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沪科版生物高中第一册3.3《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2.有害方面:
• 使某些动植物致病。
•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如流 感、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等。
融化活人的僵尸病毒——埃博拉病毒
• 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博拉病毒出血热,具有50%至90%的致死 率。
• “活死人”现象:在连续高烧数小时后,将会陷入昏迷或者 昏厥状态。但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后,这个病人忽然苏醒, 并且进入一种极具攻击性的状态。这个意识模糊的病人将撕 咬所有运动的物体,包括人类和动物。
• 预防: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 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
No Image
No Image
•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病毒和自然界 的其他生物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协同进化、 共同发展的关系。
• 有益与有害并存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病毒
病毒的特征:
(1)大小:很小
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
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大约3万个病毒堆积起来,才有
一个细菌那么大。
•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
(1纳米=一百万分之一毫米)
蛋白质
(2)结构特点
无细胞结构
核心 主要成分: 蛋白质和核酸(DNA或 RNA)
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
• 专门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 (2000多种)
流感病毒
病毒的种类——植物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5)繁殖方式:在宿主 细胞内,进行复制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 1.有益方面: • 抑制细菌感染:尤其是痢疾杆菌、耐药性的绿脓
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取得优于药物的治 疗效果。 • 噬菌体曾经在原苏联、法国等地,作为抗生素的 替代品,在长达90年的时间里充当着医疗用品。 • 我国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余贺曾在1958年利用噬 菌体成功地防治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 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界的一段佳话。
第三章第3节病毒

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教材分析:地球上已知生命的最简单形式是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识别出病毒,以及了解病毒与其它生物(包括人类)的关系。
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在病毒的利用和如何处理收集来的资料这部分教学中多费点功夫,让学生知道处理资料不是简单的剪贴,是有目的有主题的筛选资料的过程。
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的教学资源,组织好教材各个部分,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等问题。
本节教学是后续遗传物质的发现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基础。
二、课题: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病毒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能从病毒结构出发说明病毒的生活方式。
能从多侧面举例说明病毒与分类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关注病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采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学习形式,关注人类与病毒作斗争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增殖方式。
难点: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是如何完成增殖等生命活动的。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八、板书: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的大小2、病毒的结构衣壳粒、衣壳、核心和核衣壳3、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4、病毒的代谢特点——专一寄生生物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致病病毒2、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3、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4、病毒的利用生物杀虫剂医疗转基因技术中的载体和转导九、评价:1、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乙型肝炎病原体B、噬菌体C、艾滋病病原体D、炭疽病病原体2、乙肝病毒具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种类是()A、5种和5种B、5种和8种C、4种和4种D、8种和8种3、如何预防病毒感染?4、人和病毒斗争的历史5、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十、反思:教学时介绍病毒结构时,学生对各种名词感到好奇,从作业看,或者不认为病毒是生物,或者认为病毒也有细胞结构,尤其无法理解病毒是专性寄生的代谢特点,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能理解,但不能说明噬菌体必须进入细菌体内才能开始代谢,并且其代谢的方式为复制,不断地复制自身。
基于科学史料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史料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教学设计吕秀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201203)摘要在"病毒”一节教学设计中,以西班牙大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以烟草花叶病的传染性为突破点,充分利用史料文献,逐步完成病毒的发现探究,并逐步揭示病毒的基本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并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认识生命的不 同形式,帮助学生完善生命观念,同时提升社会责任。
关键词病毒科学史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生命科学》第1册第3章第3节的内容。
第3章“生命的结构基础”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是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大概念的内容载体。
在学习了前面两节细胞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特殊的生物类型非细胞生物一病毒的结构和特点。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病毒及人类的常见病毒病有一些了解,2020年春季开始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传染病使得学生在短期内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加深了对病毒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病毒的好奇心。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他们渴望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和学生一起探索病毒发现历史,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释放他们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在探究中实践科学思维、构建生命观念,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以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和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暴发疫情为切入点引入新课,点燃学习的激情,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发现并证明病原微生物是什么,从实验设计到结果分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思维的缜密,再总结病毒特征,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病毒性传染病%2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病毒发现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步步深入问题的本质。
