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孩子都不尊重父母?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祸害!不仅仅不懂教育,而且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全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祸害!不仅仅不懂教育,而且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全不懂教育,指的是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不合理;但是中国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根本就谈不上是教育,至少打骂孩子就不是教育,而是暴力行为,打骂只能在外表上、肉体上控制孩子,但是不能让孩子内心得到服从。
从某种程度上讲,打骂孩子是一种变态行为(象征性的打骂、以讲道理为主的除外)。
另外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规定,但是中国的法制不健全,很多东西都是一个摆设;父母要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打孩子,早被警察抓走了。
打骂孩子、羞辱孩子、(有些甚至当着外人的面打骂、羞辱孩子)、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做比较、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大声吼叫、不讲理、答应孩子的事做不到、把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思想强加给孩子而不顾孩子的感受……,以上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教育方法。
这样的父母已经不是不懂教育的问题了,而是人格有重大缺陷、心理也不健全。
动不动就抱怨养孩子多么不容易,我承认,父母养一个孩子确实不容易,但是话又说回来,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养,让谁去养?先别说人了,就是自然界的很多动物和野兽也是这么做的,“虎毒不食子”,像老虎、狮子这样凶狠的野兽生了孩子也一样把它养大。
养自己的孩子根本就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对人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所以养大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没什么好骄傲的。
如果说嫌养孩子麻烦,那完全可以不生呀,谁让你生了?这不是自找的吗!中国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还只停留在“只养不教”上,没有养育、教育孩子的能力就别生孩子,否则不仅伤害孩子,而且也害自己。
还有些父母会说:我生了你,给了你生命,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
这叫什么封建谬论?搞清楚:是谁让父母生的孩子?是他们自己。
孩子并没有要求父母生,也没法要求父母生。
即使父母怀孕了,突然不想要孩子了,也可以到医院把孩子打掉,生不生孩子完全是父母说了算,孩子能否来到这世上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从这一点来说,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欠父母的。
孩子不喜欢妈妈的原因孩子厌恶妈妈的心理

孩子不喜欢妈妈的原因孩子厌恶妈妈的心理妈妈过于苛刻宝宝一般都不喜欢过于苛刻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宝宝过于严厉,且总是说“不”,这让宝宝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
而宝宝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每个人都有隐私,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秘密,虽然他们的小秘密在家长的眼中微不足道,但这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小时候天真烂漫,将自己的秘密分享给最信任的妈妈,妈妈应该保守住孩子的秘密。
而有些妈妈则会将孩子的秘密当成趣事说给别人听,甚至是出言嘲笑孩子,不尊重孩子。
妈妈这样的行为会伤害到孩子的内心,失去他们的信任,导致孩子与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3控制欲太强、经常指责和打骂孩子如果一个人,经常骂你什么都干不好,挑你的毛病,把你贬得一无是处。
还要让你按照她的要求,穿她喜欢的衣服,梳她喜欢的辫子,交她喜欢的朋友。
并且她说她是爱你的,因为爱你才会做这些事情,你会怎么选择呢?很多人都不会选择这样的爱,因为太让人窒息。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出的孩子,会很敏感、多疑。
当他们懂得反抗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逃离妈妈。
4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这世间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好好维护,妈妈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虽然十月怀胎生下孩子,但是如果在后天没有好好经营,并不是割舍不断的。
不是有句话说:生之恩,是大于养之恩的。
把一个孩子生下来固然辛苦,但是在养育的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只会多不会少。
而且生,有血缘关系维系,而养靠的只有感情。
因此,就算是孩子的妈妈,如果在后天养育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仍然是不喜欢。
为什么孩子会仇视爸爸?

