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 口语交际(优质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身边的“小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话题:身边的“小事”2. 交流内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小事”,以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卡片、黑板2. 学具: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身边的“小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小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如倾听、表达、交流等,并结合实例进行示范。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事”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分享。
4.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关注生活、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身边的“小事”2. 教学内容: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口语表达、交流分享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小事”,记录下来,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讨论身边的“小事”,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关心他人。
八、课后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总结:本节课通过观察身边的“小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人教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案)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尽的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篇章页上呈现了问话形式的人文导语:“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导语配合精美的插图,引发想象,发人深思。
二、语文要素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旨在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
课后题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读不完的大书》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父亲、树林和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
2.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旨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现象,积极思考,并大胆表达想法,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不同于之前的记叙文,本次习作更侧重写现象和想法,以指导生活实践。
要素分解教法建议1.要依托课后题,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边学习边交流边小结。
不要刻意讲授修辞知识,以免限制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2.在教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时,要注意两者内容的关联性,并将表达与生活紧密联系。
3.教师应结合课文特点对“摘抄什么”“怎么摘抄”作出循序渐进的整体设计,尤其要对学生从词、短语到句子的摘抄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扎实的摘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身边的‘小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并通过交流这些小事,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身边小事,如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乱扔垃圾等,为学生提供了话题示例,同时也启发学生去发现更多类似的小事,思考其背后的意义以及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这一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口语交际素养,为今后更深入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能够用简单的语句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然而,他们对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可能还不够细致全面,缺乏主动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话题进行交流的意识。
在口语表达方面,虽然能说,但可能存在表述不够清晰、条理不够分明、观点不够明确等问题。
此外,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时,也可能出现不专注、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意思并做出恰当回应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生活,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以及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能够清楚地描述一件小事的经过。
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身边小事的看法和感受,做到观点明确,语句通顺。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能听懂别人的主要意思,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活动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举例、对比等方法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使表达更具说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身边小事虽小,但意义重大。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传递正能量。
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小事,准确、清晰地描述小事的经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学设计

课题
口语交际七
课型
课时
1
序号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是“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汇总小组意见,与其他小组交流,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标题在“小事”一词加上引号,隐含了事小意义大的价值导向。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策略经验
已有:学生可以通过图片等方式的提醒,回忆起自己当时的经历和心情。
未有: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与自己所学的词语将一件事情讲得生动形象还有些困难。
学生困难障碍
1、同学对于自己的经历不能够及时的回忆起来,需要教师的引导。
2、回忆起来的身边的小故事,要求表达的生动形象还有些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具体突破措施:
通过小组内进行意见、看法的分享,将小组内的看法意见汇总起来,编辑成一段完整的话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初步学习汇总看法要点。
预设:组内成员有人只听不参与讨论。
措施:小组汇报时每个人都要发言。
四、谈谈自己的打算(目标三)
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向他人释放正能量。说说自己今后打算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个文明、受人尊重的人?同学交流。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的孩子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对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身边的“小事”》,交流不文明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重点是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情
分析
知识经验
已知: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词汇,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为人处事时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优质版教案

课题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标题在“小事”上加引号,隐含了事小意义大的价值导向。
语言运用:把对生活中常见行为的看法讲清楚。
思维能力:小组交流时注意倾听记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汇总时尽量涵盖每个人的意见,渗透着彼此尊重的交际意识。
审美创造: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教材提供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4幅情境图。
帮助学生勾连生话、唤起回忆。
上面两幅图表现的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下面两幅图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关注描写:本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要求,重在把对生活中常见行为的看法讲清楚。
