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复习一.词汇1.词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具有形式和意义上的特点,是表达概念的基本手段。

2.词的分类:词可根据词形、词义、词性等进行分类。

3.词汇义和词义的概念:词的义指的是词汇在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而词义是指词的其中一种特定的意义。

4.语义的概念:语义是指语言所能表达的意义,它研究词汇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

5.语义关系: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位关系和连词关系等。

6.多义词和一义词: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不同的词义,一义词则是指一个词只有一个词义。

7.词义的反思性特点:反思性特点是指由于词义的发展和扩展,使得一部分词汇原本只能指代具体事物的名称,逐渐发展为可以用来指代抽象概念的称谓。

8.词的构词和构词法:构词是指用来形成新词的方法和技巧,构词法则是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学科。

9.词汇的生成和消失:词汇的生成是指新的词汇在语言中的出现和流行,而消失则是指一些词汇在语言中的逐渐淘汰。

10.词的历时变化:词的历时变化是指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二.语音1.语音的概念: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研究语言音素、音节和音系等内容。

2.音位和音素:音位指的是语音系统中不同的基本音单元,而音素则是指在一种具体语音系统中有决定意义的语音单位。

3.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一种国际通用的音标符号,用于表示各种语言的语音。

4.声调:声调是指语音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调变化。

5.语调:语调是指在一句话中语音音调的变化。

6.连读和重音:连读是指在语音流通的过程中,语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重音是指在词语和句子中,一些音节能够产生的较大音量、较长时间和较高音调。

7.训练和修正:语音训练是指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得个体能够正确地使用语音来表达意义;语音修正是指对发音错误进行纠正和改正。

三.语法1.语法的概念:语法是语言结构和组织的规律和原则。

2.句子的基本概念:句子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组成。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语言学概论复习提要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1.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1)研究对象:语言。

(2)主要任务: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规律,使对语言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2.语言学简史(1)语文学阶段。

语言学三大发源地: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

公元前4世纪,印度学者波尼尼的《梵语语法》或称《波尼尼语法》。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的《希腊语法》。

早在公元前4世纪,被中国古代人们尊崇为十三经之一的《尔雅》就已初具规模,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物类与义类的词典,比西方早了两千多年。

到东汉时期又出现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比西方的字典早了一千五、六百年。

古代中国的语文学通称小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成就的集中体现。

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第一,从研究对象看,古代语言学只重视书面语言,把古代书面语作为语言的研究对象,而对当时社会普遍使用的口语不予重视。

第二,从研究任务看,古代语言学并不把描写语言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只重视为流传下来的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作注解,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读通、读懂古代的经典。

换言之,它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只是经学的附庸。

(2)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

19世纪初,西方语言学者开始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本身,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

在初创阶段,英国的威廉·琼斯最先发现希腊语和拉丁语、梵语有惊人的相似处,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

德国的施列格尔也看到梵语和欧洲许多语言有着不可否认的共同点,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

历史比较语言学摆脱了过去从属经学的附庸地位,标志着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由于涉及多种语言,这为普通语言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一般规律的普通语言学诞生。

奠基人是德国的洪堡特和瑞士的索绪尔。

洪堡特被公认为普通语言学的第一个奠基者,他的许多语言学观点被后代学者不断继承和发展。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论述题应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的重点题目引言1、语言学在学科领域中能起到哪些作用?语言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带头学科。

(1)基础作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语言教学。

(2)带头作用:语言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可以并正在转化为应用技术,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工作自动化的进程。

2、传统语言学有哪几个研究中心?各自的代表性成果是什么?1、古代印度:公元前4世纪,波尼尼,《波尼尼经》(《梵语语法》)。

2、古代希腊:公元前2世纪,特拉克斯,《语法术》(《语法艺术》)。

3、古代中国:训诂学:公元前2世纪《尔雅》;文字学:公元100年,许慎《说文解字》;音韵学:《广韵》(1008年);语法学: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

3、中国的传统语言学与古印度和古希腊的传统语言学相比,在研究的切入点上有什么不同?中国: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古印度、古希腊:语法为主4、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哪几个人物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做出过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了谱系分类。

人物:1、两位先驱:威廉琼斯:第一个提出印欧语言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历史来源。

史勒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的术语。

2、三位创始人:葆普:动词变位系统拉斯克:词汇对应关系格里姆:语音对应规律5、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是谁?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的标志: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转换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句法结构》6、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谁?代表著作是什么?什么时间出版?布龙菲尔德,《语言论》1933年出版,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纲领性著作。

7、什么是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语言学:研究语言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它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但主要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科学。

