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稳定性的测量

合集下载

泡沫检测报告

泡沫检测报告

果,产品中的泡沫符合相关 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02
潜在问题:无
03
建议措施:无
PART 05
结论和建议
REPORTING
结论总结
经过对样品进行泡沫检测,我们发现该样品在泡沫生成和稳定性方面表现 良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在泡沫细腻度和外观方面,该样品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泡沫细腻且外观
报告范围
• 本报告将全面介绍泡沫检测的方 法、技术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 泡沫的生成、形态、稳定性、物 理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检测。同 时,本报告还将对不同领域中泡 沫的应用和影响进行概述,以便 读者更好地理解泡沫现象的实际 意义。
PART 02
泡沫基础知识
REPORTING
泡沫定义
01
泡沫定义
泡沫是一种气液混合物,其中气 体被液体所包围,形成一种多孔 结构。
PART 03
泡沫检测方法
REPORTING
视觉检测
总结词
通过观察泡沫的外观、颜色、质地等特征进行评估。
详细描述
视觉检测是一种直观的检测方法,通过观察泡沫的外观、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泡沫的质量和稳定性。 例如,优质泡沫应该呈现细腻、均匀、洁白或微黄色的外观,而稳定性差的泡沫可能会出现颜色不均、质地粗糙、 有气泡等现象。
生物泡沫
生物泡沫是由微生物在液 体中生长繁殖形成的。
泡沫形成原理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分子 之间的吸引力,它使得液 体表面尽可能地收缩,从 而形成气泡。
气体溶解度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决 定了气体能否形成泡沫。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越 高,越容易形成泡沫。
搅拌和冲击
搅拌和冲击可以增加气体 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 增加气体混入液体中的机 会,形成更多的气泡。

泡沫稳定性的测量

泡沫稳定性的测量

实验四泡沫稳定性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测量一定条件下泡沫的半衰期,用以判断泡沫的稳定性二实验原理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多相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液体是分散介质(连续相)。

制备泡沫的过程中,液体中的气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易在液面上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液膜隔开气体的气泡聚集物——泡沫。

泡沫的发泡性是指泡沫生成的难易程度和生成泡沫量的多少;泡沫的稳定性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寿命),即消泡的难易。

用于测量泡沫性能的方法有许多,传统方法有气流法、振荡法和搅动法。

现代方法有:近红外扫描仪法、电导率法、光电法、高能粒子法、声速法、显微法。

本文主要根据泡沫形成的方式对气流法和搅动法进行介绍。

1.气流法:气流法的装置为一带刻度的、底部装有毛细管的圆柱形石英管。

为确保起泡前容器壁保持干燥,需通过长颈漏斗伸向容器底部向容器中加入试液。

试验时,以恒定的速度向容器内缓慢通气一段时间后,立即测量停止通气时产生泡沫体积作为溶液起泡性的量度。

记录下泡沫高度衰减到原来高度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t1/2,用于表征泡沫的稳定性。

此外,膜起泡法也是通气法中的一种,这种新方法主要是使作为分散相的气体通过膜的微孔被压入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被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稳定,并由于气体流动的剪切力使之与膜表面分离。

此法的优点是泡沫的粒径分布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并随膜孔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气流法仪器简单,重复性良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泡沫性能评价方法之一。

但如果刻度量筒直径过小时(小于3cm),会存在壁效应,对测试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搅拌法(Waring-Blender法):将一定体积待测试液加人量筒中,记录液体高度为I,开动搅拌器,转速4000-13000r/min,搅动30秒后,停止搅拌,记录泡沫初始高度为M,记录5min 后泡沫高度为R,试验温度为(25士1)℃,溶液的发泡力Fm,泡沫稳定性Fr分别表示为:Fm=M-I Fr=R-I搅拌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搅动量筒中的试液产生泡沫,以停止搅拌时的泡沫体积表示起泡性,以泡沫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计算泡沫寿命:V为时间t时的泡沫体积,V0是泡沫层最大体积。