利用模型建构和自主探究,将抽象的蛋白质结构及其形成过程简单化和趣味化,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第三章病毒

(四) 装配:
装配是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在宿主细 胞内合成子代病毒粒子的过程。 大多数DNA病毒的装配是在细胞核中进 行(痘病毒等除外),大多数RNA病毒 在细胞质中进行;有被膜的病毒从细胞 中获得被膜。
(五) 释放:
释放是病毒粒子从感染细胞内转移到外 界的过程。方式一般有两种: (1) 没有被膜的DNA或RNA病毒,在 装配完成后合成溶解细胞壁的酶,以裂 解寄主细胞的方式使子代病毒一齐释放, 如:T4等。释放量一般在100---100000个 左右。病毒可反复感染周围细胞,从而 使寄主出现空斑、枯斑或其它症状。 (2) 有被膜的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多 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3)植物病毒依靠胞间连丝在细胞间扩散。
二、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
如大肠杆菌入噬菌体只是将其DNA整合在寄主细胞的 核酸分子中,并随寄主细胞的分裂而分配到子细胞中, 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又把整合在寄主染色体 上的噬菌体或病毒核酸称为原(前)噬菌体或原(前) 病毒,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溶源细菌对同源噬菌体有免疫性,即从一种溶源菌中 释放的噬菌体不感染同一种溶源菌。因此要测定溶源 菌中的噬菌体必须在溶源菌平板上同时加入敏感的非 溶源性指示菌。 温和性噬菌体一般用括号()表示,写在寄主细菌菌 株号的后面。如E、coliK12(入),表示入噬菌体是 一种温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K12菌株细胞内。 细菌溶源化和非溶源化主要取决于温和噬菌体的CI基 因。若CI突变则会裂解细菌细胞。
(三) 生物合成:
病毒的生物合成包括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两 部分。大部分DNA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合成 DNA,在细胞质内合成蛋白质,绝大部分RNA 病毒其RNA和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也有少数 例外情况。 有些病毒的生物合成必须依靠另一种病毒的 帮助,如腺病毒卫星病毒,尽管它也有自己的 DNA,但不能单独在寄主细胞内增殖,只有与 腺病毒一起存在时才能在核中自由复制。腺病 毒又称助长病毒,病毒卫星病毒又称缺损病毒。
病毒的形态与构造

行装配,形成核衣壳。有囊膜的病毒形成核
衣壳之后,其囊膜是通过细胞核膜或细胞膜 时获得,并以“出芽”的方式释放。无囊膜
的病毒在宿主细胞装配成核衣壳后,即为成
熟的病毒粒子。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5.裂解释放(lysis, release) 成熟的病毒粒子或以细胞破裂的方式,或以 反吞饮的方式释放出来。还有的病毒能在宿主细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节 噬菌体
广义的噬菌体是指微生物病毒。狭义的噬菌体是指专 门以细菌为寄主的微生物病毒,即噬菌体(phage)。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噬菌体的形态与构造
从形态学角度可将噬菌体分为6群: 1、2、3群都有尾部。1群具有收缩性的 尾鞘; 2群有长的非收缩性的尾部;3群的尾 部很短。 4、5群没有尾部,两者的区别是4群外壳 顶端蛋白质衣壳粒较大,5群则较小。 6群为纤线形的噬菌体。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拟病毒(Virusoid)
又称类类病毒或卫星病毒。是指一类包 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一般 由RNA或DNA组成。被拟病毒“寄生”的真 病毒称为辅助病毒(helper virus),拟病毒 则成了它的“卫星”。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朊病毒(Prion)
或称蛋白质侵染子(protein infection ), 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约由250 个氨基酸组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 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 使宿主致病。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侵入(penetration,injection) 病毒吸附在宿主胞膜后可通过多种方式
进入细胞内。有的病毒在进入寄主细胞时仅 将核酸侵入,衣壳留在细胞表面。有的病毒 是通过细胞膜吞入,称为病毒胞饮。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ppt

病毒的分类;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 病毒、朊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 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HIV)、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病毒的形状; (1)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冠状病毒;(5)丝状病毒 (6)有包膜的球状病毒;(7)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8)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病毒的大小; 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 径仅为18-22纳米
Sars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 •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 •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SARS就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 •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 •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 •强、病情进展快速。 •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 • •的一种 。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
姓名;张婧 学号;Z10075116
概念: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 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 下才能观察 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 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3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尾丝(tail fiber): 长140nm,有 识别吸附功能,可专一性的吸 附在敏感细胞表面相应受体上。
(二) 噬菌体(phage)的增殖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指能够裂解 宿主细胞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 phage):噬菌体感染 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细菌染 色体上,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中心管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 使DNA进入寄主细胞,并将蛋白质壳体留在壁外。
3. 增殖(复制):
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期,表现为时序性。 此时,细胞表面不见噬菌体,故又称为隐蔽期。
4.装配:
