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父母对待孩子的三种态度

合集下载

家长给孩子灌输的三种观念

家长给孩子灌输的三种观念

家长给孩子灌输的三种观念
1.成功至上观念:很多家长常常灌输给孩子一个观念,那就是只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样可能会使孩子过分追求表面上的成就,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成长和发展。

2. 比较心态:家长常常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家的孩子比较,强调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一种比较心态,感到自己永远无法与他人相比,进而导致自卑和失落。

3. 负面情绪压抑:有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表现出一种苛刻和挑剔的态度,让孩子感到自己永远无法做到完美。

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孩子内心充满压抑和负面情绪,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 1 -。

家长的教养态度

家长的教养态度

家长的教养态度1、身教重于言教-以骂人的方式告诉孩子不能骂人;已没有礼貌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对人有礼貌:以不尊重他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自己看电视却告诉孩子不许看电视;兴高采烈地打折麻将,却告诉孩子打麻将不好;爸爸吸着烟告诉孩子吸烟有害健康;爸爸妈妈没有一件事坚持到底却让孩子有钢铁般的意志;爸爸妈妈平庸无为却要求孩子一定哟啊成为比尔盖茨;可能吗各位,一位老教授说过一句话:拿起镜子照照你自己,你是龙还是凤,如果你不是,为什么一定要逼着孩子成为龙凤,而是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

2、温馨的家庭对孩子很重要-家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工作累想回家休息,出门久了想赶快回家,这就是家对您的吸引力;可是却又一部分孩子不想回家?我的一个辅导案例:一个14岁的女孩,成绩优秀,乖巧听话,是他爸爸妈妈的骄傲,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离家出走了,只留下一个纸条-爸爸妈妈我太累了,你们就知道让我学习,从来不让我参加我喜欢的活动,也不让我交朋友。

一旦成绩没有达到你们的满意,我最怕看到的就是你和爸爸不高兴的脸,再就是无休止的唠叨,我很努力了,可是不是每次都能达到你们的满意,我感觉不到一点加的温暖,虽然也知道你们心疼我,可是你们不理解我。

各位这样的父母吧家里的大门对孩子敞开了吗?没有,看看朴实的农民他们怎么说——智慧农民三里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你自己-责任给孩子,不包办;孩子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要做人-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有德;孩子,实在外面混不下去,就回来,家里会有你的饭吃-无条件的爱,再看看这样的说法你熟悉吗?孩子你好好学习就行了,什么也不用你干,什么事都有爸爸妈妈做-剥夺孩子责任权力,培养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孩子出去不能吃亏,别总借给别人东西,打你就还手;培养缺德的孩子;告诉你你要是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你就去扫大街,没饭吃我也不管你-有条件的爱;孩子会觉得家的大门敞开吗?会感到温馨的家庭气氛嘛?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意见不一致是最常见的现象。

三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见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分别是:严厉型教育、温和型教育和民主型教育。

第一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严厉型教育。

严厉型教育强调纪律,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家规和学校规定。

家长对孩子要求严苛,对孩子不容许做出任何错误和过失。

他们通常采用严厉的惩罚手段,如罚站、责骂等,以期通过惩罚来纠正孩子的行为。

严厉型教育的优点是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纪律观念,使孩子遵守规则。

然而,严厉型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过度的严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第二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温和型教育。

温和型教育注重引导和关爱,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家长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进行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允许孩子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温和型教育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孩子更加自信和自主地面对问题。

然而,温和型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孩子可能会因为太过自由而放纵自己,不重视纪律和规则。

第三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民主型教育。

民主型教育侧重于家长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和协商,重视孩子的自主性和参与度。

家长会给予孩子适当的决策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民主型教育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然而,民主型教育也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如果沟通不畅或者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孩子过分自我中心,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和集体利益。

综上所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严厉型教育、温和型教育和民主型教育三种。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

同时,家长还应兼顾爱和严的平衡,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独立性,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

对待孩子的态度及方法

对待孩子的态度及方法

对待孩子的态度及方法
作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对待孩子的态度及方法的建议:
1. 理解与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我们应该在与孩子交流和互动时,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不要强制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2. 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应该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和探索世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3.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独立性。


们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情,让他们学习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

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4.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家庭氛围
良好的沟通和家庭氛围是对待孩子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要,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

5. 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最后,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加强学习和实践,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教育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并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一、教育态度1. 爱与尊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应以爱和尊重为基础。

他们应该用心去关注孩子,理解他们的需求和个性差异,并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这种态度创建了强有力的情感纽带,使孩子感到被接纳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鼓励与支持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培养其自信心和动力。

