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律长征
红军长征的诗词

红军长征的诗词1、《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7、《过草地》张爱萍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8、《长征》林伯渠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9、《七律》乌兰夫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红军长征的九首诗词】。
七律·长征译文

七律·长征译文【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8.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9.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10.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11.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七律。长征

25 七律•长征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远征:这里指长征。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诗句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诗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拍:拍打。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
诗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泛指全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诗句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小结:《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王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文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课文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是现代毛泽东所作的诗。
全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荥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勝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若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若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长征诗词十首

长征诗词十首1.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3.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4.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5.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 《过草地》张爱萍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7. 《长征》林伯渠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飞作霞。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8. 《七律》乌兰夫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坚。
捷报频传逾朔漠,义师云集大江边。
一心一德干革命,不畏艰难永向前。
9. 《江城子·忆长征》李志民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星汉高。
独立寒秋,北雁向南飞。
昆仑巅上红旗飘,西风烈,歌声遥。
10. 《清平乐·会宁》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七律长征的批注

七律长征的批注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 1935 年 10 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之际。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
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通过对山的描
写,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通过对水的描
写,表现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表达了红军战
士们对长征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全解

七律长征全解摘要:一、前言二、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三、七律长征的内容解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2.万水千山只等闲3.五岭逶迤腾细浪4.乌蒙磅礴走泥丸5.金沙水拍云崖暖6.大渡桥横铁索寒7.更喜岷山千里雪8.三军过后尽开颜四、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五、总结正文:【前言】《七律长征》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描绘红军长征壮丽画卷的诗歌。
它以雄浑的笔力、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
长征历时一年多,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生活。
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三、七律长征的内容解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歌开篇即表达了红军面对艰难困苦的决心和勇气,强调红军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2.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面对千山万水、艰难险阻,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和革命豪情。
3.五岭逶迤腾细浪描述了五岭山脉的壮美景色,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红军的豪迈相互映衬。
4.乌蒙磅礴走泥丸描绘了乌蒙山的高大雄伟,红军战士如履平地,以坚强的意志征服自然的壮丽场景。
5.金沙水拍云崖暖描述了金沙江的波涛汹涌,红军战士英勇顽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6.大渡桥横铁索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展示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7.更喜岷山千里雪描绘了岷山雪景的美丽,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依然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
8.三军过后尽开颜展现了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以及革命事业必将取得成功的信念。
【四、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七律长征》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
诗歌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红军英勇精神的赞美,体现了诗歌的壮美风格。
解释七律长征要简短

1.七侓长征的大致意思,简短些1、七律·长征白话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七律·长征简单释义:《七律长征》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3、七律·长征详细释义:《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完成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2.七律长征的意思短一点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原诗: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总课时
备课时间;使用时间;设计者;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掌握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全诗。
2、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准备: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2. 写作背景: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3.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明确长征路线。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律•长征》。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2.解释词语:
只等闲:逶迤:
磅礴:开颜:
3.自由朗读课文,请将字音读准。
三、合作探究:1. 划分节奏,标注到课本上。
2. 听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从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4、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5.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6、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7、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四、反馈检测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wēi yí() pang bó ()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①,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更喜岷山千里雪,。
③,乌蒙磅礴走泥丸。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
⑤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 诗中用()、()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4. 诗中有一对反义词,用“”字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渡江后的喜悦心情;“”字正是对飞夺泸定桥浴血激战的形象描绘和对沪定桥险恶形势的烘托。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五、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总课时
备课时间;使用时间;设计者;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
1.掌握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准备:
诗歌赏析的方法: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三要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七律•长征》,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这节课我们将从赏析的角度继续学习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
1.齐读诗歌。
2.小组背诵诗歌。
3.默读诗歌,试分析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究: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分别是
、、、、。
3.三种修辞:
1)读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试分析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说,你觉得自相矛盾吗?为什么?
(2)读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试分析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句中的“暖”和“寒”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四、反馈检测
一、根据理解进行默写。
1.全诗的中心句是,。
2.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3. 最能够表现红军的革命客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前途充满自信的诗句是
,。
4.这首诗的颔联是,。
颈联是,。
二、赏析名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五、课后反思。