响的现象。

为了维护社会文化的良好秩序和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文化乱象整治措施,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法律法规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对于文化领域的乱象整治尤为重要。

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对文化乱象的立法工作,制定更加严格的相关法律。

同时,要加大对已有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

只有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才能有效遏制文化乱象的蔓延。

二、建立健全文化乱象监管机制文化乱象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作战、互相监督的格局。

政府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执法机构,加大巡查力度,加强对文化乱象的预防和惩治。

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媒体、公众参与等形式,推动社会对文化乱象的监管和治理。

只有合力推进文化乱象的整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发展。

三、加强对文化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文化从业者的教育培训是整治文化乱象的关键环节。

文化从业者作为文化乱象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的素质和觉悟直接影响到文化乱象的程度和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要加强对文化从业者的监管和考核,鼓励优秀从业者,同时惩戒违规行为,为文化市场营造健康的经营环境。

四、推动媒体的正确导向和责任担当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和传播平台,其引导力和责任感对整治文化乱象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倡导媒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舆论引导,推动媒体的正确导向。

同时,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对于违规报道和不当行为,要严格追责。

此外,媒体机构也应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整治文化乱象的行动,为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国学班”教育乱象及治理

“国学班”教育乱象及治理

智库时代·242·智者论道 “国学班”教育乱象及治理朱玛骁骐(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精妙之处,理应让学生学习,但是社会上一些“国学班”乱象丛生,用传统文化的幌子,干着反现代文明的勾当,亟须整顿。

当今社会,为了逃离应试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学班”,非通俗语境下的学习,必然会导致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

此外,一些“国学班”既没有资质,又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不过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国学经典,如此学习磨灭了学生的志向、抹杀了孩子们活泼的天性,让其成为文字的奴隶。

本文阐述了“国学班”乱象,提出解决对策,作为一种教育的补充方式,合规的国学班才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修炼性情,但“国学班”绝不能取代义务教育,学习要兼容并蓄,“国学班”该规范一下了。

关键词:国学班;义务教育;乱象;治理中图分类号:G5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52-0242-002一、“国学班”发展背景近年来国学是一个既新潮又复古的话题,新潮之处在于国学让新时代的人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发展,复古之处在于国学宣扬的不仅是一种理念,还从生活方式等方面效法古人。

国学这个词的准确来源要从清朝末年说起,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实行闭关锁国,不与他国来往,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思想文化由此传入我国,当时人们称外来文化为“西学”,相对地,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作“中学”。

后来,章太炎、胡适等人又把传统文化称为“国故”,再之后叫作“国学”。

随着时间推进,国学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主要解释为以下几部分。

①义理之学:谈明事物道理,指哲学。

②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方面的学问,指史学。

③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指文学。

④经世之学: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知识。

⑤科技之学包括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1]。

国学启蒙教育乱象

国学启蒙教育乱象

国学启蒙教育乱象国学启蒙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学习,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国学启蒙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乱象,这些乱象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损害了国学教育的本真。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乱象以及解决之道。

首先,国学启蒙教育乱象之一是教材内容过于枯燥。

传统国学经典大多是古文,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古文难以理解,缺乏趣味性。

而一些教材编写者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故意增加一些花哨的注解和解释,导致教材内容过于繁琐,难以吸引孩子的兴趣。

其次,国学启蒙教育乱象还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国学启蒙教育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忽视了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让孩子产生学习厌倦情绪,也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再次,国学启蒙教育乱象还体现在教师素质不高。

一些国学启蒙教育机构招聘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水平不够高,无法给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国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乱象。

首先,教材内容应该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加一些与孩子们生活相关的案例和故事,让孩子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国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最后,国学启蒙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确保他们能够给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总之,国学启蒙教育是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乱象。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让国学启蒙教育真正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助力。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国学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国学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国学□本报特约评论员郑连根最近,一则歌手孙楠和妻子潘蔚将孩子送到“华夏学宫”接受全日制学习的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国学的讨论。