无论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还是取得进步,父母都应给予及时和适度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一直在身边支持着他们的成长。

3. 激发独立思考家长不应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是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家长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二、教育方法1. 示例教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通过自身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典范,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现正面的品格和积极的态度。

例如,他们可以主动展示对学习和工作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孩子对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2. 积极沟通良好的家庭沟通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教育基础。

家长应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

他们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解答他们的问题,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 多元化教育为了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应提供多种教育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

他们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或社团活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此外,家长还应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社交能力培养,促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均衡发展。

4. 约束与引导适当的约束和引导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矩和家庭纪律,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纪律意识。

同时,他们也应该适时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让他们在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过程中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态度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育态度家长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教育态度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育态度。

1.1 爱与尊重爱和尊重是家长对待孩子最基本的态度。

家长应该向孩子传递充满关爱和接纳的信念,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独特性,不要对孩子过高的要求。

1.2 激发独立思考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干预与指导会束缚孩子的思维,阻碍他们的成长。

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1.3 培养自信心与积极心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发展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

正面的奖励与鼓励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有勇气面对挑战,并从中成长。

二、教育方法除了正确的教育态度,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重要。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

2.1 合理的规矩与纪律规矩和纪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家长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则,让孩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同时,家长也要尽量避免以严厉和过度要求为代价来维持纪律,要以理解和引导为主,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

2.2 激发兴趣与爱好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使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与他们一起探索和尝试各种活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培养兴趣。

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挑战。

2.3 鼓励沟通与表达家长应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表达,倾听他们的声音和想法。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

同时,家长也可以透过沟通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期望和教育目标。

三、建议与总结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应保持耐心与理解,坚持正面的教育方式。

三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三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三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1. 严厉型家长:这类家长通常会对孩子要求非常高,私人时间
和兴趣爱好也会大大削减,会严厉批评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会强
调孩子应该努力学习和表现。

这种家长通常对孩子的表现更加关注和
集中,但也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焦虑。

2. 支持型家长:这类家长通常会为孩子提供无限制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决定,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反馈。

这种家长通常能够建立
起良好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关注。

3. 平衡型家长:这种家长一般采取平衡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们会为孩子提供多个机会和资源,允许孩子自由发挥和选择,但同时
也会给出建议和限制。

这种家长既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也注重孩
子的成长过程,更注重孩子的经验和感受。

家长的教养态度名词解释

家长的教养态度名词解释

家长的教养态度名词解释
家长的教养态度:
1.积极态度:
积极态度是指家长总是支持孩子,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唤起他们
的主观能动性、自信心和创造性思维。

家长应该多为孩子表示肯定,
夸奖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成绩优异的表现,特别强调正确的言行举止。

此外,家长也应该做好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工作,指导和帮助孩子做
出相对有效率的安排,具体地说,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有条理和规划
的学习环境,以及为孩子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

2.宽容态度:
宽容态度是指家长不强迫孩子,而是理解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
安全感。

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教导孩子处理某些问题的
技巧,比如学习和解决小问题的技巧,引导孩子学会诚实爱自己和他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发掘自身的潜能。

同时,家长也
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接受他们的反映,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意
见也是有价值的。

3.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是指,家长应当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孩子日常中所犯的错误,而不要完全按照自己的观点去给出简单的判断。

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分析和理解孩子做错的原因,及早发现孩子出现的行为和学业问题,给出合理的意见和正确的导向,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问题,引导他们修正和改善所犯错误,从而培养孩子自我分析和自我救赎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父母对待孩子的三种态度
俯视、仰视、平视,这是当代中国的三种教育观。

其实,谁都不是谁的皇帝,谁也不是谁的仆人。

父母既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平等和自由,同时,也要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遵守规则。

问: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对孩子进行“俯视教育”,不把孩子当“人”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川玲:两种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

一是由于经济或工作的原因,不得不远离孩子。

聚少离多,使之成为留守儿童,或者认为孩子还小,相处不那么重要;二是看似重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投入很大,其实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满足自己的感受,“沉醉”于自己的付出。

父母很少会专门地学习儿童成长中特别重要的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权利等知识。

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凭着自己童年的经历,再加上社会阅历,简单粗暴地对待单纯敏感的儿童。

孩子在身体、思想上的不成熟,使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孩子也拥有独立的人格。

他们认为,不用陪伴孩子,反正他也听不懂大人的话;不用带孩子去旅行,反正孩子也记不住什么;不用顾忌孩子的感受,反正孩子的想法很幼稚。

问:什么是“包裹儿童”?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代父母什么样的教育失误?
三川玲:所谓包裹儿童,就是孩子被当做包裹一样被搬来搬去,看似每个搬运包裹的人都对包裹负责,但其实谁也不会去尊重包裹本身的意愿。