装配与释放 又称成熟, 是分期、分 批进行的。
5.释放:
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 代噬菌体成熟后,由于 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 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 作用,使细胞裂解,从 而完成子代噬菌体的释 放。
形态成熟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 个体。又称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或病 毒体、病毒粒。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
核衣壳
衣壳
核酸 包膜 刺突
1.病毒的衣壳
核心(core):由病毒核酸及其结合蛋白组成,并被 壳体包围着的病毒体的中心部分。
2. 衣 壳 粒(capsomere):
概念:为病毒的最小形态 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 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三级结构)。
1.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反应phage。 1)特点:a、均为dsDNA。
b、不同噬菌体与宿主DNA的结合 位点不同。 2)状态:a、胞外游离的病毒粒子。
b、前噬菌体(prophage): 即整合 在宿主DNA上的或附着在宿主 细胞内的pDNA。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节的教学设计

几种常 见病毒 的传播途径 ; 了解病毒 与人类 的关系 。 2 2 过程 与方 法 自学 、 . 阅读教 材并完 成 学案 , 以及 共 同归 纳 , 提高 自学与 归纳 能力 ; 通过 资料 学 习、 分析 讨论 , 提高信息 获取与分析能力 。 2 3 情 感态度与 价值观 增 强 自我保护 的意识 和能 .
蛋 白质外壳所 需的 场所分 析 , 只能 是 寄主 细胞—— 细 菌 的核糖 体 , 因为病毒不具有核糖 体结构 。由此 , 学生
力, 养成科学 的生 活习惯 , 提高保护人类健 康 的社 会责
任意识 ; 习辨证地看 待病毒 与人类 的关 系。 学
3 教学过程
3 1 情景导入 , 发 学习兴趣 . 激 P T出 示 “ 儿 麻 痹 P 小
类几 方面 , 行归 纳 , 同班 同学共 享 自己的学 习心 进 与
得。
之上 , 可联系前期学习 的真核细胞 、 原核 细胞 的结构 进 入本 节非细胞结构 的学 习 , 围绕“ 生物体结构与功 能相 适应 ” 展开教学 , 病毒 的形态 和结构 ” “ 使“ 与 病毒与 人
类 的关 系 ” 两部分成为有 机的整体 。通过教学 , 帮助 学 生认识 病毒的结构特征 与病毒性疾病 的治疗 方法 的关 系, 认识合理选 择 自我保健方 法的原理 , 形成 科学健康
通 过师生共 同探讨 , 拓展思维 的深度 , 进一步加 深对真
症” 图片 , 分析病症 、 因 , 病 让学生认识到病毒虽然 肉眼 无法 观察 , 但是像其他 生物一样 , 生活在我 们 周 围 , 有
生 物学 教 学 21年( 7 第7 0 2 第3 卷) 期
・
2 ・ 7
“ 细 胞 形 态 的生 物— — 病 毒 " 节 的教 学 设 计 非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教材分析与处理“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二期改《生命科学》教材高一年级第三第三节的内容,病毒是一类非常独特的生命形式,是构成完整有机生命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部分内容承上结合细胞的学习,是《生命的基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必要的基础。
同时,该部分内容又是与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生物,是对人体健康保健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很好载体。
本节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重点在于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载体,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堂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生命科学素养,而且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科学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出决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尽义务,充分体现《生命科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根据上海市二期改《生命科学》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师本人对上述要求和教材的理解,结合所教授班级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学生了解病毒的一般特点;(2)学生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3)学生了解典型的病毒病如艾滋病、乙肝、禽流感等疾病病因、现状和危害。
(4)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情境归纳推理获得新知和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得到发展。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2)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经历讨论、争论等活动,认识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能用科学知识指导今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病毒与人类关系,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2)通过病毒性疾病有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洁身自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和对病人的人关怀意识的养成;(3)初步树立探索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和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难点:在了解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得到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1、对学生的预见性分析与处理(1)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1岁,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大众媒体资使学生对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
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态结构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系统了解相对薄弱,但学生对病毒与健康、病毒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且很感兴趣。
对绝大部分学生说,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学生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病毒。
这将导致他们面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时可能会恐惧、逃避、愚昧、迷信、妄为、盲从。
本节生命科学要在学习病毒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病毒性疾病,本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好载体,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2)我校作为重点中学,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应成为难点。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让一些知识理解目标高效实现,省出的时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推理、讨论等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交流表达能力。
(3)二期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生命科学》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独特贡献,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也有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情怀都有独特优势,可虑到学生可能会太注重知识的考试、做题价值,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目标,认为这些不过是德育的东西,所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实用性、知识的有用性有时有一定难度,这堂应该是很好的载体。