此事关涉颇多,既涉及国学机构的办学资质问题,又涉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

在此,仅想讨论的是:今天,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国学?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很受重视,这自然是好事。

可是也必须承认,“国学热”中也有不少“虚热”的成分。

不少人学国学最严重的误区,就是用力的方向错了。

比如,有一些管理者学国学,美其名曰“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可实际上,他们多把关注点和注意力用在“如果用国学来管理下属”这个层面上,而不是“反求诸己”,用古人的智慧来矫正自己的言行。

家长教育孩子也有类似的情况。

不少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传统经典的热情很高,可自己却不肯学。

用上述态度学国学,实在是对国学的误解、误用。

中国传统经典的核心理念一直是“内省”的而非扩张的,是“求己”的而非“求人”的,是“恕道”而非“霸道”。

其次,“国学”的提法并不严谨,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经典。

中国的传统经典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面对如此丰富、厚重的文化传统,我们实在不宜做简单化、功利化的处理。

一方面,传统经典里面确实饱含古人的智慧,值得今人继承、学习,这一点必须承认。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传统经典是产生在农耕时代的一套文化体系,其中的一些说法已经不适合今天“互联网+”的时代了。

时代进步了,传统经典也需要进行现代化转化,也要进行创新性发展。

否则,就有可能以“国学”之名,出现复古主义的思潮。

复古不但不可取,而且在根本上也是错误的。

到底该如何对待国学?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可学习传统经典,这是好事。

但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只闷头学传统经典,而不学习其他知识文化,这样的做法不可取。

可取的做法是,既学孔孟老庄,也学物理、化学,既要学好文言文,也要学好外语,要兼容并包,“学习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写作提纲)

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写作提纲)

一、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对国学概念认识不清(二)组织者随意性强(三)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足,茫然,甚至于拒绝(四)学生不喜欢国学内容,不认可(五)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风气二、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一)主观原因组织者自身能力不足,造成活动目的不明,方向不清(二)客观原因1.国学博大精深2.不良的社会务虚之风的影响3.应试教育的阴影尚存三、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对教师,要解决“什么是国学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国学教育?”,“怎样进行国学教育?”等认识问题2.走“专家指导教师参与”的路子,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3.逐步树立务实之风三明市梅列区东安小学包剑雄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在中国原指的是太学、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后来专门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学问。

章太炎语:“国学者,一国固有之学也”。

国学于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兴起,二十世纪20年开始盛行。

后受文革影响而深受打击,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复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它(国学)的价值得到中国(包括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认识和认同。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

国学教育的重大意义同样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重新认识和重视。

因此,许多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开始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

本人作为普通的一名小学教师,在这种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的氛围中,也深深地感受到加强国学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从本人收集到的信息来看,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下面就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对国学概念认识不清许多中小学教师、校长对国学的概念认识比较狭隘,认为国学经典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书籍。

将国学教育仅仅定位在诵读这些经典书籍活动上。

(二)组织者随意性强由于对国学的认识问题和其它原因,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组织者(主要是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国学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常常是“脚踩西瓜——滑到哪里是哪里”。

文化乱象之我见

文化乱象之我见

文化乱象之我见当前我国文化乱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文艺节目忽视文艺的欣赏、励志、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功能,只偏重娱乐甚至嬉戏的功能;重要的晚会节目中太注意流行时尚,而缺少高雅。

高雅艺术形式包括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和男女高、中、低声乐、钢琴、小提琴等器乐表演;文学上有高地,而没有高峰。

数量上大的繁荣不等于质量上的丰收,传世之作仍有待产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虽然我们觉得这些没什么,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

但是一个民族的文件意识形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名族的魂。

当下正值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于文化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它既不是文化的升华也不是文化的毁灭,网络是一面镜子。

你在网络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只是一种拟态环境,他是内容提供者经过筛选的,所以是不那么真实的。

