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教案一:《孟子:乐民之乐》

教案一:《孟子:乐民之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积累2、辨析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民本思想中极为可贵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正课1、分角色朗读课文相信大家通过教前学习,借助注释以及参考译文,已经将三则材料的字、词、句,疏通清楚,初步理解文意,现在第一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来朗读一下课文。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现在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归纳、整理的文言知识.3、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如何理解“今之乐由古之乐也”4、生齐读第二则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6、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王在灵囿,幽鹿攸伏。

幽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这是为了说明什么7、生齐读第三则8、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9、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是为了说明什么10、幻灯片展示解读经典的两种方:11、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12、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13、教师提问:那么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与民同乐解说: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

一起游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品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员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学员的情商,使他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能够产生同情心并主动提供帮助。

【教学内容】1. 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定义和来源。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让学员理解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3. 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学方式】1. 讲授: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定义和来源。

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让学员理解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二章:案例分享【教学目标】1.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意义。

2. 激发学员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热情。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员从中感受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力量。

2. 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以及他们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学方式】1.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2. 小组讨论:让学员针对案例中的行为进行讨论,探讨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三章:角色扮演【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员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困境,增强同情心。

2. 培养学员在面对他人困境时,能够主动提供帮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配角色:教师为学员分配不同角色,每个角色代表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

2. 角色扮演:学员按照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他人的生活困境。

3. 分享感受: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学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方式】1. 角色分配:教师为学员分配角色。

2. 角色扮演:学员按照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3. 分享感受:学员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应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问题。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出处,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2. 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 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关注民生、服务人民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值得学习的地方。

4.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探讨。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联系自身实际,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及背景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小组分享法: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探讨。

4. 反思提升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提前准备关注民生、服务人民的典型案例。

2.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讲解。

3. 课堂记录表:为学生提供记录讨论成果的表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度。

2. 学生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典型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3. 学生总结提升能力:评价学生在总结案例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时的表现。

4. 学生价值观树立: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情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如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生问题。

3. 案例分析:呈现一系列具体的民生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品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1.2 教学内容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

第二章:乐民之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乐民之乐的含义。

培养学生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2.2 教学内容讲解乐民之乐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乐民之乐。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乐民之乐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乐民之乐。

第三章:忧民之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忧民之忧的含义。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忧民之忧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忧民之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忧民之忧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忧民之忧。

第四章:关爱他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关爱的意义。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4.2 教学内容讲解关爱的意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关爱的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

第五章:实践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有更深入的理解。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持续改进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实践这一理念。

5.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或社区服务中实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反思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反思实践经历,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实践这一理念。

第六章: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阐述《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

2. 学生分享对先秦诸子的了解和认识。

3. 教师总结并导入《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内容。

第二章:《论语》选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内容:1. 简介《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分析《论语》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论语》的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学生阅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孟子》选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内容:1. 简介《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分析《孟子》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孟子》的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学生阅读《孟子》中的经典语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如仁政、民本、人性善恶等。

第四章:《墨子》选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墨子》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墨子及其思想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内容:1. 简介《墨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分析《墨子》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墨子》的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学生阅读《墨子》中的经典语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庄子》选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内容:1. 简介《庄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教案标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 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的内涵;
2. 如何通过行动来实现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纸笔,以便进行讨论和记录。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为什么这些是重要的。

2.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4.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5. 案例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功实现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发。

6. 活动设计:老师组织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来实现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比如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组织环保行动等。

7. 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表现,以及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来了解学生对乐民之乐和忧民之忧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要的理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中的各个知识点,理解其中的政治思想,把握作品的大意、结构和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欣赏文学,让学生在文学中寻求情感安慰与情感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2.分析古代政治思想3.阅读写作手法三、教学难点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政治思想2.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3.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四、教学过程1.导入启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中国古人经常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来形容盛世和乱世,依据这个说法,请思考下面的问题:(1)乐民和忧民都是指什么?(2)盛世和乱世是如何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来比喻的?(3)如果一个国家的王朝,能够贯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个思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哪些好处?2.归纳总结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1)思想主旨:“为民除害,利用万民;以人为本;君君民民,父父子子”。

(2)基本内容:“民为本,天下为公”,“仁政必治其心,治其心必修其身”,“安民所以安吾,危民所以危吾”。

(3)整体特征:“以人为本”,追求公正和公平,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人的利益和福祉,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3.分析文本(1)解读题领悟难点句意以及作家想要表达的观点,例如:①:什么意思?②:这句话中的“仁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福建之邦的最高风雅”?③:“万民切心”,有哪些常见用法?(2)分析体裁(3)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喻、夸张、设问、对仗、排比等。

(4)分析作品的结构。

4.课堂练习(1)阅读完课文后,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为什么《史记》中对于日月星辰的描述?它所包含的是什么政治思想?②:作者是怎样教导读者如何才能够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③:乐善好施、治愈疾病、救济灾民、辨析是什么?(2)阅读课文后,每人写一篇感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导学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导学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培养关注民生、心怀天下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2、难点(1)体会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思考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背景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当时的统治者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劝说他们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四、文本解读(一)原文诵读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导入
• “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 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 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 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 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的“仁人之 心”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时时 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 忧与 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小结
• 孟子跟齐宣王的这番对话,最大的妙 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 之乐,或者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极力 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宣王向与 民同乐的方向引导。这其实是更根本 的。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真的 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 恐怕人们也用不着再向他提更高的要 求了。
思考: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则王矣 鼓乐
1、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 暴为何未有以对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 作用: 正面提出论题; 制造议论悬念; 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 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 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 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 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 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 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4、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 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 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 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经过这一 正一反两种现象的对比,孟子向齐宣 王揭明了自己的主旨:“今王与百姓 同乐,则王矣”;就是说,如果王跟 百姓同乐,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 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 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 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 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 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 是空想而已。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 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 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 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 古之乐也。” 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 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 无古今之异耳。”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 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 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 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可得闻与 今王田猎于此 今之乐由古之乐 直好世俗之乐耳
与,通“欤”。
田,通“畋”,打猎。
“由”通“犹”,如同。 “直”通“只”,只是。
Hale Waihona Puke 词类活用王语暴以好乐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告诉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