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我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情绪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认知过程。
而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主张人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来习得新行为。
他还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
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对个体行为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可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容易感到沮丧和消极。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与个体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还与其实际成就密切相关,因此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认知理论主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技能和行为,这一过程中他人的表现往往成为了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参照物。
当个体看到身边的他人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更有可能相信自己也具备完成该任务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个体经常看到他人失败或遇到困难,则可能质疑自己的能力,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四、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情绪状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情绪则容易削弱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社会支持:获得来自家人、朋友或同事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经验积累:完成一项任务并获得成功经验可以增强个体对该任务的自信心。
认知评价:个体通常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正面的评价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第讲自我与社会认知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 Self-discrepancy theory 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己希望自己的样子 应该自我(ought self):自己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 实际自我(actual self):目前实际的样子
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理想自我指引着个 体对目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我们回避一些目标。
(9)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 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 期望行事,心理学家Darly和把这种现象叫做自证 预言。在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 是一种自证预言。
(10)体像(Body image)
11
问题的关键在于表扬所传递给孩子们的信息。我们不希望孩子认 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他们便无法对挫折 作出恰当的反应。更好的做法是关注孩子的努力,以此鼓励持能力 增长观的孩子,这一观点是指在遭遇困难时努力学习会获得回报。 当孩子表现良好时也不要过分关注或赞扬他们的努力,因为他们可 能会认为这表明自己的能力低下。
social comparison)。 仅仅想象自己置身于天堂是无法带来满足感的,你同时还得想象别人深 陷于恐怖的地狱之中。
13
2、和自我有关的心理学概念
(1)自我图式( Self-schemas )
Markus: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
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系统。(
Higgins: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人们在
5
(1) 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 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 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 (reflected 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 “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 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 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
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 的动态性质。自我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 们认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f)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 即个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 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 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 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第三节 自 尊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三、自尊的测量
四、自我效能
第三节 自 尊
•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 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 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 有三类影响学习的因素,即环境(资源、行 动结果、他人、物理条件)、个体(信念、期 望、态度和知识)和行为(个体行动、选择和 言语表述)。
➢ 这三种因素互为因果。
➢ 社会认知理论的两类学习:
角色扮演学习:就是在动手做和体验行动 结果的过程中学习
(4)依此类推。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观察学习
➢ 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观察者, 被观察者,被观察行为的后果,观 察者的预期后果和目标,自我效能 感。 ➢ 此外,班杜拉提出,存在三种促 进观察学习的强化模式,即:直接 强化、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第二节 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
当代建构主义的不同观点
➢ 激进的建构主义:知识不是被动 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认识的机能 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 发现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 法知道的) ➢ 社会建构主义:儿童通过与成人 的交往活动获得新知识。
➢ 社会文化认知观:强调在实际活 动中,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
➢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 双向建构。
➢ 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对自己发 展的影响。
➢ 控制论系统观:不仅关注人与外 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而且强调自 我反省。
不同建构主义的共识
知识与课程
➢并非预先确定,更非绝对正确 ➢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 ➢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不断变化
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

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对个体发展产生作用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常见的分析法有两种,一种是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另一种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其中的生理(物质)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征的意识。
这就好比说,男生会希望自己长高,生病的人会希望得到健康,以及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会有对外表美的追求。
就好比如说我自己就会在正式出门前打扮自己,绝对不会随随便便穿一身不搭配的衣服,再买衣服时也会很注重这一符合自己搭配否,或者我会对自己领域内的东西很注重,有时候不会喜欢别人侵犯到自己的领域内,或者是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的所有物。
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是指个体对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收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我们会喜欢和我们处于同一层面的人一起,但是我们又希望经济水平或政治地位高的人对我们欣赏。
心理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自卑或者是自信,或者是追求能力和追求理想。
我自己就属于那种数学好,但是英语一塌糊涂的人,所以在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就会在数学课上很活跃,面对老师提问时,说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自信;但是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如果提问到我的时候,说出的答案会很模糊,有很多不确定感。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铸造,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动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会对人类自我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就是在上面所讲的生理自我方面的内容,而心理因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对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认知与自我意识