普通语言学:研究各种语言存在的现象和规律描写语言学:截取语言发展中的一个横段面,用静态的描写的方法,如实地记录语言的结构,客观地反映语言中存在的现象和规律。

《语言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语言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语言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一、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语言学的定义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语言的定义与特点3.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符号、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二、语音学1.音素与音素的分类2.语音的基本概念:发音器官、发音过程、音素与音位等3.语音的分类与描述方式:音库、国际音标等4.语音变体:音位变体、变体规律等三、词汇学1.词的定义及词的层次结构:词汇、形态、语素等2.词的分类:实词与虚词、实词的分类等3.词的构成过程:派生、复合、转化等4.词义与词义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位、隐喻、类比等5.词的语法功能:词类、语法关系等四、语法学1.句子的定义与分类:从句、疑问句、陈述句等2.句法的基本概念:短语、成分、汉语的基本句型等3.句法关系与句法结构:并列、从属、修饰等4.句法规则与句法分析:形式语法、语义角度的句法分析等5.语法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形式语法与功能语法的对比、语法规则、语法的普遍性、语法的可及性等五、语义学1.语义的定义与特点2.词义的构成与分类:词汇意义、语法意义、逻辑意义、上下文意义等3.语义关系与语义角色:同义、反义、上下位、隐喻、类比、关联等4.语义现象的分析与解释:语义成分的划分与关系、语义的可及性、语义的派生与转化等六、语用学1.语用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2.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行为:意图、目的、合作原则等3.言外之意与言外之行:言外之意的表示方式、言外之行的示例等4.语用现象的分析与解释:语言行为、语用规则、语用的多样性等七、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分支学科1.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等2.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应用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3.参考书目和领域动态:《现代语言学导论》、《实用语义学》、《语法学》等这些都是《语言学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重点研究语音的产生、结构、运动和感知等方面。

在复习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国际音标的掌握,包括元音、辅音和音节等。

2.发音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比如舌头、喉头、声带等的作用。

3.音位与音素的区别,音位是语言中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是语音的实际表现。

4.音变规律,比如浊音化、清音化、辅音的鼻化等。

二、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学科,包括句法学、词法学等分支。

在复习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语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句子、短语、词类等。

2.句法分析的方法,包括基于短语结构的上下位关系分析和基于依存关系的句法分析。

3.句子成分的分类与功能,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

4.语法关系的表示,包括句法树和依存关系图等。

三、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和意义的学科,包括词义学、语用学等分支。

在复习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语义的基本概念,包括词义、句义、语篇意义等。

2.词义的分类,包括编码词义和概念词义等。

3.语义关系的表示,包括隐性关系和显性关系等。

4.语义义原的掌握,比如用来描述词义的最小单位,可以用来解释多义、歧义、同义等现象。

四、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使用和理解的学科,包括语用规则、言语行为等方面。

1.言语行为的分类,包括表示、指示、陈述、询问等。

2.言语行为的成分,包括言辞、语境、意图等。

3.语用规则的掌握,比如礼貌原则、言外之意等。

4.言语行为的实现方式,包括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等。

以上仅为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的一些重点内容,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复习时可以参考相关的案例和实例,加深对语言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语言学概论纲要复习重点汇总(详细)(精细排版)

语言学概论纲要复习重点汇总(详细)(精细排版)

语言学概论纲要复习重点汇总(详细)(精细排版)1.语文学阶段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三个方面的成就。

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普通语言学:关于语言一般规律的研究。

4.共时语言学:分别描写语言每个子系统在某一特定时期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5.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6.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体姿势等非语言形式独立传递的信息有限,且大多数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因此,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7.逻辑学关注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关注思维的心理过程,认知神经科学关注思维的生理机制。

认知神经语言学是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结合。

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专门研究语言、思维和大脑神经网络之间的关系。

9.当人出生后过了一定的期限,如果没有后天的正常的社会环境,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失去了发展的潜力。

这个时期叫做临界期。

10.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

11.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有最小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即语言系统的两层性。

12.组合关系:符号与符号组合,形成更高层次的结构。

高层结构中的每个符号称为结构的组成部分,结构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13.聚合关系: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的聚集成群,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叫做聚合关系。

14.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以及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