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检测方案

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检测方案

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检测方案1 检测方案目的本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的检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泡沫塑料的检测。

3 编制依据GB/T 8811《硬质泡沫塑料 尺寸稳定性试验方法》GB/T 30593《外墙内保温复合板系统》4 使用设备材料切割机、游标卡尺、天平。

5 试验方法5.1 试样在特定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后,互相垂直的三维方向上产生的不可逆尺寸变化。

5.2 试样为长方体,试样最小尺寸为(100±1)×(100±1)×(25±0.5)mm 。

5.3 试验应从以下条件中选择:(-55±3)℃ (70±2)℃(-25±3)℃ (85±2)℃(-10±3)℃ (100±2)℃(0±3)℃ (110±2)℃(23±2)℃ (125±3)℃(40±2)℃ (150±3)℃当选择相对湿度90%~100%时,使用如下温度条件:(40±2)℃ (70±2)℃经供需双方协商一致,可使用其他试验条件。

按GB/T6342-1996中规定的方法,测量每个试样三个不同位置的长度、宽度及五个不同点的厚度,按规定测量试样试验前的尺寸。

调节试验箱内温度、湿度至选定的试验条件,将试样水平置于箱内金属网或多孔板上,试样间隔至少25mm ,鼓风以保持箱内空气循环。

试样不应受加热元件的直接辐射。

20±1小时后,取出试样。

在规定的条件下放置1-3小时。

5.4 按规定测量试样尺寸,并目测检查试样状态。

再将试样置于选定的试验条件下。

总时间(48±2)h后, 重复以上操作。

如果需要,可将总时间延长为7d 或28d ,然后重复以上的操作。

结果表示:%10000t ⨯-=L L L L ε%10000t ⨯-=W W W W ε %10000t ⨯-=T T T T εL ε,W ε,T ε——分别为试样的长度、宽度及厚度的尺寸变化率的数值,%; t L t W ,t T ——分别为试样试验后的平均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 ); L0,w0,T 0——分别为试样试验前的平均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 )。

发泡剂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

发泡剂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

发泡剂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发泡剂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2010年10月25日发泡水泥因质轻(又名泡沫混凝土,密度100~800kg/m3),保温隔热性能好(导热系数0.05~0.20w/m?k),防火不燃,使用寿命长(大于30年)等优点,已成为泡沫聚苯板之后最受欢迎的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由于我国建筑节能的强力推进,发泡水泥异军突起,高速发展,使许多人始料未及。

发泡机生产企业几年前只有几家,如今少说也有30家;几年前发泡剂生产企业只有10多家,如今估计不下几百家;发泡水泥现浇地暖及屋面隔热层企业,发泡砌块、发泡墙板企业,发泡外保温企业,更是迅猛增长,遍布全国,保守统计也有几千家。

发泡水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此吸引国人的眼球,令人振奋。

可以说,发泡水泥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它必将是未来建筑保温材料的主角之一。

在兴奋之余,发泡水泥业界人士也不无困扰,那就是其主导原料之一的发泡剂的检测方法不统一,各发泡剂生产企业各自依据一套检测标准和方法,检测结果没有可比性和参考性,使发泡水泥生产企业无所适从,造成了发泡剂选择和应用的很大困难,使他们深为苦恼。

这将大大影响发泡水泥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目前,由于泡沫混凝土刚刚兴起,国家还没有来及制订发泡剂统一的全国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①水泥发泡剂兴起的时间短,发展快,业内外还缺乏这方面充分的思想准备,配套措施跟不上,主管部门也还没有来得及统一全国的检测方法;②发泡水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专业科研人员较少,从事发泡剂深入研究的专家不多,造成研究方面的相对滞后;③业内外人士对水泥发泡剂专业知识相当缺乏,大多数人对水泥发泡剂检测方法不了解,或者有一些了解但不够全面,业内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现行的各种标准和检测方法。