诡异的是,很多看似非常重视孩子,同时家境也很好的家长,其实制造了更多的“包裹儿童”。

我知道这样说,很多父母都会觉得自己委屈,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还被称为包裹儿童的制造者。

我曾听到两位妈妈聊天,一位妈妈说,她刚去了孩子的寄宿学校,给了孩子一大沓钱,还送给了老师很多礼物,“那可是最好的私立学校,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才进去的”。

走访过一些大城市之后,我更见识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超过了我所能想象的极限。

他们选取最贵的私立医院,花几十万生育孩子;他们请最贵的月嫂,把婴儿送到高档的育儿中心,去洗澡、游泳和按摩;他们送孩子去几万元课程费的早教中心,让穿着制服的老师,教自己的孩子学爬行、挥手;当然,他们送孩子去最贵的幼儿园,最贵
的各种兴趣班,给孩子安排好每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这种“俯视教育”的观念之下,产生的仍然是包裹儿童,只不过是比较昂贵的包裹儿童罢了。

养育孩子最困难的是哪一个部分?不是为之付出多少金钱,而是付出多少时间;不是为他安排所有的道路,而是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是给他最好的资源,而是信任的眼神和紧紧的拥抱。

父母没有义务讨孩子的高兴,更不应以服从的姿态去讨好孩子。

那么,判断“是否过度关注孩子”的尺度在哪里呢?很简单,当我们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却让我们不停地为之忙碌,并且觉得讨厌或烦躁时,就说明已经处于过度关注孩子的状态了。

问:近年来出现了家长给孩子起名“贵族化”的趋势。

这种对孩子进行仰视的教育有何不妥之处?
三川玲:现在对孩子称呼的转变,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是整个教育观念的折射。

当父母把孩子称呼为公主、殿下、某董、某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自己的地位降低到某大臣、某侍卫、某员工、某下属了。

中国的很多父母,特别想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没有实现的梦想,让孩子去代替自己实现。

这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一种重视。

父母看似把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给予了孩子,并为此付出了所能付出的全部,但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一句口号,是“一切为了孩子”。

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维护了孩子的权利,那么可以说一切为了孩子。

但是,若因“为了孩子”而失去了父母的一切,那么我认为就是不恰当的。

很多父母很难过这个心理的关口,“才屁大一点的孩子,讲什么平等,讲什么尊重,讲什么权利”,“怎么可能,老子和儿子怎么能够平等,儿子不听老子的,简直是荒谬”,“真是可笑,成人比孩子的知识和阅历都多得多,孩子怎么可能和父母平等”。

其实,在平视的教育下,父母首先应该失去的,就是对孩子的统治权。

问: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何既能互相尊重,形成平等的关系,同时也起到父母的引导作用呢?
三川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二是让孩子拥有发表意见和见解的自由;三是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四是让孩子拥有独自社交的权利。

我知道,就现实的情况而言,很多成年人也还没有享有类似的权利。

但是,这就更需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这些权利。

如果这样,这个世界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好。

拥有自己的空间,是指孩子可以不用随时处于父母的监视之下。

他可以在独立的空间内享有自由,父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才能进入他的空间。

言论的自由,是指孩子拥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

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尊重这些意见。

选择的权利,这是言论自由的下一个阶段。

就是当孩子已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父母要尊重这些意见,不能强迫孩子执行父母的意见,哪怕父母认为多么正确,多么有益。

最后,是社交的权利,这是很多父母都容易忽视的一个权利。

孩子有选择自己的朋友,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去和朋友相处的权利。

这是孩子独立认识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合作者,而不是教导者。

在人人具有平等意愿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

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父母要接受这样一个残酷但是却是无比现实的事实: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独立成人。

父母的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独立。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保护”而是“尊重”,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孩子。

问:在平等的关系中,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教导孩子呢?
三川玲:我觉得,最好的父母,是隐形的父母。

做“隐身”的父母,陪在孩子身边,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才“显形”。

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平等沟通,让孩子开心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引导。

要知道,孩子有着无人能够预测的潜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和独特的成长轨迹,不是家长所能规划的。

最后,既然是平等,那么,当父母给予孩子平等的权利的同时,也应要求孩子遵守对等的义务——就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成年人一样。

也就是说,在享有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就解决了绝大多数父母的担忧,即“给予孩子平等自由的权利,孩子走错路、犯错误了怎么办”。

其实,只要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任,以及平等、自由,孩子反馈出来的结果,往往会超出家长的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