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习题精选(2013年)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态工程
2013年高考总复习生物单项选择百题精练专题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1. 【2013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复习统一检测理综】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丙和丁、乙和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 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 丁每获得1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 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2.【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长治二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四校联考理综】我国规定在“禁渔期”内各大自然水域严禁人工捕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禁渔期”以外时段,能使用任意孔径大小的渔具捕鱼B.实行“禁渔期”是因为此段时间为鱼类的繁殖季节,大量捕鱼将使鱼类减少C.在“禁渔期”以外时段,鱼类数量最大时是捕捞鱼类的最佳时期D.实行“禁渔期”是因为此段时间气温较低,人工捕鱼产量少,支出大于投入【考点定位】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
3.【东北三省三校2013届高三3月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D.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4.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3届高三质量检测(二)理综】农田生态系统直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活资料,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 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C. 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 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5.【湖北省黄冈市2013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生物】某弃耕地存在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的一条食物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同种田鼠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B.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 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高D. 在该弃耕地发生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6、【江西省九江市七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在植物枝叶腐烂后归还土壤,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C.大量放牧、发展畜牧业、开垦草原变耕地多产粮是良好的致富方法D.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7.【安徽省江南十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第一考生物】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照射到生产者上的态度端正阳能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它们的能量关系会构成倒金字塔D.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8.【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项练习题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项练习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全过程。
(1)能量的源头--阳光;(2)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3)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5)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6)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7)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8)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4.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反复,具有全球性。
5.生物圈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9.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0.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加快,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
1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2.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
易错易混判一判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2.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细胞代谢,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5.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7.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 ×)8.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9.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的能量,粪便量是本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10.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 ×)1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围只是在生物之间,且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1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1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14.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1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16.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 17.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18.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能量( √)。
生物生态系统复习题集及答案

生物生态系统复习题集及答案1. 题目:什么是生态系统?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功能单位。
它包括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以及无机、有机物等。
2. 题目:列举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
答案: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等。
3. 题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是怎样的?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起源,光能被光合有机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最终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4. 题目:什么是食物链?答案: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通常由一个有机体吃另一个有机体的过程组成。
食物链包括先后相连的营养级,按照食物传递的方向可分为顺位食物链和倒位食物链。
5. 题目:什么是食物网?答案: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通过食物网,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灵活地流动,增加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稳定性。
6. 题目:什么是种群密度和种群分布?答案: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可以是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
7. 题目: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它包括了一个物种所占据的地理和生态空间、物种的自然生活史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8. 题目:什么是生态变化?答案:生态变化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发生的可测量和持续的变化,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
9. 题目:什么是生态足迹?答案:生态足迹是反映个体、社会或国家所消耗和占用生态资源的测量指标。
它通过计算所需的生态资源量和可持续提供这些资源的生态系统的面积来评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10. 题目:什么是生态位模型?答案:生态位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物种在共存环境中的资源利用策略的模型。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生态系统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生态系统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1.人工生态系统是指经过人类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
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旨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促进人类活动、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良性循环。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均属于人工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C.人工生态系统只通过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即可实现生态平衡D.增大人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且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较快地恢复到平衡状态。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具有结构、功能和收支平衡三个特征B.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C.物种间信息传递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少,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3.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珊瑚虫为寄生于体内的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也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关系有利于群落资源充分利用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C.珊瑚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不同个体长相各异体现物种多样性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CO2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B.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没有来自系统外的太阳能或化学能的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有害昆虫的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属于利用化学信息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D.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达到环境浓度的现象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C.生态系统信息通过食物链(网)传递,具有循环的特点D.信息传递可以维持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就是自养生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分解者就是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二、多项选择题(共4小题)1.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
2013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生物卷专题1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 .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 .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 .蛇属于三级消费者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 .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综合题及实验探究 30 26 29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答案】C【解析】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属于分解者;细菌有自养型的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异养型的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有的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生物成分,如猪吃草,猪属于消费者,而当猪以其他家禽粪便为食时,便充当分解者。
3.下图表示对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人所含能量进行统计所得的数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A.甲只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B.甲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乙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C.甲可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一定不是湖泊生态系统D.甲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乙也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4.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目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答案】C【解析】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H占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营养结构都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而相互制约,其数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高考生物习题精选 生态工程1

高考生物习题精选生态工程11.(2014·重庆理综,7Ⅰ)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图所示。
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2.(2013·高考广东卷,T26)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加强,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但生物质炭的输入,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染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原理。
3.(2013·重庆高考,T7)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大题(生态系统)专题

高考生物大题(生态系统)1、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之和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 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 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多2、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
研究表明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回答下列问题:(1)群落演替指的是的过程。
(2)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引起了的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一定程度的改变群落的(填:垂直/水平)结构。
(3)林窗的形成同时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一般来说,林窗的形成会导致林窗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填:增多/减少),为了判断土壤营养物质的变化,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时所釆用的方法是。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 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注: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1)根据如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
该群落发展至第3 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关系。
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明显的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如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
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重庆长寿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
2013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专题12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卷版)

