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5.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5.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25、古诗两首龙潭小学张树平教材分析:这两首古诗,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

《元日》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

《江雪》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

设计意图: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考虑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读通读懂读美学法:欣赏理解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微课题研究小组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教学内容4.秋天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十六字教学法”教学过程“十六字教学法”教学过程“十六字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策略/方法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

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

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2.布置作业: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苏教版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3、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激发学生拥有诗意情怀。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激发学生拥有诗意情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诗”,请学生吟诵自己喜欢的诗。

二、读通两首诗。

1、我们的祖国是个诗的国度。

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古诗。

2、出示两首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三、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两首诗诗不一样的,读读,读出不一样的节奏。

相机渗透:七绝五绝七律五律的相关知识。

2、渐渐读出两首诗的节奏。

四、读出诗中的画面。

1、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读出诗中的画吗?(相机介绍王维、苏轼)2、读出《元日》中的画面1)元日是指?理解“元”(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拓展:“元日”“元旦”2)学生自由读诗,读出什么画面?a 放爆竹b 饮屠苏c 换桃符d 曈曈日……理解:除饮屠苏的风俗及意义桃符——春联的变化过程品:“曈曈”叠词的运用“桃符”的压缩省略,交换使用。

3)想象画面,配乐朗读《元日》。

3、读出《江雪》中的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说说看到的画面。

重点:大雪老翁独钓2)理解:绝灭孤独3)体会诗句的对仗美。

五、读出诗中的情感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到诗中的情感吗?2、自由读,体会。

3、交流:《元日》的喜庆,诗人的快乐……《江雪》的凄清、老翁的孤傲、不屈……4、两首诗都写冬天,为什么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出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读懂其中原因。

5、小结:这就是“诗言情,诗言志”啊!6、朗读两首诗。

六、诗化生活。

1、诗人得志时写诗,失意时写诗,明白了道理时写诗,有了小情趣,小感悟……都写诗。

2、找找课本中的诗,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

3、读泰戈尔等著名诗人的现代诗。

4、读读老师、同学自己写的诗。

5、寄语:让我们读诗!让我们拥有诗意的情怀与生活!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板书设计:24、古诗两首元日江雪喜庆诗言志孤独教后反思:走近诗人,才能走进诗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案2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案2苏教版




古诗两首
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
江雪寒冷凄凉孤舟独钓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句:爆竹声中送走了的一年。
第二句:春风已把温暖吹进了屠苏酒。
第三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
第四句:家家都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2)指名读。(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集体评议。练读。
(4)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5)听了介绍,在读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6)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孤独、清高的老人,一起走进这寂寞、冷清而凄凉的世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两首自己喜欢的诗。
(3)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
(4)你有什么补充的?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图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边看边读。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苏教版25.两首古诗【教材分析】两首古诗中的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作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作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学》。

“第一天”是一首赞美农历第一天春节的绝句。

《江上雪》描绘了一幅孤身在冰冷的河里钓鱼的画面,意境崇高,寓意丰富。

【学情分析】古诗词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

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们会觉得除了背诵什么也学不到。

如果他们不理解它,他们就会真正地学习、理解和理解它。

因此,教师应该从古诗词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心理和情感特点出发,设计好古诗词的课堂学习。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注重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1.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考虑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2.教与学的结合。

教学方法:通读和理解阅读美学方法:欣赏和理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感受诗中描绘的风景,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歌的意义,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要点]1.通过反复吟诵古诗,学习运用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等方法学习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象,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不同的情感。

2.结合古诗词的简洁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

先说再写。

第1页[教学困难]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诗中描绘的风景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并写下他的感受。

[教学准备]插图、投影片【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   苏教版

2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包括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愿望。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对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江雪》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仅仅20字就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

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

“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

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

其实,这首诗中还蕴含着作者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与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有关。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

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

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

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苏教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先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处置这个效果,方法很复杂,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聚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先生轮番解说,也可让先生团体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誊写,教员活期反省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先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减色添辉。24、古诗两首
1.学习«江雪»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经过朗诵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进程:
一、导入课题: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柳宗元曾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在诗歌中他描写了一个垂钓的画面,柳宗元在其中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明天我们来学习这首«江雪»〔解题〕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一〕布置自学
〝读一读〞,要求先生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懂大意。
2.经过朗诵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进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发生哪些想法呢?指名说说
2、指点:大家预习过课文,大体上知道了课文是描写新春佳节繁华的现象的,元日不是元旦,而是春节。
3、大家想一想,我们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习气呢?指名说说
4、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此习俗习气呢,学习了王安石的«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失掉答案了。
〝看一看〞,要求先生观察课本插图,大致了解画意,揣摩诗意。
〝想一想〞,说说诗歌中哪些诗句写最好。
〝说一说〞,学会用自己的言语说说诗歌大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案1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案1苏教版

2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读通、读懂、读美学法:欣赏、理解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元日》教学过程: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

(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

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诗两首 年 级 四年级 课 题 24古诗两首
设计者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备 教

教 具 准 备 制作幻灯片。

资 料 链 接 王安石变法 学 生 以前学过的有关节日、冬天的古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元日》
一、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学习古诗《元日》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

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

你联想到什么?
“元日”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到“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现在“元旦”、“新年”一般指公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公历1月1日。

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

大家回忆一下,我国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小结:
放鞭炮、贴春联、贴“富”字、贴窗花、拜大年,等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

这种风俗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气习尚。

风俗与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不断丰富变化的一面。

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习了王安石《》《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三、学习新课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谁能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曈曈日:初升光亮而温暖的太阳。

新桃、旧符:指的都是“桃符”,后来指春联。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句:爆竹声中送走了的一年。

第二句:春风已把温暖吹进了屠苏酒。

第三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

第四句:家家都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教师范读。

指名回答问题。

(3)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中,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4)背诵全诗。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课后搜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江雪》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指出来。

请“小老师”帮助解决。

绝:绝迹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灭:绝,尽
蓑:用棕或稻草等编成的雨具
笠:用竹叶编成的遮阳、挡雨的帽子
(2)根据诗句指生描述图意: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

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3)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
(4)你有什么补充的?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图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2) 指名读。

(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
(3) 集体评议。

练读。

(4) 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5) 听了介绍,在读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6)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孤独、清高的老人,一起走进这寂寞、冷清而凄凉的世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

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书设计
古诗两首
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
江雪寒冷凄凉孤舟独钓
一、解释下列古诗中词语的意思。

屠苏:屠苏酒。

桃符:春联。

作业设

曈曈日:初升时光亮耀眼的太阳。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绝:绝迹,不存在
径:小路。

灭:尽,消失。

孤舟:一条小船。

翁:老人。

二、填空。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

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
这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描写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的景象。

(“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无限美好的前景。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既写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除旧布新、万象更新)的意思。

从这首诗中你知道当时人们过春节的风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元日》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2、根据《元日》这首诗写对联。

(爆竹迎新年),新桃换旧符。

3、《江雪》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

诗中描写了(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江雪)等景物,突出了雪天山中清冷和凄凉的景象。


中描绘了一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达了诗人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清高孤傲的情感。

4、我知道的唐宋八大家有(柳宗元、韩愈、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
修、曾巩)。

5、写出带“雪”的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教学后记(可针对教学实际,对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教案的使用等方面写出自己的真切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