上述三个原因中,第三个原因应是最主要的原因。

由于发泡剂兴起只有短短的两三年,且专业性又很强,而这方面的著作或文献能公开见到的极少,许多专业研究的人员都难以查找,更不要说普通的业内人士。

泡沫塑料测试标准总结

泡沫塑料测试标准总结

泡沫塑料测试标准总结泡沫塑料是一种轻质、隔热、吸音和抗冲击的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汽车、电子等领域。

为了确保泡沫塑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本文将对泡沫塑料的测试标准进行总结。

1.物理性能测试泡沫塑料的物理性能测试主要包括密度、抗张强度、抗冲击性和硬度等指标的测定。

密度测试通过测量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来确定泡沫塑料的密度,常用方法有称重法和浸水法。

抗张强度测试用来评估泡沫塑料的拉伸性能,常用方法有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

抗冲击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冲击力,并测量泡沫塑料的抵抗能力。

硬度测试用来评估泡沫塑料的表面硬度,常用方法有巴氏硬度和洛氏硬度。

2.燃烧性能测试泡沫塑料的燃烧性能测试主要包括燃烧性和烟雾生成的评估。

燃烧性测试通过评估泡沫塑料的燃烧速度和烟雾的生成量来确定其对火灾的响应。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燃烧性能评定、氧指数测试和烟密度评定等。

3.热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用来评估泡沫塑料的绝热性能和热稳定性。

绝热性能测试可以通过测量泡沫塑料的导热系数来评估其隔热性能。

热稳定性测试可以评估泡沫塑料在高温下的性能表现,例如耐高温变形和耐火烧蚀等。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导热系数测试、热变形温度测试和耐火性能测试等。

4.包装性能测试泡沫塑料常被用于包装材料,所以包装性能测试至关重要。

包装性能测试包括抗压强度、抗震动性、抗拉破性和耐冲击性等指标的测定。

抗压强度测试可以评估泡沫塑料的耐力和承重能力,常用方法有压缩试验和振动试验。

抗震动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运输环境下的震动条件来评估泡沫塑料的保护能力。

抗拉破性测试用来评估泡沫塑料的撕裂强度和抗拉伸能力。

耐冲击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冲击力来评估泡沫塑料的抵抗能力。

总结:泡沫塑料的测试标准主要包括物理性能测试、燃烧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和包装性能测试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确保泡沫塑料产品具有合格的质量和良好的性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物理发泡剂及其泡沫性能评价方法

物理发泡剂及其泡沫性能评价方法

物理发泡剂及其泡沫性能评价方法发泡菱镁水泥的物理、力学方面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泡剂泡沫性能。

发泡剂的实质是表面活性剂,因此评价发泡剂泡沫性能评价方法可参考表面活性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起泡高度法、发泡倍数法两种。

1、起泡高度法(ISO法)起泡高度法的核心是以发泡剂的起泡高度和泡沫半消时间为两个技术指标,起泡高度反映的是发泡剂起泡的能力,起泡高度越高、泡沫半消时间越长,说明发泡剂的起泡力越强,泡沫稳定性越好。

在我国,起泡高度法采用GB/T 7462-1994《表面活性剂发泡力的测定改进ROSS-Miles 法》进行,其测试原理为:在刻度量筒中预先放置50mL的待测发泡液,然后将50mL待测发泡液从450mm高度以一定的流速流到刻度量筒中,溶液与液面碰撞,混入空气,产生泡沫,测量得到泡沫体积,以该体积作为发泡剂起泡力的量度。

改进ROSS-Miles 法测得起泡高度后,泡沫高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消时间。

2、发泡倍数法这种方法也是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它主要用发泡剂的发泡倍数、1h 泡沫沉降距、1h泡沫泌水量三个技术指标来检测发泡剂的质量。