“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是要求小组交流时注意倾听记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汇总时尽量涵盖每个人的意见,渗透着彼此尊重的交际意识。
【教学目标】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2-5)1.教师导入:今天,老师在学校车棚看见一个小同学把被风吹计倒的自行车一辆辆扶起来摆放整齐,当时我的心里感到特别温暖,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小事呢?2.揭示课题:这些小事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有的时候一些小事也会给别人带来温暖,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说说我们对身边“小事”的看法。
(板书:身边的“小事”)(设计意图:借助身边事把生活的场景引入课堂,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回忆,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后面关注具体场景、表达看法打下基础。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小事”的定义,理解“小事”具有重要性和价值。
2. 能够学会自我观察、体验,积极参与“小事”。
3. 能够讲述一次自己的“小事”体验,并能与他人分享。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平凡小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参与“小事”的兴趣;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小事”的观察、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小事。
三、课堂活动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小事”的理解和认识。
2.几个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见过的小事,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
第二步:课堂讲解(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小事的定义,细心观察小事的发生以及为何小事会成为注意力的焦点。
学生可以通过分享认识更多的小事,从而对“小事”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2.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了哪些平凡的小事让他们感到惊喜或温暖。
引导学生记住并深刻理解这些小事对他们及周围人的价值。
第三步:小组活动(30分钟)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事”的主题。
2.让学生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与主题相关的小事,以及为何这些小事让他们有感触。
3.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一个最出色的小事分享给全班其他同学。
第四步:讨论及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和回想今天的课程,理解小事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参与小事的价值。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今天课堂中所了解到的关于“小事”的体验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寻找平凡的小事,记录下来,并在下一堂课上与同学分享。
2.让学生画一张自己发现的最喜欢的小事或一张展现一次美好小事的图片。
3.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小事”,并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分享。
五、教学手段1.PPT;2.录像或影片;3.图片或图片展示;4.小组讨论及分享。
六、教学评估1.课堂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个人表达的能力;2.课后,教师查阅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小事”观察、体验的程度及其在分享方面的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教案

第8课时口语交际课——“身边的‘小事’”一、教学目标看懂图片,并用简要的话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要求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二)自主交流,发现问题1.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四幅图(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图),用简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2.先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每个人尽可能展现自己的想法。
(三)针对问题,提供支架1.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1)图片一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前面的人打开门让后面的人先走,自己关门。
)谈谈你的看法。
(2)图片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遛狗时主人自觉地收拾狗的粪便。
)谈谈你的感受。
(3)想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如:随手捡拾垃圾语言文明爱护小动物帮助有困难的人随手关掉水龙头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4)小结: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处处留心,让温暖的行为越来越多。
2.不文明行为:(1)图片三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不文明的事情?(小男孩不排队上车)谈谈你的感受。
(2)图片四中发生了什么不文明的事情?(旅游时乱涂乱画)谈谈你的看法。
(3)想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并谈谈自己的观点。
例如:踩踏草坪浪费水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损坏公共设施(4)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害人害己,我们要制止这样的行为。
(四)优化训练,学以致用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应该注意一言一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说一说自己在今后应该怎样注意言行,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三、板书设计身边的“小事”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值得尊敬不文明的行为——害人害己。
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 口语交际 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杨美竹学习目标:1、寻找身边不文明行为和令人温暖的行为。
2、让学生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学习重难点:让学生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利用示教材中的情境图揭题。
二、导学活动一:寻找身边的“小事”活动任务:想一想“这样的‘小事’你见过吗?什么时候?在哪里?”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成现在大屏幕上,请一个小组读一读2、自主学习:仔细看图,思考问题。
把你见过的‘小事’用一句通顺的话表达出来。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到什么?)3、小组讨论: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分享,互相帮助,按提示表达清楚。
4、展示分享:请最先完成的小组展示并组织分享。
(展示的小组成员挨个分享。
)5、梳理提升:根据学生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
重点是帮助表达不清楚的学生梳理。
活动二:发表看法活动任务:思考“你怎样评价身边的这些‘小事’,为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学生读。
2、自主学习:结合同学的分享和自己的亲眼所见,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思考的结果。
积极交流,共同梳理成小组意见记录下来。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大家分享。
5、梳理提升:根据学生的分享正面引导。
让学生知道在任何地方都要做一个文明人。
活动三:神华主题活动任务:思考“小事两个字为什么加引号?”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学生读。
2、自主学习:结合同学的分享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思考的结果。
积极交流,共同梳理成小组意见记录下来。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大家分享。
5、梳理提升:小事不小,不文明的行为能带给别人伤心难过,也会让自己留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别人一个不好的印象。
相反,文明的行为能让自己的愉悦,快乐。
三、导结: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致自己的励志语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能力。
2.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3.留心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难点】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交流,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幅图片2.小组交流,说说图片上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课件出示)身边的“小事”(板书:身边的小事)二、围绕小事,组织交流。