15.音位: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一、语言学的分类从不同角度1、普通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角度概念)2、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角度概念)3、描写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角度概念)4、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概念)二、语言研究简史1、传统语言学①三个中心:古代印度(波尼尼及其代表著作)古代希腊(狄奥尼修斯·特拉克丝及其代表著作)古代中国(小学及其代表性专著)2、历史比较语言学①两位先驱②三位创始人3、结构主义语言学①概念和创始人——索绪尔②索绪尔的成就(三点)③三个学派:学派名称、六个代表人物、一个著作、一个著名公式5、转换生成语言学(简称TG)五个阶段:名称及标志性作品三、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和言语①语言和言语的概念②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三点)2、语言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三点)3、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区别(四点)四、语言是符号系统1、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定义;语言具有符号性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定义3、语言系统的二层性4、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定义五、语音1、语音研究的诸方面①音素定义②国际音标:创造年份,原则,优点(三点)③从哪些方面研究语音:三个环节、三个方面、三个学科④语音的属性:自然属性(包括两个属性)、社会属性(概念)2、音响:语音的四要素3、发音①发音器官(三区)②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a:元音辅音定义b:二者区别(三点)c:元音不同的原因(共鸣器不同三点)d:八个基本元音(音标和名称)e:辅音的发音描述(教材67页辅音表)4、音位①音位概念②对立和互补(对立关心和互补关系概念)③音位变体(概念分类<两类、概念>)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5、音位的聚合:区别特征的概念、聚合群6、音位的组合①音节的定义②三个阶段③七个相关的概念(填空)④语流音变(概念、常见的语流音变<四主、二次>及其概念和举例)六、语法(一)语法和语法单位1、语法规则①语法规则的构成:组合规则、聚合规则(二者定义)②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区别与联系(三点)2、语法的特点(四点,其中三个是显著特点)3、语法单位(定义):句子、词组(短语)、词、语素<词根、词缀、词尾、词缀和词尾的不同点(四点)>的定义。

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

1.语言学:语言的基础研究,即研究语言本身的构成及其规律,通常分为语法、语音、词汇语义三大方面,其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小学:人们分析汉字的形体,讲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为“小学”的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言学。

3.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4.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等具体的语言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东西。

5.符号是代表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或记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6.语言符号:用声音作为形式(或载体),声音的背后蕴含着意义,因此语言符号是(声音+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中的声音称为语音。

2)声音传递的信息成之为语义。

3)语音载体又称为能指,语音传达的信息又称为所指。

7.符号具有下列特点:1)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逻辑或经验上是不可推知的。

2)符号的形式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即显性的;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通常是隐性的、抽象的。

3)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人们约定俗称的,是或然的。

8.语言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1)音位不属于符号;2)语素:语言中的最小的符号;3)词: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符号(单位);4)短语和句子是符号列。

9.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线条性、稳定性和渐变性。

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

音义组合的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線條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

3)穩定性:语音和语义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不可轻易改变。

4)漸變性:语言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发展变化。

10.语言符号的系统性1)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

2)聚合關係:在符号组合的线性序列上,在某一点上可以相互替换的成分之间形成聚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原则——基本点: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够顺利下去,双方必须合作。

具体内容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其认为交际双方的合作,必须遵循四项准则:(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提供的信息要与交际的目的相适应,不超出不少于交际目的需要(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是真实的(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相关联(4)方式准则:说话简明清楚问多答少、言语晦涩、含混啰嗦等都不利于交际的进行。

变异概说——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绝对划一的统一体,语言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处于一种缓变的状态中。

语言在共时层面的差异称为语言的差异。

语言的变异受到三种情况的影响:(1)说话者的地区背景和社会背景(母语、教育程度、职业等)(2)产生言语行为的实际情景,需要采取什么言语表达方式和超语言特征(3)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语言的变异分为三类:(1)地域变异:形成地域方言,即属于某一地域的群体使用的语言(2社会变异:指不同社会地位、职业、行帮、种族、性别的区别在语言使用上产生的差异(3)功能变异:指说话人为了某一目的使受话人受到影响、产生反应而使用的言语方式地域变异——语言的地域变异表现为地域方言,包括次方言,与之相对的有共同语和规范语言。

(方言—次方言—土语)方言变异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1、语音方面闽方言、粤方言的变异较大,吴方言次之,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又次之。

2、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同一意义用不同词语表现。

3、语法方面主要表现在词序、虚词方面。

粤方言中这种双音节词中修饰性词素位于被修饰性词素之后,是语法上的一个特点。

例如:客人—人客、干菜—菜干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汉语言发源地:黄河流域。

秦汉以前,楚国南迁,吴方言、湘方言可能在东南部地区形成方言的形成除了由于移民、山川阻隔、政治经济的原因外,与异民族语言的接触和土著语言的混合也有一定的关系。

语言的分化和产生变异的程度,通常取决于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

方言发展的前途:1、在社会封闭,甚至分裂的情况下,共同约束力减弱,语言分化的结果导致差别扩大,有可能形成独立的语言。

2、继续保持已有的地域差异状态,在地域范围内,优势扩大或者缩小自己的覆盖范围。

3、由于共同语的强大影响、社会的统一和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或者方言本身逐渐向共同语靠拢。

次方言——由于移民、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的影响等原因,地域方言内部可能产生再变异,产生低一层次的地域方言,一般称之为次方言。

语言地理学——又称方言地理学或者区域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或者方言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分布的学科。