检测时先用发泡装置将发泡剂制成泡沫。

济南镁嘉图自制实验发泡装置泡沫的沉陷距和泌水量检测仪器由容器、玻璃管和浮标组成。

容器底部有孔,玻璃管与容器的孔相连接,玻璃管的直径为14mm,长度为700mm,底部有小龙头。

浮标是一块圆形铝板,直径为190mm、重25g,根据上端容器上的刻度,泡沫柱单位时间内沉陷的距离即为沉陷距。

根据量管上的刻度,单位时间内泡沫破裂后所分泌出的液体体积即泌水量。

发泡倍数是泡沫体积大于发泡剂水溶液体积的倍数。

将制成的泡沫注满容积为250mL,直径为60mm的无底玻璃桶内,两端刮平,称其重量。

发泡倍数M可按下式计算:式中:M——发泡倍数;V——玻璃桶容积,cm;Γ——发泡剂水溶液密度(约1㎏/㎝3);G1——玻璃桶质量,g;G2——玻璃桶和泡沫质量,g。

泡沫检验方法

泡沫检验方法

泡沫检验方法1. 引言泡沫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包装等领域。

泡沫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为了确保泡沫的质量符合要求,需要进行泡沫检验。

本文将介绍泡沫检验的方法和步骤。

2. 泡沫检验的目的泡沫检验的目的是评估泡沫的质量,包括其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外观质量。

通过检验,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

3. 泡沫检验的方法泡沫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和外观质量检查。

3.1 物理性能测试物理性能测试是评估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物理性能测试包括:•密度测试:通过测量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来评估泡沫的密度。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称重法和测容法。

•强度测试:评估泡沫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能。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

•弹性模量测试:评估泡沫的刚性和弹性特性。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弯曲试验和压痕试验。

3.2 化学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是评估泡沫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化学性能测试包括:•可燃性测试:评估泡沫的燃烧性能,包括燃烧速度、燃烧温度和烟雾产生量等指标。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垂直燃烧试验和水平燃烧试验。

•耐候性测试:评估泡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紫外光老化试验和热氧老化试验。

•化学成分测试:分析泡沫材料的组成和含量,以判断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红外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

3.3 外观质量检查外观质量检查是评估泡沫材料外观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外观质量检查包括:•表面平整度检查:检查泡沫材料表面是否平整,有无明显的凹凸、缺陷和污渍等。

•颜色一致性检查:检查泡沫材料的颜色是否一致,有无色差和斑点等。

•尺寸偏差检查:检查泡沫材料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偏差和变形等。

4. 泡沫检验的步骤泡沫检验的步骤包括样品准备、测试仪器校准、测试操作和结果分析等。

发泡剂检测标准

发泡剂检测标准

发泡剂检测标准发泡剂是一种常见于化工、建筑、食品等行业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制造泡沫材料和提供某些产品的质感和效果。

为了确保发泡剂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进行标准化的检测。

下面是发泡剂检测的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一、发泡剂的分类标准根据发泡剂的化学性质和用途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聚氨酯发泡剂、聚苯乙烯发泡剂、硬质聚氨酯发泡剂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发泡剂,应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

二、发泡剂的物理性质检测1. 密度:使用密度计测量发泡剂的密度,根据其密度可以判断其质量和成分。

2. 流动性:使用流变仪来测试发泡剂的流动性,以确定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适用性。

3. 粘度:通过粘度计测量发泡剂的粘度,以判断其适用性和稳定性。

4. 干燥时间:测试发泡剂在干燥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判断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效率。

三、发泡剂的化学成分检测1. 成分分析:使用色谱仪、质谱仪等仪器对发泡剂样品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组成和纯度。

2. 溶解度:测试发泡剂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判断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溶解性和相容性。

