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诗词

七律长征诗词

七律长征诗词七律长征诗词《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七律长征诗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七律·长征意思翻译

七律·长征意思翻译

七律·长征意思翻译
七律·长征意思翻译是: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的原文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透运腾细浪,乌蒙磅磺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清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沪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氓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七律长征诗意简短的

七律长征诗意简短的

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首联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全诗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文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诗词

七律长征诗词

七律长征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七律,又称“律诗”,是古代詩體的一種,每節七字,共八句,總共五節,共四十韻。

該詩使用了七律詩的形式,形象地描繪了紅军長征的艱辛征程,展現出紅軍英勇奮進的精神。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奋勇突围,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艰苦跋涉。

他们经历了临时渡过金沙江、攀登险峻的五岭、翻越草地的乌蒙山,跨越冰封的大渡河、逾越险峻的岷山,最终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昭示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

他们在万水千山之中,没有丝毫退缩,临危不惧。

五岭逶迤,河流绵延的迎面阻挡,犹如细浪奔涌,但红军却将其视为一道任意触碰的闲事。

乌蒙山蜿蜒曲折,草木丛生,路途艰险,但红军奋勇攀登,如同蚂蚁腾升泥丸。

金沙江水势湍急,拍打峭壁。

红军跨越铺天盖地的水浪,踏着水花,气势豪迈,展示出坚定的意志。

大渡河上的铁索冰封,寒意逼人。

红军奋勇渡河,没有畏惧寒冷的险境。

岷山高耸入云,积雪皑皑。

红军跋涉于冰天雪地之中,却依然面带笑容,展示了无尽的胆识和勇气。

这七律长征诗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跋涉,更展示了红军不怕艰险、勇敢拼搏的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段气吞山河的史诗。

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展示了奋发向前的信念,用自己鲜血和牺牲,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长征史诗。

长征七律课文

长征七律课文

长征七律课文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一首经典诗作,以下是其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对这些困难的乐观态度。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等地名,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地标。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红军依然坚韧不拔,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首诗不仅是对红军长征的赞颂,也是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毛泽东:七律·长征

毛泽东:七律·长征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的诗篇之⼀,是⼀⾸中国⾰命的不朽史诗,⾰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泽东的艺术风格和⾼昂⽓概。

它是中国⾰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 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五座⼤⼭蜿蜒荡起细⼩的波浪, ⾼峻的乌蒙⼭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的千⾥⽩雪, 三军将⼠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复杂的题⽬,⽑主席以⼀⾸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神的故事。

诗⼈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关》、《⼗六字令三⾸》、《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这些诗都是写⼀景⼀地,并以此来表达⼼情,着重在于侧写。

⽽这⾸《长征》,从题⽬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从正⾯挺⾝⽽出,运酣畅之笔朝四⾯⼋⽅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七律担当了⼆万五千⾥,担当了⼀个庞⼤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常⽣活中频频使⽤的⼀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主席毕⾝提倡的⼀个主题——继续⾰命的主题。

那就是“⼀万年太久,只争朝⼣”,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平时代改⾰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长征”的⼀个⼝号:党中央号召全国⼈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它的意义是重⼤的。

犹如诗⼈⽑泽东在夺取江⼭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长征只迈开了第⼀步,同志们任重⽽道远。

打了江⼭还要建设江⼭,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且在中国⼈的传统⽂化中,长征也⽐喻⼀个⼈应⼀⽣奋⽃,⾃强不息,冲锋不⽌,直到⽣命的尽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 切困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 理

颔 联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 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 解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 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绵延不断
对偶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巍峨高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
押韵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 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 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 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 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 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 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 律
长 征
• 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 央占统治地位,抛弃 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使红军处处挨打。
王明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红四方面军
大雪山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红一方面 军
遵义
金沙江
瑞金
创作背景 这首诗
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 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 险阻,他满怀喜悦 的战斗豪情,以极 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伟大诗篇。
大渡桥横铁索寒
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 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 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大渡桥横铁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 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 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 形象。
承 上 启 下
更喜岷山千里雪,
尾联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 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 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 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 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 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 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 的喜悦。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 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表现红军敢 于战胜一切困 难的高大形象 和伟大气概。
上承“万水”二 颈联 字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金沙水拍云崖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 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 ;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 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课后探究
• 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 • 埃德加· 斯诺的《西行漫 记》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 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 斯诺的笔下,长征 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
我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wēi yí
pá ngb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mí n
七律知识知多少?
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课外作业
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 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军怎样的精神?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现了红军的 英雄气概和百 折不挠的勇毅 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三个 字怎么理解?
远征:行程之远,
时日之长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 路上的一切艰难困 苦,把千山万水都 看得极为平常。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 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 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 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 说说感受。
小结: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 长征 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 歌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 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充分显示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和 战斗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