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第三章习题概论
十五讲课后答案

1、中国崛起靠什么?坚持硬实力(军事和经济)和软实力(思想文化)并举的战略(1)对外制定整体的大国外交战略:军事力量和经济文化力量协同发展(2)对内确立新的发展观: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举,即把国家制度建设纳入大国崛起战略,把单纯的经济建设转变为国家制度建设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1、政治与公共性是什么关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于政治概念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类解释就是“管理性解释”。
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的两个特性是公共性与管理性,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的两重性。
(1)从公共管理政策的角度讲:政治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2)从公共管理协调的角度讲:政治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3)从公共管理参与的角度讲:政治是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途径2、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
(1)政治哲学(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主要运用哲学思辨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以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2)政治科学(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如对选举、投票、民意调查、政策绩效的分析与评估等。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结合儒家思想特点,说明孔子“政者,正也”的含义。
“政者,正也”,即:政治具有教导、指正之意。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通知,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治国之道为核心,其特点是“伦理与政治不分”,即“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己治人在儒家看来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即:治人必之修己,修己必归结于治人。
孔子认为,“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即:“政者,正也”。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训练点1从哥白尼到伽利略1.(2018·某某卷)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
这项成就应该是( B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解析: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上否定上帝地位,“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划时代变化,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牛顿力学定律的形成,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上否定上帝造人说,对上帝的认识上产生划时代变化,故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物理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故C项错误;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不具有划时代影响,故D项错误。
2.关于下图的物理学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最早是在17世纪初,伽利略在实验中发现的B.图示表明,大球先落地,小球后落地C.图示表明,小球先落地,大球后落地D.是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力证据训练点2牛顿的经典力学3.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
这种看法( C )A.认为自然科学促进了文明进程B.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C.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D.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解析:材料中观点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促成了英国工业革命,也成为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科学基础,因此经典力学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的成就,故选C。
A 项“自然科学”与题干中“经典力学”不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经典力学确实成为工业革命的理论指导,也为法国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故没有夸大作用,排除D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三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考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只有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原因有三: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详见教材第104页)注:这里的生产方式不仅仅是物质资料(产品)的生产方式,更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一定的物质产品只有在特定的生活方式中为人的生活服务,实现生活价值的时候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现实中的很多物质资料的生产(如黑工厂的不法生产、自然的过度开发等)没有实现生活的价值,就没有推动社会发展,反而成了拉动社会落后的力量。
因此,这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只有作为人们生活的正能量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冲击着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中一切陈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以不可抗拒的磅礴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
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注意: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的参考答案仅为答案要点,需自己补充完善!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B2.B3. C4.A5. C6. C7. B8.A9. D10.D11.D12.C13. B14. A15. B16.A17. D18.D19. B20.A21. C22.A二、多项选择题1. ABC2. ABD3.ABC4. ABCD5. ABCD6. ABD7. ABCD8.ABCD9.ABCD10. BCD三、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四、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管制功能。
(2)导向功能。
(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第二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 A2.A3. A4. D5. B6. B7. D8. A9. B10. D11. A12. A13. D14. C15. B16. A17. A18. D20. C21. C二、多项选择题1. AB2. ABCD3. ABC4. ABCD5、 BD6. ABC7. ACD8. ABCD三、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一般而言,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3.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4.目标群体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四、论述题1.试述某一目标群体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的原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 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 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 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 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 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 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 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 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 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 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 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 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 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 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 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部编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目标导航知识点一解析:“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基督教宣扬的“地心说”,有利于解放思想,所以该学说的提出不仅反映了科学的发展,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反封建思想,故选D。