3. 含量测定:使用滴定法、光谱法等方法测定发泡剂中的关键成分的含量,以验证其质量和规格要求。

四、发泡剂的性能检测1. 发泡性能:通过标准的发泡试验,测量发泡剂的发泡时间、发泡量、发泡稳定性等指标,以判断其发泡效果和品质。

2. 导热系数:使用导热仪测定发泡剂的导热系数,以评估其在隔热材料中的应用性能。

3. 强度和硬度:对于某些使用发泡剂制造的产品,如海绵、泡沫板等,需要测试其强度和硬度,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五、发泡剂的安全性检测1. 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发泡剂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以评估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2. 毒性检测:对发泡剂进行毒性测试,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皮肤刺激等,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

通过以上的发泡剂检测内容,可以对发泡剂的质量、性能和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测,以保证其在各种应用领域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泡沫稳定性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测量一定条件下泡沫的半衰期,用以判断泡沫的稳定性二实验原理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多相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液体是分散介质(连续相)。

制备泡沫的过程中,液体中的气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易在液面上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液膜隔开气体的气泡聚集物——泡沫。

泡沫的发泡性是指泡沫生成的难易程度和生成泡沫量的多少;泡沫的稳定性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寿命),即消泡的难易。

用于测量泡沫性能的方法有许多,传统方法有气流法、振荡法和搅动法。

现代方法有:近红外扫描仪法、电导率法、光电法、高能粒子法、声速法、显微法。

本文主要根据泡沫形成的方式对气流法和搅动法进行介绍。

1.气流法:气流法的装置为一带刻度的、底部装有毛细管的圆柱形石英管。

为确保起泡前容器壁保持干燥,需通过长颈漏斗伸向容器底部向容器中加入试液。

试验时,以恒定的速度向容器内缓慢通气一段时间后,立即测量停止通气时产生泡沫体积作为溶液起泡性的量度。

记录下泡沫高度衰减到原来高度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t1/2,用于表征泡沫的稳定性。

此外,膜起泡法也是通气法中的一种,这种新方法主要是使作为分散相的气体通过膜的微孔被压入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被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稳定,并由于气体流动的剪切力使之与膜表面分离。

此法的优点是泡沫的粒径分布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并随膜孔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气流法仪器简单,重复性良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泡沫性能评价方法之一。

但如果刻度量筒直径过小时(小于3cm),会存在壁效应,对测试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搅拌法(Waring-Blender法):将一定体积待测试液加人量筒中,记录液体高度为I,开动搅拌器,转速4000-13000r/min,搅动30秒后,停止搅拌,记录泡沫初始高度为M,记录5min 后泡沫高度为R,试验温度为(25士1)℃,溶液的发泡力Fm,泡沫稳定性Fr分别表示为:Fm=M-I Fr=R-I搅拌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搅动量筒中的试液产生泡沫,以停止搅拌时的泡沫体积表示起泡性,以泡沫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计算泡沫寿命:V为时间t时的泡沫体积,V0是泡沫层最大体积。

搅拌法测定泡沫的稳定性泡沫性能v-t曲线可由v-t曲线求得,量出v-t曲线下的积分量,即为泡沫体积对时间的积分面积,用Lf表示出泡沫的稳定性。

在搅拌过程中可以控制其搅拌速度不变,这种方法与倾泻法或振荡法相比具有更好的重复性。

此法操作方便,重现性好,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发泡剂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是用于评价发泡剂性能优劣的常用方法。

1.泡沫的稳定性,可以用泡沫排液速度或泡沫半衰期来量度。

显然,泡沫越稳定,排液速度愈小,半衰期愈长。

泡沫半衰期是指:由泡沫中排出的液体体积为泡沫未排液时全部液体体积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可用下法求出:设V0:泡沫中液体的体积(即发泡液体积);Vt:t时间由泡沫排出的液体体积;V0-Vt:泡沫中为排除的液体体积,它随时间增加而减小。

瞬时排液速度为:-d(V0-Vt)/dt=K(V0-Vt)n或dV/dt=K(V0-Vt)n式中n称为排液级数,K称为比例常数,它与温度,液体密度,液体粘度,泡沫的高度,重力等因素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从泡沫中排除的液体的体积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