为什么孩子会仇视爸爸?这个问题有点奇怪,难道受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节的影响吗?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术语,弗洛伊德提出这个术语是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的。
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并不是很认可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的结论。
我认为孩子对双亲都有天然的亲密感,如果孩子仇视爸爸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受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这种情况里一般夫妻关系不太好,母亲一方经常会给孩子说父亲的种种不是,孩子受此影响会觉得爸爸不好,会觉得自己不快乐、不幸福都是爸爸造成的,从而对爸爸产生敌意。
二是爸爸对孩子异常严厉。
这种情况中爸爸说一不二,无视孩子的情感。
爸爸对孩子的控制感很强,但是温暖不够,孩子所有的情感得不到认可,会有很强的挣脱控制的欲望。
爸爸对孩子控制得越多,孩子对爸爸的敌意越强。
这样的爸爸让我想起《死亡诗社》中的尼尔的爸爸。
三是离异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
在离异家庭中,妈妈和爸爸在教养孩子上缺乏共识,做不到即使离婚也给孩子充足的关怀,造成了爸爸长期缺位,父爱长期缺失。
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与爸爸长期不见面,影响了孩子对父爱需求的满足,孩子容易因爱生恨,埋怨爸爸。
我一直觉得在家庭环境中,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处于优先级的位置上的,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
那么如何让孩子与爸爸建立其良好的亲密感呢?一是增加陪伴时间。
所有的亲密必须有时间量的保证,否则就谈不上质的提升,妈妈放手让爸爸多带孩子玩,增加相处时间,相处久了感情就会增加,时间久了也就知道怎么陪孩子玩儿了。
有的时候不是爸爸带孩子玩儿,而是孩子带爸爸玩儿。
二是妈妈要在孩子面前多说爸爸好话。
尤其是男孩子,爸爸的形象非常重要,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妈妈可以潜移默化地说“你爸爸多么勇敢、威武、重感情、有责任心”之类的话,最好配上一些实例,在孩子面前把爸爸高大威武的形象树立起来,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往这个高大的男子汉的形象上靠拢。
很多妈妈无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说“你爸爸无能、窝囊废”之类的,看似损害的是爸爸,其实受伤更深的是孩子。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主要表现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主要表现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主要表现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主要表现,欢迎大家分享。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带有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错误的儿童观,不懂得尊重孩子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有人说,全世界最无私的父母是中国的父母,他们愿意为孩子献出一切。
而最自私的父母也是中国父母,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作家长的私有“财产”或实现大人理想或光宗耀祖的工具,不懂得尊重孩子,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只按家长的意愿和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忽视了家庭教育生态环境诸要素及家长自身言行的影响,忽视了儿童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也是成长中的人,不能根据儿童成长所发生的变化调节教育方式、方法和要求,从而造成教育的低效和失效。
二是错误的教育观,体现在重智、轻德、轻情感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常表现在“十多十少”:过问成绩多,过问思想少;娇宠溺爱多,严格要求少;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关心身体多,关心心理少;关心学习多,关心做人少;唠叨、打骂多,启发诱导少;考试作业多,户外活动少;家庭矛盾多,统一一致少;个人着想多,社会着想少。
应试教育的逻辑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
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学业,只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忽略了孩子做人、处事、交往、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说,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这样“抱大”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力低下,而且很难培养出家庭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错误的养育观,过分娇宠、溺爱孩子和对孩子的保护过度,忽视了孩子自主、自理、自立、自强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学生入学、上学、放学,学校门口停满了送、接孩子的各种车辆,有的孩子一直到读大学还要家长陪读。
在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生理健康以及孩子的学习等方面,这样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他们节衣缩食,可以为孩子献出一切。
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有哪些原因

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有哪些原因大量家长反映,孩子慢慢长大,却对自己的态度渐渐冷漠的问题,甚至讨厌自己。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孩子讨厌父母的原因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
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
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有孩子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
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
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
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
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
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
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
孩子大声吼叫不尊重父母怎么办

孩子大声吼叫不尊重父母怎么办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还有着强烈的自尊,他们不喜欢父母强制干涉自己的行为,渴望获得平等对待。
事实证明,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事时,若改命令式为商量式的口吻,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因为命令是不平等的,而商量则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关系,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接受父母的要求和教导,所以要想改变孩子没有礼貌不尊人这一问题,家长要先改变教育方式,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2、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
要想教育出听话有礼貌的孩子,家长也要先尊重理解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当孩子在发表想法或者是建议的时候,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话语过长而感到烦躁,或者是认为不对而打断孩子。
这样粗暴的方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没有礼貌,不尊重人的表现。
因此家长也要善于控制自己,耐心倾听并作出有效的回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重视且尊重的,这样孩子慢慢地也会懂得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了。
3、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给孩子的自由与空间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十分渴望独立,会有自己的小秘密,过于关注隐私权。
因此家长要想与青春期的孩子和谐相处,就要适当地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当孩子拥有了轻松愉悦的氛围,逆反心理就会得到有效缓解,从而避免冲突。
讨厌母亲的心理原因