但是这种拟态环境过于逼真,导致许多人已深陷其中。

所以为了迎合大众的文化审美,许多文艺工作者,比如导演,编剧,作家,画家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忽略了自身的艺术追求,放弃了独立的艺术思考和创作,转而去模仿拟态环境中的艺术需求。

所以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电影的评价不是那么的好,影片的质量不那么的高,只是一味的去取悦观众,追求高票房,高收益。

与此同时,网络上有了许多段子手,他们为了物质的利益,利用某些平台(微博,微信等)发表一些所谓的理论见解,来吸引公众的眼球以求得关注,对于这些我们应该永远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轻信,不从众,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思考。

怎么去解决这些文化乱象,首先我觉得社会应该更多的开展文化事业,宣传正能量的理念,使得它们可以深入人心;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要试着提升文化素养,多读书,多思考,对于不良的文化现象敢于发言,敢于批评;对于国家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健全文化体制改革,营造健康发展的文化业态,治理文化乱象,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应对今日国学乱象摘自《新时代的国学》文/龚鹏程(一)国学乱象我们这个时代讲国学,情况又当如何呢?国学在大陆复兴,已经热了二十几年了。

八十年代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时代。

典型的标志性的作品是《河殇》,要抛弃黄土地,走向蔚蓝色的西方海洋文明。

九十年代以后,大家开始谈国学。

但是谈来谈去,真正的国学其实还没开始。

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到底是什么样,有什么内涵?大家还不太清楚,可是就已经被二十年来各种各样的国学搞乱了头脑。

社会上有很多种国学,一是鸡汤式的,你们都知道我说的是谁。

还有一种是说书式的,一下讲三国一下说清史,一下讲《史记》一下讲《三字经》。

我初来大陆教书时,就有节目组跑到课堂上录影,问我可不可以到百家讲坛去讲?我问他该是怎么个讲法?他说:我们观众的设定是中学生。

不是中学生都来看节目,而是整个社会观众的水平就是普通的中学生,所以你不要讲理论、不要讲太深,要多讲故事、多用图卡。

我说,这样就用不著我讲啦,你最好去找中学历史老师,那最适合你的标准了。

果然后来他们找了几位中学历史老师,反响都不错。

但总体就是说书式的。

还有一种是玄谈式的,比如把儒道佛三教混为一谈。

你跟他讲佛学时他跟你讲修行,你跟他讲修行时他跟你讲应世,你跟他讲用世他又跟你讲佛。

完全没有家法,然后大谈修炼,体验,这是玄谈式的国学。

还有一些是世俗化的。

世俗化的国学是什么呢?把厚黑学、成功学拿来讲国学,所以国学跟事业成功啊、企业的管理啊、心理愈疗啊都是结合的。

有许多人花钱办国学班,然后卖大价钱,也有许多人出冤枉钱来听这种课。

另一种是风水命理数术的,也不是真正的国学,属于上一种的附庸,目的是消灾祈福,保佑平安发大财。

(二)重新理解我现在所说的新时代国学,当然不是要发扬这些,这些只是乱象,只会让人羞与为伍,根本懒得再谈国学。

我们是要对百年来国学运动的拨乱反正,走另外一种方向。

新的重点是什么?第一是对于中国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有重新的理解和诠释。

早期的理解和诠释,是一种反的精神、打倒的精神。

有些则根本没有内在灵魂,内在精神,只是一种文献考订材料。

这,满足了我们学院里的学问操作,学术功业。

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这一套。

抄来抄去,考来考去,偶发议论也只是闲磕牙。

钱钟书先生说现代学者“擅长把图书馆的书一一抄到我的书里,最终希望我的书将来能成为图书馆里的一本”,就是这样啊!你有什么别的本事吗?这个,距离发扬民族精神,还有很大的距离!传统文化,这几十年来经过不断打倒、经过涂染各种东洋西洋色彩,目前我们到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了解多少?这个是我们这代的中国人要重新来面对的。