故可得Vt-t曲线,利用化学动力学中测定反应级数的方法,可以确定n和K值,从而可求出泡沫的半衰期t1/2方法是:在曲线上任取两点。

则此两点上的瞬时排液速度分别为:(dV/dt)1=K(V0-Vt)n1, (dV/dt)2=K(V0-Vt)n2,二式取对数相减既得:另外,瞬时排液速度通式取对数,可取:lgK=nlg(V0-Vt)-lg(dV/dt)通过此式可解得K,求得n和K值,代入排液速度公式,并令Vt=1/2V0。

即可求出t1/2。

2.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泡沫的稳定性的含义是泡沫存在“寿命”的长短,换言之,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

泡沫是一种亚稳态的体系,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泡膜性质的影响2.1.1起泡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泡沫的生成,液体表面积增大,表面能增高。

根据Gibbs原理,体系总是趋向于较低的表面能状态,低表面张力,可使泡沫体系能量降低,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液膜的Plateau交界(图1中的PB处)与平面膜(图1的A处)之间的压差ΔP与溶液表面张力σ成正比,表面张力低则压差小,因此排液速率减慢,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但事实证明,液体表面张力不是泡沫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当表面膜有一定的强度、能形成多面体的泡沫时,低表面张力才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2.1.2表面粘度表面粘度是指液体表面单分子层内的粘度。

这种粘度主要是指表面活性分子在其表面单分子层内的亲水基间相互作用及水化作用而产生的。

可以认为泡沫的稳定性取决于液膜的排液速率,排液速率则受表面粘度的控制,表面粘度越大,排液速率越小,泡沫的寿命越长。

2.1.3液相粘度起泡溶液粘度的增加,使泡沫液膜不易被破坏,这里有双重作用:一是增加了液膜的表面强度,另一个是延缓了排液时间,即液膜变薄速率降低,增加了泡沫的稳定性。

但液体粘度仅为一辅助因素,若没有表面膜的形成,即使液相粘度再大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

2.1.4Gibbs表面弹性和Marangoni效应泡沫受到冲击时,泡膜局部变薄,表面积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密度减小,表面张力增大;在形成的表面张力梯度的作用下,表面活性剂分子沿表面扩张并拖带着相当量的表面下的溶液,使局部变薄的泡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厚度,这种现象叫表面弹性或Gibbs弹性。

表面活性剂分子向着局部变薄的泡膜扩散并使变薄处的液膜的表面张力恢复到原来的大小,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Marangoni 效应。

显然,加入表面活性剂前后,σ变化越大,形成的表面张力梯度越大,Gibbs-Marangoni效应也越显著,泡沫的修复作用就越强。

表面弹性有助于泡膜厚度保持均匀,增加泡沫的稳定性。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超过离子胶束浓度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迅速扩散到表面,使局部的表面张力很快降低到原来的大小,而变薄的部分未得到修复,泡沫的稳定性降低。

因此Gibbs认为,泡沫的稳定性与表面张力降低的速率有关:表面张力降低速率越快,新形成的表面张力梯度消失的越快,越易引起泡沫的破裂。

Varadraj对多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动力学测定的结果表明:表面张力降低速率大于1000mN/(m·s)时泡沫不稳定;若在500mN/(m·s)左右,泡沫较稳定。

表面张力降低的速率除了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温度有关外,主要和活性剂分子的结构有关。

2.1.5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泡沫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分子中憎水链的长度是影响气泡中气体分子扩散速率的主要参数。

从这个角度讲,憎水链越长,则气体扩散速率越慢,泡沫越稳定。

但扩散只是一个因素,它在泡沫排液时可以忽略,最终形成黑膜(Black Flim)时才对泡沫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

2.1.6液膜的表面电荷(分离压力)如果泡沫液膜带有相同电荷,液膜的两个表面将互相排斥,以防止液膜变薄乃至于破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泡膜中,反离子不能中和表面活性剂同侧的吸附电荷,而在泡膜中形成扩散层。