讨厌母亲的心理原因
我们无法对个人的心理状况做出具体的解读,但是有一些可能的原因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讨厌母亲的心理。
这些可能的原因包括:
1. 冲突和矛盾:亲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例如母亲的过度管控、唠叨、控制欲强、不尊重隐私、偏心、不理解、缺乏沟通、教育方式不当、情绪不稳定和对儿女期望过高等原因。
这些冲突和矛盾可能会让儿女感到不满、反感、失望和压力。
2. 社会和文化因素:一些人可能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对母亲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母亲是家庭的中心,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母亲的角色可能被淡化。
3. 个人成长和发展:一些人可能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例如母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情感,但随着个体的长大,可能对母亲的依赖和期待发生了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所以不应该简单地将所有讨厌母亲的人归为一类。
对于这种心理,人们应该寻求专业帮助,以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应该理解和包容自己的母亲,给她们一些空间,尊重她们,珍惜和回报母爱,用我们的行动和爱来回报这份神圣和伟大的情感。
厌恶父亲的心理原因

厌恶父亲的心理原因
厌恶父亲的心理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原因:
1. 父亲的行为或言语不当:如果父亲的行为或言语不当,比如经常责骂、批评或者忽视孩子,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厌恶感。
2. 父亲的期望与要求过高:如果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无助,从而对父亲产生厌恶感。
3. 缺乏沟通:如果父亲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缺乏情感交流,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误解和不满,从而产生厌恶感。
4. 家庭矛盾:家庭矛盾也是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厌恶感的原因之一。
比如父母经常争吵、打架或者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等。
5. 父亲的不良习惯或行为:如果父亲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或行为,比如酗酒、赌博等,这可能会让孩子对父亲产生厌恶感。
这些心理原因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会有所不同。
如果你感到对父亲有厌恶感,建议你与父亲进行沟通,尝试解决问题。
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孩子都不尊重父母?
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孩子都不尊重父母?
“如何与未来中国打交道?”这位美国学者说:“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
一、中国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大概十几年前,曾有一个研究机构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名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
美国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
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坂本龙马(明治维新的英雄);
而在那批接受调查的中国的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亲被排在最后一名,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排在第11名。
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
当时西班牙的埃菲社发了这样一条电讯:“不少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断下降。
”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现象。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曾有学者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中国打交道?”这位美国学者说:“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
二、哪几类父母很难得到孩子尊重?
当然,这个调查的结果仅限于被调查的那一批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都不是父母,我思索了一下,产生这种结果不能全怪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非常关键,大概有这么几类父母,尽管他们可以为孩子倾尽所有,却很难得到孩子的尊重。
1、经常埋怨孩子不听话的父母,是得不到尊重的;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管的家长,是得不到尊重的(比如非要孩子学钢琴,要偷着看孩子的日记本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要孩子争班级第一最好是全市第一)。
2、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变成孩子理想的,更得不到尊重,要让孩子光宗耀祖是中国父母的主要缺点。
3、真正大款大腕的家长也不一定能受孩子的尊重(即使尊重也不是尊重家长而是尊重富有),孩子从社会退却到家庭,无非是什么事都想让有钱或者有权有势的父亲解决。
孩子孝顺父母说起来是天经地义的,是文明古国的美德,但是,尊重以后才能谈孝顺,把父母列在第10、第11位,谈孝顺还早了点。
眼下,中国所谓的“孝子”,是父母孝顺儿子的意思:孝——子。
三、我如此深爱我的孩子,她爱我吗?
著名社会学教授龙建刚曾经对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发表过分析文章,一时在父母的朋友圈里传播甚广。
在看了他的文章后,一位身在美国的女士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
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
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
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
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
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
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
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
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
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
好像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
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
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考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
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