1.教师示范:其实我身边就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有的学生爱边吃边走,吃饭说话……可能这些习惯现在许多人都有,但这些真不是什么好习惯。
你边吃边走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爽,还边走边掉,掉还不捡,人家一看就是一个没责任心的人。
吃饭说话,既不卫生又不文明,你说话时可能噎着,并且你口水可能会溅到别人的碗里,或菜里……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的小事,小组长作好记录。
3.根据小组长的记录,引导学生从“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交流。
4.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板书:不文明的行为)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在墙上涂丫乱闯红绿灯在公共厕所用完后不冲水小摊小贩占道经营语言不文明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粮食踩踏禁行绿地见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破坏学校的环保标语牌……(3)教师小结,升华感情: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规则的社会大家庭中,为了每个人都各安其所,就要有各种行为准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有了规则,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
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朋友就不会欢迎你;如果不遵守道德规则,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也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板书:不受欢迎和尊重留下遗憾)5.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小结:(课件出示)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随手捡拾垃圾帮助有困难的人随手关掉水龙头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语言文明爱护小动物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维护学校的环保标语牌……(板书:令人温暖的行为)(3)教师小结,升华感情:我们身边有许多好事可以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愿意去做,就会发现不论在学校、在家里、或是在其它地方能做的好事很多很多。
只要我们有做好事的意识,处处留心,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谈收获。
1.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
2.要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板书:乐于助人)3.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好人。
四、课堂小结。
1.(课件出示)张居正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行。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向他人释放正能量。
(板书:正能量)2.背诵积累。
(课件出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交流如何做好摘抄,词句段运用,认真读词语,照样子写句子,积累语言。
2.通过诵读,体会古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3.写铅笔字,练习写带有撇捺的字注意写得舒展。
【教学重点】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
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摘抄的问题,学会积累语句。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句子,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板块一:交流平台(课件出示)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地,听不见淅沥地响声,像一种湿漉漉地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
春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一片晴朗。
整个世界像刚洗过似地,特别清爽,空气十分新鲜,呼吸一口,甜丝丝地,像喝了蜜一样。
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雨的惹人喜爱。
(课件出示)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
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评析: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动植物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恢复了生机的大地。
(课件出示)爱读书,是一种美德。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评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段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2.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摘抄即从文刊、文件等里阅读,再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板书:摘抄)4.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5.教师评议,方法指导(课件出示)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
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作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第二,善于摘抄。
一是摘抄型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二是提纲型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
三是感想型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四是评价型笔记,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第三,摘抄注意的问题。
一是摘抄内容分门别类。
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是边摘抄边背诵,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
(板书:摘抄分门别类边抄边背)6.教师小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摘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逐步形成影响自己一生的日积月累的摘抄好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培养好读书,勤积累,在不断的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板块二:词句段运用1.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1)(课件出示7)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妈妈累得。
得。
(2)指名读前三个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
(3)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把后两个句子写完整。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5)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句子。
(课件出示)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太阳光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
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这片草原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
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老奶奶笑得直不起腰。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河流、大海”,这是水域不断变大的过程。
第二句中“月亮”“小桥”共同的特征都是“弯弯的”,如果接着往下说,“小桥的旁边是弯弯的小船”。
(4)朗读积累。
四、书写提示。
板块三:书写提示(课件出示)1.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字都有撇和捺)2.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提示了撇捺要舒展,才能写得美观)(课件出示)(板书:撇捺要舒展)3.写一写(1)先照着上面的笔顺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五、日积月累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板书:采莲曲)(课件出示)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师范读,学生跟读。
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
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3.(课件出示)(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4.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5.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