当膜厚度变得近于扩散层厚度时,泡膜两侧吸附电荷产生的斥力(分离压力)阻止膜的变薄,有利于泡沫的稳定性。

这种分离压力可因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弱,多价离子影响特别显著,Pandey 等针对Li+、Na+、Cs+和Mg2+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盐泡沫稳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加入这些离子后,溶液泡沫的稳定性顺序为:LiDS <NaDS<CsDS〈〈Mg(DS)2,说明CsDS和Mg(DS)2会紧密的排列在气液界面上,增大了表面膜的强度,从而能有效的增加泡沫的稳定性。

当然此效应仅在液膜较薄时才起明显作用。

2.1.7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协同作用能形成稳定泡沫的液体至少有两个以上组分。

表面活性剂之间复配后增强起泡和稳泡效果的报道较多。

两性表面活性剂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之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Askvik等利用表面张力、黏度及电泳等测试手段对木素磺酸钠和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溶液的泡沫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强烈的协同作用。

Langevin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也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可大大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从而增加溶液的发泡性和泡沫的稳定性。

2.2宏观条件的影响2.2.1泡沫质量的影响泡沫质量是指泡沫中气体所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Minssieux认为泡沫质量对其稳定性有决定性影响,且这种影响随泡沫衰变的主要机理不同而异。

以排液为主要衰变机理的泡沫,其稳定性随泡沫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气体扩散为主要衰变机理的泡沫,其泡沫稳定随泡沫质量的增加而降低。

前者因泡沫质量提高,气泡半径变小,泡膜变薄,排液速率降低;后者,由于泡沫质量增加,加速了气体扩散速率,泡沫变得不稳定。

2.2.2压力和气泡大小分布的影响泡沫在不同压力下稳定性不同:压力越大,泡沫越稳定。

Rand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泡沫,在不同压力下的排液时间,研究发现:压力与泡沫排液时间呈直线关系。

这是因为泡沫质量一定时,压力越大,泡沫的半径越小,泡膜的面积越大,液膜变得越薄,排液速率就降低。

Monsalve从理论上阐明,单位时间内泡沫数的减少与最初气泡大小分布频率有关。

气泡分布越窄,越均匀,泡沫越稳定。

因此,欲获得稳定泡沫,应尽量使泡沫的气泡半径分布窄一些。

2.2.3气体的溶解度和渗透率Sharorarnikov等注意到,气体扩散使泡沫破灭的速度,与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之乘积成正比。

Schwarz在研究泡沫中小泡消失和大泡长大现象时发现:当除去泡沫中大部分空气,而气泡中主要含水蒸气时大泡的长大要快得多;若完全排除空气,此过程快的难以产生泡沫。

这是因为气体在液相中溶解度和扩散系数越大,从小泡向大泡的扩散就越快,从而加速了泡沫的衰变过程。

2.2.3温度的影响泡沫的稳定性随温度增高而下降。

在低温和高温下泡沫的衰变过程不同:低温下,泡沫排液使泡膜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就呈现亚稳态,其衰变机理主要是气体扩散;高温下,泡沫破灭由泡沫顶端开始,泡沫体积随时间增长而有规定的减小。

其原因是:最上面的泡膜上侧,总是向上凸的,这种弯曲膜对蒸发作用很敏感,温度越高蒸发就越快,泡膜变薄到一定厚度就自行破灭。

因此,多数泡沫在高温下是不稳定的。

2.2.4溶液pH值的影响pH值的变化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泡沫的性质基本无影响,但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来说溶液泡沫的稳定性却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Ozdemir等研究了pH值对鼠李糖酯R1和R2溶液泡沫性能的影响,对pH=5.0和pH=6.8时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pH=5.0时最大泡沫体积有所减少,但泡沫的稳定性却明显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