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认知与自我意识在过去长时间里,“没有人类特有的能力”是被广泛接受和宣传的一种观念。
然而,随着更多的研究向我们揭示动物在某些方面比过去所认为的智慧更为出色,这种观念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么多年来研究动物的行为科学家愈发发现,许多种动物都具备比人类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能力。
今天,我们将介绍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的相关话题。
1. 社会认知首先,我们先来聊一聊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在与他人交往时,动物对其周围环境的掌握和对他人行动和意图的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使得动物能够理解其他个体的想法和意图,并能够根据这种理解来进行适当的响应和行动。
研究表明,若干种动物均具备出色的社会认知。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海豚可以识别自己的镜像,并在镜子前仔细检查自己的身体。
这被认为是一种表明海豚具有自我意识的行为。
种猴类(如黑猩猩和猕猴等)的研究表明,它们可以理解别的猴子的诉求、情感和基本的沟通方式,并且有能力采取适当的行动响应。
此外,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展现出了具备较高水平的复杂社会认知的能力。
2.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一个动物对自己存在和身体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动物具备了这种能力。
黑猩猩具备自我意识在社会认知这个主题中提到,黑猩猩被认为可以理解别的猴子的情绪和诉求。
那么,不难想象,它们也具有相当高的自我意识。
一项以黑猩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显示,黑猩猩可以承认自己的镜像,这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身体。
这项实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测度方法,因为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才会承认自己的镜像。
但是,自我意识行为的定义还有很多争议与争端。
海豚具备自我意识此外,海豚也被认为具备了自我意识。
一项海豚实验表明,海豚在自己眼前拍照的镜子前会停下来,自己的身体会翻转并旋转,表现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
虽然这种动物的自我意识研究还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非常明显的自我意识行为表现。
其他动物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领域里,还涉及到了其他种类动物的实验,比如在鱼类、鸟类和蜗牛中进行。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相关研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定义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阅读者(Bandura)提出的,主要包括观察学习、模仿行为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及根据自身的判断和反思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不仅通过直接体验学习,也通过观察他人来获得新的技能和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别人而学习到的,这也是社会认知理论所强调的重要作用。
实践意义社会认知理论的提出对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心理治疗中,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模仿和反馈,促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改变。
自我效能感定义自我效能感是由阅读者(Bandura)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
形成自我效能感是在个体经历过多次成功或失败之后逐渐形成的。
当一个人多次成功完成某项任务后,他会对此任务增加信心,并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多次失败,则容易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影响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在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者更容易接受挑战、坚持不懈,并具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则更容易灰心丧气、放弃努力。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行为,而这些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于某项任务或行为的期望结果。
这种期望结果与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高期望结果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在自我调节层面,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模型”、“判断”、“反馈”等概念,这与自我效能感中“观察”、“评价”、“调整”等过程密切相关。
自我与社会认知课件

(10)体像(Body image) 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 。人的 行为和态度与自我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躯体经验 是自我的一部分;而精神分析学者则把躯体经验看成是人 格过程的反映,当一个并不胖的人认为自己胖得不得了的 时候,就认为这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不清。
第16页,共35页。
第28页,共35页。
角色图式(Role schema):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 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教授知识 渊博、满头银发等。
第29页,共35页。
事件图式:也叫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 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 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比如我们到餐厅就餐的事件 就符合一个剧本,什么时候点菜,什么时候买单, 就是一个剧本。
2. 社会认知的过程与与原则
(1)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简单讲是指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过程,准确地 说,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选择信息、解释世界和使用社 会信息来做判断和决定。 社会认知的基本前提是认知吝啬者观点:人们不太愿意付 出自己的认知资源,除非万不得已的时候。
第24页,共35页。
图式: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 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人们用图式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 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这种心理结构影响人们 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社会认知中的图式包括:
第25页,共35页。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 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 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折不挠等。
第22页,共35页。
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 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判断乐山大佛的高度: 你的小妹妹昨天刚过5岁生日,你说乐山大佛有多高? 张三的父亲75岁了,你说乐山大佛有多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标题
自我与社会认知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
•自我的形成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尊 自尊的含义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
自尊伴随个体的情感体验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Nhomakorabea自尊的结构
•学习自尊、社会自尊、身体自尊 自尊发展的稳定性
副标题
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
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 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认知。
观点采择的发展
•观点采择的定义及分类
观点采择的特点
• 本质是个体在认知发展上的去自我中心化
• 要求个体在社会认知上能够对自我进行调控 • 具有递推性质
观点采择的分类 •空间观点采择
•社会观点采择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塞尔曼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自尊的影响因素
外表吸引 力 个体因素 年龄
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 方式
人际关系
性别
自尊研究的新进展
• 内隐自尊研究逐渐兴起 • 从注重研究总体自尊到具体自尊
• 注重对自尊稳定性维度的研究
• 注重对自尊结构的跨文化研究
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
•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机制
•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