2.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对于牛顿所构建的经典力学体系而言,最重要的“巨人”是( )A.哥白尼 B.马丁·路德C.伽利略 D.达尔文答案:C解析:牛顿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之父,经典力学的奠基者,C项符合题意。
3.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B.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C.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伽利略、牛顿通过计算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知识点二牛顿的经典力学4.牛顿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这是基于他提出了( )①自由落体定律②物体运动三大定律③万有引力定律④太阳中心说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③符合题意。
①是伽利略的成就,④是哥白尼的成就。
故答案为B。
5.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
”这里的“开始改变……的所有工具”包括( )A.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需注意时间限定“17世纪后半叶”,而A、B、D三项发生在18—20世纪,不属于该时间范围。
第一部分教材梳理篇第3单元中国现代史第15课时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作业

课时训练15—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基础夯实练|•1. 【2017 •东营】“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
”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A. 战略核潜艇B. 人造地球卫星C. 长征运载火箭D. 原子弹2. 【改编题】2017年4月20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升空。
这是我国空间货运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
14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A. “神舟一号” B .“神舟五号”C. “神舟六号” D .东方红1号3. 【2017 •怀化】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A. 邓稼先B .华罗庚C.袁隆平D .钱学森4. 右图漫画所示人物倍受人们喜爱。
其主要原因是画中人物()A.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 推动小麦产量的增长C. 解决了农作物病虫害问题D. 实现了人类“丰衣足食”的梦想5. 【改编题】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旗下淘宝网是中国消费者首选的网上购物平台。
阿里巴巴的成功说明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A. 新材料技术的发展B. 能源技术的发展C.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D. 航天技术的发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确定的奠基工程是()A. 学前教育B .九年义务教育C.高等教育D .高新科技7. 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B.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C. 住房的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D. 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
给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概论
三、一级泵站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 1、泵站:装置抽水机械的厂房。 • 2、一级泵站:抽升水源水的泵站。是给水工程系 统中的 第一个泵站。 • 站内设备:水泵机组、管道、电气控制和附属设 备等。 • 结构:可与取水构筑物合建 在一起,称为合建取 水构筑物;也可以分建,根据水源、地势、地质、 水文及施工条件等而 定。
土木工程概论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概论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第一章 城市供水系统
• 第一节 取水工程
• 组成结构:水源、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 站等部分
土木工程概论
一、水源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 两类: • 1、地面水。如江、河、湖、泊、水库及海洋等。 特点:易受污染 染,一般水量较 大,但一般水质 较差,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适当净化来改善 水质。 • 2、地下水。如并、泉等。特点:地下水埋藏于地 下,流动于地层之中,水质常较地面 水为佳,有 时不经净化或经简单净化即可供使用,因此具有 经济安全的特点;但一般水量 较小。
一、水质标准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 1、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应该符合生活饮用 水的卫生标推, 我国1976年公布的水质标 准如下表所示。 • 由表可以看出,水质项目中包括:感官性 标准1-4项;化学标准5—12项;毒 理学标 准为13—20项和生物学标准21—23项。如 水质达到表列标准。即满足生活饮用水 的 卫生标难。
土木工程概论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二、取水构筑物
• 功能:取用水源水。 • 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井和泉室。
土木工程概论
第15讲 给排水工程
• 2、地面水的取水构筑物。 • 1)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建在水岸边。 河岸较陡、岸 边水深、地质 条件较好、流 速较大的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电路如图P3.7所示,T1管和T2管的β均为140,rbe均为 4kΩ。试问:若输入直流信号uI1=20mv,uI2=10mv,则电 路的共模输入电压uIC=?差模输入电压uId=?输出动态电 压△uO=?
3-9 如图所示电路,求Ad和Ri的近似表达式。设T1和T2的 电流放大系数分别为β1和β2,b-e间动态电阻分别为rbe1和rbe2。
(3)要求输入电阻为100kΩ~200kΩ,电压放大倍数数值大
于1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4)要求电压放大倍数的数值大于10,输入电阻大于10MΩ, 输出电阻小于100Ω,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5)设信号源为内阻很大的电压源,要求将输入电流转换成输 出电压,且输出电阻Ro<100,第一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
3-2 设图所示各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均合适,分 别画出它们的交流等效电路,并写出Au、Ri
和Ro的表达式。
32.k4Ω电,路Q点如合图适P3。.1(求a解)所A示u ,、晶Ri和体R管o 的β均为150,rbe均为
管3.的5 电gm路为如15图mPS3;.1Q(点e)合所适示。,求晶解体A管u 的、βR均i和为R2o0。0,rbe均为3kΩ,场效应
用 ()。
3-6 如图所示电路参数理想对称,晶体管的β均为
100, rbb' =100Ω,UBEQ≈0.7。试计算RW滑动端在中点
时T1管和T2管的发射极静态电流IEQ,以及动态参数 Ad和Ri。
3-2 设图所示各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均合适,分 别画出它们的交流等效电路,并写出Au、Ri 和Ro的表达式。
自测题:
一、现有基本放大电路:
A.共射电路 B.共集电路 C.共基电路 D.共源电路 E.共漏电路 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电路组成两级放大电路。
(1)要求输入电阻为1kΩ至2k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0, 第一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用 。
(2)要求输入电阻大于10M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第一 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