2、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病毒的特征,而是更多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形成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辩证认识,学会科学面对疾病,富有责任心对待病人。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对知识点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组织提交流达到目标,对学生科学观念和人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讨论,经历思维碰撞从而建构起。
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充分调动和身心的积极投入是程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主要采取“讨论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
3、教具准备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主要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认识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有关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科学知识;(3)针对特定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4)本节的外活动是让学生回家后翻看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与父母交流预防免疫的知识,目的在于不是让学生仅仅带着满足感走出堂,而是带着问题和责任走向社会,同时创设抓手促进学生与父母、祖辈的沟通,担当科普的任务。
、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资料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说明导入新呈现一些健康活力的画面,并与病人图片对比,引出健康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明确程主题。
思考生活中病毒性疾病。
通过对比强烈的画面,培养学生向往健康,珍惜健康的意识,并引入主题:对健康构成威胁的一类生物——病毒。
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体现教学问题生活化的风格。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大小:(2)成分:(3)结构:(4)生活方式:()繁殖方式(6)分类:病毒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提出问题:病毒有多大?(插入病毒的发现史,引导学生思考白杰林克的成功奥秘)由哪些成分组成?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一个病毒的?配合图片(冠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腺病毒)演示。
病毒在生活中有什么共同的显著特征?根据寄主不同把病毒分为哪几类?看书,思考并回答:病毒的特点:很小,10n以下。
主要有蛋白质和核酸二种成分。
蛋白质组成衣壳,核酸组成核心。
通过观察图片对病毒有一定感性认识。
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
观看电影,了解病毒的增值过程。
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用多媒体素材配合教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病毒的概念。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通过科学史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
2病毒与人类关系:有利和有害:病毒是一类很简单的生物,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听到病毒二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病毒都是有害的吗?引导学生从有利、有害两方面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知道利用病毒可以制疫苗、改变植物形态、治虫害、防止细菌感染、进行基因治疗等。
其有害的一面主要是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
对病毒能有辨证地认识。
学生对病毒有利的一面了解不够,教师展示受病毒感染的郁金香画、烧伤病人等图片,并作些提示。
本部分内容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艾滋病:(1)名称(2)病因(3)传播途径(4)预防措施()病情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我们以艾滋病为例,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艾滋病知识进行交流。
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由哪种病毒引起的?通过播放一段故事,引导分析主要传播途径,出示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具体途径图片。
问: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会不会传播呢?出示图片组织分析讨论。
唤起学生关心帮助艾滋病人的爱心,通过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思想。
介绍圣洁的红飘带的含义。
提出问题:针对传播途径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意识到防艾的严峻形势。
介绍资料,了解现状。
通过看书,知道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分析得出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了解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途径。
经讨论分析懂得生活中的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播的。
根据传播途径,得出具体预防措施,如:洁身自好,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头,慎用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刀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珍惜生命。
讨论回答,形成关爱他人的思想。
通过多媒体,加强教学直观性,并提高兴趣。
本部分主要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学生交换信息,相互学习,教师统一认识,并引导学生形成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对艾滋病人的正确态度,加强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人精神和科学精神。
新的威胁——禽流感以禽流感为背景,组织讨论,如果我是世卫组织或疾控中心的领导人,该怎样面对病毒威胁。
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讨论,明确面对全球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我们要团结,负责,科学地面对挑战,从小事做起。
角色扮演增强责任意识,将知识落实到行为中,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德性”的目标,并为应对将可能面对的全球性病毒危机作好准备。
作业布置:回家与父母一起研究你的预防接种卡,了解你对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于父母交流。
回家完成这个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学会感恩,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亲子交流与沟通。
板书提纲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主要特征1、大小微小2、成分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3、结构衣壳和核心4、生活方式寄生性(增殖)、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胞病毒(噬菌体)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利2、有害以艾滋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