社会变异——语言不仅有地域变异,表现为不同的地域方言,还有阶层变异、行业变异以及由于性别和年龄等不同而产生的变异,这些变异构成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常指一个语言集团内部某一群体或者某一阶层内通用的语言变异体。

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特殊的、使用范围较窄的词语方面。

它必须依托于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社会变异的表现:1、阶层变异和行业变异阶层惯用语不是独立的语言,没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系统,而是在全民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构成的特殊词语。

行业语是社会上从事某一行业的人为了生产和工作的需要而使用的专门用语。

社会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言变异形式——黑话和隐语。

其最大差异是保密性黑话对于非本集体的人绝对保密。

比如帮会暗语、流氓团伙的切口等就是黑话。

隐语指某些行帮、社团为了进行活动,防止泄密而使用的一些特别词语。

2、性别变异和年龄变异产生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有二:男女各有其自然标志和社会标志。

自然标志表现在生理特征和体态方面,社会标志是全社会为性别差异成文或不成文地规定的一系列关于区别性的行为、服饰、仪表、礼节等方面的规范。

另外,习俗方面的禁忌也可能造成词语上的性别差异。

语言的年龄变异问题:青年和中老年的语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有些方言中,存在明显的新派和老派方言之间的差异——中老年人多半保存原语言的旧有特点,而年轻人则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偏离老年人的语言,向某一更有权威性的方言靠拢。

3、种族变异和民族变异,其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因语言的接触而产生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音位的产生,借词的输入,仿造的新兴句式的流行等。

此外,双语现象在多民族国家和异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普遍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在操同一共同语的国家和地区中,社会成员的种族地位、母语和文化观念的种种影响,往往带到语言中来,使共同语出现种族变异。

(语言的社会变异研究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课题)功能变异——由于谈话场合的不同(谈话目的、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特点,综合起来就叫语言的功能变体或变异。

英国伦敦学派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而情景语境是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情况。

情景语境由于其中三项(场景、方式、交际者)的变化,产生各种语言变体,这种变体称为“语域”。

在情景语境中起变化的三个变项:(1)场景field:指实际发生的事和说话者的目的(2)方式mode:指话语的传递方式(3)交际者:及参与交际的人之间的关系书面语体——指经过一定修饰、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形成的语体,它以口头语为基础,但是与口头语又有明显差别。

(没有语调语气,只有采取复杂的句子结构、精心选择的词语、恰当的篇章结构来弥补不足;但其用于书写契约、制定法律、签订合同是不可取代的)谈话语体——可分为正式语体和随意语体正式语体要求语音清晰,用词准确,语句之间的连续性强,句子比较完整,重复与停顿较少;随意语体在一般情况下很少长篇大论,语句简短,插话、重复与停顿较多。

语言的演变——指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这是一种历时变化,又是导致语言系统变得与原来的语言系统不同。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1)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社会之间的联系交往和接触人际交流的省力原则、求新求异的要求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原因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如果其中某一种要素发生了变化(满足新的表达需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小孩学话的偏离等等),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相对平衡。

语言演变的特点1、渐变性“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2、不平衡性词汇﹥语音﹥语法语言的分化——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绝对划一的统一体,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变化。

而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分分化,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也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会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或区域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

社会的分化主要有三种状况,语言的分化也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方言。

1、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这些社团又称为“言语社团”。

各个言语社团都会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反过来说,社会方言就是社会内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社会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用词的不同。

2、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

地域方言是在某一地域内通行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扩大差异,成为具有亲属关系的独立语言。

而社会方言一般说来没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特殊的、使用范围较窄的词语方面。

它必须依托于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方言→次方言→土语确定方言还是语言不能仅凭语言本身的差异,还要看使用语言地域分支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民族、是否长期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在各个地域分支之上是不是还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要看说话人的语言认同感。

是方言还是语言,其差别主要是有语言外的因素决定的:社会是否完全分化,是否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语言认同心理。

3、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之间有同源关系,把它们叫做亲属语言。

把亲属语言由以分化的原始语言称为原始共同语(原始基础语)。

亲属语言从同一个原始基础语分化发展而来,它们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源成分必定具有明显的、成系列对应的特点。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的演变——语音的演变(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音位聚合关系的变化、音位组合关系的变化语法的演变聚合规则的发展(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变化)组合规则的发展(词序的变化)类推(在某种语法规则的影响下,其他规则向这种规则趋同的演变。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词义:义位的增减,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

词汇:新词产生(利用已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创造新词,旧词新用,词义分化,借词),旧词消亡,词语替换。

语言的接触——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没有的事物或概念,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意译词不是借词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有大量混居、通婚这样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那么不仅各个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相互感染而趋同。

其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但各个语言仍然保持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这些语言之间的相似是因后起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且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通用书面语、名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这些语言的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其对方言、民族语言的影响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在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形成外来的文读层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能。

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