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的言论,荒诞幼稚,而人皆不以为异。

譬如动不动就讲我们对于古代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每个人都这样说,都觉的理所当然,不以为羞!什么?你觉得很有道理?那我问你,如果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跟我说:龚鹏程,你学问很好,但是我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

你认为我该如何?我只能伸手打他一巴掌,喝道:“胡说八道,我的精华与糟粕你懂啊?”不是吗?现在人动不动就说要对古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没衡量衡量自己是什么玩意。

你比得上苏东坡吗?扪心自问,你跟苏东坡还有很大距离吧。

苏东坡比得上庄子吗?庄子比得上孔子吗?你跟孔子的距离是火星跟地球的距离呀,开什么玩笑,人家讲什么你都听不懂,还精华糟粕呢!学问的事,是唯佛能知佛、唯菩萨能知菩萨的,和别人不是一个境界,人家讲话你就连听都听不懂。

现代人站在一个现代虚妄的进化高峰上,读古人的书,像改小学生的作业一样,这个地方叉叉,这个地方还可以。

书不是这样读的,你只有真正能够了解人家在说什么,你才能受益。

而要了解大圣哲却是很难的,要花很多气力。

像我教书,教李商隐、苏东坡,我觉得还能应付。

若叫我教杜甫李白,我就我很吃力了。

该怎么了解他、怎么描述他,很困难。

感觉上是一只地上的狗在追天上的老鹰,跟不太上。

颜回说学孔子“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是这种感觉。

古人讲读书是要“尚友古人”,要跟圣贤对话。

我们不需要朋友,因为朋友多半是害你的。

但有些朋友不会害你,他们是古代的圣贤,我们在最孤独最寂寞的时候有这些朋友,我们真的可以跟他们对话,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体会。

可是假如这朋友说的话你都听不懂,你怎么跟他对话?所以,理解,重新理解传统,它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花大力气做的。

其次,我刚才说过我有一篇文章叫做《论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胡说八道》。

就是除了态度上要认真、虚心,真诚地去理解传统,还要反省我们现今已有的认知。

现在一讲传统就是封建啊、专制啊、中国是父权社会啊、农业文明啊,这些胡说八道都是怎么来的?都是由西方发展出来,然后中国人根据西方人鄙夷中国的口吻,回过来骂自己的传统文化,所谓“汉人学得胡儿语,却立墙头骂汉人”。

(三)重理主脉光知道要重新理解传统文化,还不够,还要知道须理解主脉。

近百年国学运动最悲哀之处,就是它所发扬的所讨论的,大抵都不是原来中国文化最主干的部分。

如文学,我们努力地打倒贵族文学、打倒文言文。

把这些都打倒以后,那还有什么中国文学可说呢?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部分,已经被我们打倒了嘛!而且,我们不但把小说戏曲讲得比古文与经典还重要,更要把经典民间化、浅俗化。

一讲《诗经》,就说是民歌。

《诗经》怎么会是民歌呢?那里面,雅与颂是民歌吗?这就三分之二不是民歌了。

其他那些“风”总是民歌了吧?谁跟你说风是民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的时代,君子指什么?君的儿子叫君子,公的儿子叫公子,公子的孙子叫公孙。