2013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专题12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 (2013广东卷• 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 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 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 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 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2. (2013新课标全国1卷・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3. (2013四川卷• 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4. (2013天津卷• 3)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二、非选择题5. (2013江苏卷• 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的食物网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从昆虫获得的能量用x轴表示,植物供能总量用y轴表示,绘制的相关曲线是()【答案】D 【解析】植物的总能量为y,鸟类的同化的总能量为a,鸟类从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x,则昆虫的总能量为x÷10%=10x,鸟类直接从植物获得的能量为(a-x),故y=10x÷10%+(a-x)÷10%,化简得出y与x 的关系为y=10a+90x,因此选D★★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则()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戊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丙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甲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丙→丁D.图中甲代表生产者,其同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答案】B【解析】图中甲为生产者,戊为CO2库,乙、丙为消费者。
甲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该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甲、乙、丙、丁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含戊)。
丙每增加 1 kg体重,至少消耗甲(能量传递按20%)1÷20%÷20%=25 kg。
★★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B.微生物 C.湿度D.温度【答案】D【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温度较高,气候湿润,分解者较多,能够快速地分解枯枝落叶;而冻原生态系统也含有大量的水,但温度较低,分解者数量非常少,很难将残枝落叶分解。
影响分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如图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无关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出的能量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⑤/②X100%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答案】B【解析】生态农庄稳态与人有关,A错误;增大输入能量,会提高输出的能量,B正确;⑤中包含了食草动物从①获得了能量,C错误;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有C既不能构成一个种群,也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只是构成第三营养级,D错误。
★★如图表示生物圈的C、N、S等基本元素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错误的是()A.若图示为碳循环,f表示大气中的CO2,则f→a的过程一般表示光合作用B.若图示为硫循环,f表示大气中的SO2,则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b→f过程的加剧C.若图示为氮循环,f表示大气中的NH3,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D.若图示为氮循环,f表示大气中的N2,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答案】C【解析】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SO2过多,大气中SO2过多不是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答案】B 【解析】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C的食物比例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
设当C的食物比例A∶B为2∶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2/3)y÷10%+(1/3)y÷10%÷10%≈40y。
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
★★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答案】D 【解析】遇到多条曲线时要分清主次,确定曲线之间的关系,再解题。
从曲线a可以看出,能产生氧气,一定是生产者,剩下的b、c都是消费者,从耗氧量来看初级消费者,一定比次级消费者多。
★★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各种藻类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B.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C.藻类越多,滨螺获得的能量越多D.滨螺密度越大,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答案】B【解析】各种藻类间只存在竞争关系,不存在捕食关系;由于滨螺的捕食,各种藻类间的竞争性减弱,滨螺去掉后,各藻类间的竞争性加剧,处于劣势的藻类可能会被淘汰,导致藻类多样性降低;从图中可知,当滨螺密度为150时,藻类的多样性最高,超过150后随滨螺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北方森林冻原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0.5 2 14 100密度增大,藻类多样性下降;滨螺只能获得藻类10%-20%的能量,不会由于藻类的增多而获得的能量增多。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 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蚊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题图表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情况,所以M应表示光能和CO2等无机物,N表示生产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和CO2,P表示由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和CO2,A项错。
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秃鹫属于分解者,B项错。
蚊子属于寄生生物,狼与蚊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要小于10%,C项错。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如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C.b点时甲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D.a点时甲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答案】B【解析】在食物链中,草是生产者、虫是初级消费者、鸟是次级消费者,鸟的增多,将加大对虫的捕食,导致虫的减少,而虫的减少有利于草的增多,因此,甲为虫、乙为草、丙为鸟。
曲线变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鸟类(丙)锐减,从而导致虫害严重,加大了对草的捕食,从而使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发生剧烈变化。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D【解析】A项,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项,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项,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
D项,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
★★下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
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
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据图分析下叙述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焦/m2/年)()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为7.3×107(焦/m2/年)未被消费者同化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所有GP之和【答案】C【解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应该为甲→乙→丙→丁,不包括分解者戊;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5.91÷141.1×100%=11.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871.27;并不是所有GP之和;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未被消费者同化的为:871.27×105-141.1×105≈7.3×107。
★★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
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答案】C【解析】因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属于同一物种,故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的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物种多样性。
同一物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个体之间可以杂交。
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株高的差异说明遗传的差异。
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相同,说明遗传差异影响株高,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不同,说明环境差异影响株高。
★★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地有机物浓度高于B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答案】AD【解析】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在A、B两地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m) <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 452 201 136 125 100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B.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C.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D.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答案】AD【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
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