所以仅这“君子好逑”一句,就表明了它不是民歌,是君子在求偶,所以到后面才会钟鼓乐之、琴瑟友之。

谁家有钟鼓?民间有吗?这是基本常识呀!现代人竟完全没常识,一股脑把经典朝民间化、浅俗化方面靠!说这诗只是讲男女慕恋,是情诗,则是浅俗化。

牝杜相求,乃是动物性本能,鸟兽皆能之。

故自来解经,都由男女之情说到人文礼义之教。

现代国学则偏要拉下来,但知情欲之发,不贵礼乐之节,痛骂古人保守、迂腐,自趋下流还洋洋得意,浑不顾此诗以发乎情开端,而以止乎礼收结,故曰:钟鼓乐之、琴瑟友之。

可见也是没常识的。

没常识的多哩!现代人一讲到魏晋,就魏晋风度、竹林七贤、崇尚清谈、破除礼法等等一大套。

这也毫无常识。

魏晋是什么时代,是世族门第社会呀!什么是世族门第社会?陈寅恪先生讲得非常清楚,它有两个条件,一,累世官宦,二经学礼法传家。

所有世家大族,都是靠经学礼法才能成为世家大族的,所以经学礼法正是这个社会的骨干、支架,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因素,不守礼法就没有这个社会。

现代人却似乎没读过社会史,所以在谈文学时乱扯一气,什么个性自觉啊、跟五四一样破弃礼法啊。

殊不知魏晋时期关于礼法的讨论,是他们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

“魏晋文章,善于说理”,对于礼的辨析,超过汉朝。

经学呢?我们《十三经注疏》里面的注疏就多来自魏晋,如《论语》是何晏注的,《易经》是王弼注的,《左传》是杜预注,《谷梁传》是范宁注。

我们看《世说新语》,翻开第一篇就是德行。

那些破坏礼法的放荡人物,皆是放在后面当八卦、当逸事讲的,且多带贬意,说明竹林七贤等人性格之鄙吝、偏狭等。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发扬的都是小传统或偏统,如墨家、名家、法家、佛学、玄学、白话文、民歌、谣谚、民俗、市井文化、流氓造反、破除礼法人物等等。

传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祭祀、礼乐、经学、教育、诗文,百年来却都受到很大的摧残。

例如传统孔庙书院都被废了,经也没人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没有经学这个学科的。

祭祀呢?祭天祭地、祭三皇五帝,如今都难。

今年九月三日我们在都江堰文庙办祭孔,山东曲阜还来了八个人,为什么呢?因祭礼久荒,已经不太会祭了,故来切磋。

我上次祭孔时,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先生他们来看,说太厉害了,你们怎么会?我拿了一本《灌县志》给他,说祭孔是最简单的事。

为什么?因为文献俱在,历代都重视,是非常隆重的典礼,专书非常多。

就是一本小小的方志,里面都有专门的记载呢!这些祭祀在中国传统上,是最主要的部分。

“邦之大事,惟祀与戎”,对于天地鬼神先圣先贤,宗亲故祖都怀著一种敬畏之心,今则无矣。

诗文传统也断了。

这几年忽然附庸风雅,各城市都找人做赋、立碑、志铭,而往往狗屁不通,令人笑破肚皮,感觉文脉真是断了。

教育。

现在全国书院据说有三千多家,但是大部分的书院是原来的会所。

现在会所不能办,就都改成书院了。

还有房地产商打著书院旗号做土地开发。

另有许多书院是蒙学,大教庸劣的《弟子规》。

这些能叫书院吗?书院是讲大人之学的。

现在把蒙馆当书院,而且还读《弟子规》,岂不荒谬?以上这些传统文化中主要的东西,若理不顺、展不开,国学就只是清谈的话头,没有意义。

至于学问,当然还是儒家,这是传统的主脉。

避开儒学,尽去扯些禅呀密呀修呀证呀琴呀茶呀兵机呀管理呀风水呀命数呀,不是骗子,就是傻子。

(四)介入生活这些传统文化,我们还要设法让它跟我们现代生活的脉络连接起来。

例如古代教育传统、教育精神之重新梳理,为的就是要用以改造我们病入膏肓的现代教育。

所以得把它实际践行于我们的教育工作中。

这样国学才能跟现代生活重新结合起来。

其他可以类推。

只有这三步做完了。

我们才可能恢复做最后一步:恢复中国原来的典章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政治秩序。

但那就更晚了,前面的三步,我估计要花上三十年,才能有真正的成效。

我老了,所以就要仰赖各位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